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性低渗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门油田,裂缝储层,强化泡沫,调驱
裂缝性低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胡灵芝,赵金洲,魏鹏,张艺文[1](2019)在《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门油田贫氧空气驱油先导试验中3口采油井过早发生明显的气窜,使产液量与产油量大幅下降,影响正常生产。采用Waring Blender方法测定了矿化度8.3×10~4 mg/L、温度114℃条件下的不同配方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了较优的0.2%WP4+0.3%NS强化泡沫体系配方,通过岩芯驱替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高温高压稳定性、低渗透裂缝岩芯封堵性及气驱后贫氧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强化泡沫在高压条件下稳定性明显提高;能够增加流体在基质及裂缝中流动时的阻力,具有流度控制能力,阻力因子分布在5.09~38.66;对于贫氧空气驱后采用强化泡沫调驱的岩芯,提高采收率可达16.70%~38.11%。(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凤刚,侯吉瑞,赵凤兰,唐永强,张震[2](2019)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两级封窜扩大波及体积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窜逸现象的发生,选取低渗二维饼状岩心,用压裂设备逐渐加压对岩心造裂缝,采用反五点法模拟超前注水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进行改性淀粉凝胶封堵裂缝后水驱、乙二胺封堵气窜通道后CO_2驱两级封窜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淀粉凝胶可有效封堵地层中的裂缝,水驱及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裂缝后的采收率为23.4%;一次CO_2驱期间出现气窜,但气窜阶段仍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阶段,一次CO_2驱的采收率为21.3%;乙二胺可有效封堵低渗层气窜通道,扩大CO_2波及体积,乙二胺二级封窜后CO_2驱采收率为15.0%。在反五点法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水驱及水驱后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地层中裂缝+CO_2非混相驱后乙二胺二级封窜气窜通道的采收率为59.6%,增油效果明显。图5表4参26(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3](2019)在《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外围扶杨油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物性变差。在低渗透多重介质中,受启动压力梯度和部分区块裂缝的影响,存在注采井距过大而形成的井网控制不住Ⅱ型剩余油和裂缝干扰而形成的平面干扰Ⅱ型剩余油。利用坐标转换将天然裂缝性油层转化为等效各向同性油层,建立基于裂缝及非达西的油水两相渗流方程;基于流管法油水两相前缘推进理论,通过单管前缘推进方程可计算某一时间的含水率导数和含水饱和度,同时建立产量与时间关系。结合油田实际井网形式和裂缝发育状况,建立了不同渗透率级别和井网形式的渗流模板,形成了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快速预测方法,可以快速量化不同类型剩余油。(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3期)
房雨佳,杨二龙,殷代印[4](2019)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剩余油动用比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采用玻璃模型微观驱油实验、微观解剖实验和天然岩心驱油实验,研究水驱开发过程中不同含水阶段裂缝性油层驱油效果,进而得到在裂缝的作用下各类剩余油的动用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簇状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幅度较大,膜状、盲端状、油滴状和柱状类剩余油饱和度增大;有裂缝模型剩余油饱和度高于无裂缝模型,驱替液在裂缝中窜流,降低波及体积;模型渗透率增大,簇状剩余油饱和度增加,其他类型剩余饱和度降低。微观解剖实验表明:剩余油分布变化规律与光刻玻璃模型大体一致,从而证明制作的光刻玻璃模型的可靠性。从人造岩心水驱油实验看出,低渗透岩心水驱规律曲线呈现"S"型,裂缝岩心比无裂缝岩心见水早,裂缝和基质渗透率比值(kf/km)越大,无水采收率越小。(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汤勇,廖松林,雷欣慧,余光明,康兴妹[5](2019)在《黄3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提高CO_2驱波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3区低渗裂缝性油藏开展注CO_2驱先导实验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_2驱增油效果。为了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采用示踪剂监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的方式识别了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在此基础上获取考虑优势通道的井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优势通道对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并模拟对比了4种改善波及对策提高驱油效率的措施。结果显示,优势通道使CO_2驱原油采收率下降7%。采用高强度封堵措施封堵优势通道效果最好,RF提高了1.8%;优势通道井气窜早期关井效果较好;注水保持地层压力时其次;生产井GOR达到2 000 m~3/m~3时关井相对较差,RF仅提高0.11%。研究成果对于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气驱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6](2019)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表面活性剂GSR-1的界面性能,并评价了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配伍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高、低渗岩心并联的方式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在温度为120℃时膨胀倍数可以达到6. 74倍,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对渗透率为30~150 m D的岩心,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表面活性剂溶液在120℃下放置30 d后界面张力值仍能保持在10-3m 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同时,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非均质条件下,复合调驱体系对低渗岩心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驱,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提高采收率达23. 3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调驱措施后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生产井日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控水增油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王赞惟[7](2019)在《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裂缝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组-本溪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评价研究的难点是如何进行定量描述其空间分布。本文通过研究区域力学模型及地震属性与裂缝的相关性,并通过Petrel一体化平台提供了多种灵活的约束手段,采用地质约束、地震属性约束、地质力学约束,实现了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体系与应用,对临兴地区进行了裂缝定量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0期)
