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王汝申,1914年6月生于江西省瑞金下坝乡(今瑞林镇)里布村,他16岁时参加了红军,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陇海、淮海等战役,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警卫员、骑兵连排长、连长,一一五师二团一营营长,多次负伤并立功受奖。解放后曾担任下坝公社副社长。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国富民安的和平年代,他始终践行着那颗赤诚的革命初心,彰显了一位老党员、老红军的崇高风范。
投身革命斗志高
1932年7月底,刚结婚没几个月的爷爷积极响应“武装保卫苏维埃”的号召,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一入伍就跟随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赶赴抚州,担任通讯员职务。爷爷虽不识字,但人很机灵,意志顽强。在抚州乐安的围城攻坚战役中,爷爷投身战火、冲锋陷阵,红色的追随,艰苦的战役,锤炼了他英勇无畏的斗志。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约50万人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中央苏区军民积极备战,沉着应对。爷爷所在的红一军团也参加了战斗。当时,红一军团在林彪的指挥下,向乐安城发起主攻,激战一天,并无突破。次日,红一军团又联合红三、红四军团进行围城猛攻。红军攻下宜黄城之后,红一军团撤回宁都一带进行休整。
德国波龙是致力于尖端测量与测试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拥有50年的行业经验。波龙的测量技术“德国制造”协助各行业提高生产率和产品品质。主要提供激光对刀仪,接触式对刀仪,触发式工件测头,模拟量工件测头,粗糙度测头,孔径测量仪,3D测量软件等。
1933年1月,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前往歼灭浒湾之敌。红军在枫山埠附近与敌军迎头相遇,随即沿公路两侧发起进攻。在敌军的大炮轰炸与飞机扫射中,整个枫山埠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呐喊声、厮杀声惊天动地。战至午后,又追敌至唐岗铺,激战两个多小时,敌军全线溃退,向抚州逃去。我军胜利抢占浒湾。
2月下旬的黄陂战斗,打得也非常激烈,红一军团战果累累。2月27日拂晓,敌两个师进至宜黄县的黄陂、大龙坪地区,红军以大兵团伏击的办法突然对其发起猛攻,经一天半激战,将其全部歼灭。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被击毙,敌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被俘。每次谈到黄陂战役,我爷爷都很激动:“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敌军用大炮轰炸,飞机狂射,我们一点也不畏惧。战场上,哪个战土受了伤,担架队马上就把他抬下去,后方医院里,医生、护士个个比亲人还亲。打起仗来,敌人在前面逃跑,我们在后面猛追,真就像秋风扫落叶。”尔后,红军除以小部兵力在此地至广昌西北一带活动吸引敌人外,主力则再次转移到宁都北部的洛口、东韶、南团、小布等地集结待命。此时,周恩来、朱德在肖田召开军事会议和军民大会,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动员军民奋力反“围剿”。
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为中央军和东方军,我爷爷所在的中央军返回中央苏区。
当时红军十分缺乏弹药,缴获的尖头子弹全部供机枪使用,步枪则尽量使用原来苏区兵工厂自己制造的子弹。这些土造子弹威力有限,许多打不响,有的打出去不远便跌落在地上。然而,就是这样的子弹也数量有限。为了节省弹药,林彪在战前规定了各种枪的射击距离。而警卫排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大刀,与敌进行肉搏。
王汝申(左)与孙子王万平合影
九死一生过湘江
敌人经常同时出动十几架飞机,以3架为一组进行低飞扫射。红军的简易掩体根本经不住重磅炸弹轰炸,大量掩体被摧毁,巨大的爆炸声震得红军官兵耳鼓轰响,站都站不稳。空袭结束紧接又是炮击,呼啸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阵地上,来不及躲闪的战士被炮弹炸得飞了起来,染血的草鞋、断裂的枪支和树枝一次次腾空而起。炮声过后,便是黑压压一片涌上来的敌步兵。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参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再次合作,8月22日,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启迪学生心智、帮助学生活动相应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长期的教学实际发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学的生活化。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进程仍然有些阻碍,不利于小学科学课程开展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与思考,谈一谈推进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看法。
