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陈佼,陆一新,王瑞,江庆,张建强

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陈佼,陆一新,王瑞,江庆,张建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氮,硫自养,氢自养,人工快渗

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文献综述

陈佼,陆一新,王瑞,江庆,张建强[1](2019)在《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强化型人工快渗系统脱氮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工快渗(CRI)系统对TN去除率较低,该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提高TN去除率,将电极生物膜和硫自养反硝化技术耦合应用于CRI系统,考察了"异养+氢自养+硫自养"反硝化脱氮的可行性,并通过菌群结构解析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强化脱氮的机理。结果表明,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强化型CRI系统在电流强度为15mA时,TN平均去除率可达73.0%,相比传统CRI系统提高了48.0百分点。从稳定运行的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强化型CRI系统反硝化区共检测出231个已知菌属,其中具有硫自养反硝化功能的产硫酸杆菌属(Thiobacillus)和具有氢自养反硝化功能的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相对丰度较高,分别为35.9%、15.7%。硫自养反硝化、氢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的共同作用促进了CRI系统脱氮性能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姚鹏程,袁怡,龙震宇,谈家彬[2](2018)在《新型单质硫自养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流式反应器中添加尼龙填料,并以小颗粒单质硫和NaHCO_3作为底物构建自养高效脱氮系统。在(35±1)℃下,经过70 d运行,在HRT为2.4 h、进水NO_3~--N浓度为150 mg/L时,达到1.3 kg/(m~3·d)的最大稳定脱氮能力。启动初期,应该缓慢提高进水NO_3~--N负荷来驯化反应器。S/N(摩尔)批次试验发现,在最佳摩尔比为10时,NO_3~--N的转化率为90%;而摩尔比低于10时,NO_3~--N转化速率随着单质硫粉浓度增大而增大,且摩尔比为1.1时,会出现NO_2~--N积累。由于传质效率低和单质硫流失问题,连续流反应器中S/N(摩尔)比宜在5.5以上,防止出现NO_2~--N积累。当进水NO_3~--N浓度为150 mg/L、HRT为2.4 h时,控制温度从(35±1)℃缓慢降至(20±0.5)℃,反应器脱氮能力稳定在1.4~1.5 kg/(m~3·d),说明本反应器对温度下降适应性较强,具备常温下高效运行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鲍林林,韩朝丽,马慧,陈婉秋,蒲晓利[3](2017)在《折流板生物膜自养脱氮反应器的启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原水,向新型复合式折流板反应器中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控制反应器温度为(30±1)℃,进水NH+4-N浓度为35~65 mg/L,p H值为7.3~7.5,历时110 d成功启动自养脱氮反应器。反应器包括6个单元格,启动阶段控制反应器前3个单元格为好氧,曝气量分别为0.4、0.3及0.2 L/min,而控制后3个单元格为缺氧环境,通过采用这种前程减量曝气、后程不曝气的方式来实现生物膜自养脱氮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在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出水NH+4-N和TN平均浓度分别为2.76、11.51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75%,反应器氮负荷达到了0.23 kg/(m~3·d)。(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7年19期)

