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62714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是非观可塑形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那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思维的积极性。“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和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证实,人们获取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政治课教师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制作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去。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离他们生活很远的东西搬到了荧屏,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例如:在教高一思想品德课时,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目;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等问题。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就是从一基本事实散发开去,让学生来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让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加以引导和鼓励。例如在讲“精神文明是现代化保证”时,对“为什么说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就会受到破坏”这一问题,我们组织了辩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三种现象,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一是不良的社会风气会浪费物质基础,解决办法是大力进行科技宣传教育;其二是腐败丑恶现象丧失了人们物质文明的信心,解决办法是加大反腐力度,严惩社会腐败丑恶现象;其三是治安状况令人担忧,扰乱了物质文明建设环境,解决办法是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把各种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创新教育,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活动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活动是教育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所以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辩论、分组讨论、分组竞赛、时事论坛、模拟法庭、小记者采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体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知识、交流经验和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习惯,让其他同学出主意、想办法,帮其纠正。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往往会使学生变成比赛记忆力的一门课,学生往往感到所学的知识离自己很远,从而失去了实效。例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等,举办展览、墙报、观看电影、录像等活动,安排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等。社会实践内容的增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用学到的理论解释一些社会现象,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以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