敌机从早到晚像影子似的跟随着他们,渡口上空,马达声震耳欲聋。敌机时而低空盘旋,贴着头顶飞驰而过,时而又由高至低俯冲下来;疯狂地向江心轰炸扫射,江中不断溅起水柱浪花。这时,飞机掠过的天空突然“雪片”飞扬,渐渐飘落下来,原来是敌人的策反宣传单,爷爷和战友们不屑一看,都当做手纸或引火纸烧掉。正当大家或做饭烧水,或躺在树荫下休息的时候,突然,在离渡口只有1000米的山头、爷爷警戒部队的阵地上,响起了“哒哒哒”的枪声。
“所有战斗人员集合,占领右侧山头,掩护警戒部队后撤,非战斗人员马上过江。”指挥员大声地命令着,枪声一再催促他们必须迅速过江。但是,敌机仍在渡口上空盘旋,不断地向江面扫射轰炸,阻止红军渡江。战情紧急,我爷爷和通讯班的10多个同志,不约而同地卷起了裤腿,跳下江去。走到江心时,水深已没过腰部,寒冷刺骨,让人不由得浑身哆嗦起来。江水浸透棉衣,身子格外沉重,加上急流冲击,简直难以举步。正与急流搏斗之际,可恶的敌机呼啸着又俯冲下来,连投3弹,“轰!轰!轰!”水柱冲天而起,弹片四处飞溅。爷爷附近的几个战友应声倒下,一时间江水被烈土的鲜血染红了。牺牲的、负伤的同志还来不及抢救,就被江水冲走了,爷爷和战友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和这些牺牲的战友永别了!
敌机的轰炸仍然在进行,爷爷和几个战士在冲过湘江,冲出了敌机轰炸扫射的目标范围后,便坐在石阶上,脱下被江水浸透的棉衣,互相帮助拧水,然后披在肩上,向着前面的队伍追去。
雪山草地炼意志
“长征中的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战斗,使得红军人数减少过半。”爷爷常常如此感叹。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当时我爷爷所在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都是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先头部队(红一军团是左前锋,红三军团是右前锋)。11月27日,我爷爷所在部队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控制了湖南界首至觉山铺间的渡河点,为后续大部队通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有参赛选手须现场制作两款妆面及造型:唯美新娘妆和自由创意妆。每款造型时间45分钟,(面部粉底不能提前上妆)提前完成不加分。
1941年3月始,一一五师长期驻扎在山东莒南大店。作战英勇的爷爷深受部队领导的赏识及战友们的钦佩,很快得到提升,从骑兵团排长到连长,后又升任营长。不久后,上级领导还有意将他升为骑兵团长,但他坚持不干。他对领导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看地图也并不在行,当个营长管500人还行,一个团就不一样了,1500多条生命呀,万一有个闪失,自己哪能承担得起那份责任。之后的3年间,爷爷征程万里,屡经转战,顽强拼搏,不畏枪林弹雨,一直坚守在营长这个职位上。1944年6月,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我爷爷身负重伤,经一番紧张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1945年7月,身体刚得以恢复的他马上强烈要求返回战场杀敌。不久,时局发生了转折性改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没过多久,解放战争又爆发了。
1935年6月,红一军团率先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夹金山。“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就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的居民又叫这座山“仙姑山”,他们认为只有神仙才能飞过去。在翻越大雪山前,爷爷和战友们被召集起来开会,要求每个人都带足所需的干粮,保证自己的供给。可大家能准备到的食物很少,有的战士仅有一点青稞面。战士们的衣着也很单薄,我爷爷的脚上还穿着出发时带的草鞋,双脚冻得发紫。身上没有厚衣可穿,只能沿途找些百姓的旧麻袋、皮口袋裹在身上。令人更难忍受的是缺氧,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听爷爷回忆说:当时只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飘飞的大雪、坚硬的冰雹,衣服冻成了冰筒,眉毛、胡子上结满冰霜,脚冻得麻木了、红肿了,还得咬牙默喊“要生存!要战胜死亡!”坚持爬行,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冻死。