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土论文_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性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黏土,土族,裂缝,分形,皂石,土地利用。

变性土论文文献综述

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1](2016)在《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植物叶片的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生长的植物叶片以及凋落叶营养元素含量,并分析养分重吸收效率对土壤类型与物种互作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叶片N、P、Ca、Mg、Cu、Zn、Fe、N∶P以及凋落叶N、P、Mn、N∶P均有显着影响;燥红土植物叶片与凋落叶N、Mn含量和N∶P显着高于变性土,而燥红土植物叶片P、Ca、Mg、Fe、Cu、Zn和凋落叶P含量显着低于变性土.燥红土植物叶片N含量较变性土高34.8%,而P含量低40.0%;在叶片凋落时,N、P、K表现为重吸收,而其他元素呈富集状态.燥红土凋落叶Ca、Mg、Mn富集系数显着高于变性土.物种仅对叶片N含量有显着影响,物种与土壤交互作用对植物叶片和凋落叶元素含量影响不显着,表明各土壤类型对不同物种元素含量的影响方式较为一致.土壤类型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可进一步作用于干热河谷植物凋落物分解、植物-土壤的养分反馈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明霞,杨智硕,朱鹤健[2](2016)在《漳州平原变性土胀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漳州平原的干湿季气候会引起变性土含水率的变化,导致土体发生胀缩效应。研究胀缩的本质规律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剖面形态、颗粒组成及水分物理性质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该区变性土的胀缩特征。该类土壤剖面均一,质地黏细,线性膨胀系数大于0.08。土壤膨胀收缩性能强,土表易生网状裂隙。在此基础上,以变性原状土及其扰动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胀缩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样经过一个胀缩过程后,土样的高度有所增加,质地越黏细,胀缩性越大;扰动土的膨胀量及收缩量均大于原状土。最后提出工程管理建议,为类似土壤分布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安强,张丹,雷宝坤,杨艳鲜,刘刚才[3](2015)在《元谋干热河谷变性土收缩变形对其裂缝发育及土体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谋干热河谷区变性土的裂缝发育对沟蚀崩塌和植被恢复影响显着。通过室内对变性土收缩变形和裂缝发育的测定及干湿循环下的直剪试验,研究了变性土收缩变形对裂缝发育及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性土失水导致土体收缩变形,收缩特征曲线呈显着的叁直线模型。变性土的收缩变形与土壤中黏粒和黏土矿物含量密切相关。变性土收缩变形不均导致裂缝的出现,随着含水量的逐渐降低,裂缝条数(N)逐渐减少,裂缝面密度(A)逐渐增加。土体裂缝的发育与基质吸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当基质吸力<1000 k Pa时,裂缝面密度显着增加。裂缝条数和面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分别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和Sigmoidal函数关系(RN2=0.968,PN=0.0004;RA2=0.963,PA=0.01)。裂隙发育,导致变性土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干湿交替的进行呈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内摩擦角下降速度明显低于黏聚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循环次数呈较好的反比例函数关系(Rc2=0.979,Pc=0.0002;Rφ2=0.807,Pφ=0.015)。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开裂导致的沟蚀崩塌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2期)

