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社区文化 构建城市文明(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盈[1](2021)在《文化建设驱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优化路径研究 ——以义乌市C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崔尚梦[2](2021)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高质量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社区规模也逐步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同时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这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旨在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引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体系。本文以R市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分析,从中分析出现阶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对策建议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本文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R市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对其居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的实际数据及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参与情况及效果,从党委、政府、社会、居民等团体和组织的协同参与度、居民的满意度及对于文化建设的贡献率等方面找到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要从制度建设、多元主体格局和机制打造、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找到破解思路,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孙玲[3](2021)在《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小,因此有必要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场所,通过社区这一生活化的载体,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将上海建设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以期于2050年全面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列。本文旨在研究,在上海社区治理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助力上海迈进全球卓越城市。本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社区治理等理论,调研上海三个典型社区,提出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全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社区治理理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为研究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阐述上海社区形态变迁和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以及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建国以来,上海社区形态经历了里弄制社区、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三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社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内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迅速在国内传播,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社区,这一覆盖全员的社会场域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第三章主要是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通过对虹口区新市南路社区、浦东碧云社区、松江区松南社区的实地走访调研,分析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第四章系统提出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对策建议。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新加坡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经验;第二部分是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在上海社区治理中,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
肖琪婷[4](2021)在《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合作市民族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着手,选择合作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展开调研工作,从中总结出合作市民族社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的现有内容、方法,归纳出合作市民族社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经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为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发展献力献策。论文除了引言部分之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阐述了社区、民族社区及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等概念,开展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依据的指导思想,以及研究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第三部分,阐述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当前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第四部分,提出了加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即制定明确目标、拓展思想文化建设的主体、探索思想文化建设的方法等。
唐菁阳[5](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刘沣娇[6](2020)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问题。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新任务、新形势,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7月,习近平在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的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这也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发展前景受限。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越来越复杂,思想多元且变动性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方式方法创新还有待加强。要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坚持并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提升先进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社区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基层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建设和谐美丽社区。
陈慧[7](2020)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创造、储存、传递并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在城市社区邻里培育和谐文化,并以社区为载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城市社区的“家风、民风、社风”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和谐,培育“家风、民风、社风”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引导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社区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自治功能、生活与就业保证、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建设,正如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现代开放与多元文化建设一样。推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为主线,把“三风”作为切入点贯穿到整个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厘析,分析当前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状,提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优化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梳理和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本论文的理论概念厘析,论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目标、功能,以及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强调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战略地位,突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第四部分发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第五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给予一定的建议和贡献。
