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松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松,土壤,阔叶林,多样性,微生物,功能,结构。
红松阔叶林论文文献综述
周振钊,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1](2019)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更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林中扩展林隙(EG)为57.17%,冠林隙(CG)为19.73%;侧枝填充(CG/EG)在11~20 a对林隙填充作用达到最大,扩散指数Iδ为0.551 7,林隙在红松阔叶林中呈现均匀分布格局;林隙产生速度为0.263个/a,CG干扰速率为0.17%/a,冠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588.24 a.当EG面积为200~400 m2,林隙形成时间<20 a时更新量最高,此后更新总量有下降趋势;林隙内不同位置更新总量变化相似,但更新树种有一定差异.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增大林隙中心阳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当林隙形成时间为21~40 a,扩展林隙面积<200 m2时单位面积更新株数量较大,更新量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面积的增大林隙中心阴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萌萌[2](2019)在《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针阔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树和喜阳阔叶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其中,阔叶红松林为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具有抵抗病虫害、加速凋落物分解、增强种群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水曲柳和胡桃楸是东北叁大硬阔,是我国珍稀保护树种。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发展和保护红松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对人工红松阔叶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林下小气候的调节效应和凋落物分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直接影响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了它们对生境质量的适应性,更是最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因此,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即红松阔叶林的类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间相互关系,是维持东北红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尖砬沟森林培育试验站1986年营建的红松和胡桃楸、红松和水曲柳2种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水曲柳纯林为对比林型(以上5种林型的营建时间均为28年),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不同林型以及不同混交方式下土壤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从而阐明季节及混交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及生长季动态分析发现,林型、混交方式和季节显着影响了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和土壤酶活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有效钾和总碳含量,增加了胡桃楸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显着降低了红松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均在夏季最高,总碳含量均在秋季最高;纯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均在夏季,而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发生偏移,分别在秋季和春季;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均在春季;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均在秋季。(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发现,阔叶林(胡桃楸、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高于针叶林(红松)。红松阔叶林及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红松混交会降低阔叶林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及群落多样性,反之,亦会降低红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角度,应选择胡桃楸作为混交树种。(3)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超过10%,为优势菌群。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更有益于胡桃楸土壤细菌的生长,而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更有益于红松土壤细菌生长。土壤有效钾和混交方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4)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土壤真菌群落主要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结合菌门(Zygomycota s.l.)(Mucoromycota and Zoopagomycota)。红松阔叶林提高了红松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却降低了多样性。此外,与红松混交提高了胡桃楸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却降低了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混交方式对红松、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真菌生长的影响。红松针阔叶混交后增加了Inocybe Lactarius、Russul等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ECM)的数量,这对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角度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通过调整功能真菌丰度的方式来调节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而且易受土壤总碳含量的调控。(5)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土壤中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为优势的氨氧化古菌菌群,占了全部序列99.9%。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然而,混交显着提高了胡桃楸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却显着降低了水曲柳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针阔叶混交并没有显着改变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菌群从属于5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teria)占了全部序列98%。红松阔叶林土壤的总碳、总磷、总氮、有效钾是解释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混交方式。混交方式和土壤化学成分仅能解释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31%。综上所述,在营建红松阔叶林过程中,红松与水曲柳、胡桃楸混交后增加了红松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腐殖化,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胡桃楸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改善了红松阔叶林中红松土壤真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创新性地发现了红松针阔叶混交增加了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的数量,保证红松阔叶林的生态稳定性。因此,营建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林更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罗维[3](2018)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增氮减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加剧和全球降水格局的改变,温带森林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胁迫。为探讨温带森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大气氮沉降增加和空间降水减少的响应及其年际间的变化规律,我们以典型温带森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组来进行试验:模拟氮沉降组(50 kg N ha~(-1)a~(-1));减少降水组(~30%);施氮减水组和对照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增加了与土壤碳循环相关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水对碳循环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只在施氮减水组才表现出来;(2)对于亮氨酸氨基肽酶而言,施氮抑制其活性,而减水促进其活性,同时,施氮减水对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效应;(3)所有处理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都没有显着影响;(4)所有处理都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施氮减水才是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键;(5)土壤酶活性的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上表现为3月份为全年酶活性的低点,而5月份为全年酶活性的高点。这主要是由于3月份土壤物理状态呈现为反复的冻融,直接破坏了土壤酶的生理结构,导致酶活性下降;而在5月份,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复苏是土壤胞外酶活性增加的关键因素;(6)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可溶性全碳是解释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的最佳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23)
