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功率论文_赵德仁,丁雷,徐立华,金宇飞,宋季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电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率,多相,变换器,薄膜,介质,甚高频,图形。

放电功率论文文献综述

赵德仁,丁雷,徐立华,金宇飞,宋季冬[1](2019)在《面向新能源消纳的主动配电网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和网络重构协调优化调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大量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带来严峻挑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和网络重构两种手段,以消纳新能源为目标的主动配电网两阶段协调优化调度策略。第1阶段建立日前优化调度模型,以弃风功率最小以及网络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站24 h的调度策略并进行日前网络动态重构,通过基于判断矩阵的混合粒子群算法求解;第2阶段以日前调度结果为基础,建立集中型充电站10 min时间尺度的实时平滑控制策略,通过SOC自动调节原理,利用模糊控制算法,降低风功率曲线的波动。结果表明,通过两阶段调度,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实现网络重构和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间的协调,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祝祖送,尹训昌,张杰,易明芳,闻军[2](2019)在《放电功率对微晶硅薄膜的晶化调控及光电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Cl_4和H_2为源气体、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放电功率下沉积微晶硅薄膜,通过调节放电功率实现了微晶硅薄膜的晶化调控和光电性质的优化,并利用Langmuir探针和质谱计分别对等离子体空间的电子特性和中性基团进行在线检测,初步探讨了成膜的微观机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谢冰,纪延超,王建赜,王赫,马冲[3](2018)在《叁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充放电功率分配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充放电电流纹波、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提高多变换器并联时功率均衡的速度,针对叁相交错并联型DC/DC储能功率变换器,提出一种基于荷电状态幂次方的充放电功率分配控制策略。通过引入电压补偿系数,防止蓄电池放电过程中直流母线电压的跌落;以两阶段充电为例,提出功率修正算法,避免分配到的充电功率大于模块自身的额定功率,造成蓄电池过充。对不同均衡速率、多模块运行的暂态特性、充放电转换等条件下的变换器功率分配情况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功率分配控制。(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贺[4](2017)在《多相交错并联卫星电源蓄电池放电功率单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电源控制器(Power Conditioning Unit,PCU)为航天器的有效载荷提供电能,其中的蓄电池放电调节器(Battery Discharge Regulator,BDR)是连接蓄电池与母线的放电通路,在光照不足或负载较重时维持母线正常工作,常用多模块并联的方法实现功率扩展。目前,PCU的设计指标多以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对航天器电源系统的要求为准。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保证航天器的供电质量,ESA规定BDR模块的相角裕度不得小于60°,增益裕度不得小于10d B,以确保充足的稳定裕度;并且,标准中以母线电压纹波作为稳态指标,以闭环输出阻抗作为动态指标,以此衡量输出电特性;除此之外,变换效率、功率密度以及可靠性都是设计时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旨在提高BDR模块的稳定裕度、供电质量以及功率密度,从输出滤波电容阵的计算、功率拓扑的选择、补偿器及控制方式的设计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中存在电感误差时,输出滤波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交错并联技术可减少电源系统对输出电容的需求量,但实际应用时,各相间的电感误差会影响电源性能,如仍按理想情况设计电容参数,易造成稳态电压纹波或动态电压波动超限。针对此问题,分别对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进行了时域与频域分析,提出了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使电源系统即使面临交错各相电感因误差而失配的情况,仍可满足稳态与动态的指标要求,保证供电质量。其次,为满足BDR模块高动态响应速度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两相交错反向耦合电感Boost变换器。当前,通信卫星及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电源功率等级越来越高,且载荷呈低频脉冲的发展趋势,对BDR模块的动态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此需求背景,新变换器利用耦合电感改变了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从而使控制到输出电压的零点由右半平面移至左半平面,在兼顾稳定裕度的同时还可实现较快的动态响应速度,并且新变换器中所有感性元器件集成于一副磁芯中,提高了功率密度。再次,为降低单个BDR模块的输入、输出端电流纹波,提出了低纹波耦合电感Boost变换器。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的模块数量越多,电流纹波抵消效果越显着;但在有效载荷功率需求较低的卫星平台中,BDR模块的并联数量相对较少,纹波抵消效果有限。针对该应用背景下的功率拓扑选择问题,深入研究了耦合电感滤波器的工作原理,探讨了各种非理想因素与寄生参数对其滤波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该滤波器的设计步骤及实际应用需规避的问题。参照此方法设计由耦合电感滤波器与普通Boost变换器组合而成的低纹波升压变换器,仅用一副磁芯即可在实现输入电流纹波抵消的同时减小输出电流纹波。最后,为确保BDR模块具备充足的稳定裕度及良好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环路补偿器及控制方式。其中,新的补偿器可在较宽的频域范围内提供较高的相角补偿,应用于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时,相角裕度、幅值裕度、模值裕度及时延裕度均优于传统II型补偿器。与此同时,新的环路控制方式可减小系统闭环输出阻抗与闭环音频易感性的低频段以及峰值增益。将新的补偿器与新的控制方式结合,可改善电源的抗扰性,在负载电流或输入电压变化时减小输出电压的波动范围,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0-01)

刘勇,俞建成,张俊良,吴焕铭,高文清[5](2017)在《同轴介质阻挡放电功率和等效电容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同轴-针放电结构为研究基础,采用Lissajous图像法,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管径、载气流速变化对放电功率和介质等效电容的影响关系;设计了正交实验,进一步研究载气流速和放电管径对周期传输电荷量显着性影响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载气速度的提升,放电功率和介质等效电容都呈减小趋势;随着放电管径的增大,介质等效电容减小。正交实验中,管径的F值为22.15,相比载气流速对传输电荷量的影响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7年08期)