郝瑞霞,王建超,孟成成,任晓克,王润众[4](2015)在《电流对叁维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TN去除问题,研究了电流对叁维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脱氮工艺(3DBER-S)脱氮性能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pH为7.0~7.5,ρ(NO_3~--N)为35 mg/L,ρ(C)/ρ(N)为1,HRT为12h条件下,电流由60 mA增大到800 mA,NO_3~--N和TN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分别稳定在87%和76%左右;随电流增大,体系氢自养反硝化作用所占比例由22.8%逐渐上升到74.4%.基于nirS基因的克隆文库结果表明:3DBER-S中与异养、硫自养和氢自养反硝化功能菌属相似的细菌均占有一定比例;随电流增大,与氢自养反硝化功能菌属相似的细菌所占比例增大.该体系中存在异养、氢自养和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去除硝酸盐氮的作用,维持了稳定高效的脱氮效果,且增大电流利于氢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增强.(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畅[5](2015)在《基于生物膜的全程自养脱氮反应器运行效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活污水、灌溉用水的农药残留、养殖废水等富含氮元素的废水未经处理的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已经占我国废水排放的最大比重。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着处理效率低、能耗高、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因此,开发新的低碳脱氮工艺,能够高效脱氮的同时减少能耗,对污水处理得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膜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生物量大、处理能力强、剩余污泥产量少、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是基于生物膜技术的一种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它既继承了生物膜法的优点,又结合了SBR反应器的运行特点。本研究通过对SBBR反应器中的填料配置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对SBBR反应器进行配置优化,进而利用SBBR反应器与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的组合,采用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对模拟实际废水进行脱氮效能及系统稳定性的分析。首先采用模拟实际废水,对SBBR反应器的填料进行最佳填充方式及最佳填充率的确定。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9±1)℃、ZH填料填充比为20%的条件下启动反应器,固定填充方式挂膜要较自然悬浮方式挂膜早成熟8d。固定填充方式反应器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23%和98.07%,自然悬浮填充方式反应器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6.83%和84.01%,可见填料填充固定式要优于自然悬浮式。在固定填充方式挂膜条件下,考察了叁种不同填充率(20%、40%、60%)对SBBR反应器去除COD和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填充率20%效果最好,其COD去除率为95.23%,是填充率40%和60%的1.10倍和1.04倍:氨氮去除率为98.07%,是填充率40%和60%的1.39倍和1.69倍。采用20%的填料填充比,以固定方式填充对组合工艺的SBBR反应器进行启动以实现半亚硝化。经过122d的污泥培养与42d的挂膜培养,体系内亚硝化累积率达93.2%,硝态氮基本处于检测线以下,出水NH4+-N与N02--N的比值为0.71。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经74d的培养后,ANAMMOX成为体系内的优势反应,出水NH4+-N和N0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03%和86.56%,去除负荷分别为8.53kg/(m3.d)和9.29kg/(m3·d),氨氮去除量与亚硝态氮的去除量之比为1.33。将已经成功启动的SBBR反应器与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进行耦合,组合工艺出水NH4+-N<5mg/L,由于存在硝化反应的影响,N02--N出水约为20mg/L, NO3--N出水约为40mg/L。其中半亚硝化对氨氮转化率为38.51%,ANAMMOX去除的氨氮占全部氮素去除的52.39%。(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郝瑞霞,孟成成,王建超,王润众,任晓克[6](2014)在《叁维电极生物膜-硫自养耦合脱氮系统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运行叁维电极生物膜-硫自养耦合脱氮系统和常规叁维电极生物膜工艺,并运用反硝化基因nir S克隆文库方法,研究了耦合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和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为揭示耦合脱氮系统反硝化机理和优化系统运行参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叁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耦合脱氮系统具有较高的脱氮效率和平衡系统酸碱度的能力.系统中反硝化菌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436和0.894;Beta proteobacteria在耦合脱氮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有35个克隆子(61.49%)与陶厄氏菌属(Thauera)有较高的同源性;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的比例为3.5%;11个克隆子(19.29%)与食酸菌属(Acidovorax)有一定的同源性.说明当耦合系统碳源充足时,脱氮作用主要以异养反硝化过程为主,以单质硫和氢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脱氮作用也占有一定比例.(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杨琳,方芳,兰国新,刘贵强[7](2014)在《电极生物膜自养脱氮系统中的电化学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构建叁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成功启动后稳定运行,在全自养条件下能较好地处理低碳氮比含氮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不含有机碳源,电流强度为30 mA,电流密度为0.012 mA·cm-2,运行周期24 h的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处理进水氨氮浓度为30 mg·L-1的废水时,氨氮转化率达到了90.3%,总氮去除率为70.0%;处理进水硝态氮浓度为30 mg·L-1的废水时,硝态氮去除率达到了82.7%.在考察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同时,探讨系统中纯电化学作用的脱氮能力.结果显示电极生物膜处理氨氮废水的系统中,纯电化学脱氮作用为系统总脱氮能力的10%左右;而处理硝态氮废水的电极生物膜系统中,无电化学还原去除NO-3-N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06期)

