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编程逻辑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阵列,频率计,动力学,多普勒。
可编程逻辑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吕晏旻,闵富红[1](2019)在《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磁控忆阻电路对称动力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含绝对值项的磁控忆阻器引入改进型蔡氏电路,构建新型磁控忆阻混沌电路,通过分岔图与Lyapunov指数谱创新性地观察到系统的对称分岔行为,揭示系统双参数平面内运动状态分布的对称性.同时,基于忆阻电路参数-初值平面的系统运动分布图,分析对称吸引域内系统的多稳态特性,相图的绘制进一步证明电路多稳态现象的存在性.此外,应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完成电路实验,在数字示波器上捕捉实验结果,证明所构磁控忆阻电路的物理可实现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翟栋晨,陈泽宗,佘高淇,王子寒[2](2019)在《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S波段雷达主板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S波段微波多普勒雷达系统的控制精度与接收性能,同时将控制与接收融合到一起,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DSP+FPGA)设计了S波段系统雷达主板,其作为雷达系统中的控制与接收中心,可以根据上位机命令产生精准的时序控制信号,同时对中频回波信号进行采样、下变频、存储和上传等。通过后期性能测试,雷达主板产生的时序控制信号精准,接收性能良好,灵敏度达-94 dBm,无杂散动态范围达50 dB,闭环测试下,在输入中频回波信号幅度为-17 dB时,多普勒谱信噪比达70 dB,因此设计的雷达主板完全满足S波段多普勒雷达系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7期)
刘海涛,牛健,罗建平,周坤,朱贤宝[3](2019)在《基于大规模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网采交换机驻留时间测试技术研究与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力专用交换机组网传输SV采样值的优势得到了普遍认可。为了能够准确、方便的测试智能变电站专用交换机驻留时间标定性能,本文提出基于大规模FPGA技术的驻留时间测试方法。依据IEC61850通信模型及电力专用交换机技术规范,将大规模FPGA技术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网络测试仪的研制,实现对电力专用交换机驻留时间标定性能的长期在线监测。工程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依托该技术研制的测试装置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红祥,陈向东,袁自钧[4](2019)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下的TFT-LCD显示驱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设备随处可见,视频显示系统已经出现在各大电子设备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TFT-LCD显示驱动设计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功耗较低,能够带动视频驱动系统的快速发展。采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作为主要的视频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简化系统的运行步骤。本文对TFT-LCD视频驱动的结构原理以及总体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式,并完成了系统的测试。(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2期)
董文婵[5](2018)在《基于标准逻辑单元的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光逻辑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逻辑功能到可重构逻辑功能的阶段,而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应用于全光通信网络和光计算中的智能化信号处理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全光逻辑运算实现可编程不仅能够迈出通往智能化重要的一步,更能够使逻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性能提升。可编程逻辑阵列(PLA)是继可重构逻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通过可编程选择满足用户自定义从而大大提高逻辑功能输出的灵活性,而且也能够通过多个可编程控制点的设置来使输出逻辑结果多样化。本论文基于对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计算容量提升和集成化两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调研,一方面系统分析了PLA容量提升的方法,提出扩展型PLA的一般性结构并进行实验验证;另一方面设计并实验验证了集成全光PLA。主要研究贡献包括以下内容:(1)理论研究了扩展型可编程逻辑阵列的一般性结构。相比于电域运算,光域运算除了速率上的优势,还有光的并行性优势。利用光的并行性,可以基于一个逻辑器件在不同空间信道和不同波长信道同时实现多种逻辑功能。因此,基于增加逻辑器件外部的输出端口和增加逻辑器件内部的标准逻辑单元(CLUs)波长信道两种思路,我们提出了叁种提高可编程逻辑阵列计算容量的新方法:一是对逻辑器件采用双向结构,二是利用四波混频(FWM)的波长组播,叁是同时利用多种非线性效应。基于以上方法,我们构建了扩展型CLUs-PLA的一般性结构,并对该结构的计算容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随着各种类型CLUs波长信道数的增加,相对于标准型CLUs-PLA,扩展型CLUs-PLA的计算容量会明显提升。(2)实验验证了基于高非线性光纤(7)HNLF)的两输入和叁输入扩展型可编程逻辑阵列。首先对基于FWM实现扩展型CLUs-PLA方案进行数值分析,主要针对输入信号波长位置、波长间隔和HNLF长度对FWM效率的影响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泵浦光波长在零色散波长红移1.6 nm的位置处,有最佳FWM转换效率;对于FWM转换效率最佳波长处,当HNLF长度从1000 m减小到300 m时,3 d B转换带宽会从3.2nm增加到6.4 nm。随后,基于双向结构和FWM多信道组播这两种方法,我们分别实验验证了两输入容量扩展4倍型、10倍型CLUs-PLA和叁输入容量扩展7.5倍型CLUs-PLA。最后,我们一方面理论分析了实验中输出信号质量,另一方面分析各方案在有源和无源平台的集成可行性,得出扩展型CLUs-PLA有潜力基于有源或无源平台实现的结论。(3)系统研究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7)SOA)的(19)(15)Gb/s集成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我们设计并制作了集成全光PLA芯片,该芯片主要包括延时干涉仪(DI)和不同长度的SOA。DI作为输入光路,作用是解调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产生互补码流;长SOA作为非线性介质,用于产生FWM或者交叉增益调制(XGM);短SOA作为开关阵列,实现对片上最小项的通断选择。我们首先实验验证了该PLA芯片在FWM和XGM这两种工作模式下输入光路的解调功能、CLUs光路的产生最小项功能以及开关阵列的通断功能,并分别仿真分析了DI参数对不同工作模式下逻辑结果的不同影响。