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分权论文_宋雄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政分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政,财政,法治,简政放权,分税制,行政权力,政治。

行政分权论文文献综述

宋雄伟[1](2018)在《二战后英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中央集权抑或分权?》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世界范围内各国行政改革,英国作为改革先驱者,其思想理念、制度创新以及工具性实践对诸多国家的行政改革形成了广泛影响。然而,现有学术研究多关注其阶段性特点,得出分权为主导的改革结论,无法整体上把握二战后英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本文以重新构建的"威斯敏斯特"模式为理论基础,探寻从"战后共识""新公共管理""合作政府"到"大社会治理"贯穿始终的行政改革内在逻辑,分析英国行政改革理念变迁中如何保持中央集权的行动逻辑,地方政府在中央分权过程中"自主程度"如何变化,高级文官如何从"中立"转向"政治化",以及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中如何强势规制四个问题,来阐述英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是中央集权,而非分权,以期为学术界再认识英国行政改革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顾蕾[2](2018)在《我国行政权力结构调整中选择性集权与分权的新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行政权力结构的构建中,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历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建国起始,到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主动推进的变革,还是在外部压力作用下的被动探索,我国对于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从未停止。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需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对行政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合理有效的行政权力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以权力的上收与下放为中心,历经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向主义的“怪圈论”模式,第二阶段是双向对称主义的集权与分权并举模式,第叁阶段是相机主义的选择性集权与分权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这叁个阶段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是对十八大以来的行政改革措施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选择性集权与分权模式的相关概念,包括其内涵、特征、理论支撑框架等,着重分析了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在这一模式中,权力的下放与上收可以同时进行,并且所调整的权力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不尽相同,对于权力边界的界定是在动态的调整中不断改进。行政权力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既需要在某些领域实行中央集权,又要注意适当向地方放权,同时也应当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文章重点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选择性集权与分权这一新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前景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求找到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均衡,从而为我国的国家治理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9)