孟成成[8](2014)在《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叁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耦合脱氮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再生水回用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缓解北京市缺水的难题。受污水处理脱氮技术限制,尾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氮元素,进入环境中可导致多种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TN的深度去除新工艺研究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污水厂尾水水质和叁维电极生物膜工艺(3BER)反硝化碳源需求量少的特点,将3BER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相耦合(3BER-S),用以强化低碳氮比条件下的总氮去除效果。通过3BER-S与3BER对比运行,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研究了碳氮比、电流、pH和HRT对3BER-S的影响;不同碳氮比和电流条件下3BER-S生物膜中的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并对3BER-S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表观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宏观运行效果和微生物角度剖析3BER-S耦合工艺的运行特性和脱氮机理。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脱氮技术提供应用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3BER工艺相比,3BER-S工艺具有更高的脱氮效率和更强的pH平衡能力,且出水中NO2--N的平均积累量也较低;3BER-S更适合低碳氮比的城市污水厂尾水脱氮处理,在低碳氮比低电流时其对T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比3BER高35%和40%,且碳氮比和电流对3BER-S的NO3--N和TN去除率的影响较小;随着进水碳氮比和电流的降低,出水中SO42-的积累量升高,积累量在20~140mg/L范围内,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3BER-S的最适pH为7.0~7.5,最佳HRT为4h。基于运行数据的定量分析表明,3BER-S系统中的硫自养反硝化过程,可以弥补异养反硝化过程和氢自养反硝化过程电子供体不足问题,减小了碳源的消耗,同时能够平衡系统的碱度,为反硝化过程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基于16SrDNA克隆文库分析发现,Betaproteobacteria为3BER-S中的优势菌,具有反硝化功能的细菌在克隆文库中占有的比例达到43.65%。3BER-S中的生物膜在不同碳氮比和电流条件下基于反硝化特异性功能基因nirS的克隆文库表明,碳氮比和电流都对系统中的反硝化菌群的多样性影响较大,当碳氮比较低时,系统中的反硝化菌群的多样性更高,有更高的生态稳定性。碳氮比和电流对不同营养类型的反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也有很大的影响,异养反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随着碳氮比的降低而降低;硫自养反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随着碳氮比的降低而增大;氢自养反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随着电流的升高明显增大。叁种反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随着反应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保证了耦合脱氮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高脱氮效率。本研究对3BER-S工艺应用于实际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改善现有再生水厂出水氮素含量偏高的现状,提高再生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唐金晶,郭劲松,方芳,雷礼婧[9](2013)在《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全程自养脱氮的快速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NH+4-N的模拟废水为进水,利用稳定运行的反应器,研究新构建的叁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全程自养脱氮的快速启动方法。在进水NH+4-N为35 mg/L、pH值=7.8、HRT=24 h的条件下,通过调节加载在反应器上的电流实现对反应器中阴极区DO浓度和pH值的调节,成功实现了全程自养脱氮。经过30 d的挂膜期和60 d的电流驯化稳定期,氨氮转化率可达91%,对总氮的去除率为85%。与挂膜期、污泥驯化期和稳定期3阶段启动法相比,采用挂膜期、稳定期的2阶段启动法所需的启动时间缩短。在快速启动的反应器中微生物主要以菌胶团形式生长,且菌胶团间有大量的粘液,微生物门类组成丰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呈现多样化,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优势菌纲为β-变形菌纲。(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21期)

唐颖,李珊,陈猷鹏,郭劲松[10](2013)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膜EPS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的生物膜为泥源,采用4种不同的物理方法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进行了提取实验,采用EPS中DNA的相对含量评价提取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超声波法、热提法、蒸汽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CER)提取的紧密结合型EPS(TB-EPS)总量比较接近,但是各提取方法所得的TB-EPS中DNA的相对含量相差较大。CER法提取的TB-EPS总量较高,并且DNA含量较低,是有效的EPS提取方法。实验证明紫外光谱扫描判别TB-EPS提取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与化学分析方法判别一致,因此可以采用紫外光谱扫描简单、快速地判别提取TB-EPS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3年03期)

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上流式反应器中添加尼龙填料,并以小颗粒单质硫和NaHCO_3作为底物构建自养高效脱氮系统。在(35±1)℃下,经过70 d运行,在HRT为2.4 h、进水NO_3~--N浓度为150 mg/L时,达到1.3 kg/(m~3·d)的最大稳定脱氮能力。启动初期,应该缓慢提高进水NO_3~--N负荷来驯化反应器。S/N(摩尔)批次试验发现,在最佳摩尔比为10时,NO_3~--N的转化率为90%;而摩尔比低于10时,NO_3~--N转化速率随着单质硫粉浓度增大而增大,且摩尔比为1.1时,会出现NO_2~--N积累。由于传质效率低和单质硫流失问题,连续流反应器中S/N(摩尔)比宜在5.5以上,防止出现NO_2~--N积累。当进水NO_3~--N浓度为150 mg/L、HRT为2.4 h时,控制温度从(35±1)℃缓慢降至(20±0.5)℃,反应器脱氮能力稳定在1.4~1.5 kg/(m~3·d),说明本反应器对温度下降适应性较强,具备常温下高效运行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佼,陆一新,王瑞,江庆,张建强.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强化型人工快渗系统脱氮性能[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姚鹏程,袁怡,龙震宇,谈家彬.新型单质硫自养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8

[3].鲍林林,韩朝丽,马慧,陈婉秋,蒲晓利.折流板生物膜自养脱氮反应器的启动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17

[4].郝瑞霞,王建超,孟成成,任晓克,王润众.电流对叁维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

[5].刘畅.基于生物膜的全程自养脱氮反应器运行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6].郝瑞霞,孟成成,王建超,王润众,任晓克.叁维电极生物膜-硫自养耦合脱氮系统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

[7].杨琳,方芳,兰国新,刘贵强.电极生物膜自养脱氮系统中的电化学作用[J].环境化学.2014

[8].孟成成.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叁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耦合脱氮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9].唐金晶,郭劲松,方芳,雷礼婧.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全程自养脱氮的快速启动[J].中国给水排水.2013

[10].唐颖,李珊,陈猷鹏,郭劲松.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膜EPS提取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13

标签:;  ;  ;  ;  

生物膜内自养脱氮论文-陈佼,陆一新,王瑞,江庆,张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