Zaffar,Malik(扎发尔)[4](2014)在《中国北方变性土的矿物学、孔隙和机械物理性质以及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性土具有独特的矿物、形态,黏粒含量以及理化特征。这些特性的存在会使变性土有问题或不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世界各地,变性土被用作耕地,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资源。中国华北的砂姜黑土是典型的低产土壤,它具有变性土的特性,含有大量蒙脱石粘粒。特殊的黏土矿物组成和高粘粒含量会导致土壤耕作艰难及其物理特征变差,还将直接影响其他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作为中国华北重要的土壤资源,需从土壤的、土壤物理力学等阐明土壤不良性质导致的土壤低产原因,并探索土壤改良技术,为低产土壤改良和促进土壤持续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土矿物的矿物学研究粘粒矿物在土壤养分的循环、物理化学性质、土体的形成和污染物的迁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复杂性,利用纳米Zetasizer、X-射线衍射(XRD)、高分辩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技术对黏土矿物的粒度分布(PSD)、矿物学组成、形态和晶格条纹等进行了研究。粒径分析值显示,研究剖面的粘土矿物的粒度大小呈正态分布和单峰分布的状态,粘土矿物的尺寸从纳米到微生米尺度。粘土矿物的XRD分析显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蛭石及高岭石为主,土壤中的蒙脱石和蛭石是其收缩膨胀行为的主要原因。TEM显微照片显示粘土矿物的大小从十几至上百纳米。HRTEM观察到粘土矿物轮廓清晰的晶格条纹,显示其有一定形状和良好结晶。变性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综合分析,对进一步理解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提供了基础。2)变性土的机械物理性质和开裂特征对变性土的机械物理性质和开裂特征,包括粒度分布(PSD)、线性膨胀系数(COLE)、抗压强度(TS)、抗剪强度(SS))和开裂参数等进行了测定,并试图建立这些机械物理性质与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变性土具有较高的COLE值和抗压强度,在测定的剖面中抗压强度在剖面AH-05、AH-09、SD-01、HN-03和HN-10中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剖面AH-05、AH-09、HN-03和HN-10中抗剪强度的内聚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内聚角呈减小趋势。通过测定裂缝面积、宽度和长度等参数,描述了变性土开裂的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不同温度下变性土开裂试验表明在高温(500C)下裂缝会增大,强烈的蒸发和抗压强度是导致开裂的主要原因;裂缝的发展随含水量的增高而降低,当土壤含水量达到45%时形成主次裂缝并开始整合。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抗压强度、粘聚力、开裂特征、粘粒含量及线性膨胀系数相互之间呈正相关,而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表明这些性质受粘粒含量和蒙脱石含量的影响,这些相互关系可能是导致土壤产生不良物理性质导致农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土壤改良剂能够显着改善变性土的开裂属性,秸秆生物炭处理能够显着降低变性土裂纹长度,而粉煤灰能显着降低变性土的开裂长度。3)变性土的孔隙及孔隙大小的分布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土壤孔隙大小分布直接影响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进一步了解土壤孔隙的分布知识有益于对土壤的许多功能和过程的理解。本研究中利用氮气吸附法(NA)和压汞仪(MIP)法测定了六个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孔隙分布状况,并分离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分析了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孔隙大小分布,通过去除团聚体中的有机质比较了去除前后的孔隙率和孔隙大小分布。土壤孔隙的剖面分布表明,在剖面AH-05,AH-09,HN-03和HN-10中总孔隙及总体积随剖面深度下降而降低,而剖面AH-05和Ah-09的大孔隙及超大孔隙增加。孔隙大小分布(pore size distribution)曲线表明,大孔和中孔在土壤上层占支配地位,而剖面下层的超微细孔比例增大。氮气吸附法测定表明,变性土中孔隙直径<0.01微米占0.001-0.1微米孔隙范围的比例超过50%。压汞仪法测定的pore size distribution曲线有明显的叁个峰值,孔径范围分别为60到100微米,0.3到0.4微米和0.009到0.012微米。变性土中以超微孔隙(3.75-0.1μm)为主要孔隙(平均占35.5%),依次分别为大孔隙(>75μm,占31.4%),0.007-0.1μm孔隙占(16.0%、微孔隙(5-30μm,占9.7%)和中孔隙(30-75μm,占7.3%)。有机质去除前后的土壤孔隙大小分布曲线比较发现,土壤有机质显着影响团聚体中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尤其是去除有机质会降低5-100微米大小的孔体积和孔隙度,而增加5-2和2-0.25mm团聚体中<5微米的孔体积和孔隙度,这些孔隙的变化可能与有机质通过黏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从而影响团聚体内和团聚体间的孔隙有关。4)变性土机械物理性能和开裂的改良变性土中不良的机械物理性质如膨胀收缩、僵硬、干燥开裂等是引起农作物生长困难的主要原因,利用不同的土壤改良剂对改善变性土的机械物理性能是主要途径。试验利用生物炭(秸秆生物炭(SB)、木屑生物炭(WCB),污泥生物炭(WSB)和粉煤灰(FA)等土壤改良剂的培育试验,比较了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效果。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物理参数如:土壤结持性(塑限PL,液限LL和塑性指数PI)、抗压强度(TS)、抗剪强度(C和φ)、膨胀势(SP)和膨胀压力(SPr)的测定结果显示,土壤改良剂对上述物理参数均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着降低土壤膨胀系数(p≤0.05),其中废水污泥生物炭和粉煤灰效果尤为明显。应用木屑生物体、污泥生物炭和粉煤灰都能显着降低土壤的抗压强度,而用秸秆生物炭能更大程度的降低抗压强度,按浓度2%,4%和6%的添加量,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7%,43.99%和61.32%。黏聚力(C值)在所有改良剂中均有明显降低,尤其是生物炭改良剂(SB和WCB),然而内摩擦系数(φ)没有明显变化。由于改良剂的应用,土壤的膨胀势(SP)和膨胀压力(SPr)均表现为减小趋势。应用粉煤灰会使土壤膨胀势降低的程度更大,按浓度2,4和6%比例添加,与空白相比分别降低24%,22%和19%。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的物理参数如COLE, TS, C,φ, SP和SPr相互呈极显着关系。聚类分析分别将LL、PL、C和φ指标归为一类,将SP、SPr、COLE和TS归为另一类。相关研究表明,湿胀干缩现象会对土壤的各种物理参数产生影响,同时,改良剂的使用也会改善变性土的性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01)

