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发企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企业,能力,组织,商业模式,企业家,颠覆性,知识。
后发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敏,张帆[1](2019)在《技术变革、次序双元与后发企业追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元性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慈星1988-201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技术变革性质开展不同的组织学习,技术范式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期以探索性学习为主导,可由独立的自治机构负责,技术范式趋于稳定的收敛性变革期则以利用性为主导,可在主流机构内完成,同时随着追赶技术难度的增加,企业研发团队由轻量级升级为重量级。技术变革性质、组织学习类型与企业内部要素叁者之间的动态匹配,使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在探索与利用之间进行转换,形成了次序双元,进而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本文研究结论对技术追赶和双元学习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李先科,李重燕[2](2019)在《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组织学习安排》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元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创新成长的关键。对于市场和技术双重落后的后发企业,组织学习制度安排需要在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之间进行权衡。本研究梳理了双元学习平衡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学习制度安排,即互惠式学习。构建互惠式学习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嵌入到创新网络,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二是外部化学习方向的选择。本研究深入分析互惠式学习机制的特征,认为企业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将某一种学习外部化,从而构建一种复合动态双元平衡,以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学习效率,提高创新成长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泽建,王佳惟,饶思原[3](2019)在《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坏性创新为当前发展环境下后发企业拓展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精准把握并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位于前端环节,是破坏性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梳理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微观视角,分类界定破坏性创新的机会,提出后发企业应从破坏性技术、市场、产品以及商业模式4个维度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进一步勾画出每类机会识别的框架图,基于此构建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未来的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樊志文,张剑渝,邓广宽[4](2019)在《后发企业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颠覆性创新逐渐成为后发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讨后发企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种战略导向下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构建营销能力以组织敏捷性为中介影响颠覆性创新的研究模型,进一步分析后发企业认知合法性的调节作用。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为调研对象,并对19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后发企业由外而内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由内而外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存在倒U型影响;组织敏捷性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颠覆性创新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合法性正向调节了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组织敏捷性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22期)
刘文霞,杨杰[5](2019)在《企业家导向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管理视角,考察企业家导向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探究外部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51家后发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性、先动性及风险承担性正向影响后发企业创新绩效;②外部知识获取在企业家导向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③吸收能力不仅正向调节外部知识获取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还能提升外部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企业家导向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认识,并对后发企业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21期)
刘朔,蓝海林,柯南楠[6](2019)在《转型期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研究——格力电器朱江洪的管理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纵向案例方法,以过程研究为视角,在梳理各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与具体管理挑战的基础上,通过对朱江洪两类战略决策及其在后发企业逐步构建核心能力作用机制上的剖析,提炼出具有特殊情境价值的管理思想。研究结果发现,该管理思想贯穿格力电器实施赶超的3个阶段,有效地应对了中国情境的双重影响,使格力电器在制造、研发、渠道等多个价值链关键环节以独特的"格力模式"构建了多种关键竞争优势,是通过专业化经营成功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并赶超国内外领先企业的经典案例。通过对朱江洪管理思想的提炼与解读,丰富了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相关理论,为中国转型期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逻辑思路提供了有利的实践证据,也为中国后发企业赶超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思睿,杨桂菊,王彤[7](2019)在《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产学研界一直在探讨和推动后发企业的创新升级问题,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创新转型困境,难以自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是资源和人才匮乏的后发企业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但关于颠覆性创新机理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对小米公司颠覆性创新的行为与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归纳了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模型表明:后发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服务以及拓展模式等多种创新行为实现颠覆。组织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而企业的机会能力强化调节了后发企业组织搜索和颠覆性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冯立杰,冯灿坤,王金凤[8](2019)在《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机理——基于智能手机行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后发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探明后发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颠覆的"黑箱"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视角,探讨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内隐机制,揭示了颠覆过程如何启动、颠覆动力如何持续等内在机理。收集整理华为、小米、OPPO、vivo四家智能手机后发企业的案例资料,采用多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结合的方法,构建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机理模型。结果显示:基于用户价值体系迁移方向的价值主张设计、价值网络重构、盈利模式创新、关键资源能力强化等构成了颠覆启动机制,而隔离能力和企业柔性则构成了颠覆长效机制。最后,本文为后发企业提出了强化用户价值体系迁移感知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柔性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向永胜,李春友[9](2019)在《网络嵌入、双元创新能力构筑与后发企业创新追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网络获取创新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选择。文章从理论分析出发,构筑了网络嵌入-双元创新能力-创新追赶绩效的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本研究发现:外部知识网络嵌入形态通过影响内部双元创新能力,进而作用于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绩效,其中关系强度、关系持久度、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中心度对后发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网络中心度对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探索性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则对创新追赶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因此,后发企业在进行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注重优化企业外部的网络形态,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更好地实现追赶。(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冯立杰,李康,王鑫,王金凤[10](2019)在《RPV理论视角下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升级、创新先行。借助华为崛起案例系统剖析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路径,并结合RPV理论探究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以期为我国本土后发企业构建赶超路径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后发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元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创新成长的关键。对于市场和技术双重落后的后发企业,组织学习制度安排需要在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之间进行权衡。本研究梳理了双元学习平衡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学习制度安排,即互惠式学习。构建互惠式学习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嵌入到创新网络,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二是外部化学习方向的选择。本研究深入分析互惠式学习机制的特征,认为企业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将某一种学习外部化,从而构建一种复合动态双元平衡,以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学习效率,提高创新成长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发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彭新敏,张帆.技术变革、次序双元与后发企业追赶[J].科学学研究.2019
[2].李先科,李重燕.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组织学习安排[J].现代管理科学.2019
[3].李泽建,王佳惟,饶思原.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4].樊志文,张剑渝,邓广宽.后发企业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刘文霞,杨杰.企业家导向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6].刘朔,蓝海林,柯南楠.转型期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研究——格力电器朱江洪的管理之道[J].管理学报.2019
[7].陈思睿,杨桂菊,王彤.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
[8].冯立杰,冯灿坤,王金凤.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机理——基于智能手机行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企业经济.2019
[9].向永胜,李春友.网络嵌入、双元创新能力构筑与后发企业创新追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
[10].冯立杰,李康,王鑫,王金凤.RPV理论视角下后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