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微量元素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量元素,生物,水稻,籽实,质谱仪,生物防治,豇豆。
生物微量元素硒论文文献综述
李照全,阎世江[1](2019)在《生物菌肥加微量元素防治番茄病害试验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防治包括以菌治菌、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致病菌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在农作物上向病、虫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晚)疫病、根腐病等是番茄重要病害之一,它与品种、种植方式、种植季节、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及日常管理等密切相关。在番茄整个生长发育期,遇频繁阴雨、连续大雾,病害就会发生严重。研究采用"微组"(微生物+微量元素)菌剂进行了番茄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组"菌剂对防治番茄病害有一定效果。研究旨在为番茄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农林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钟晓宇,李方林,李杰,陈彪,柴龙飞[2](2019)在《南宁市典型耕地区水稻籽实微量元素生物富集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南宁典型耕地区557套水稻籽实及根系土相关元素含量,计算水稻籽实中As、B、Cd、Cr、Cu、Hg、Mo、Ni、Pb、Se、Zn等11项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显示:早稻及晚稻籽实之间,早晚稻根系土之间元素含量相差较小,各元素富集能力有一定差异,Mo、Cd、Zn、Se元素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其中Mo元素BCF大于50%;As、Cr、Ni、Pb元素最小,BCF小于1%。金属元素超标率与BC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土壤中Mo、Zn含量与水稻籽实中As、Cu、Cr的BCF,土壤中Mo、P、Zn含量与水稻籽实中Mo、Zn的BCF之间均呈现一定的负关联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艳芳,叶华,张德欣[3](2019)在《萝卜苗中微量元素硒的生物转化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40、60、80和100μg·m L~(-1)的亚硒酸钠溶液对萝卜籽浸泡处理8h,而后于25℃进行发芽培育,研究不同硒溶液浓度处理条件下,发芽萝卜苗中微量元素硒的生物转化能力。研究发现,经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后,萝卜苗中硒富集因子随硒溶液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先极显着增加(P<0.01)而后再减少,当硒溶液浓度为80μg·mL~(-1)时达最大值。硒的生物转化能力与有机硒、总硒的变化趋势相似,当硒溶液浓度为80μg·mL~(-1)时,生物转化能力最高,达88.756%左右。可见萝卜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硒元素具有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志江[4](2018)在《上海普罗生物代理的美国优马微量元素水溶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497-2002)的要求,为验证"上海普罗生物代理的美国优马微量元素水溶肥"在辽宁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农业部临时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验结果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试验肥料。美国优马微量元素水溶肥料(Si≥100 g/L)与同期施用等量清水相比,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32.9 kg/667m2,增产率5.24%。(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1期)
孙辰,刘萌萌,孙子翔,苗洋,张智宁[5](2018)在《生物有效微量元素改善沼气发酵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添加外源微量元素提高沼气发酵体系酶活力,是进一步提升沼气发酵系统的生物甲烷转化潜力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添加剂量和效果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外源微量元素投加的可控性,促进高产稳产沼气发酵新技术的研究发展,该文从原料中微量元素背景值、沼气发酵体系中微量元素持有量、微量元素生理作用、投加效果、及影响微量元素在沼气发酵体系中化学形态迁移变化和生物有效性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微量元素提升沼气发酵性能的原因和限制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微量元素添加促进沼气发酵性能的研究进展,发现原料本底值差异和发酵体系内部环境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微量元素在不同体系中化学形态分布和动态迁移转化差异的原因。该文认为阐明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利用率是开发微量元素精准投加技术的关键,而微量元素化学形态分布动态规律的揭示是实现微量元素在沼气发酵体系中生物有效利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叶丹[6](2018)在《生活饮用水中生物指标及微量元素超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政府对饮用水的卫生重视程度一直在增加,且有关部门多次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饮用水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居民安全用水。随着我国水资源的减少,饮用水的数量已经不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控制是(本文来源于《食品界》期刊2018年10期)
和莉,谢晓岚,肖娟,曹开科[7](2018)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生物柴油中微量元素的微波消解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硝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对生物柴油进行微波消解,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消解后的生物柴油进行微量元素测定,研究硝酸浓度和过氧化氢添加量对生物柴油消解效果的影响,并综合剩余碳含量和剩余酸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采用6.0mL浓度为6.0mol/L的硝酸和2.5mL H_2O_2的混合溶液对0.6g生物柴油进行微波消解后,剩余碳含量和剩余酸度分别为5.3%和6.4%;ICP-MS测定Ba,Mn,Mo,Cr,Cu,Ni,Pb,Sr,V,Zn等分析物的加标回收率为94.2%~107.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3%。(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刘金芳[8](2018)在《锌生物强化对豇豆发芽过程中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豇豆(VignaunguiculataL.Walp)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重要的豆科粮食作物。