朱晓纯[8](2020)在《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秦汉里治实践对当代社区基层治理的借鉴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建设好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社会治理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层自治组织,是国家施行基层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住房商品化和单位制社区衰减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社区居民居住结构的碎片化和居民生活的原子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当下城市居民生活的社区,社区关系网络松散、公共精神匮乏、人际关系淡漠、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率低,难以展开集体行动,社区陷入持续“个性化”的困境,造成社区营造的两难境地。为适应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治理需要突破社区行政化管理的思维模式,发动各方组织力量,推动社区营造,实现社区治理的文化转向。社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上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秦汉时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末梢的“里”,是国家最低一级的基层组织,属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可视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社区”形态。秦汉里治承前启后,既是先秦里治的延续,又是后世里治演变和发展的基础。追溯基层自治组织的源头,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基层行政组织的发展演变,帮助我们发现变迁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现代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借鉴。秦汉时期的“里”,有户籍管理、赋税征兵、治安管理、组织生产与民众教化等功能,秦汉里治所蕴含的伦理教化、互助救济、精英教化等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对于教化百姓、引人向善、凝聚基层人民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里内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投身里的自治,共同营造和谐的里内生活,其所拥有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正是当代社区所缺乏的。秦汉里治中蕴含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对于当代社区文化建设、自组织治理、社区能人培育,促进社区营造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借鉴价值。本论题通过分析秦汉里治与当代社区的起源与实践等内容,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两者在结构及功能上存在的共性与联系,结合当代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秦汉里的自组织与营造模式,以秦汉里的文化治理途径和组织营造模式为重点,探讨秦汉里治对当代社区治理的借鉴价值。
陈丹阳[9](2020)在《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社区是城市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基础空间。传统的社区规划模式通常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既定蓝图式的机械规划,无法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居民日益变化的使用需求,而对居民需求的无法满足导致社区活力缺失、居民社区归属感差等社区问题。论文研究的社区规划指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需求的规划过程,目的是激发社区活力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论文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其社区发展的因素的整理与分析,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筛选出社区社会人口指标、社区经济指标、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物质空间环境五个方面共44项指标。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查阅资料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进而得出社区五个方面的分别得分及社区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通过问题分析及归纳,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策略分为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策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策略和社区物质空间改善四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最后以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为例,利用建立的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得出社区各项指标得分,进而分析出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社区规划策略。论文以社区规划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社区规划策略,对指导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有重要意义。并通过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实证研究作为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的范例,为我国国有林区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提供了思路。
杨浩勃[10](2020)在《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社区,其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于当前社区治理现实困境和治理模式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特色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为目标,综合运用治理、社会资本、系统协同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区多元治理内涵,结合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探寻影响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与路径,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对总结的模式理论架构及路径进行检验,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进行提炼总结,构建普适化的多元治理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主要从社区内部结构变量和外部环境要素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运行的规则即本研究总结的政治因素,社区的共同体属性即本研究所指文化因素,表现为社区的整体的价值认同和规范,社区的自然物质属性即本研究所指的经济、区位、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因素,它们通过影响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社区的人口特征和社区的社会组织发育这三个社区内部结构因素的中介作用影响社区多元治理。这八个因素是影响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性和重要决定性因素,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为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抽象提炼了具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N/3PS”理论模式。“1”是常量,指党领导下的居民群众依法自治的这个基本点,体现模式的普遍性;“N”指变量,具体指社区影响因素、多元主体和实现路径,体现模式的差异性;3PS代表社区治理的发展要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多元主体培育、多元共治、多元自治三个发展阶段,体现模式的发展性。在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上,提出基层党建、居委会角色重塑、诚信和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等12条常规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3712+N”实现路径体系,即1个基本点、3个发展阶段、7个基本遵循、12条常规路径;“N”是变量,指各社区在路径选择、组合和顺序的差异性。为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研究进而从宏观层面构建了重构治理空间,培育多元主体,推进公平参与,涵养社区文化,积累社会资本,完善法治保障等六维对策架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融通和互动。
二、发展社区文化 构建城市文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社区文化 构建城市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2)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
1.学术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选题的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城市社区 |
2.城市社区文化 |
3.社区文化建设 |
(二)理论基础 |
2.协同治理理论 |
二、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考察 |
(一)R市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概述 |
(二)R市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
1.基于文化建设内容的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
2.基于文化建设主体的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