周久俊[3](2018)在《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价格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近几年中央实施的"简政放权"政策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关系,文章研究了以"简政放权"为代表的行政分权和以"分税制"为代表的财政分权对中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价格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简政放权"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价格水平的上涨;"财政分权"在某一临界值之前也会促进价格水平的上升,但随着财政分权度越过临界值之后,"财政分权"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会有所下降。因此,在不影响正常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把控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度的高低,发挥稳定价格水平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治坤[4](2018)在《论分权式行政主体制度的构建——以大部制改革为探讨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部制改革经历了从政府职能部门整合、各部门职能微调与衔接、向基层政府下沉和向具体行政事务领域推进的发展轨迹。大部制通过调整行政组织和整合行政职权,客观上会促成现行行政主体资格的消灭、产生,以及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数量的增减和质的提升,这即是大部制对现行行政主体制度改造的机理。改革实践应以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在纵向政府层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界定政府职能和配置行政职权;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的公共财政规制模式促进纵向财权的合理化,构建起分权式行政主体制度。(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苏进盘[5](2018)在《论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分权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甚至有学者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归结于财政分权。财政分权的理论经历了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和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认为,政府并非天性是良善的,政府本身就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在第一代财政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政府的激励作用,分析在何种方式的激励下,政府能发挥其最大的职能。在理论的变更中,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理解也相应地随之变化。政府治理和管理能力不足往往会降低公众的信心,增加公众的挫败感。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必须适应并相互兼容。本文立足于财政分权背景,探讨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李永涛,刘洪钟[6](2018)在《行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的影响——基于“扩权强县”准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扩权强县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行政分权改革。本文利用双重差分实证策略探讨了其对地方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提取改革县的接壤县,并将改革县和接壤县分别作为政策评估的实验组和对比组。在细分公共品支出项目基础上,研究发现扩权这一行政改革使得地方县级政府偏爱那些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项目,比如基本建设支出;而忽略那些能够改善国民社会文化的民生类公共项目,比如教育支出。这一发现与已有文献关于中国政治官员激励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孟飞[7](2017)在《金融分权的逻辑:行政发包制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型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金融分权体现了行政发包制的逻辑,在科层制内部引入了市场发包因素。中央政府以属地管理原则为基准,把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发包给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在保留准入审批权的同时,把日常监督、市场退出监管权限以及风险处置责任继续发包,直至县级政府。而地方政府获取监管权限和承担风险处置责任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发展本地金融产业的经济激励。这种金融分权模式存在着内部不稳定性,并对微型金融体系产生了消极性影响。因此,行政发包制的改革必须以监管事务的性质为基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实施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非审慎监管,并建立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协商沟通和合作监管机制。(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王向魁[8](2017)在《财政分权会改善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各国政府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研究表明,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占用了 20%之多的财政资金。高昂的行政成本,庞大的政府机构,占用了过多本应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财政资源,从而减少了社会福利。中央政府也很重视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要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为了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配套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更加分权还是集权呢?一方面,分权水平的提高可能会降低纵向政府间沟通成本,鼓励横向政府间的竞争,进而提高政府内部效率;另一方面,分权水平的提高,如果缺乏足够的约束机制,会在资源的使用上产生浪费,最终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往研究中国财政分权对政府效率的文章更多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外部角度去进行分析。本文采用1999年到2006年中国县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分权对政府内部效率产生的影响。县级政府是中国各种政策的直接实行者和实际管理人。从县级政府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加真实完整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应用四种不同财政分权指标,检验了财政分权和政府行政效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观察期内,财政分权增加使得政府每万元供养公务员数量下降,中国的财政分权使得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下降,并且这种关系显着而稳健。最后,多组异质性分析结果也表明,监管、约束、控制和信息流通的不同会影响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在实行财政分权政策的同时,加强控制、监督和管理等约束机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晓燕[9](2016)在《行政分权抑或其他?——美国地方自治概念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的理性反思是行政法治建设中举足轻重的问题。由于各国政治、文化和历史等背景语境的差异,对于各国地方自治经验的关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彼此的关照、反思和借鉴。不同于常规聚焦于以中央与州的关系为核心的联邦制度诠释来理解美国地方自治,事实上,超出传统的规范范式,美国国家建构并非单纯的理性产物,同时也包括了神圣性的另外架构,理念与实践深受其宗教传统影响。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其作为立国观念基础的建国哲学以及制度基础的宪法文本的解读,展现了美国地方自治实践中所蕴含的特有的处理央地关系的政治理性和法治逻辑。自治除却通常意义上所彰显的政府内部行政分权的治理理性,更包含了一种公共治理中对发掘存在于人民当中的理性力量与道德勇气的关照。(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王杨[10](2016)在《法治中国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与地方行政权力的配置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问题,既关涉到政治学、法学学科,又囊括行政学、财政学等学科。先前很多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研究时,往往会对这个问题有所讨论,并形成了一些学科特有的相关研究理论。仅就目前法学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分析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对中央、地方、社会叁方主体关于行政权力配置的总体情况进行把握。毕竟,行政权力涉及面广,这样的宏观把握有利于整体说明情况。文章选取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权力分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以法学学科的视角对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及法治中国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行政权力配置的发展、演变,探索其未来改革的走向和方案设计。结合中国实情,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基本变革思路。在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行政分权改革,要面面俱到,从各方面完善分权配套设施,在法律上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以此保障改革的顺利完成。(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5-01)

行政分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家行政权力结构的构建中,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历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建国起始,到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主动推进的变革,还是在外部压力作用下的被动探索,我国对于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从未停止。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需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对行政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合理有效的行政权力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以权力的上收与下放为中心,历经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向主义的“怪圈论”模式,第二阶段是双向对称主义的集权与分权并举模式,第叁阶段是相机主义的选择性集权与分权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这叁个阶段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是对十八大以来的行政改革措施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选择性集权与分权模式的相关概念,包括其内涵、特征、理论支撑框架等,着重分析了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在这一模式中,权力的下放与上收可以同时进行,并且所调整的权力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不尽相同,对于权力边界的界定是在动态的调整中不断改进。行政权力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既需要在某些领域实行中央集权,又要注意适当向地方放权,同时也应当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文章重点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选择性集权与分权这一新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前景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求找到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均衡,从而为我国的国家治理提出合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政分权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雄伟.二战后英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中央集权抑或分权?[J].政治学研究.2018

[2].顾蕾.我国行政权力结构调整中选择性集权与分权的新模式探讨[D].华北理工大学.2018

[3].周久俊.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价格稳定[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

[4].杨治坤.论分权式行政主体制度的构建——以大部制改革为探讨背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苏进盘.论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8

[6].李永涛,刘洪钟.行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的影响——基于“扩权强县”准实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8

[7].孟飞.金融分权的逻辑:行政发包制及其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17

[8].王向魁.财政分权会改善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吗?[D].厦门大学.2017

[9].张晓燕.行政分权抑或其他?——美国地方自治概念再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6

[10].王杨.法治中国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3-2行政分权型模式1.3理...各县市分权时序分布情况深圳标志性分权事件与新区发展历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东、中、西部地区分权时序选择概况

标签:;  ;  ;  ;  ;  ;  ;  

行政分权论文_宋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