丛健[4](2016)在《开敞度调控对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进行开敞度调控的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生长阶段(开敞度调控15年的Ⅰ阶段和22年的Ⅱ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评价不同强度开敞度调控对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开敞度调控后,不同土层土壤容重随着时间表现出均质的趋势;上层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 H值及有机质含量均显着高于下层。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之间的速效氮含量差异显着;Ⅱ阶段速效钾含量高出阶段Ⅰ幅度为38.41%~51.88%。不同开敞度调控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仅存在于不同生长阶段,现有开敞度调控强度在合理范围之内,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效益,为改进和完善在"栽针保阔"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红松阔叶树人天混交林的精准化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王楠楠,韩冬雪,孙雪,国微,马宏宇[5](2017)在《降水变化对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阔叶林生态系统是中国东北地带性顶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以长白山红松阔叶林0—5cm、5—10cm表层土和红松根际土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生态平板法,分析了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初期的表现为降水减少30%样地>降水增加30%>对照样地,培养的末期,AWCD值的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各降水量条件下根际土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均高于表层土。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降水量样地间均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即降水量增减30%的情况下,未对红松林表层土和红松根际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是氨基类,其次是碳水类和多聚类,其中氨基类和碳水类也是不同降水条件下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表现出异质性的主要碳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左强[6](2016)在《采伐对蛟河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采伐强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在采伐强度为15%,25%,50%及对照实验样地中,于2013-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蛟河红松阔叶混交林地表无雪期间,使用LI-8100土壤C02全自动通量测量仪器测量定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及5cm处温、湿度。由于采伐改变了林地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根系及凋落物等微环境,为了理解根系及凋落物在土壤呼吸速率中的作用,于2014年5-12月,测定不同处理(对照、去凋、加倍凋落物、切根理及去凋切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伐导致各采伐强度土壤温度均显着高于对照样地。采伐后土壤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发生变化,Q10值均高于未采伐样地。对照、低采伐、中等采伐强度之间土壤湿度无显着差异,而重度采伐显着降低了土壤湿度。在叁年观测期内,不同采伐强度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都呈现指数相关关系,而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间相关关系不显着。2.采伐导致土壤呼吸速率显着提高,采伐后第一年及第二年中等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其他采伐强度,第叁年各采伐强度土壤呼吸之间差异不显着。对照、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从3年试验期间年平均值呈增加趋势,轻度采伐、中度采伐和重度采伐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25%、54.52%、30.07%。在实践生产上,为降低采伐后林地的土壤C02呼吸量,应该采用轻度采伐作业。3.在改变凋落物及根系输入实验中,不同处理间5cm深度的土壤温度没有显着的差异,土壤湿度差异显着,不同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都呈现指数相关关系,不同处理的温度敏感系数表现为加倍凋落物>去凋处理>对照处理>去凋切根处理>切根处理。4.5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显着的季节性变化且呈现相似的曲线格局,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不相同,去除凋落物处理和加倍凋落物处理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1.98%和24.81%, 切根处理和去凋切根处理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了-36.49%和-28.64%。5.2种非线性双变量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单因素的模型.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可以共同解释对照及各采伐处理样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5%-74%,能够共同解释改变碳源输入方式处理样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62%-95%,表明复合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呼吸的预测准确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3-01)
王楠楠[7](2015)在《降水变化驱动下红松阔叶林真菌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阔叶林生态系统是中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本文以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和Biolog两种方法,分析了降水控制样地(增、减30%)和对照样地的0-5 cm和5-10 cm表层土和红松根际土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变化对酶活性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各种酶活性对于土层变化的响应规律不一致。四种酶活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显着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在6月份达到最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8月份时达到最高,脲酶活性在9月份达到最高,酶的季节变化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酶与酶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2.对比不同降水条件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空间位置变化比较敏感,表现为根际土>0-5cm表层土>5-10cm表层土。降水的增加和减少能提高土壤真菌的群落多样性,但并不显着,但优势种群有所变化,表层土中,片段长度超过500 bp的T-RFs丰度随降水变化而变化,根际土中对降水变化响应的T-RFs分别为380、455和487 bp,且根际土的响应模式较表层土复杂。降水对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明显。3.培养初期(48h)和培养末期(168h)AWCD值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不一致,初期表现为降水减少30%样地>降水增加30%样地>对照样地,末期各土样AWCD值的变化没有规律性。降水变化30%后并没有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为氨基类、碳水类和多聚类。碳水类和氨基酸类碳源为不同降水条件下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敏感碳源,碳水类碳源中的N-乙酰-D-葡萄糖胺、D-纤维二糖和α-D-乳糖为最敏感的碳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王宁,王美菊,李世兰,王楠楠,冯富娟[8](2015)在《降水变化对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长季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阔叶林是中国东北山区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本文以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5—9月的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平均值分别为879.09和100.03 mg·kg-1,二者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增加,且0~5 cm表层土比5~10 cm表层土变化剧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随降水增加呈下降趋势.降水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平均值影响显着,降水增加的影响更为突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生长季内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5月最低,之后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出现1~2个波峰,但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随降水量和土壤层次而变,0~5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季节变化较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异质性紧密相关.