三、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
2.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低 |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不开阔 |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渠道单一 |
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力量薄弱 |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参与主体的共建意识及认识程度不够 |
2.建设体制由政府单一管理到社会共同治理的理念还不深入 |
3.建设制度及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 |
四、协同治理视角下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制度性、规范性 |
1.制度建设:各级部门上下“一盘棋” |
2.规划建设:多方参与、长远规划 |
(二)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多元主体格局和机制 |
1.参与主体: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2.建设形式:从政府管理到多方共同治理 |
3.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文化建设 |
(三)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1.重视对现有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培训 |
2.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针对社区工作者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城市社区 |
二、社区治理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
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 |
第二章 上海社区变迁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里弄制社区特点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
一、里弄制社区的特点及里弄组织的兴起与建立 |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里弄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
第二节 单位制社区的兴起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
一、单位制社区的兴起 |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单位制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
第三节 商品房社区的兴起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
一、商品社区的兴起 |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商品房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
三、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上海社区实证调研的基本信息 |
一、样本的选取与调查过程 |
二、设定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测指标 |
第二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有成效 |
一、社区资源丰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二、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三、社区培育意识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第三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困境 |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 |
二、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有待丰富 |
三、社区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待加强 |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需要加强 |
第四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成因 |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的成因分析 |
二、社区宣传方式不丰富的成因分析 |
三、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的成因分析 |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需要强化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借鉴国外社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经验 |
一、新加坡基层社区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
二、上海社区与新加坡社区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针对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如何标本兼治 |
一、提升社区事务的参与度 |
二、创新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
四、完善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观测指标 |
二、访谈提纲 |
访谈实录 浦东碧云社区 |
(4)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相关理论分析 |
一、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概念释义 |
(一)社区和民族社区 |
(二)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 |
二、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三)党和政府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相关决议和意见安排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二)促进民族社区和谐发展 |
(三)加强民族社区民族团结 |
第二章 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回顾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 |
第三章 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组织方面 |
(二)参与方面 |
(三)平台建设方面 |
(四)内容方面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分市民对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
(二)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不高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够 |
(四)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
三、现阶段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
(二)经济发展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三)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民族社区建设增添了发展的动力 |
第四章 进一步提升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领导 |
(一)加强党的领导 |
(二)明确政府主导职能 |
二、明确目标 |
(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
(二)推进文明社区建设 |
(三)打造环保宜居社区 |
三、拓展主体 |
(一)加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 |
(二)提升民族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
(三)发挥辖区离退休老党员干部和乡贤的独特作用 |
(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
四、丰富方法 |
(一)运用新方式和新技术治理民族社区 |
(二)因地制宜开展思想文化建设 |
(三)搭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互联网信息及宣传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社区居民卷) |
附录2 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社区工作者卷) |
附录3 发表论文 |
致谢 |
(5)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
(五) 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
一、概念界定 |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
1. 社区建设 |
2. 社区建设政策 |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
(三) 民族地区 |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
(一) 理论根基 |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
2. 基本假设 |
(三) 案例选择 |
1. 湘西简介 |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
(四) 案例说明 |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
(一) 程序性政策 |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
(一) 社区管理体制 |
(二) 资源支撑 |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一) 再分配政策 |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比较案例总结 |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
一、GD社区简介 |
二、GD社区之发现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 |
1.3.1 基本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社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3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 |