韩华春,丁昊,黄地,吕振华[6](2017)在《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V2G系统不仅能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功能,还能发挥叁相电压型PWM变流器的四象限运行功能,为电网提供双向可控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现平抑电网负荷波动、削峰填谷等功率调节功能。本文针对V2G系统的并网功率控制,分析了电动汽车V2G系统拓扑结构,并提出基于比例反馈积分(PFI)的功率控制方法,实现V2G系统并网电流指令的精确跟踪;与常规的比例积分(PI)控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PSIM仿真平台验证了该PFI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王爽[7](2017)在《火花放电功率对混合气体引燃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化工、医药、危险化学品储运等行业,由于电火花引燃导致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但对事故的深入调查显示,电火花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转移过程是复杂的,即表现为对预混爆炸环境点燃的较强随机性。伴随近代工业发展带来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量的高速增加,以及高阻物料的比例提升,电火花引燃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火花放电过程能量分布及其释放规律的研究,以及电火花引燃过程的关键参数研究又成为了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依托柱形容器预混气体爆炸实验装置,应用自制的电容储能放电点火装置,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电火花放电物理过程、电火花间隙能量释放过程及电火花能量功率变化对点火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电容储能高压间隙击穿放电过程呈明显的间隙击穿和间隙击穿后的振荡续流两个过程,而电火花能量的释放主要发生在间隙击穿后的振荡续流过程。观察间隙击穿后的振荡续流阶段间隙电压、电流曲线,可以得到由于放电回路的电阻损耗效应,放电间隙中的能量释放呈现明显的衰减性。针对浓度为5%的液化石油气进行火花引燃实验,发现电火花能量释放的总释放能、功率对其点火能力均存在影响,电火花功率影响更为明显。电火花引燃机制的研究将为电气防爆技术的完善和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为生产过程安全条件的确立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孙岩洲,吴媛琦,孔亮[8](2016)在《微腔结构DBD放电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以往微放电结构存在效率较低和放电均匀程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介质阻挡放电(DBD)的新型微等离子体放电结构,该放电结构采用微腔网格形状电极。通过建立放电前后的等效模型,推导出放电功率公式,进行放电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研究其电气特性及匹配电源问题。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随着电源电压和频率的增加,放电功率非线性增加。同时,放电效率较网-板、板-板结构DBD增加明显,传输电荷较网-板、板-板分别提高了11%和20%左右。(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商洁[9](2015)在《发光斑图随放电功率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氩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放电过程中,随着外加电压先增加后减小,放电丝经历了从少量的随机排布到规则的有序斑图并最终回到无序随机分布的演化过程.同时比较了不同湿度,其他放电参数相同条件下团簇斑图、振动超六边形斑图及谐振超六边形斑图.在实验中,保持驱动频率为53kHz,将3 300pF测试电容替换测试电阻,随斑图演化用示波器采集相应斑图的输出电压及电容两端的电压波形,利用电容电压计算得到放电期间流经电容的电荷量,拟合出李萨茹图形,进而得到放电间隙所消耗的功率.结果发现,随电压的先增加后减小,放电功率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放电功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喜平,陈永生,李新利,郝秀利,卢景霄[10](2014)在《放电功率对VHF-PECVD沉积微晶硅薄膜的生长特性的仿真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是当前高速制备优质微晶硅(μc-Si:H)薄膜的主流方法,其生长机理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采用Comsol软件中的等离子模块和Chemkin软件中的AUROR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对H2和SiH4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放电、气相反应和表面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沉积功率对μc-Si:H薄膜沉积速率和结构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一维的放电模型,获得电子温度和电子浓度等等离子体参数。随后,将该参数带入气相和表面反应模型,得到各种粒子的气相浓度和薄膜的特性参数。模拟过程涉及24个电子碰撞反应、42个气相反应和43个表面反应。同时利用光发射谱对实验过程中等离子辉光特性进行了在线检测,并制备了实验样品。将模拟的SiH3基团、H原子的气相浓度以及它们的比值,生长速率,薄膜中的氢含量和薄膜生长取向等同实验进行了对比,发现能够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放电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SiCl_4和H_2为源气体、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放电功率下沉积微晶硅薄膜,通过调节放电功率实现了微晶硅薄膜的晶化调控和光电性质的优化,并利用Langmuir探针和质谱计分别对等离子体空间的电子特性和中性基团进行在线检测,初步探讨了成膜的微观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电功率论文参考文献

[1].赵德仁,丁雷,徐立华,金宇飞,宋季冬.面向新能源消纳的主动配电网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和网络重构协调优化调度[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9

[2].祝祖送,尹训昌,张杰,易明芳,闻军.放电功率对微晶硅薄膜的晶化调控及光电性质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谢冰,纪延超,王建赜,王赫,马冲.叁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充放电功率分配控制策略[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8

[4].刘贺.多相交错并联卫星电源蓄电池放电功率单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刘勇,俞建成,张俊良,吴焕铭,高文清.同轴介质阻挡放电功率和等效电容特性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

[6].韩华春,丁昊,黄地,吕振华.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控制技术[J].电力工程技术.2017

[7].王爽.火花放电功率对混合气体引燃能力影响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8].孙岩洲,吴媛琦,孔亮.微腔结构DBD放电功率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商洁.发光斑图随放电功率转化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陈喜平,陈永生,李新利,郝秀利,卢景霄.放电功率对VHF-PECVD沉积微晶硅薄膜的生长特性的仿真模拟[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发动机工作点7- 12 ISG 电机工作点机械活化Ti-N体系粉末经弧光放电处理...试样u-1-1的XPS谱图:(a)全谱;(b)N...电池充放电功率变化曲线放电功率对ES纤维接枝率的影响...

标签:;  ;  ;  ;  ;  ;  ;  

放电功率论文_赵德仁,丁雷,徐立华,金宇飞,宋季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