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理反应,人体,排气扇,环境,假人,高热,矿井。
人体生理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鉾井修一,李永辉[1](2019)在《建筑热环境对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影响与实验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热环境对我们的安全、健康及舒适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明确热环境对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影响,能为住宅、办公楼、商场等建筑的热环境设计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因热环境变化诱发日常活动场所事故的风险,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文章对基本的日常活动——坐姿、站立、行走、沐浴和睡眠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对人体热模型与心血管模型进行优化,并应用于评估日常行为场景中热环境与人体热生理(温度、血压)的量化关联性。(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吴建松,康凯倩,韩兆星,杨林,胡祝强[2](2019)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分析低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和认知反应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可测量、分析低温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情况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及流程、实验设备设施、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测量指标等。该实验利用人工环境舱模拟低温环境工况,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同时参考国际标准利用跑步机运动模拟作业强度。该实验可有效分析了低温环境工况(温度、湿度、风速)及作业强度等因素对人体生理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生理及认知反应特点,从而为减少人体冷应激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张成蛟[3](2017)在《睡袋内人体生理反应检测及智能温控模块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户外休闲活动时间的逐渐增长,而睡袋作为露营活动的必备品,其在冷环境下(低于15 ℃)使用时的舒适度也受到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纺织品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既扩大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智能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电子智能纺织品也成为纺织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将传感、通信、信息处理等技术手段与睡袋结合开发了一种用于改善人体热舒适性的新型智能温控睡袋,并对其对于人体生理及心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热环境与服装的相互关系,并回顾了评价服装及睡袋系统舒适性的主要方法。通过总结前人对睡袋的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睡袋的几种模型,即Holand模型,KSU模型,den Hartog模型,Belding模型和Goldman模型和EN13537(2012)提出的睡袋使用温度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当前应用于冷环境下的睡袋产品都存在对人体局部(脚部)保护不足的现象。通过34区“Newton”型暖体假人对EN13537标准制定时所使用的标准睡袋的研究,对比不同实设备及环境条件下使用暖体假人测试睡袋热阻时的测试误差。并指出测量误差的出现会直接不同实验室根据EN13537(2012)预测睡袋的舒适温度时的影响。此外还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出睡袋标准热阻与实测热阻之间的关系,得出睡袋标准热阻和测试热阻之间经验公式,为保证本课题下一步评价EN13537(2012)定义的舒适温度下使用睡袋时人体的热生理反应提供有效的工具。通过真人试穿实验对睡袋在EN13537标准定义的舒适温度下使用时人体的热生理及主观心理反应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当睡袋在EN13537规定的环境温度下使用时,使用者在3小时的睡眠实验过程中的脚趾温度和脚部温度一直处于直线下降状态,男女受试者均感觉到脚部有很强的冷感觉。因此研究再次确定了 EN13537(2012)在预测睡袋舒适温度与舒适低温时的不足,即:EN13537(2012)定义的舒适温度及舒适低温只考虑了人体整体的热舒适性,没有考虑到人体局部的热舒适性。同时发现人体肢端热舒适性的恶化会影响人体整体舒适度。通过研究在睡袋中使用恒定功率加热时人体脚部对人体热生理及主观反应的影响发现:通过对睡袋进行局部加热,可有效改善睡袋使用过程中局部温度降低,舒适度下降的现象。通过使用加热睡袋,在改善使用者局部热舒适性,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的同时,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整体的热舒适性。但同时由于睡袋使用环境及人体个体差异的不同,恒定加热功率可能会导致加热不足或加热过量的现象。根据人体功效学原理,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出可以改善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技术实时监测人体皮肤温度,并通过采用PID控制模式控制加热功率,实现加热功率可根据生理参数变化实时调整的目的,即当特定生理参数低于设定值最低值时,加热片受控制器驱动开始工作时以最大功率工作。随着脚部温度的上升,加热功率逐渐降低,当达到设定温度上限时,加热片停止工作,等待下一个工作循环开始。这种节能的加热模式可在电源有限时有效延长系统加热时间。通过将所开发的智能温控装置与传统睡袋结合的方法开发出智能温控睡袋,并通过真人试穿的方式对所开发的智能温控睡袋进行生理及心理学评价。研究发现智能温控系统可以保证在睡袋使用过程中人体脚部一直处于热舒适状态(25-34℃)。与传统睡袋相比,这款新型智能温控睡袋可以有效改善人体局部及整体的热舒适性,防止睡袋在EN13537定义的舒适温度下使用时人体脚部温度急剧降低,为使用者提供8小时无冷感觉睡眠的舒适环境。与恒定加热功率的睡袋相比,新款智能温控睡袋可根据脚部温度的实时变化实时改变加热功率。从而有效的避免由于环境温度变化,个体差异或睡袋热阻变化时出现的加热不足或加热过度的现象。(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高萍[4](2012)在《高热湿环境下影响人体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热湿环境广泛存在于自然、工业和军事等特殊环境中,其中的劳动作业人员因环境热应力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过度反应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为此,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热暴露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反应的影响研究,包括环境、负荷强度、体质情况、体型参数等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作用研究。本文通过开展人体热暴露实验研究,针对体质情况、体型参数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高温高湿环境舱分别模拟舒适,湿热和干热环境工况。选择20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验样本,在叁种环境工况中分别从事低强度和高强度的劳动,强度水平设定为相同的最大耗氧量(VO2max,Maximal Oxygen Uptake)相对水平,分别为25%VO2max和45%VO2max。实测受试样本在热暴露过程中的口腔温度(Tor,Oral Temperature)、皮肤温度(Tsk,Skin Temperature)、心率(HR,Heart Rate)和出汗量(SL,Sweat Loss),记录人体达到热耐受极限的时长。分析在不同环境和劳动强度下,体型参数、体质情况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作用。确定体型参数中,体重(Wb,body weight)、体表面积(BSA,Body SurfaceArea)、体脂率(Fat%,Percentage of Body Fat)等参数与人体口腔温度变化量(△Tco,Increased Oral Temperature)、皮肤温度变化量(△Tsk,Increased Skin Temperature)、心率变化量(△HR,Increased Heart Rate)、SL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因素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样本的生理反应存在显着差异,同时,男性样本中对生理反应有显着作用的个体参数有别于女性样本。分析在不同环境和劳动强度下,性别因素、体型参数、体质情况对人体热耐受时长的影响作用。确定在干热和湿热环境中,人体VO2max对人体热耐受时长有影响作用;并确定在不同环境工况中,人体的热耐受时长存在性别差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人体体型、体质参数的指标个体参数指标(BCI,Body Characteristic Index)评价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和验证。BCI可用于评价在群体范围内,人体在热暴露过程中生理反应的相对水平,可预测人体在热暴露阶段生理指标变化量。该指标计算简单,无需测量热暴露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指标,不依赖于环境和劳动强度,因而可广泛使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2-01)
