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文明论文_曹建墩,赵梓伊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性文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续性,儒家,伦理,殷周,孔子,道德,生态。

连续性文明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墩,赵梓伊[1](2019)在《叁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礼治模式是夏商周叁代政治治理的根本模式。礼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政治文化体系,兼具政治、宗教、道德等属性,它可以从多方面为王权政治提供合法性论证和技术支持,从而保障王权秩序的稳定,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共同的文化与政治认同。叁代的礼制传统既包括外显的礼仪、制度,也蕴含有内在的精神传统,比如敬天法祖及衍生出的崇德报功、报本反始等道德观念,以及从祖先崇拜基础上生发出的血亲意识、宗族共同体意识、人伦孝道等观念。礼制精神经过礼乐教化,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建立在礼基础上的早期国家既是一政治、文化共同体,也是一道德共同体。礼制的深层次精神传统内化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深入契合并形塑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可以说,礼制文明构成了华夏文明演进具有连续性的深层次根基。(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洪伟[2](2018)在《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者张光直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破裂性"理论假说对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钧瓷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推动着钧窑文明的连续性延续。文化地理学以地方(区域)或文明体的时空传布为研究对象,小的地方或文明体与其扩张而成的大的地方(区域)或文明体之间具有文明同构性和一致性。从钧窑文明连续性机制衍生出来的创造性模仿机制是中国文明连续性生成的主要逻辑机制;近世以降在西方文明侵蚀下中国文明呈现出"连续性"减弱、"破裂性"增强的趋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8年06期)

常纪文[3](2018)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期刊2018年01期)

姜广辉,程晓峰[4](2016)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的自身条件,那就是宗族血缘社会形态的连续性。这一特殊社会形态连续而稳定的存在,产生了对家族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价值的恒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儒家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的主体。宗族血缘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念,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而肇端于西周的宗法制度,不仅奠定了宗族血缘社会的基础,而且派生了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具有根源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5](2015)在《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久远有其地理方面的原因:它与人类其他文明世界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地中海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连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相互影响;然而中国却不具备类似的地理条件。相反,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以及辽阔的太平洋所隔断。这种隔绝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5年01期)

张健[6](2014)在《文明美景入眼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彰显文明,凝聚力量。2013年的阜新,积淀转型文化,树立精神高度。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画笔,转型城市的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全力加强“四德”建设、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实施“叁大创建”工程……2013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本文来源于《阜新日报》期刊2014-02-12)

白明云[7](2009)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白明云) 昨(16)日下午,州委在昌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强调,按照州委六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州政府的具体安排,扭住发展目标不折腾、不动摇、不松劲,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今年州(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汉)》期刊2009-04-17)

刘军[8](2003)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及生态伦理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 ,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 ,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 ,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 ,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 ;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 ,须走综合创新之道 ;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 ;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 ;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 ,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3年05期)

王培华[9](2002)在《正统论与中国文明连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统论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和在空间上统一的特点的国家政权理论和史学理论。政治家讲正统 ,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史学家讲正统 ,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史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 ,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正统论是促成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02年01期)

李景林,孙栋修[10](1995)在《自然与文明的连续性——先秦儒家的历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一种哲学系统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这种文化背景的反思,便规定了它对人或者人性的理解方式。 约公元前7—6世纪,中西方文明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哲学诞生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创立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则本源于各自传统宗教的母体。不过,相比较而言,儒家哲学更突出地表现了与传统之间的连续性。苏格拉底之死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希腊哲学精神之生成与传统宗教之间的冲突;而儒家的哲学观念则明确地表现了一种自觉承接古初文明传统的历史意识。而这种历史意识,则基于其对中国古初文明精神的深刻反思。 《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段话虽是后人称颂孔子之辞,但却真实地表现了孔子及以后儒家对历史文化的态度。 孔子把历史文化的发展描述为一个因革继承的连续过程。《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依照这种看法,不仅叁代的文化制度损益相因,以后的发展,亦复如此。基于这种理解,孔子虽盛称尧舜之道,同时却又从当时文化的现实出发,特别重视周制,并以承继文武周公之道为己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1995年03期)

连续性文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者张光直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破裂性"理论假说对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钧瓷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推动着钧窑文明的连续性延续。文化地理学以地方(区域)或文明体的时空传布为研究对象,小的地方或文明体与其扩张而成的大的地方(区域)或文明体之间具有文明同构性和一致性。从钧窑文明连续性机制衍生出来的创造性模仿机制是中国文明连续性生成的主要逻辑机制;近世以降在西方文明侵蚀下中国文明呈现出"连续性"减弱、"破裂性"增强的趋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性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墩,赵梓伊.叁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J].中原文化研究.2019

[2].王洪伟.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J].民族艺术.2018

[3].常纪文.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连续性与创新性[J].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

[4].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J].中国史研究.2016

[5].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国文明的连续性[J].月读.2015

[6].张健.文明美景入眼来[N].阜新日报.2014

[7].白明云.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N].凉山日报(汉).2009

[8].刘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及生态伦理功用[J].河北学刊.2003

[9].王培华.正统论与中国文明连续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2

[10].李景林,孙栋修.自然与文明的连续性——先秦儒家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5

论文知识图

第叁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红色的金属雕塑“德立方”一书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礼乐表演选段仪、...曲面品质检测曲率梳分析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鸟瞰图、立面图展会服务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示意图要...

标签:;  ;  ;  ;  ;  ;  ;  

连续性文明论文_曹建墩,赵梓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