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生成逻辑论文

韩喜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生成逻辑论文

[摘 要]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自信是历史的持续积淀,是推动实践发展直接、有效、鲜活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时代的科学把握和准确判断是理论自信的来源。理论自信具有增强战略定力、提高发展自信和执政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等巨大功能。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增强理论自信,在系统学习中创新发展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展现理论价值,在回答问题中坚定理论自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战略定力;理论与实践互动

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确的思想理论是指导实践发展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70年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理论自信是政治坚定的基础,是推动实践发展直接、有效、鲜活的力量,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坚定执政自信、增强发展动力。坚定“四个自信”可以使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一、理论自信的来源

思想是人类智慧的凝结,理论是对于实践的科学总结,自信的理论是历史的持续积淀,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又能引领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创造、来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时代的科学把握和准确判断。

1.2.2 观察组护理措施 对于观察组2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舒适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一)理论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以其内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闪耀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全部文明成果进行总结和批判继承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列宁赞扬马克思的科学态度,指出“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1],从而得出了以往人们没有得出的科学真理。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马克思主义以其内在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发展前景。在人类思想发展历史和实践进程中,“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虽然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以其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今天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4]。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正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指引下,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平等富裕自由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展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廓清认识迷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5],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应时代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来源于科学、来源于发展。

(二)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仅来源于人民的创造,而且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这样的理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也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更多的认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物质的力量,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凝聚人民共识和力量,并积极投身伟大实践中。历史还将进一步证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必然汇聚成磅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此我们充满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创造。

人类面临许多科学难题和重大社会挑战,如宇宙起源、脑神经系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传统的单一学科无法独立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多学科的互动和协作成为必然,会聚研究便应运而生,其目标是解决深度科学问题和应对急迫的社会需要。

“轻、松、脆、滑”主要是指演奏的技巧表现,这些音乐技巧对演奏者的表现手法提出要求,为音乐本身服务。要求演奏者在技巧的支撑下,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幽远的意境。然而就演奏者本身也好,就音乐意境也好,其中都不同程度得暗含儒家、道家思想。

(三)理论自信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创造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来源,更是我们理论自信的来源。毛泽东早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9]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最为深刻和独特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这样的变革和创新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从人民群众开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工作方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很多理论和经验都是在群众中形成的。以农村改革为例,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10]。来自群众中的智慧和点子经过理论的加工和提升,就能成为很好地指导群众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是依靠人民不断创造取得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领导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增强我们党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1]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98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史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史相统一。在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每一个新观点、新思路、新主张的提出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换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历史成就,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坚定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代发展而产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时代之问,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破解发展难题、指导中国发展,为世界未来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我们的理论自信来自于新时代、来自于新思想。

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毛泽东指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7]。伟大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成功的实践反过来证明了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

(四)理论自信来源于对时代问题的深切回应

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彰显理论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2]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并不断取得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也在不断地增强。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解决中国发展实际问题,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理论自信的增强奠定了深厚的话语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需要思想理论,又必然能够产生思想理论,这里有两层含义:把“需要思想理论”和“产生思想理论”统一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实现守正创新。

所谓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建立起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简单地说,就是物理教师在一定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使得物理教学课程真正、高效地得到推进,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真正将知识点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而要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物理教师摒弃古板陈旧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学习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以及掌握各种高效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提起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浅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从本质上说,理论自信不是伴随理论的产生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伟力,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自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指针,是我们党继续保持理论自信的底气和来源。

二、理论自信的功能分析

一个用理论武装起来的民族才是有战斗力的民族,“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仅有着充足的底气,而且有着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增强战略定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14]

(一)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

列宁指出:“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1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自信,持续不断地转换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战略定力。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给人以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并断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共同的革命运动,而不是改良主义。他自信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6]毛泽东总结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17]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不疑,他坚定地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18]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信,才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救中国的革命定力。在西方认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最大遗产是社会主义失败”等“历史的终结”的叫嚣声中,中国社会主义成功进入21世纪,使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大地高高飘扬,而且为那些想独立发展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示范。

“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特殊发展阶段,仍然有着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当然也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更加需要理论上的坚定成熟和自信,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更坚定的立场、更科学的方法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以更坚定的信心增强政策执行的战略定力。

1981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赣南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赣州市七鲤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和设计展览,作品被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国家林业局、胡一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科学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二)理论自信凸显发展自信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培育理论思维、坚持理论指导,用7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人民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西方世界已经接受了中国成功发展的事实,认为中国模式确实可以给整个世界带来机会,但是不承认中国发展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21]就其实质而言,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坚定中国发展的实践成就得益于中国理论的指导,并不断创新理论。中国的发展自信不仅来源于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伟力。中国人民是最能够自信,也是最需要自信的。