刘坤,张洪盼,孙建孟,李军,苏俊磊[8](2019)在《花古101区块低渗透率含裂缝砂岩储层产能疑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古101区块储层致密、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导致产能预测存在较大误差。从平面径向流模型出发利用摩尔斯分类筛选法对产能敏感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再结合各相关参数的变化范围得到其对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渗透率>厚度≥压差>表皮系数>原油黏度>体积系数>供液半径>井眼半径,渗透率影响程度最大,裂缝是控制产能大小的重要因素。直接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与间接利用非均质参数实现对裂缝发育的综合定量评价。建立了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分形维数差值与电成像孔隙度谱二维劳伦兹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差值越大,二维劳伦兹系数越小,地层非均质程度越强,裂缝越发育。考虑裂缝计算地层总渗透率对产能进行预测,计算结果与试油产能对应较好,实现了对花古储层产能疑难诊断分析。(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毛英雄[9](2019)在《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整体压裂裂缝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数值模拟过程中,模型网格对压裂缝的描述精度直接影响了模拟仿真程度。采用整体PEBI网格方法,以牛圈湖油田东Ⅱ井区为例,进行了水平井整体压裂开发井组油、水井裂缝匹配关系以及裂缝半长和导流能力的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压裂缝的导流能力与裂缝半长综合影响油井产能,但两者作用阶段存在差异;在低导流阶段,油井产能主要受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受裂缝半长影响较小;而高导流阶段,油井产能主要受见水快慢影响,即受注水井裂缝端部间压力梯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喜成,王丽影,吕磊,韩永峰,裴鹏鹏[10](2019)在《低渗透储层中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分析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含裂缝岩心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实验选取一组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并使用人工造缝技术沿岩心轴线方向造出一条贯穿缝,测定人工造缝前后水驱油过程中相关参数,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工裂缝的存在对驱油效率及渗流规律的影响,并选取一块含天然裂缝岩心进行扩缝前后水驱油实验以检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和造缝前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明显,裂缝性岩心水驱油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裂缝出油段,裂缝逐渐闭合-基质出油段和裂缝闭合段。裂缝闭合后仍有一定的导流能力,水相渗透率仍高于造缝前。对于裂缝性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位置左移,根据等渗点位置判断岩心润湿性的规律不再适用;人工裂缝在降低驱替压差改善储层渗流条件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水驱油效率,实验岩心造缝后渗透率约为造缝前渗透率的10~50倍,驱替压差约为造缝前的4%~16%,无水驱油效率约为造缝前的2%~16%,最终驱油效率约为造缝前的54%~69%。(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裂缝性低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降低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窜逸现象的发生,选取低渗二维饼状岩心,用压裂设备逐渐加压对岩心造裂缝,采用反五点法模拟超前注水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进行改性淀粉凝胶封堵裂缝后水驱、乙二胺封堵气窜通道后CO_2驱两级封窜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淀粉凝胶可有效封堵地层中的裂缝,水驱及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裂缝后的采收率为23.4%;一次CO_2驱期间出现气窜,但气窜阶段仍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阶段,一次CO_2驱的采收率为21.3%;乙二胺可有效封堵低渗层气窜通道,扩大CO_2波及体积,乙二胺二级封窜后CO_2驱采收率为15.0%。在反五点法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水驱及水驱后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地层中裂缝+CO_2非混相驱后乙二胺二级封窜气窜通道的采收率为59.6%,增油效果明显。图5表4参2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性低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1].胡灵芝,赵金洲,魏鹏,张艺文.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凤刚,侯吉瑞,赵凤兰,唐永强,张震.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两级封窜扩大波及体积技术[J].油田化学.2019
[3].曹洪,罗立娟,李照永,袁娜.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层剩余油预测方法[J].复杂油气藏.2019
[4].房雨佳,杨二龙,殷代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剩余油动用比例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9
[5].汤勇,廖松林,雷欣慧,余光明,康兴妹.黄3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提高CO_2驱波及对策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9
[6].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J].钻采工艺.2019
[7].王赞惟.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裂缝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组-本溪组为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8].刘坤,张洪盼,孙建孟,李军,苏俊磊.花古101区块低渗透率含裂缝砂岩储层产能疑难分析[J].测井技术.2019
[9].毛英雄.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整体压裂裂缝参数优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李喜成,王丽影,吕磊,韩永峰,裴鹏鹏.低渗透储层中人工裂缝对水驱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