2.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及意义 |
2.3.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2.3.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2.3.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3.1 基于访谈基础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
3.1.1 社区组织 |
3.1.2 社区工作者 |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3.3 基于实地考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
3.3.1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自然环境条件 |
3.3.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环境条件 |
3.3.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化环境条件 |
第四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4.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教育主体:组织和工作者的职能和发展困境 |
4.1.2 教育客体:异质与多元下的动员和整合困境 |
4.1.3 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意识和理念更新困境 |
4.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意识层面:公共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乏力 |
4.2.2 队伍层面:社会认同和激励机制不足 |
4.2.3 受众层面:对象急剧扩展且复杂化 |
4.2.4 管理层面: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在职能明确基础上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
5.1.1 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
5.1.2 发挥居委会在促进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中的作用 |
5.1.3 发挥物业管理公司在居民行为规范引导和小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5.2 在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中提升社区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 |
5.2.1 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
5.2.2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
5.2.3 优化培训教育机制 |
5.2.4 建立合理的晋升及激励机制 |
5.3 在动员居民参与中把握城市社区思政教育的精髓 |
5.3.1 以制度体系为基础,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
5.3.2 以网络为平台,开拓新的参与渠道 |
5.3.3 以群为媒介,调动各层次群体参与 |
5.4 在实践探索中实现社区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
5.4.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4.2 加强居民道德观教育 |
5.4.3 推行社区居民法治观教育 |
5.4.4 培育社区公共精神 |
5.4.5 提升居民的社区和城市认同感 |
5.5 在稳步提高中加强社区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
5.5.1 以互动式教育破解主体困境 |
5.5.2 以科学化教育提升任务实效 |
5.5.3 以网络化教育增进便利性 |
5.5.4 以文化育人提升社区软环境 |
5.5.5 以生活化场景增强教育亲和力 |
5.6 在综合平衡中完善社区思政教育运行机制 |
5.6.1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
5.6.2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
5.6.3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
5.6.4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简评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一)选题新颖 |
(二)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相关概念论述 |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相关概念 |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界定 |
(二)家风、民风、社风的内涵理解 |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在关联 |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 |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容 |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及功能 |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 |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功能 |
第二章 城市社区“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建设成效 |
一、家风建设成效 |
(一)兴复优良家风 |
(二)优塑家风环境 |
二、民风建设成效 |
(一)淳和民间风尚 |
(二)打造示范社区 |
三、社风建设成效 |
(一)匡正道德观念 |
(二)聚守精神家园 |
第三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家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
(二)民风建设规约不完善 |
(三)社风建设组织力显薄弱 |
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直接原因 |
(二)间接原因 |
第四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优化策略 |
一、构建和谐美好新家风 |
(一)制定优良家规家训 |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三)传递家风真善美 |
(四)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 |
二、共建睦邻友好新民风 |
(一)建造和谐宜人的人文生态环境 |
(二)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
(三)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
(四)施展社会组织协作力 |
三、创建社区文明新社风 |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发挥政策法规导航力 |
(三)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
(四)整合社区周边资源 |
四、用活城市社区“三风”建设新媒介 |
(一)有效运用宣传新媒介 |
(二)积极搭建正能量平台 |
(三)强化线上线下“三风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秦汉里治实践对当代社区基层治理的借鉴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秦汉里治的研究现状 |
2、国内社区管理的研究现状 |
3、国外秦汉里治的研究现状 |
4、国外社区的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自组织和社区营造 |
2、里治和社区 |
3、社区治理 |
4、结构功能主义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社区营造功能与问题 |
(一)社区制的确立和发展 |
1、“社区制”的确立 |
2、社区服务的提出和发展 |
(二)社区的营造功能分析 |
1、社区社会组织功能 |
2、社区文化治理功能 |
(三)当代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1、社区公共精神的衰退 |
2、社区管理机制行政化 |
3、社会资本薄弱与公共建设资金短缺 |
4、居民社区意识的淡薄 |
5、社区管理人才紧缺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秦汉里治的起源与实践 |
(一)秦汉时期里的确立与发展 |
1、秦汉的地方行政组织 |
2、两汉乡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3、“授田制”的破坏与宗族、豪强出现 |
(二)秦汉时期里的吏员设置与职责功能 |
1、里吏的设置 |
2、里的户籍管理功能 |
3、里的赋税征收及徭役功能 |
4、里的治安管理功能 |
5、里的组织生产功能 |
6、里的教化功能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秦汉里治的文化治理路径和组织营造模式 |
(一)伦理教化的思想导向 |
1、礼治思想的教化与社会和谐作用 |
2、儒家教化思想的民间舆论作用 |
(二)乡里自组织系统的互助救济传统 |
1、宗族对乡里成员的救济 |
2、以单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互助组织 |
(三)乡里精英的传播教化作用 |
1、三老及父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
2、孝悌力田“稳定乡里,形成美俗”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秦汉里治对当代社区治理的借鉴价值 |
(一)里治教化思想与当代社区文化建设 |
1、弘扬孝德伦理有利于维持和谐家庭关系 |
2、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社区“礼治”氛围 |
(二)里治互助救济传统与社区睦邻文化构建 |
1、搭建社区邻里互动平台 |
2、化解邻里纠纷营造和谐社区 |
3、发动居民共建平安社区 |
(三)里治自组织系统与当代社区自组织治理 |
1、构建完善的自组织管理体系 |
2、发挥自组织联动作用 |
3、全面寻求支持和资源 |
(四)乡里精英影响与当代社区能人效应 |
1、发挥社区能人榜样示范效应 |
2、为社区能人搭建培育平台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背景 |
1.1.2 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家庭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 |
1.3.2 国内社区规划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基础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 |
2.1.2 国有林区改革 |
2.1.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 |
