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词语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词语,词语,条件,汉字,汉语,十大,新语。
词语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苏琳[1](2018)在《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新词语的相关研究,无论理论探讨还是词语辨析,都有不少成果。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系统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交际方式和交流用语,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交流和书写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词语形成的机制,规范语言词语的使用,进而规范人们的表达书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对词汇的系统建设、字典编撰、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词汇研究体系中,新词语的造词机制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化、专业化。现在大多数新词造词研究都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汉语造词的形式、外部原因、来源,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没有系统地解释新词造词的内在机制。笔者以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语言学作为基本研究理论支撑,同时以认知语言学、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为借鉴,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已有新词语料库,以实际新词数据为素材,对新词语的造词内部机制,结合理论数据分类别地进行研究,达到词汇溯源、规范使用、现实指导的目标。本文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新时期汉语造词的研究背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词也跟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信息的普及,又出现了新一批词汇,这是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在词汇造词上的具体呈现。在此,首先分别从叁个发展阶段介绍各个时期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新词语的界定标准和来源,通过新词的结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对现今新词语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修辞方式、多种学科融合、类词缀、汉语构词方式、规范研究等方面阐述。最后分析目前的语料来源,在此素材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总结,从而形成新时期的语料素材。第二章笔者对我国汉语新词语的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汉语的新词学术关注度、新词的创制方法以及新词论文作者统计等方面汇总,对已经发表的学科和刊物及数量进行统计,得出目前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众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本章研究能够得出,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新词语将会以原有的语言学原理为创制基础,同时结合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和新媒体技能等综合因素,对我国汉语新词语创制的知识结构有重大的影响和改变。第叁章是对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进行研究。汉语新词语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概念、新事物、新思想不断产生。因此,语言也紧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词语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产生:(1)将原本存在的语言原则,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2)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偏离。(3)旧词新义。(4)词语融合。这些词语在不断相互撞击与融合的历程中,映射出语言学内在的发展轨迹;另外隐含、联结、激活、抑制等是新词语出现及使用的内部规约。通常第一个被激活的词汇具有异质性。由于此种性质突然显现,并由此而被大家所认知及命名。在汉语当中很多的新词语都是以内含词语和词义激活为基础,进而借助于抑制和联结这两个规约共同作用而达成的。其在新词出现及使用上是相互促进,并对外在形式及意义上一起推进了词语内在体系的改变;新词语产生方式主要是联想和类推。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一个含义到多个意义等方式,且语言联想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类似,类推在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既表现在构词、语音等变化上,还体现在新词含义的变化。第四章是从新词语变异的外因、内因、词性、词形以及句法、语序等语法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变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章从新词语的构词特征、汉语语法变异、造词词汇的变异、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新词使用的规范原则等方面,对新词语的构成和变异进行探讨。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语变异方面,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外部动因,例如语言接触、社会的发展、语用心理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因,例如语言结构要素上的彼此制约、语言类推因素的作用等。造词词汇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语中的新词素的出现,使词汇系统发生了变化。造词语法的变异,在新时期新词语造词中表现非常明显的是词性、词形、句法、语序关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的差异,语法范畴的增减,词类的改变。词汇变异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赋予旧词新涵义的过程,该机制不会消亡,而且将来仍将是构词的主要机制之一。第五章主要对汉语意义组合造词和修辞造词的研究,对词素构词进行解构化分析。笔者以造词法为研究基础,分析造词法在造词过程中的特点,加以意义组合造词、修辞造词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在现代化高节奏的生活中,任何的方法和规则都无法完全解释造词的过程。创造新词是在生活中,以方法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主要利用解构理论,针对在造词过程中词素的巨大作用进行解构化分析。得出在造词过程中,词素是一个静态的,但是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动态的意义变化,属于一种新的范畴属性。意义组合造词分析主要是通过介绍词形,词句及语义的相互交叉关系,比较全方位地剖析了新词语构造的整体过程、合作机制的类型。修辞造词主要是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具有时代特色,词义比较模糊,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大多数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临时的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仿拟型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涉及音、形、义叁个方面,其构词手段较丰富。第六章是关于网络词的造词机制。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词会快速的大规模的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研究了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以及网络传播新词特点,并进行了分类讨论、加以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流行词,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构造而得:运用数字的谐音组合、拼音字母谐音、英文字母简写、数字字母相结合、英文字母的谐音拼读、仿音或变调谐读法、比喻造词法、借代方法、借代挪用。网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加速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让汉语的涵义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虽然灵活多变,却因为缺乏规范性,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新时期的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构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新词语的创制,以不同于传统汉语的构造方式,丰富着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促使诸多新词语与网络有关,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和完善,为汉语新词的造词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通过词汇的丰富造词形式和方法,表达个人感情、诉求、意愿。