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论文

周大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当前国内国际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政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了概述,对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中不足,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智库研究

智库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国内外环境风云变化,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牵涉的利益将更为复杂,这要求政策的制定要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智库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承担的任务越发艰难,担负的责任也越发重大。因此,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尤为重要。

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概述

1.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含义

智库,也称智囊团,是指由各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门研究咨询机构,主要是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最优策略方案。其宗旨是基于国家整体利益,在客观严谨的研究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解决长短期面临的现实问题。[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指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2]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特色”和“新型”两个方面把握其内涵。所谓中国特色就要坚持中国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形成中国模式。而新型主要体现在新定位、新机制、新模式三个方面。新型智库不同于传统研究机构,它需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同时要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提供可靠的、可用的,并可具体操作的政策建议。

1.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征

理论界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学者们从不同的视域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的是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来论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基础,坚持人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形成高效的组织形式和优化智库管理方式,以增强国际决策影响力为己任[3];有的则基于微观视角描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所具备的特征,认为中国智库要呈现中国特色,要做到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要坚持思想创新与成功创新并重。

1.3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智库主要是效仿“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政府智库向国家建言献策的局面被打破,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

我国智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官方智库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官方智库系统的研究人员日益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建立了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官方智库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民间智库开始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民营智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促使部分政府智库人员“下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批民间智库。21世纪以来智库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是智库的快速建设与自主反思的辩证发展。一方面,官方智库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决策主力军。另一方面,民间智库更加平稳发展。随着中国智库的不断发展,各种智库已达数千家,研究成果丰硕,对各级决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根据沃格特勒《所有权共有协议》相关条款,如果项目造价在2018年年初估计值基础上增加超过10亿美元,会触发协议条款规定的项目不利事件(PAE),将需要项目所有业主以投票表决方式来决定该项目的未来,且至少需要90%以上的赞成票才能继续推进。

此外,也有学者从政府与智库两个方面出发阐明了政府与智库之间的人员流动性问题。发达国家能够顺利实现从研究者到政府官员的转换,而我国这种流动仅是单向流动,智库研究人员较难进入政府机构任职,缺乏高效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2.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另外,中国智库缺乏有深刻洞见的思想产品,产品影响力不够,还没能形成真正的“超级智库”,我国智库水平和影响力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国内智库缺乏前瞻性、储备性、战略性的研究,能对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的成果不多。[4]中国智库的开放度不够,全球化水平不高,与国外智库和国际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机会不多,还未形成定期的中外智库合作交流机制,不利于提升我国智库全球化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从民营智库角度看,其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民间智库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相应的回报。由于当前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民营智库产生的思想产品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提供的咨询服务也没有得到有偿收益,这严重影响了民营智库发展的积极性,制约了中国特色民营智库的发展。二是民营智库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我国的政府拨款大多为政府智库所有,民间智库的筹资渠道少,多元筹资机制还未形成,导致其生存发展较为困难。三是民间智库难以参与决策,对政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智库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涌现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主题词搜索了近几年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目光主要投注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现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从中国智库之间的关系上看,中国智库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大多数智库集聚在政治文化中心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5]二是政府智库发展较快,民间智库发展相对滞后。政府智库具有的体制机制优势是民间智库无法企及的。民间智库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甚至还会遭到排斥。同时,政府智库与民间智库也缺乏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影响了中国智库竞争力的提升。

从总体上看,中国智库的研究成果真正被决策者采用的并不多,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分散封闭,科技设备重复购置浪费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成果转化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个女人把我让进了她的屋里。她的这间屋子里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家具,不过归整得倒也整齐干净,看着让人感觉舒服。你坐吧,坐。她为我倒了满满一碗白开水,热气腾腾地端过来。这个时候,我却看到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大很大的一双眼睛,透过一个脱落了漆皮的木制镜框,冲着我看过来,死死地盯着我。

首先,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等新兴媒体基于其固有的传播特点,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等显著特征。网络空间自身便是一个虚拟世界,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不公开自身的姓名、身份、职业,网上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任何情况。由于真实身份的虚拟,真实社会中个体之间外在的差距也一并被抹杀。这样每个网民都能不受拘束地自我表达,与网友进行零距离互动。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工具为生存在激烈竞争与巨大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惬意愉悦的游戏式环境。畅游在娱乐新闻、群体聊天、恶搞笑料中的大众将理性暂时丢弃,体验了游戏般无拘无束的狂欢。这正符合巴赫金论著中体现出的、在虚拟空间的游戏中发掘人性本真的狂欢化性质。

1.5.3 质量控制 US-FNAC操作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及录入由医学专业人员进行,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对于穿刺结果为BSRTC1级者采取再次穿刺直至能达到诊断标准。对于BSRTC 3级至6级定义为穿刺结果为恶性。

2.2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学者给出了有建设性的对策,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提供高质量思想产品,全面提升智库影响力。要加强智库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公益性、科学性、建设性的文化共性,又要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文化个性;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智库人员的流动制度,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同时,也要扩大智库在学术、政策、社会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要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建立充满竞争和富有活力的思想产品市场,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智库系统。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参与决策机制,引入多方参与,重视民间智库发挥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的参与意愿与利益诉求,使决策过程更为民主,更为科学。要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如设立智库基金等满足各智库的发展之需。要以专业化智库建设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高端龙头新型智库,重点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和战略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给出可靠可行的政策建议。要推动中国智库产业化体系建设,组建智库联盟,发展智库产业,立足国情,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智库产业基地,为提升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提供智力支持。要坚持开放性智库建设,提升智库的世界影响力,加强智库间国际交流,深入参与智库国际平台建设,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人才,促进形成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3 不足之处

自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涌现出了众多与智库有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繁荣与发展。综观各类学术成果,笔者发现其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部分研究成果偏于理论化,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全面了解,智力成果较难应用,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为定性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大打折扣;三是研究的视域不够开阔,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结合不同学科所进行的交叉研究,而不同的学科知识是交融相通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

4 未来趋势展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先后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以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可见,中国智库将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今后针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应在继续注重理论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研究,使得研究成果能够更接地气,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尝试用数据来“说话”,增强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使其更易于被人接受。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研究,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握,还要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研究、创新性研究,可以将研究细化,比如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智库建设所需的人才进行研究,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造高效、专业的人才队伍等,丰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现状、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2015(2):107-109.

[2]龙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Liaoning economy,2015(6):18-19.

[3]孙蔚.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4):66-67.

[4]景春梅.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七大难题和八大建议[J].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组,2017(1):283-294.

[5]许淑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着力点[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6(8):43-44.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2.019

[作者简介]周大辉(1994—),男,汉族,福建宁德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科学。

标签:;  ;  ;  ;  ;  ;  ;  ;  ;  ;  

周大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