最后,我们从波长相关性、工作速率和计算容量叁个方面来讨论该集成PLA的可扩展性,并得出结论:1)在DI一个臂增加移相器可以提高PLA的波长灵活性;2)有潜力基于FWM或者XGM实现更高速率的逻辑运算;3)有潜力通过增加最小项信道数来扩展PLA计算容量,也可以通过增加输入信号路数使两输入PLA扩展到多输入PLA。(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露,徐金甫,李伟,杨宇航[6](2017)在《面向密码逻辑阵列的可编程控制网络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粗粒度密码逻辑阵列控制开销大、控制效率低的问题,在研究主流阵列处理架构下叁层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阵列的四层控制模型,并设计了对应的可编程控制网络。在规模为4×4的可编程控制网络上实现了对AES、A5-1等对称算法的控制流映射。在65 nm CMOS工艺下,DC综合结果显示总面积为13 712μm~2,折合等效与非门数0.95万,占阵列面积0.37%。映射AES和A5-1控制流最高频率分别为1 389 MHz和1 190 MHz,达到面积小、速度快的应用需求。将四层控制模型与叁层控制模型进行六个不同性能对比,前者整体性能远超后者,且能满足任意网络互连结构阵列的高效控制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7年10期)
张海斌,朱苏磊,徐明亮[7](2017)在《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的索贝尔边缘检测算法的两种实现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的片上可编程及并行流水线具有处理快、实时性等优点,采用Quartus II自带知识产权(IP)核进行设计的方案耗资源多,处理速度慢,针对于此提出了改进的索贝尔(Sobel)算子方案,使以上缺点得到改善;结合Matlab和Modelsim对这两种方案的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obel算子方案明显优于Quartus II自带IP核进行设计的方案,并且能很好地实现图像边缘检测,减少了偏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靖,徐清[8](2016)在《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的高精度频率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设计是一个等精度频率计,不但具有测频功能,还可以对周期、脉宽和占空比进行测量,克服了传统频率计的精度随着被测频率的改变而改变的缺点,在整个频率区域都能保持恒定的测试精度。(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6年11期)
倪友军,浦振托[9](2016)在《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光伏阵列跟踪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阵列跟踪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发电系统的效率,系统通过西门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手动跟踪控制和自动跟踪控制,完成了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及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许雅明,王丽丹,段书凯[10](2016)在《磁控二氧化钛忆阻混沌系统及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忆阻器作为混沌系统的非线性部分,能够提高混沌系统的信号随机性和复杂度,减小系统的物理尺寸.本文将磁控二氧化钛忆阻器应用到一个新的叁维自治混沌系统中,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从平衡点的稳定性、Lyapunov指数谱、庞加莱截面和功率谱等方面研究了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详细讨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相图和平衡点稳定性的影响.有趣的是,在改变参数的情况下,系统的吸引子会产生翻转、混沌程度加剧和混迭的现象,说明该忆阻混沌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此外,本文将改进的牛顿迭代法运用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技术中,巧妙设计出一种只迭代3次就能达到所需精度的开方运算器,从而硬件实现了该忆阻混沌系统.这突破了以往忆阻器混沌系统只能在计算机模拟平台仿真的瓶颈,为进一步研究忆阻混沌系统及其在保密通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可编程逻辑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S波段微波多普勒雷达系统的控制精度与接收性能,同时将控制与接收融合到一起,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DSP+FPGA)设计了S波段系统雷达主板,其作为雷达系统中的控制与接收中心,可以根据上位机命令产生精准的时序控制信号,同时对中频回波信号进行采样、下变频、存储和上传等。通过后期性能测试,雷达主板产生的时序控制信号精准,接收性能良好,灵敏度达-94 dBm,无杂散动态范围达50 dB,闭环测试下,在输入中频回波信号幅度为-17 dB时,多普勒谱信噪比达70 dB,因此设计的雷达主板完全满足S波段多普勒雷达系统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编程逻辑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晏旻,闵富红.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磁控忆阻电路对称动力学行为分析[J].物理学报.2019
[2].翟栋晨,陈泽宗,佘高淇,王子寒.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S波段雷达主板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刘海涛,牛健,罗建平,周坤,朱贤宝.基于大规模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网采交换机驻留时间测试技术研究与装置研制[J].电气技术.2019
[4].徐红祥,陈向东,袁自钧.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下的TFT-LCD显示驱动设计[J].福建茶叶.2019
[5].董文婵.基于标准逻辑单元的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刘露,徐金甫,李伟,杨宇航.面向密码逻辑阵列的可编程控制网络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7
[7].张海斌,朱苏磊,徐明亮.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的索贝尔边缘检测算法的两种实现方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陈靖,徐清.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的高精度频率计设计[J].数字通信世界.2016
[9].倪友军,浦振托.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光伏阵列跟踪控制系统[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10].许雅明,王丽丹,段书凯.磁控二氧化钛忆阻混沌系统及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硬件实现[J].物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