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囊耙齿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囊耙齿菌,17β-雌二醇,雌酮,生物降解
白囊耙齿菌论文文献综述
宋雷蕾,黄涛,张秀芳,李明堂[1](2019)在《白囊耙齿菌ZK1对17β-雌二醇的降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7β-雌二醇(E2)是畜禽养殖业排放的一种新兴污染物,痕量水平便可对水生生物的生殖系统造成伤害,通过纯培养研究了1株白囊耙齿菌ZK1对E2的降解潜力。结果表明:菌株ZK1能以E2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降解E2的温度和pH适应范围较宽,最佳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6。菌株ZK1以NH_4~+和NO_3~-为唯一氮源培养7 d后,对E2的降解率分别为77. 6%和65. 4%。葡萄糖共存可提高菌株ZK1对E2的降解速率。菌株ZK1对低浓度的E2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增加至20 mg/kg,在第10天时,E2的降解率降低至81. 4%。菌株ZK1在降解E2的过程中会积累中间代谢产物——雌酮(E1),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ZK1会同时降解E1和E2。研究表明,菌株ZK1降解E2时具有适应能力强和可进行连续降解的优点,对治理E2污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苗苗,李士伟,祝洪艳,徐多多[2](2019)在《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及抗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PCP-1、PCP-2。通过苯酚硫酸法、BCA法等测定其含量,甲基化,IR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采用MTT法、ELISA法考察对G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PCP-1和PC-2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8.05%、96.92%,酸性糖及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 PCP-1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具有多分枝结构,包含吡喃糖类型的结构,具备α和β两种构型;而PCP-2仅由Glc组成,没有分支,为α-构型吡喃聚糖。具有抗GMC增殖活性的均一多糖为PCP-1,可保护LPS诱导的GMC增殖,减少LN、FN蛋白的释放。(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吕俊,于存[3](2019)在《白囊耙齿菌对茜素红脱色条件优化及其毒性变化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是分离自倒木上的一株可以分泌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白腐真菌。利用I. lacteus对固体条件下的活性黑、活性红、结晶紫、茜素红和孔雀石绿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并以3种作物发芽率为指标测定茜素红被I. lacteus脱色前后的毒性变化。结果显示,I.lacteus对5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茜素红染料的脱色更为彻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为:pH 7.0、葡萄糖10.0g/L、硫酸铵0.66g/L、接种量2片(Φ=8.0mm)、100.0mL叁角瓶装液20.0mL,优化条件下I.lacteus对茜素红脱色10d时的脱色率为88.26%,与未优化前的脱色率相比提高了60.50%;茜素红染料被I. lacteus脱色前后毒性大小排序为:染料原液>染料脱色后>PDB培养基处理,表明茜素红染料存在一定的毒性,I.lacteus脱色茜素红后可以使其毒性减弱。通过本研究,为I. lacteus在茜素红等染料废水脱色以及降低染料废水毒性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韩玉,包海鹰,马列,陈维佳,图力古尔[4](2019)在《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提取物对小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白囊耙齿菌子实体不同提取物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研究,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小鼠慢性肾小球肾炎模型,探究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高、中、低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作用及不同提取物的高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小鼠体重进行测量,检测尿蛋白(UP)、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超氧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分析肾、肝、脾、胸腺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水提取物中剂量(240mg/kg)能显着降低小鼠尿蛋白含量和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使血清生化指标维持正常,并对免疫器官有保护作用;醇提取物高剂量(200mg/kg)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但对免疫器官保护作用较弱。