现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部分已经沉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考察新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词典的编撰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分析新词语对汉语发展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规范性建议。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汉语新词语涌现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新词语构造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构造特点、构造方法及材料、内外部影响因素,力求分析得出造词的内在机制。新词语的涌现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的规范使用问题不容小觑,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宏伟[2](2016)在《陪学生正东西方文化之根中穿行——追溯数学词语、符号的构造逻辑课程例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凝聚于字和词汇之中。数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名词、符号和固定的语句蕴涵着数学知识本身,同时又是人类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是研究数学的根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又决定于这个概念(命题)构造的方式、构造的单位(字)和构造的逻辑本身。因此,引导学生追问和探寻数学名词、(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设计》期刊2016年29期)
刘映婷,蔡雨琴[3](2015)在《谈谈新词语构造并进入词典的制约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造词语从诞生之初到逐步渗入人们的语言生活,再以新词语的身份收录进词典,最后在使用中稳固下来并渐渐褪去新词语的面孔,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在表达的空位诱发下,它需要满足韵律条件才可能被构造出来,经过韵律条件筛选的词语进入流通领域,并随着词语流通领域的扩大进入词典修订人员的视野,而决定词语最终能否收录进词典,则要考虑到通用性、稳定性的原则,还有词语收录进词典之后可能带来的对全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新词语的收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4](2015)在《“通过词语可以来构造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所区别而已。 我总是希望在文学作品当中,能够收集到这么一种力量,让我能够与大地、与大地上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 莫言:今天对话的题目叫“文学与人生”。关于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2-05)
孙晶[5](2014)在《当代汉语新生词语构造方式探析——以“2013年度媒体十大新词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词语,新词语的构造方式有各自的时代特点。每个时代的新生词语不仅会继承前一代的语素和构造方式,也会有一些新的构造方法。当代汉语新生词语的构造方式有特别构造方式和传统构造方式两类,特别构造方式有"词语模"构造法、旧词赋新义构造法、缩略构造法、修辞手段构造法、外来借词构造法。这些构造法均体现了当代汉语新词语在构造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高晓虹,施春宏[6](2013)在《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从“腰封”及其相关词语的形义关系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尝试通过对"腰封"及相关词语的分析,探讨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以及新词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语义空间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刘艳茹[7](2012)在《汉字类网络词语的构造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类网络词语是汉语网络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族。其构造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受网络特质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看,汉字类网络词语的创造仍然受现代汉语构词规律的制约,表现为双音化词语占优势和能产性极强的类词缀不断出现。从认知的角度看,网络词语在生成的过程中,隐喻映射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是汉字类网络词语的生成心理不同于自然语言词汇的生成心理,它不是为了补足某一词汇系统的空缺,而是创造一套对于日常语言来说冗余的词语体系,这是网络语言规范争论的终极原因。(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刘楚群[8](2012)在《叁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5来的新词语在音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叁音节词语数量迅速增加,占所有新词语的46%左右,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外显形式看是因为叁音节词语大量模因并形成了诸多造词能力很强的词语模,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则是新时期概念复杂化与汉语结构简约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1-08)
熊春花[9](2011)在《新词新语的构造关系及理据浅析——以《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为语料》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并公布了《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该《选目》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每一时期都有特定的新词新语产生,但有的可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成为常用词汇并被收入词典,而有的新词新语恰好相反,它们兴盛一时过后逐渐走向衰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一书对2006年新词新语在2008年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中使用频次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2)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10](2011)在《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5—2009年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结果,本文探讨语言监测中词语的内部组成及其关系,统计并分析其中高频词语的构造能力,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析取"部件词"提供参考,同时也可总结更多词语的结构规律。本文首先用定量统计的方法计算了高频词语的构造能力,并分析其主要特点,进而结合已有的类词缀研究,分别探讨词语部件与词缀的异同,最后从新词语提取的实践中看词缀与部件词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1年03期)
词语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凝聚于字和词汇之中。数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名词、符号和固定的语句蕴涵着数学知识本身,同时又是人类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是研究数学的根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又决定于这个概念(命题)构造的方式、构造的单位(字)和构造的逻辑本身。因此,引导学生追问和探寻数学名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语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苏琳.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张宏伟.陪学生正东西方文化之根中穿行——追溯数学词语、符号的构造逻辑课程例谈[J].小学教学设计.2016
[3].刘映婷,蔡雨琴.谈谈新词语构造并进入词典的制约条件[J].新余学院学报.2015
[4]..“通过词语可以来构造人生”[N].社会科学报.2015
[5].孙晶.当代汉语新生词语构造方式探析——以“2013年度媒体十大新词语”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4
[6].高晓虹,施春宏.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从“腰封”及其相关词语的形义关系谈起[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7].刘艳茹.汉字类网络词语的构造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8].刘楚群.叁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C].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2
[9].熊春花.新词新语的构造关系及理据浅析——以《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为语料[C].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J].长江学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