黄华良[5](2012)在《热害矿井气候与人体生理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进入深部开采,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温高湿环境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也对生理有较大的影响。重点论述了人体热平衡关系和热敏感指标,对热害病及处理措施进行了介绍,指出了预防热害病的几种方法。研究热害矿井气候条件与人体生理热感应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煤矿热害的科学管理和标准制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2年03期)
彭远开,费锦学,张宝兰,刘钢,张华[6](2006)在《模拟失重对吸4%二氧化碳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对人体吸4%二氧化碳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6名受试者分别在模拟失重前、后吸4%的二氧化碳30 min,记录心电图(ECG)、心率(HR)、每分钟通气量(VE)、呼吸频率(RF)、潮气量(VT)、血压及主诉症状等。结果:卧床前、后吸4%二氧化碳出现VE、VT、HR、血压显着增加,并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等症状;与模拟失重前吸4%二氧化碳相比,模拟失重后吸4%二氧化碳有主诉症状的受试者增多,症状加重,VE、RF的变化率增加。结论:卧床模拟失重对人体吸4%二氧化碳的生理反应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8-09)
潘志娟,李栋高[7](2001)在《人体生理反应与纺织品感觉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理反应在纺织品感觉评价上的应用状况 ,分析了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改进方案(本文来源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虞学军[8](2000)在《航天高温应急的人体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载人航天历程,航天高温应急事件,在相当多的载人航天器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并且多出现于早期飞行。美国的“水星7号”飞船,飞行之初温控系统便出现故障,舱温40℃,航天员大量出汗,体温高达38.8℃,提前返回过程中操作失误,航天员险些丧生。类似情况还在“天空实验室1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6次飞行以及前苏联“联盟1号”飞行过程中出现过。不难看出,航天高温应激直接影响航天员的正常工作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我国正处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控制技术、航天员体质与国外均有所不同,航天高温应急问题更加突出。但到目前为止,一些重要问题如失重状态人的高温耐受时间、耐受标准,着航天服时的高温耐受时间、预冷措施有效性,以及航天特殊条件下人体高温反应的规律性等均急待解决。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在任务急需,实用和学术意义重要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人体实验研究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就是本题的目的。 这一研究不仅对我国载人航天初期是重要的,而且对今后出舱活动、紧急逃逸以及飞行中的运动负荷等方面均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课题首先对轨道飞行失重阶段人体高温应激时的热调节和与之相关的呼吸、循环、和血液系统的有关方面进行地面模拟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0-06-01)
林昌铋[9](1996)在《测谎仪与人体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研究测谎技术方兴未艾,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测谎学校,我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就有测谎实验中心,测谎准确率达98%。上海市某机关的保险柜里丢失了一支64(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1996年06期)
贾松树,张涛,段小菊,任宏伟,李改玲[10](1995)在《夏季室内排气扇对人体生理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室内排气扇对人体生理反应的研究贾松树,张涛,段小菊,任宏伟,李改玲,鄢柯,张超夏季居室,使用各种电扇仅能使室内气流加大,热量不能排出。利用夜晚室内外温差加强空气交换的办法,可使室内气温迅速降低。现对居室使用排气扇排热降温与人体生理反应作一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1995年01期)
人体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系统分析低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和认知反应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可测量、分析低温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情况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及流程、实验设备设施、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测量指标等。该实验利用人工环境舱模拟低温环境工况,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同时参考国际标准利用跑步机运动模拟作业强度。该实验可有效分析了低温环境工况(温度、湿度、风速)及作业强度等因素对人体生理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生理及认知反应特点,从而为减少人体冷应激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生理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鉾井修一,李永辉.建筑热环境对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影响与实验模拟研究[J].新建筑.2019
[2].吴建松,康凯倩,韩兆星,杨林,胡祝强.低温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及认知反应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张成蛟.睡袋内人体生理反应检测及智能温控模块开发[D].苏州大学.2017
[4].高萍.高热湿环境下影响人体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黄华良.热害矿井气候与人体生理反应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
[6].彭远开,费锦学,张宝兰,刘钢,张华.模拟失重对吸4%二氧化碳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C].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7].潘志娟,李栋高.人体生理反应与纺织品感觉评价[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
[8].虞学军.航天高温应急的人体生理反应[D].第四军医大学.2000
[9].林昌铋.测谎仪与人体生理反应[J].生物学教学.1996
[10].贾松树,张涛,段小菊,任宏伟,李改玲.夏季室内排气扇对人体生理反应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