研究表明,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中剂量具有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阳性药肾炎康胶囊,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超,井雨铂,张秀芳,李海燕,李明堂[5](2018)在《利用白囊耙齿菌生产高质玉米秸秆饲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1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 ZK1(CGMCC No. 11920)对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的降解及产物生成特征。结果表明:菌株ZK1在基质中生长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玉米秸秆>羽毛粉;在混合物中生长时可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酶和植酸酶,酶活性最大值分别为93. 33,13. 76,27. 11,1 314. 98 U/g。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1. 02%和53. 44%。菌株ZK1能利用混合物产生菌体多糖,使发酵物中多糖的平均含量达37. 11 mg/g;而且还可以将秸秆和羽毛粉中的氮转化成消化率高的菌体蛋白,从而使得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和粗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26. 33%和47. 17%。菌株ZK1产生的植酸酶能从混合物中释放出溶解性正磷酸盐,使发酵物中可溶性磷酸盐的平均含量达131. 42μg/g。以上表明,菌株ZK1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高质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罗鑫,覃育贤,于存[6](2018)在《白囊耙齿菌产锰过氧化物酶条件优化及其对染料的脱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是白腐真菌降解多种异生物质的主要降解酶之一。本研究对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产MnP的酶活曲线进行监测,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I.lacteus产MnP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检测了I.lacteus的MnP粗酶液对5种染料的脱色效果。结果显示,I.lacteus在培养5d时MnP活性较大;I.lacteus产MnP较优的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g/L、尿素1g/L、pH 6.3、CaCl_2 1mmol/L、FeCl_3 1mmol/L,该条件下MnP活性达29.24U/L,与优化前MnP活性相比提高了1.25倍;I.lacteus的MnP粗酶液对5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直接大红和活性红的脱色效果更为明显,脱色5d后的脱色率分别达到82%和81%。(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黄涛[7](2018)在《白囊耙齿菌ZK1对溶液及生物炭吸附17β-雌二醇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畜禽粪便集中堆放和无序处理,使得其中的类固醇激素进入周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类固醇激素,其中17β-雌二醇(E2)为主要的污染物。另外,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在土壤改良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往往作为调理剂使用,而这些生物炭对雌激素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了一株白囊耙齿菌ZK1对溶液中及生物炭吸附E2的降解,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菌株ZK1可降解生物炭并溶出重金属铜锌,因此本文也同时研究了菌株ZK1对生物炭的降解,结果如下:(1)菌株ZK1能以E2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降解E2的温度和pH适应范围较宽,最佳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6.10。菌株ZK1以NH_4~+和NO_3~-为唯一氮源培养7d后对E2的降解率分别为77.6%和65.4%。葡萄糖为共存碳源时可将E2的降解率提高20.7%。菌株ZK1对低浓度的E2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增加至20mg/kg时,E2的降解率降低至81.4%。菌株ZK1在降解E2的过程中积累中间代谢产物雌酮(E1),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ZK1会同时降解E1和E2。(2)生物炭对雌激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8h后达到平衡。菌株ZK1对生物吸附E2的降解受到E2吸附量的影响,当吸附量较低时,菌株对E2的降解能力下降,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菌株ZK1对E2的降解能力逐渐提高,当溶液中E2初始浓度为5mg/L和20mg/L时,生物炭吸附可抑制菌株ZK1对E2的降解,导致E2降解率下降26%和12.05%,当浓度为50mg/L时,生物炭能够促进菌株ZK1对E2的降解,降解率增加了6%。同时,在E2浓度为50mg/L,加入生物炭后,再加入葡萄糖,可以将E2的的降解率提高7.5%。(3)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菌株ZK1的菌丝可进入生物炭的孔隙中对芳香烃类和醚类化合物进行降解。另外,菌株ZK1可以将生物炭中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铜和锌转化为交换态和铁锰结合态,从而增加生物炭中有效态铜和锌的含量。而在生物炭中分别添加葡萄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与原炭相比,葡萄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并不能促进菌株ZK1对生物炭中有效态铜和锌的增加。