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希望将国名“菲律宾” (Philippine,菲律宾语为Pilipinas)改为“马哈利卡”(Maharlika)。杜特尔特认为,目前的国名具有殖民主义色彩,被称为“菲律宾”是无可奈何之事。
“菲律宾”之由来
正如杜特尔特所说,“菲律宾”源于殖民者的命名。1521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为西班牙开辟新航路,自东向西越过太平洋。船队在菲律宾东部一岛登陆后,便以《圣经》人物将之命名为“圣拉萨勒群岛”。随后船队发现了更多岛屿,便改称此地为“西方群岛”。无独有偶,彼时向东开辟航路的葡萄牙人恰将菲律宾称为“东方群岛”。
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维拉罗伯斯率船队到达此地,以西班牙王储菲利普二世 (Felipe II)之名将之命名为Las lslas Felipinas,亦即“菲利普二世的群岛”,简称Felipinas。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殖民者以故乡的名称为所到之地命名,而传教士们则多用圣徒的名字为当地命名。
非正式学习是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对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进行查询,获得有效充分的学习支持,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往往以情境学习模式、PPT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方式开展,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获取课程地图上的学习路径,通过平台的导航机制阅读、探究所查询的内容。这个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快速建立对该主题的立体概念,激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
随着西班牙人在当地的殖民扩张,Felipinas指代的范围逐渐变大,这一称呼也逐渐为原著民“接受”,但由于古代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即以该语言为基础)不区分e和i两个元音,且无辅音f,Felipinas往往被读作 Filipinas或 Pilipinas。
正是由于殖民历史对菲律宾影响深远,如何理解殖民历史、如何处理殖民主义“遗产”,是现代菲律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此次杜特尔特提议修改国名,可被看作对此问题的回应。
西方殖民对菲律宾的影响
1898年,美国以“解放者”和“启蒙者”的形象成为菲律宾新的宗主国。美国称菲律宾不具备自治能力,需要美国来提高菲律宾人的政治、经济以及道德水平,在此过程中菲律宾人可以向美国学习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美国打着“仁慈同化”的旗号所进行的殖民活动,深刻影响了菲律宾的政治和教育。
西班牙的殖民与传教活动相互伴随,旨在通过信仰来 “归化”菲律宾人,以便于其殖民统治。西班牙殖民期间绝大多数菲律宾人皈依了天主教,至今菲律宾仍是亚洲最大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人的到来也使菲律宾人的衣食习惯、建筑风格等发生了改变,跨洋贸易中引进的玉米、番薯、烟草等南美作物丰富了菲律宾的物产。菲律宾语言也得到了丰富,菲律宾语中大量生活用具、作物以及宗教用语都借自西班牙语。即使一些菲律宾本就存在的词汇,也引入了西班牙语同义词。
在19世纪末之前,西班牙殖民菲律宾长达330多年,对菲律宾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宗教、物质和语言方面。
20世纪以来,有关菲律宾国名的争论持续不断,与之同时被讨论的还包括族名和国语,其中以三次争论较为突出。
1898年,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中,菲律宾革命者建立了昙花一现的菲律宾第一共和国。但当时并未确定国语,因此不仅宪法用西班牙语写就,为国家和民族命名时也沿用了西班牙语,称菲律宾为Filipinas,菲律宾民族为Filipino。随后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落败,将菲律宾的主权出售给美国,美国将原为西班牙语的国名转写为英语Philippine,今天所使用的“菲律宾”这一译名正是从英语音译而来。
“菲律宾”国名变更之争
美国几乎原封不动地将美国的政治架构移植到菲律宾,在菲律宾组织政党、成立议会、制定法律。殖民政府成立之初,要职大都由美国人担任,到20世纪10年代,在政府任职的菲律宾人比例开始提高。但是这些担任要职的菲律宾人往往是经过精心培育、认同美国统治的殖民政府接班人。美国殖民的目的由此可见,即希望有朝一日美国退出菲律宾后,殖民关系依然可以保留,使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永久殖民地。殖民确立之初,美国便大力建设学校,普及英语教育,创建报刊,引入美国文化,其目的在于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特别是向菲律宾青少年灌输美国殖民的合理性。其中一些理论在今天的菲律宾小学课本中仍然可以见到,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1939年,菲律宾国家语言学会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国语语法书,书中规定国语共有20个字母(即现代他加禄语字母)。从此时起,菲律宾国名正式确定为Pilipinas,相应地,菲律宾民族从Filipino改为Pilipino,而国语尚未有正式名称,一般认为国语即他加禄语。
We aimed in this review to describe first the different hypotheses of pain physiopathology in pancreatic cancer,to discuss medical and interventional options and finally to present a road map for oncologists leading to the optimum pain management in pancreatic cancer.
乡土正义代表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生存结构中各种特定利益的集合,人情法则、脸面机制、乡土权威构成了配置、平衡这些特定利益的社会控制机制。这里的特定利益并非与司法正义中所主张的法律权利相互抵牾,只是在村庄社会语境中,这些利益具有乡土特点,利益的获取、主张都不是按照现代规则来运作;相反,有时吃亏也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遭受侵害。此外,即便涉及村庄利益冲突,由于社会交往密度较高,利益早已模糊化,只要不触犯底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以容忍的方式来确保乡村秩序。
(2)在具体的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要注意集体性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利用微课程积极倡导个性化学习,不浪费时间对个别问题进行解答,而是根据集中的普遍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时间结束后积极向老师寻求帮助,自己主动学习,老师只是起着辅助的角色,不做主要的讲解者,学生要自己去积极探索、去深化学习.
20世纪70年代,马科斯总统主导了一次重要的语言改革:确定国语为菲律宾语(Filipino),将11个外来字母引入到字母表中,最后对菲律宾语正字法进行了修订。这一系列改革意在通过丰富和规范菲律宾语的用法,将借词、新词纳入菲律宾语体系当中。从这个角度上看,马科斯的这一主张充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显示了其调用民族主义资源以推动国家治理的执政特色。为了迎合马科斯,当时即有议员提出修改国名为“马哈利卡”。而马科斯也非常喜欢该词,不仅称自己曾在二战期间以之作为抗日力量番号,而且其初任总统时还频繁用该词为建筑、道路甚至广播网络命名。但正因如此,该提案被指阿谀奉承,最终未能通过。
2013年,菲律宾国家语言委员会官网上刊登了该会主席阿尔马里奥的《杀死“菲律宾”》一文,称应“杀死”Pilipinas这个写法,将国名改回Filipinas。阿尔马里奥主张,菲律宾语与他加禄语是两种语言,这两种不同拼写恰能印证两种语言的差别。他还指出,Filipinas是菲律宾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标志着菲律宾民族首次被视为一个整体,具有民族主义色彩。此文引起了很大争议,批评者认为改回Filipinas不仅无法唤起民族情感,反而是对殖民历史的再度确认。这次争论持续近半年,因无法达成一致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国名、族名以及语言的问题与殖民历史和民族主义有密切关联,名称的选择可以表明国家和人民如何看待殖民历史。
(摘自《世界知识》)
标签:菲律宾论文; 美国论文; 国名论文; 菲律宾人论文; 西班牙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民族论文; 殖民地问题理论论文; 殖民地问题论文; 《领导文萃》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