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席勒,藏族,间接经验,提线木偶,直接经验,工笔画,艺术。
审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倩,杜灵[1](2019)在《聚焦小班幼儿审美“叁力”发展的课程探索——以“蝴蝶飞”主题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是和谐,是个体身心的愉悦;审美,就是直觉认知或理性认知到对象的和谐关系,并获得身心美感体验的活动;美育就是用美的事物培养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美的事物,培养幼儿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本文来源于《今日教育(幼教金刊)》期刊2019年11期)
吴训信[2](2019)在《百衲织物的历史发展与审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百衲织物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分析总结了百衲织物的历史,指出碎片拼缝服装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晋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百衲这一称谓开始出现在汉语中,且其代表的样式随之而传播,至唐代百衲织物在民间已有较大影响,明清时期为其发展高峰,样式更为多样,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水田衣成为流行的样式而盛行一时。百衲织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于技艺美、图案美、色彩美和寓意美等,当下可以从拓展内容题材、创新表现手法、善用色彩等方面推进百衲织物的应用与设计,传承发展好这一传统技艺。(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12期)
周云杰[3](2019)在《现代审美语境下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娱乐方式和形式快速发展的时代,丽水传统戏曲剧种"处州提线木偶戏"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生存土壤严重缩减。文章在对处州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及生存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审美语境下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婷[4](2019)在《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通常情况下,藏族舞蹈都是载歌载舞的,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具体体现。本文针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以及创新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让人们对藏族舞蹈有更好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0期)
王林,靖国平[5](2019)在《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及其培养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道德教育是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审美是人对世界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功利的纯粹情感状态,是充实生活高扬生命的一种体验,同时道德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是美的教育,道德的发展也应当是对审美的追求。学生道德的建构,应当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激发自身的审美追求,以美启德。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创立一种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审美追求,对促进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C)》期刊2019年10期)
曾冠桃[6](2019)在《试论19世纪欧洲文化发展与审美观念对钢琴小品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小品的从产生到兴盛,横跨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叁个时期,前后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最终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蓬勃发展。任何一种音乐的盛衰均为社会的发展推动所致,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小品盛行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更新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方面试分析钢琴小品盛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武卓晓,武金勇[7](2019)在《中国工笔画审美发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工笔画发展是在西学东渐的碰撞中形成的。当代工笔画坛中的大批优秀画家,在色彩上继承传统,同时也有所创新。本文首先从中国画历史的角度论述工笔画中审美意趣的产生,其次从中西绘画交流方面论述审美观念在近现代的发展,最后根据当代艺术环境深入探讨工笔画在多元环境中的创新与突破。(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范新玉[8](2019)在《“些子景”·“微型盆景”·“多肉”——现代审美视角下微缩景观的可发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的持续变革,不难发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Web2.0时代。无数现象均表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高效,但同时也出现了简单化、缩小化的倾向,它们构成了中国民众"现代新生活"的特点之一。文章试图从有关"些子景""微型盆景"和"多肉"之美的角度,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揭示在现代新的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意识的多样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瑞鑫[9](2019)在《从席勒到马尔库塞——论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席勒和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更有区别与发展,尤其在审美教育理论上具有代表性。运用文献阅读、对比研究方法,围绕二人美育理论的相似性、发展性与意义几个主要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位思想家在美与艺术自由本质的认识、审美教育促进人性完整功用等问题上的相似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而后者对前者的区别与发展则尤其体现在美育理论体系化建构、美育最终发展目标认识以及关于审美乌托邦的思考上。就二人美育思想路径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启发现代社会对于美学理论生发、审美感性教育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伟,李志宏[10](2019)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发展刍议——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构建智能媒体机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出版业面临的行业转型、理性思考及从业人员培养等问题都亟待正视。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和审美认知模块的人本主义思想研究,肯定了智能媒体机器人在未来新闻出版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客观理性地点明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新闻出版"回声室"、出版过程"透明度""有温度"的新闻及侵权等。基于此,就新闻出版业与人工智能的融进过程提出一个新展望,即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构建智能媒体机器人,以系统论思维而非孤立性视角看待人工智能。全民族审美共通感是提升智能媒体机器人审美能力的根本,而审美能力则是保障人工智能与新闻出版业顺利接轨的基石。(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9年19期)
审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百衲织物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分析总结了百衲织物的历史,指出碎片拼缝服装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晋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百衲这一称谓开始出现在汉语中,且其代表的样式随之而传播,至唐代百衲织物在民间已有较大影响,明清时期为其发展高峰,样式更为多样,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水田衣成为流行的样式而盛行一时。百衲织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于技艺美、图案美、色彩美和寓意美等,当下可以从拓展内容题材、创新表现手法、善用色彩等方面推进百衲织物的应用与设计,传承发展好这一传统技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唐倩,杜灵.聚焦小班幼儿审美“叁力”发展的课程探索——以“蝴蝶飞”主题课程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9
[2].吴训信.百衲织物的历史发展与审美传承[J].丝绸.2019
[3].周云杰.现代审美语境下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J].丽水学院学报.2019
[4].王婷.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J].北方音乐.2019
[5].王林,靖国平.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及其培养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
[6].曾冠桃.试论19世纪欧洲文化发展与审美观念对钢琴小品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
[7].武卓晓,武金勇.中国工笔画审美发展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范新玉.“些子景”·“微型盆景”·“多肉”——现代审美视角下微缩景观的可发展性[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
[9].张瑞鑫.从席勒到马尔库塞——论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10].李伟,李志宏.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发展刍议——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构建智能媒体机器人[J].中国出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