陈明霞[5](2014)在《福建变性土物理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变性土分布在该省漳浦、龙海沿海一带,发育在低丘和台地暗色气孔状玄武岩风化物上,为暗色粘质土壤。它与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呈复区分布,但性质明显不同。对该省变性土的特性、耕作、适种性、适种期、施肥效应、灌溉措施以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等农业生产特性上已经有很多的报道和相关成果,但是对变性土壤颗粒组成、湿胀干缩性质、裂隙发育特征及表土结皮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等还基本停留在一些传统的描述层面上,用常规的统计方法揭示土壤组成及裂隙分布规律是不能满足土壤科学的发展。首先,对福建变性土的分布范围、成土条件、成土过程、理化性质及农业生产特性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与砖红壤性红壤的对比,旨在把这两种呈复区分布的土壤,在利用和管理上能进一步区别对待。接着,通过比较变性土与各类工程特殊土,以期应用工程力学领域上的成就研究变性土,为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大的空间;探讨变性土裂隙的形成机制,认为福建变性土裂隙主要是胀缩裂隙。以变性原状土及其重塑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胀缩性能的对比试验,以期阐明胀缩特征,对比变性土与砖红壤性红壤的胀缩试验,并对它们的胀缩时间变化规律及对表土结皮形成机制的进行分析。第叁,主要利用对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分形理论对福建变性土壤的组成结构与裂隙分形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能够很好地定量描述该区域变性土的质地特征,且能够成为本区变性土蒙脱化过程是新生成作用的佐证,土壤颗粒分布分形维数与不均匀系数Cu值呈负相关的函数关系,这表明分形维数除受粘粒含量支配外,还受到各粒级土粒分布的影响;第四,通过试验研究了变性土重塑状态下裂隙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发现重塑土与原状土在裂隙形状存在差异性,并且就裂隙形成机理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试验结果认为表土结皮的形成除与雨滴的冲击夯实对土壤团聚体的物理破坏及压实作用有关外,还与土壤颗粒组成、粘粒矿物成分有关,土壤细小颗粒随着土体水分转化运移填充气孔重新排列形成结皮。此结论对新生成作用及结皮的形成理论有所补充。利用MATLAB的图像处理和数值计算功能,对该区变性土裂隙进行分维计算,为裂隙渗透性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初始降雨条件下,比较变性土休闲裸地与掺砂裸地坡面的径流试验,系统研究边坡侵蚀产沙的过程及特征,揭示表土结皮对边坡稳定性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揭示变性土的物理特异性,可以作为整个福建变性土研究成果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研究区变性土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为变性土的物理改良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应用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可以做更多的推广。(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王培燕,潘剑君[6](2012)在《中国变性土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划分补充及基础分类单元划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础上,收集全国各地变性土资料,对中国变性土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划分中国变性土系统分类,增添了寒变性土、干热变性土两个亚纲,并增加了颜色等划分指标划分出一些新的变性土土类、亚类。根据已有资料,整理归纳变性土土族划分标准和命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变性土土系的划分标准及命名。(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吴珊眉,邵东彦,龙显助,付建和,迟风琴[7](2011)在《松嫩平原北部寒变性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北部的北安市(47.53°N,126.16°E)和依安县(47.45°N,125.13°E)所在的乌裕尔河阶地上的寒均腐土地区,进一步观察了7个土壤剖面,发现其中有3个剖面具有变性特征。其母质有第四系中更新世(Qp2)黄土性冲-湖积物,和白垩系的泥页岩风化物(K2)。诊断特征:全剖面黏粒(<2μm)含量330~480 g.kg-1;心土层棱柱状结构破碎成棱块状;可见楔形结构,或滑擦面;旱季土壤开裂,冻融期和雨季闭合。线膨胀系数可高达0.19 cm.cm-1,土壤代换量在34~37 cmol.kg-1之间。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蒙皂石为主,控制层段的蒙皂石总量约占66%~70%。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符合变性土纲的鉴定标准,将其划归寒变性土亚纲(Cryerts),其中土类有简育寒变性土(Haplocryerts),亚类有典型简育寒变性土(Typic Haplocryerts)和艳色简育寒变性土(Chromic Haplocryerts)。研究认为,本地的寒变性土主要是由于原母质和某些寒均腐土的心土层累积了大量膨胀性的伊蒙混层和蒙皂石黏土矿物,在干湿交替的气候和加速土壤侵蚀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土壤变性土化作用日趋明显,已危及民房和路基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明霞,朱鹤健[8](2010)在《漳州平原变性土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形是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客观特征之一。根据不同地形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从漳州平原不同地域分别采集22个0~6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各粒径质量分数,结果说明变性土土壤颗粒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漳州平原变性土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漳州平原22个土壤样品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56~3.002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具有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变异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各粒级颗粒质量分数明显呈线性关系,正负相关性以粒径r=0.1mm为界,即其分形维数与r>0.1mm的颗粒质量分数负相关,与r<0.1mm的颗粒质量分数正相关。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地形发生变化,表现为坡下>平地>坡上。(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0年23期)