菌株ZK1可利用葡萄糖发酵产酸,发酵液的最低pH值可达3.9,有机酸为主要苹果酸、柠檬酸、乙酸和草酸,浓度分别为329.98、206.64、274.72和50.4mg/L。pH为3.9的发酵液可将生物炭中的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铜和锌浸提出来,浸提出来的铜和锌分别占总量的8.32%和9.21%。通过用相同pH的发酵液、硝酸溶液以及将发酵液中和后的叁种溶液浸洗生物炭,发现叁种溶液中都可以浸提出铜锌,因此发酵液既可以通过酸根淋洗出生物炭中的铜锌,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机酸根螯合生物炭中铜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白囊耙齿菌ZK1对E2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且对温度、pH、碳源和氮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对溶液中的E2进行降解,对生物炭吸附的E2也可进行降解。同时菌株ZK1还可以降解低温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并且通过产酶和发酵产酸活化铜和锌的形态,增加有效态铜和锌的释放,因此在利用菌株ZK1进行雌激素污染环境修复时应该使用高温制备的不含重金属的生物炭,以减少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超[8](2017)在《利用白囊耙齿菌生产高值玉米秸秆饲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位于我国叁大玉米带之一,每年的秸秆产生量大,同时吉林省又是畜禽养殖大省,因此利用玉米秸秆生产动物饲料成为吉林省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秸秆化利用注重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忽视了秸秆饲料的适口性,营养和保健价值低等问题,造成了秸秆饲料生产成本高,接受性差等缺点。因此本文尝试利用一株对玉米秸秆和羽毛粉都具有降解作用的白囊耙齿菌来生产高值秸秆饲料,以期通过平衡营养和促进菌体细胞生长来提高物质的转化率和饲料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从而解决秸秆饲料化利用中适口性差,营养不足等问题。(1)通过筛选,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腐木中分离获得一株同时具有降解木质素降解能力和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因素的菌株ZK1,菌株ZK1在PDA培养基生长过程中,菌落边缘为裂齿状,整体似白色菊花,菌丝为白色絮状并具有简单隔膜,菌体扁平,呈乳白色,经发育树分析,菌株ZK1与白囊耙齿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再结合其结构特征和镜检观察结果,菌株ZK1鉴定为白囊耙齿菌。在筛选阶段发现菌株ZK1能使苯胺蓝-PDA培养基脱色、愈创木酚-PDA培养基显棕红色,因此初步判断菌株ZK1可能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对秸秆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2)菌株ZK1在碱木素液体培养基中的最高降解率为37.59%,对玉米秸秆皮处理后,经扫描电镜观察,菌株ZK1能深入到秸秆皮内部造成损伤从而达到降解的目的,其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可分别达到21.10%,及37.41%。菌株ZK1在PDA培养基30℃,转速在150-180r/min,生长较好,并在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LiP、MnP、Lac及菌体多糖,其产LiP、MnP、Lac酶活最高达到132.19 U/L,167.79 U/L,410.41 U/L,菌体多糖含量可达到318.29mg/g;菌株ZK1在植酸钙培养基中,能促使植酸盐释放出磷酸盐,并使浑浊的培养基逐步澄清,在培养第20d液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含量达680.09mg/L。菌株ZK1对玉米秸秆处理后,秸秆中真蛋白含量提高了62.4%,粗蛋白含量提高了41.25%,说明菌株ZK1可以提高发酵物蛋白的含量。因此,菌株ZK1能具有降解纤维素、木质素、植酸,提高发酵物可溶性多糖、蛋白及可溶性磷酸盐的含量的能力。(3)菌株ZK1在基质中生长能力的大小顺序为4:1的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玉米秸秆>2:1的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1:1的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羽毛粉:在玉米秸秆与羽毛粉在不同比例发酵培养测定各项指标得出,4:1混合发酵培养基各项指标含量或增幅均大于其他两种混合比例,即4:1混合发酵培养基>2:1混合发酵培养基>1:1混合发酵培养基。4:1混合比例下的木质素过氧化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及植酸酶最高,分别为27.11U/g,13.76U/g,93.33U/g,1314.98U/g;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分别为53.44%及41.02%;在4:1混合比例下的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为37.11mg/g;植酸酶与可溶性磷酸盐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314.16U/g,131.42μg/g;真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为26.33%,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为47.17%。因此玉米秸秆与羽毛粉混合培养基在叁种不同比例下,4:1混合后的产物的营养高、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低等优点,是叁种配比下的最佳比例。