很多战士和伤病员经不住雨雪、寒风和冰雹袭击,倒在雪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位于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翻越5座大雪山后,又是过草地。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一望无边,遍地是水草沼泽和淤黑腥臭的泥潭,根本没有路。经常是霪雨霏霏,或是烈日与狂风暴雨一起交替出现。草地上总弥漫着阴森的浓雾,只有太阳升起后,才能看清漂浮着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草垛,草垛与草垛之间全是黑黑的沼泽,散发着恶臭。人和马必须把脚踏在每丛草垛的根部,不然,一不小心陷入泥沼就会被慢慢吞没。即便如此,部队要求战士们必须日行军40—50公里。因为少于40公里,就很容易掉队。此外,草地里还缺水断粮。为了不被饿死,只要是能填肚子的东西,野草、皮带、马粪中未消化的谷物,不管是什么,战士们都拿来充饥。6天后,当爷爷和部分战友奇迹般地走出沼泽地时,感觉就仿佛从地狱回到了人间一般。回想起来,爷爷眼中闪烁着泪花:“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全团1500人只剩下700人,活下来的人,靠的是坚定的信仰以及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
1935年9月,腊子口战斗中,在敌人的猛烈射击中,我爷爷英勇负伤。之后,部队突破敌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10月中旬,红一军团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360多天的长征之路。
跨马挥刀杀日军
抢渡湘江,是一场悲壮之举。部队日行军速度一般都是40—50公里,非常辛苦。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胃里难受,腿脚像绑着铅块,特别沉重,真是精疲力竭了。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坚持行军,随着每一步的移动,同志们的耳朵里只有一个字在回响,那就是“走!走!走!”终于到达麻子渡,爷爷和战友们望着那悠悠东流的湘江,无比激动。江面宽100多米,水深及腰,流速比较快,但还能够涉水过江。此时大部分同志都从后面陆续赶来了,为了整顿队伍,恢复战斗力,必须稍事休息一下,等待后续到达的同志喘口气一起过江。指挥员发出通知:“快做饭吃,随时准备过江。”于是,茶缸、脸盆,一切可以用来做炊具的东西统统拿了出来,烧水煮饭。一时间,江边篝火四起,炊烟缭绕。
当时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虽处战火纷飞的年代,可爷爷却迎来四喜临门。一喜是他从第一一五师师部警卫员升为骑兵营的排长;二喜是上级考虑到他参军离家多年与家里失去联系,批准他与从事后勤工作的一名女战士结婚;三喜是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喜是爱妻不久后怀孕了。
有了这么多喜事,爷爷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积极要求参战。时任一一五师师长的林彪决定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给西进的日本侵略军歼灭性的打击。1937年9月26日晨,一一五师冒雨埋伏在平型关公路两侧的山地上;爷爷带领骑兵营负责包抄后路,阻击增援日军。待日军和大批辎重车辆全部进入一一五师设伏地域后,一枚红绿两色信号弹升上天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便开始响彻山谷。日军阵形顿时大乱,车撞车,人挤人,马嘶人窜,火光闪闪,烟雾弥漫。骑兵营奋力阻击日本援军于灵丘以东。爷爷手握步枪飞马向前,弹无虚发,一枪击毙一个敌人。之后,他又带领全排骑兵挥动大刀,与日军进行近距离的白刃战。同时还将敌汽车的轮胎砍破,令其瘫痪。经过一天激战,平型关战斗获大捷。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北平后,十分猖獗,妄图从山西渡黄河,一口吞掉陕甘宁边区。在此期间,我爷爷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中,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不幸被当场炸死。在之后的抗战过程中,我爷爷忍着丧妻丧子之痛,领着骑兵阻击日军,拼命杀敌。一次,我爷爷奉命伏击日军的一支运输部队。他带领全排铁骑如一股狂飙扫向日军。寒光闪烁中,骑兵排将100多名日军全歼,缴获近百匹好马及大量的罐头等食品。之后,在一次突围战中,他又带领骑兵排消灭300多名“扫荡”的日伪军。
3.2.5 避免生理盐水冲洗气管插管 生理盐水滴注到气管插管造成管壁生物膜冲入肺内,易形成感染。研究认为,生理盐水冲洗气管插管没有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反而使肺的氧合下降,血压及心率增快,颅内压增高及发生VAP风险增大[47]。