降水变化可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京彪,郭泺,周萤,薛达元[9](2015)在《坡位对红松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依据地形地势自上而下将山体划分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和谷底,各选取15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坡位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层盖度显着高于上坡位和谷底,灌木盖度随坡位下降递减,而草本盖度则递增;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高于上坡位和谷底,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下降递增,而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变化无显着差异;谷底乔木物种均匀度显着低于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灌木和草本物种均匀度随坡位变化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连金,惠刚盈,孙长忠[10](2014)在《天然红松阔叶林径级结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块1hm2样地,利用负指数模型、修正指数模型、限定混合Weibull分布模型及q值法进行径级结构模拟。结果表明,4块不同类型样地的径级分布均呈反"J"形,森林更新良好;指数模型整体上低估了林木株数,限定混合Weibull分布模型则高估了林木株数,而修正指数模型整个径阶范围内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模拟效果最好,表明修正指数模型更适合天然红松阔叶林径级结构的模拟;4块不同林分的q值为1.19~1.33,说明q值法对于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直径分布的表达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红松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针阔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树和喜阳阔叶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其中,阔叶红松林为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具有抵抗病虫害、加速凋落物分解、增强种群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水曲柳和胡桃楸是东北叁大硬阔,是我国珍稀保护树种。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发展和保护红松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对人工红松阔叶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林下小气候的调节效应和凋落物分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直接影响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了它们对生境质量的适应性,更是最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因此,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即红松阔叶林的类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间相互关系,是维持东北红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尖砬沟森林培育试验站1986年营建的红松和胡桃楸、红松和水曲柳2种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水曲柳纯林为对比林型(以上5种林型的营建时间均为28年),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不同林型以及不同混交方式下土壤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从而阐明季节及混交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及生长季动态分析发现,林型、混交方式和季节显着影响了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和土壤酶活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有效钾和总碳含量,增加了胡桃楸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显着降低了红松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均在夏季最高,总碳含量均在秋季最高;纯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均在夏季,而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发生偏移,分别在秋季和春季;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均在春季;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均在秋季。(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发现,阔叶林(胡桃楸、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高于针叶林(红松)。红松阔叶林及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红松混交会降低阔叶林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及群落多样性,反之,亦会降低红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角度,应选择胡桃楸作为混交树种。(3)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超过10%,为优势菌群。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更有益于胡桃楸土壤细菌的生长,而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更有益于红松土壤细菌生长。土壤有效钾和混交方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4)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土壤真菌群落主要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结合菌门(Zygomycota s.l.)(Mucoromycota and Zoopagomycota)。红松阔叶林提高了红松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却降低了多样性。此外,与红松混交提高了胡桃楸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却降低了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混交方式对红松、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真菌生长的影响。红松针阔叶混交后增加了Inocybe Lactarius、Russul等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ECM)的数量,这对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角度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通过调整功能真菌丰度的方式来调节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而且易受土壤总碳含量的调控。(5)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土壤中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为优势的氨氧化古菌菌群,占了全部序列99.9%。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然而,混交显着提高了胡桃楸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却显着降低了水曲柳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针阔叶混交并没有显着改变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菌群从属于5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teria)占了全部序列98%。红松阔叶林土壤的总碳、总磷、总氮、有效钾是解释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混交方式。混交方式和土壤化学成分仅能解释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31%。综上所述,在营建红松阔叶林过程中,红松与水曲柳、胡桃楸混交后增加了红松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腐殖化,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胡桃楸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改善了红松阔叶林中红松土壤真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创新性地发现了红松针阔叶混交增加了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的数量,保证红松阔叶林的生态稳定性。因此,营建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林更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松阔叶林论文参考文献
[1].周振钊,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更新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萌萌.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罗维.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增氮减水的响应[D].黑龙江大学.2018
[4].丛健.开敞度调控对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森林工程.2016
[5].王楠楠,韩冬雪,孙雪,国微,马宏宇.降水变化对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6].左强.采伐对蛟河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
[7].王楠楠.降水变化驱动下红松阔叶林真菌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8].王宁,王美菊,李世兰,王楠楠,冯富娟.降水变化对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长季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
[9].杨京彪,郭泺,周萤,薛达元.坡位对红松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
[10].张连金,惠刚盈,孙长忠.天然红松阔叶林径级结构模拟[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