综上,菌株ZK1能够以秸秆、羽毛粉以及二者的混合物生长,不仅产生酶,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而且可产生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菌体多糖、容易消化的菌体蛋白,以及产生植酸酶释放出不易被动物消化的磷,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因此菌株ZK1在生产高应用价值秸秆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董晓明,宋新华,刘宽博,董彩虹[9](2017)在《药用真菌白囊耙齿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囊耙齿菌为一种药用真菌,其多糖已经被开发成药品,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所致的各种症状。本文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培养、人工栽培、多糖提取和功能、胞外酶及其应用等进行了总结,对国内外有关专利和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生物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吴柯军,闫绍鹏,卢宏,李海峰,王秋玉[10](2016)在《不同木质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和胞内蛋白质组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囊耙齿菌5种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讨该菌对不同基质的利用机制,为筛选用于生物制浆、林木病腐防治和工业污染物降解的高效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白桦、红皮云杉木屑作为诱导物,不加木屑为对照,研究白囊靶齿菌5种主要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结果】木屑诱导下的木质纤维素相关胞外酶活性大都高于对照样品,且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木质素降解酶系中漆酶活性最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次之,锰过氧化物酶最弱;纤维素降解酶系中葡聚糖外切酶活性远大于葡聚糖内切酶活性,2种酶活性总体上趋于稳定,表达量较高,受培养时间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白桦和云杉木屑处理组中检测到32个胞内明显差异表达蛋白点,2个处理组各有3个特异的差异表达蛋白点。白桦木屑诱导下的特异表达蛋白与膜蛋白、膜运输和能量提供有关,而云杉诱导组特异表达蛋白均与蛋白合成有关。【结论】不同树种木屑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同时胞内蛋白质的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分解白桦木屑时分泌蛋白的胞内外运输可能是决定木材降解能力的关键,而在分解云杉木屑时其相关分泌蛋白的大量合成将起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白囊耙齿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PCP-1、PCP-2。通过苯酚硫酸法、BCA法等测定其含量,甲基化,IR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采用MTT法、ELISA法考察对G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PCP-1和PC-2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8.05%、96.92%,酸性糖及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 PCP-1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具有多分枝结构,包含吡喃糖类型的结构,具备α和β两种构型;而PCP-2仅由Glc组成,没有分支,为α-构型吡喃聚糖。具有抗GMC增殖活性的均一多糖为PCP-1,可保护LPS诱导的GMC增殖,减少LN、FN蛋白的释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囊耙齿菌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雷蕾,黄涛,张秀芳,李明堂.白囊耙齿菌ZK1对17β-雌二醇的降解特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高苗苗,李士伟,祝洪艳,徐多多.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及抗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3].吕俊,于存.白囊耙齿菌对茜素红脱色条件优化及其毒性变化检测[J].菌物学报.2019
[4].韩玉,包海鹰,马列,陈维佳,图力古尔.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提取物对小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与治疗[J].菌物学报.2019
[5].张超,井雨铂,张秀芳,李海燕,李明堂.利用白囊耙齿菌生产高质玉米秸秆饲料[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6].罗鑫,覃育贤,于存.白囊耙齿菌产锰过氧化物酶条件优化及其对染料的脱色[J].菌物学报.2018
[7].黄涛.白囊耙齿菌ZK1对溶液及生物炭吸附17β-雌二醇的降解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8].张超.利用白囊耙齿菌生产高值玉米秸秆饲料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9].董晓明,宋新华,刘宽博,董彩虹.药用真菌白囊耙齿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菌物学报.2017
[10].吴柯军,闫绍鹏,卢宏,李海峰,王秋玉.不同木质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和胞内蛋白质组的差异[J].林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