鲁迅笔下《一件小事》,情节非常简单,篇幅短小精悍,却发人深省,令人感同身受。后据作者追忆,确有其事。当年鲁迅在北京谋职发展,清晨坐人力车外出兼职,撞上老妇。作者为赶时间,竟让车夫赶路,但车夫坚持把老妇送到附近巡警分驻处,耽搁了作者路程。作者感觉车夫形象高大,同时深感自己渺小。鲁迅的伟大,不仅是在那个年代,敢于挺身出,指出他人不足,指出当时国人人性丑陋,更主要是体现在文章中对自我的解剖。文章收录在《呐喊》,被多人译成英文,流传于世。
爷爷说,之后的几年,骑马挥刀驰骋疆场,自己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战役,他数不清,也记不清了。也许,只有遍体的伤痕知晓。他只知道“怕死不当兵,当兵不怕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信仰坚定不褪色
新中国成立后,我爷爷主动要求转业回乡,组织上让他出任县长或区长,可他拒绝了。他在乡村基层一直干到退休,最高职务只当了几天公社副社长。直到1980年12月落实老红军政策,已近古稀之年的他才由退休改为离休,享受应有的政治生活待遇。
其中,N表示中心点x的局部圆形邻域中像素点的个数(包含x点),D(x,y)表示该邻域内的像素点y与中心点x之间的欧氏距离,r是局部圆形邻域的半径。由上述公式(6)可以看出,计算圆形邻域权重值时,采用的是平滑算子,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噪声和不均匀灰度带来的影响。
爷爷的老家在江西瑞金瑞林镇里布村中田小组,距离市区80多公里,属于瑞金市最边远、贫穷的小山村之一。别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远走高飞,而爷爷虽是满身荣誉的长征老红军,却安贫乐道,扎根深山老林大半辈子不肯挪窝。他还经常引用叶剑英的话教育子孙后代:“要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千万不能有“自来红”思想,不能躺在祖父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大儿子王训彬放弃了到城里的粮油公司、林业局坐办公室的机会,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林场当了一名普通林业工人。大孙子王万平师专毕业后,也放弃了留在城镇中心学校任教的机会,自愿回到基础条件差、学生不足200人的里布小学支教。在他的教育下,王家家风纯正,孝子慈孙,朝夕相伴;寻常家饭,素位风光,其乐融融。
2006年9月23日,王汝申(左二)受到电视台的邀请,与数千名当代大学生一起参加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活动。
王汝申参加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
里布村中田小组地处偏僻,境内山陡路窄,交通极为不便,乡亲们与外界联系、商品买卖,全靠肩挑背驮、两腿步行。爷爷主动拿出多年积攒的工资,牵头修路,在乡亲们的一起努力下,一条连接乡镇的水泥公路终于贯通,昔日的穷乡僻壤日益迈向城镇化。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风吹雨打,粗衣粝食,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爷爷渐渐地变得像个村夫野老。但他精神矍铄、行动敏捷,眼不花、耳不聋,完全没有人到期颐之年的龙钟老态。朴实无华的外表、平易近人的作风,反而拉近了他跟乡亲们的距离,他们有了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惑,都乐于向他求助、倾诉。
2013年5月2日,我爷爷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乡去世,享年100岁。在战争年代,我爷爷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体现了赤胆忠诚、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展现了坚决跟党走、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风范;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他信仰坚定,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严于律己,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在离休之后,他珍惜自己的光荣历史,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关心支持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教育后人弘扬伟大苏区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红军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标签:爷爷论文; 红军论文; 日军论文; 军团论文; 湘江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党史参考资料论文; 《文史春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