陈明霞,朱鹤健[9](2010)在《漳州平原变性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形是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客观特征之一,变性土土壤颗粒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本文采用分形模型研究了漳州平原变性土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漳州平原22个土壤样品(0-60cm)的颗粒分形维数介于2.756~3.002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分维D具有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变异规律。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含量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正负相关性以0.1mm为界,即其分形维数与>0.1mm的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与<0.1mm的颗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粒径分布分维随地形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不同而发生规律改变,其总体趋势是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分维越大;地势低平,土壤分维值越高。(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16)

詹其厚,陈杰[10](2007)在《淮北变性土区夏玉米对氮磷钾肥的响应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系列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淮北变性土区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1)玉米对氮肥反应十分敏感,施氮有极为显着的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1倍以上。氮肥最佳用量在300 kg hm-2左右,分配比例以基肥和追肥各占50%的增产效果较好。氮肥追施时以“开穴深施”为宜,可提高其利用率;(2)玉米对钾肥反应较敏感,施钾一般增产15%左右,效果显着。钾肥适宜用量为90~180 kg hm-2,而且以基肥施入为宜;(3)玉米对磷肥反应不敏感,施磷增产效果不显着,但玉米仍表现为氮磷钾配合时产量最高。因此,提出“增氮、节磷、补钾”的玉米施肥原则。(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7年03期)

变性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漳州平原的干湿季气候会引起变性土含水率的变化,导致土体发生胀缩效应。研究胀缩的本质规律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剖面形态、颗粒组成及水分物理性质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该区变性土的胀缩特征。该类土壤剖面均一,质地黏细,线性膨胀系数大于0.08。土壤膨胀收缩性能强,土表易生网状裂隙。在此基础上,以变性原状土及其扰动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胀缩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样经过一个胀缩过程后,土样的高度有所增加,质地越黏细,胀缩性越大;扰动土的膨胀量及收缩量均大于原状土。最后提出工程管理建议,为类似土壤分布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性土论文参考文献

[1].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植物叶片的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6

[2].陈明霞,杨智硕,朱鹤健.漳州平原变性土胀缩特性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

[3].陈安强,张丹,雷宝坤,杨艳鲜,刘刚才.元谋干热河谷变性土收缩变形对其裂缝发育及土体强度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

[4].Zaffar,Malik(扎发尔).中国北方变性土的矿物学、孔隙和机械物理性质以及改变[D].浙江大学.2014

[5].陈明霞.福建变性土物理特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6].王培燕,潘剑君.中国变性土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划分补充及基础分类单元划分初探[C].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7].吴珊眉,邵东彦,龙显助,付建和,迟风琴.松嫩平原北部寒变性土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

[8].陈明霞,朱鹤健.漳州平原变性土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J].科技导报.2010

[9].陈明霞,朱鹤健.漳州平原变性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C].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10].詹其厚,陈杰.淮北变性土区夏玉米对氮磷钾肥的响应特点研究[J].土壤通报.2007

论文知识图

淮北变性土N、P、K养分自然供给能...1 我国变性土分布示意图(涂黑区...一10草本植物恢复过程中变性土N素...古土壤SKN293剖面中结构体表面的滑擦...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POD活性的影响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变性土论文_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