2.1.4 社区 |
2.1.5 社区规划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社区发展理论 |
2.2.2 内源式发展理论 |
2.2.3 邻里单位理论 |
2.2.4 社区微更新理论 |
2.3 社区规划案例借鉴 |
2.3.1 国外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
2.3.2 台湾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
2.3.3 大陆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
3.1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概况 |
3.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
3.1.2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家庭现状 |
3.1.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现状 |
3.1.4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特点 |
3.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
3.2.1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
3.2.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
3.3.1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选取 |
3.3.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
3.3.3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释义 |
3.4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3.4.1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研究方法 |
3.4.2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4.3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4.4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3.4.5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
3.5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
3.5.1 林业职工社区样本选取 |
3.5.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
3.5.3 林业职工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 |
4.1 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
4.1.1 发展特色林下产业经济 |
4.1.2 开展林下经济相关培训 |
4.1.3 加强林下经济信息宣传 |
4.2 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
4.2.1 “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结构 |
4.2.2 “公众参与”的社区规划过程 |
4.2.3 “专家引导”的社区规划模式 |
4.2.4 “常备不懈”的卫生应急机制 |
4.3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策略 |
4.3.1 社区共同体意识建立 |
4.3.2 居民社区归属感营造 |
4.3.3 社区自治意识培养 |
4.3.4 社区特色文化塑造 |
4.3.5 社区整体活力提升 |
4.4 社区物质空间改善策略 |
4.4.1 社区生态环境优化 |
4.4.2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 |
4.4.3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
4.4.4 社区道路交通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5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 |
5.1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概况 |
5.1.1 背景概况 |
5.1.2 社区调研情况 |
5.1.3 社区数据分析 |
5.2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现状分析 |
5.2.1 社区社会人口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2 社区经济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3 社区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5 社区物质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
5.3.1 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产业 |
5.3.2 调整传统社区规划模式 |
5.3.3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
5.3.4 改善社区物质空间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区评价指标选取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C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社区多元治理 |
2.1.3 社区治理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系统协同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社区治理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 |
2.3.2 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研究 |
2.3.3 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
2.3.4 社区治理实现路径研究 |
2.3.5 研究评述 |
第3章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横纵向比较与现实困境 |
3.1 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回顾 |
3.1.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
3.2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
3.2.1 国内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
3.2.2 国外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
3.3 治理理念转变背景下的我国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
3.3.1 从管理到治理: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 |
3.3.2 我国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框架构建 |
4.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因素 |
4.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内在依据 |
4.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外在依托 |
4.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质性分析 |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4.2.2 质性资料的分析过程 |
4.2.3 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
第5章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设计与假设 |
5.1.1 量化研究设计 |
5.1.2 路径假设与理论模型 |
5.2 变量的操作化与描述性统计 |
5.2.1 变量的操作化 |
5.2.2 描述性统计 |
5.3 基于结构方程的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SEM拟合度检验 |
5.3.2 假设检验与结论 |
第6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推进与实现的政策设计 |
6.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提炼:1+N/3PS |
6.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
6.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要素 |
6.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普适化:13712+N |
6.2.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原则 |
6.2.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要素 |
6.3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实现的对策建议 |
6.3.1 重构治理空间 |
6.3.2 培育多元主体 |
6.3.3 推进公平参与 |
6.3.4 涵养社区文化 |
6.3.5 积累社会资本 |
6.3.6 完善法治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发展社区文化 构建城市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建设驱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优化路径研究 ——以义乌市C街道为例[D]. 张墨盈.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D]. 崔尚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D]. 孙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D]. 肖琪婷.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6]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D]. 刘沣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D]. 陈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秦汉里治实践对当代社区基层治理的借鉴价值[D]. 朱晓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D]. 陈丹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 杨浩勃. 天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