除了卖惨以外,原本阳春白雪的文艺片有时也会走向对立的土味营销。例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深入山西农村,在墙上刷上“看江湖儿女,得金童玉女”“看江湖儿女,没有剩男和剩女”等标语,但无论是与核心票仓不符的土味营销、还是与锦鲤杨超越的“破壁合体”、与《环球时报》胡锡进的口水大战,虽然引发了高关注度,却未能有效转化为购票热情。

(三)理论自信坚定执政自信

从理论的发展规律来看,理论自信是通过对理论进行学理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解读以达到对理论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从而实现对理论高度认同的过程。解读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理论是科学认识理论和认同理论的必经环节,也是实现对理论高度自信的关键所在。“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7]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地就是从根本上解读和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也是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四)理论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从根本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发展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华民族才迎来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当然,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列宁曾将社会主义事业比喻为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共产党人要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然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要“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2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我们才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使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4],才铸就了当今世界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5]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然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和“舍我其谁”的信心,不断推动实践发展,不怕“雄关漫道真如铁”,坚信理论的力量,充分发挥理论的作用,推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创造性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贯穿新的发展理念,推进新的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70年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 元”①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人民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经过70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 万亿元、80 万亿元和90 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9—2018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②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 倍,年均增长8.1%……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 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③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 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 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降低35.5 个百分点”④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扶贫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⑤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居民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 岁提高到2018年的77 岁⑥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2019年7月1日。。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8]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的“三个伟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满足”了我们国家的需要,更给我们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科学理论,也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理论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成效。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不仅能够增强战略定力、凸显发展自信、坚定执政自信、助力“中国梦”,还有利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正确把握中国发展历史方位、解决中国发展实际问题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体系严整,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而且这一思想的产生在实践上就是“三个意味着”,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政党,也是始终保持理论自信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理论自信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必须首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理论的一贯性和整体性,用中国发展着的理论解决中国乃至人类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进步也自然印证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的发展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增强理论自信、发展自信至关重要。从逻辑上讲,增强理论自信才能真正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总结和提炼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增强理论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探索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定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不是理论封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6]。新时代我们在坚定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要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理论,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坚定理论自信。

(一)要在系统学习中创新发展理论

“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22]态度上摇摆不定,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则缺乏定力和信心,最终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信,直接关系着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认识,都曾给中国革命带来损失。20世纪末苏联共产党在资本主义阵营的欺骗和怂恿下,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放任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滋长蔓延,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和国家解体。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更是如此。理论自信能够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自信,因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群众,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活动,具有整合经济关系、降低交易成本、规范主体行为、提高经济绩效等功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贯性和整体性,保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使全体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转化成自觉的实践行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坚定理论自信,首先要从学理上系统性、逻辑性地解读和发展理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28]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必然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论的论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揭示其科学内涵,这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基础性工作。在当代中国,从思想史和实践史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与实质就成为了增强理论自信的首要的基础性工作。

机械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十分有意义的课程.作为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做较多的思考.虽然上述课程质量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可以逐步完善,同时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使我们对课程的定位更明确、课程的教学过程更规范、教学措施更有效.

理论创新是增强理论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时代要基于实践要求“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29]。新时代的理论创造是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的思想,其没有脱离中国实际,而是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具体实际和新时代条件;没有脱离人类文明大道,而是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没有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作为基础和根本,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吸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顶住了冲击,经受住了考验,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创造出了全新版本。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理论,是实践的、人民的、科学的理论。

(二)要在指导实践中展现理论价值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0]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理论的形成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所以,要证明理论的科学性需要从“社会现实本身”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带来的社会价值来体现。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用的,是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其伟大的。反过来说,要增强理论自信,我们也需要从理论的实际指导效果出发,通过理论价值的展现,即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展示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坚定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要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革命的前后效果对比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以失败告终。自从工人阶级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建立,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深深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以此统一思想、武装全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指引中国实践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展现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论价值和思想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不仅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这是新时代增强理论自信必须传承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载着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着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将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因此,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转向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广东除了继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和确保相应财政投入真正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之间的均等化。为此,应该将公众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优先纳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要在回答问题中坚定理论自信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1]科学理论是在不断地提出和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要增强理论自信,必然要从理论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程度出发寻找信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是停留在思辨层面的“经院哲学”,也不是只专注具体问题的经验理论,而是立足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因此,要增强理论自信,不仅要与时俱进地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理论困惑、实践难题,更要在中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世界变革的新因素新趋势前所未有,中国面临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前所未有。在这种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聆听时代的声音,根据人民的要求,努力破解中国发展遇到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才能从根本上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自信是发展之本。我们要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必须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视野思考和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立足时代这个大舞台,在实践的基础上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实现从“学徒思维”到“生产理论”并创新理论的转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伟大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5][10][18]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382,320-321.

[3][4]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7]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9][17]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1516.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14]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5]列宁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16]李大钊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7.

[19]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39.

[20][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1.

[21]韩喜平.“中国模式”与理论职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

[23]列宁全集:第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9.

[24]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27]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2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9)04- 0007 -07

[基金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实践”(15ZDC005)

[责任编辑:陈梅云]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韩喜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生成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