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殷站茹1杜桂梅1许丙辉2

(1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儿科河北衡水053000)

(2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普外科河北衡水0530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1-0035-02

【摘要】目的观察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用普来可那利,对照组45例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治疗组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治愈率治疗组98.2%,对照组80%,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手足口病普来可那利疗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EV属,其中以EV71及CVA16较为常见。潜伏期一般为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可有高热,病后不久患者手、足、口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有时在患儿臀部、肛周、膝关节和肘关节也可见到疱疹。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我科为探讨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药物,于2010年9月-2011年10月对100例手足口病用普来可那利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严格按照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对患儿进行筛选,选择手足口病患儿100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表现中等发热,体温37.5℃~38.5℃,少数超过39℃。热程2~3天,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在手、足、口出现红色小丘疹,及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疹后不留色素沉着。多数患儿有流涎、食欲不振,咽部疼痛,腹泻、乏力等症状。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0个月~4岁,平均年龄1.7岁;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1月~3岁,平均年龄1.5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间及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用普来可那利5mg/(kg·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150ml中静滴。两组均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结束后以体温下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评估疗效。显效:1~3d内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为显效;4~6d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有效;6d以上体温降至正常,为无效。退疹:1~3d皮疹消退、变浅,疱疹结痂变小,无破溃,为显效;4~6d皮疹消退、变浅,疱疹结痂变小,无破溃,为有效;6d以上皮疹消退、变浅,疱疹破溃明显,为无效。

2.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O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3治疗结果两组退热时间与皮疹消退时间比较见表1,表2

表1退热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5534(61.8)20(36.4)1(1.8)

对照组4519(42.2)17(37.8)7(15.6)

表2皮疹消退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5535(63.6)18(32.7)2(3.3)

对照组4520(44.4)18(40)6(13.3)

以上两组结果显示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降温快,疗效好,皮疹消退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3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EV属,其中以EV71及CVA16较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治疗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临床治疗一般应用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等,同时给予维生素类营养支持,腹泻脱水者给予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者给予解热镇痛及剂[2]。

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3],其作用机制为药物进入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作为常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肯定,但其对病毒腺苷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疗效受到限制[4]。普来可那利为广谱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对小RNA病毒有较好疗效,其机制为通过与EV的蛋白衣壳结合而干扰EV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脱壳,通过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而抑制病毒复制[5],能对90%以上的EV血清型其作用,本研究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病毒药普来可那利,结果显示治疗组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组(P<0.01)。

综上所述,应用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该药明显副作用,提示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04-20.

[2]王文棣.手足口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J].山东医药,2008,48(17):110.

[3]方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

[4]李文汉,胡仪吉.小儿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9.

[5]RomeroJR.Pleconaril:anovelantipicomaviraldrug[J].EspertOpinInvestigDrugs,2004,10(2):369-379.

标签:;  ;  ;  

普来可那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