它因其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在人体和动物饮食中起着重要的营养补充作用。豇豆是居民普遍喜爱的一种豆类。因此,研究豇豆锌营养强化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以豇豆为材料研究了锌强化对豇豆发芽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1个品种豇豆(海秀7号、美国无架豆、小五叶、叁大五号、春秋红、夏冠二号、美达福8号、赣秋红、无瑕11号、海豇1号、海豇2号)的Zn含量范围为24.88~63.45 mg/kg,Fe 含量为 70.25~113.33 mg/kg,Cu 含量为 5.11~10.99 mg/kg,Mn含量为11.72~25.02 mg/kg。豇豆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受品种影响显着。用100 mgZn/L的硫酸锌溶液浸种,11个品种豇豆生长状态和锌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实验表明,海豇1号、海豇2号和海秀7号发芽生长状态良好、锌富集能力较高,可以作为发芽实验材料。(2)以海豇1号、海豇2号和海秀7号豇豆为原料,探讨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表明:发芽1d时,除海豇2号外,海豇1号和海秀7号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显着增加,随后3个品种均逐渐下降;随发芽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豇豆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是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海豇2号和海秀7号还原糖含量出现先增后减趋势而海豇1号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在发芽3 d时这3个种品种豇豆的维生素C(VC)含量达最高,海豇1号、海豇2号和海秀 7 号分别为 20.98、19.51、25.88 mg/100gFW;豇豆微量元素(Zn、Fe、Mn、Cu)含量存在品种差异,这3个种豇豆随着发芽时间延长没有规律性变化但发芽5 d后含量均略有增加;发芽4 d后,海豇1号、海豇2号和海秀7号中的抗营养因子植酸(PA)和单宁(TA)含量分别降低了 48.68%、27.27%、56.23%(PA)和 90.56%、91.79%、90.03%(TA),随后平缓。这表明发芽处理可以提高豇豆的营养价值。(3)以海豇1号和海豇2号豇豆为原料,探讨硫酸锌(S)和葡萄糖酸锌(P)两种形态锌强化对豇豆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质、还原性糖、VC)和微量元素(Zn、Fe、Mn、Cu)的影响。研究表明,低浓度的锌强化有助于豇豆芽生长和豇豆营养成分的积累;高浓度的锌强化对豇豆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对营养成分的抑制作用因豇豆品种不同存在显着差异;锌强化对发芽豇豆Zn元素含量影响显着且随着锌浓度增加而递增。在强化浓度0~300 mgZn/L范围内,海豇1号硫酸锌强化、海豇1号葡萄糖酸锌强化、海豇2号硫酸锌强化、海豇2号葡萄糖酸锌强化的Zn含量分别增加了 120.3%~1270.9%,112.3%~1355.4%,118.0%~930.8%,119.6%~1156.4%;锌强化对发芽豇豆其他微量元素(Fe、Cu、Mn)影响不显着,除了 H1发芽豇豆Fe含量在浓度5~10 mgZn/L有大幅降低。故低浓度锌强化发芽可以提高发芽豇豆营养成分和Zn含量且对其他微量元素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亚波[9](2018)在《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气03浓度升高逐年升高,影响了稻麦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形态转化和生物有效性。关于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已然成为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稻麦轮作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水旱种植模式。明确并揭示臭氧胁迫对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可为未来农业生产和农田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开顶式熏气室(OTCs)设有正常大气对照和O3浓度升高(比对照约高40nmol·mol-1)处理,开展稻麦盆栽试验探究了 O3浓度升高条件下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不同形态变化、有效态含量、根际环境变化及植株生长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对臭氧污染的响应机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臭氧胁迫显着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秸秆和籽粒的生物量,降幅分别为16.35%(P<0.05)、13.57%(P<0.01)和 14.63%(P<0.01)。臭氧胁迫降低了水稻成熟期植株不同器官的生物量,但仅在籽粒部分达到显着水平,降幅为17.22%(P<0.05)。臭氧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和水稻的千粒重,造成稻麦产量下降。(2)03浓度升高显着降低了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总根长和根总表面积,而有增加根平均直径的趋势。臭氧胁迫对水稻根系指标的影响均不显着,根平均直径的变化与麦季结果一致。(3)臭氧浓度升高促进了小麦植株根系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中Fe、Mn和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地上部分Zn的含量。臭氧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根和秸秆中Fe的含量,显着增加了秸秆中Mn的含量,显着增加了各器官中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各器官中Zn的含量。(4)臭氧浓度升高处理提高了麦季耕层土壤中Fe、Mn和Cu的生物有效性,降低了 Zn的生物有效性。各深度土壤变化趋势一致,且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上而下缓慢递减。BCR法和DTPA法在表征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上具有相似的规律。(5)臭氧熏蒸显着增加了水稻成熟期DTPA-Cu的含量和拔节期WAS-Mn的含量,降低了成熟期WAS-Fe和拔节期WAS-Zn的含量。BCR和DTPA法均表明大气臭氧浓度升高有提高稻季土壤系统中微量元素Mn和Cu生物有效性,而降低Fe和Zn生物有效性的趋势,各深度土壤表现出的规律一致,且在生育中后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更显着。(6)臭氧胁迫降低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的pH、电导率、总碳和总氮含量,均在成熟期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却提高了其氧化还原电位。臭氧胁迫显着提高了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的pH和总N,显着增加了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电导率,显着降低了抽穗期的Eh,对总C的增幅不显着。(7)从BCR的结果来看,臭氧胁迫显着增加麦季根际土壤中WAS-Fe、Mn、Cu占总量的比例,促进了 Fe、Mn、Cu向生物有效性更高的形态转化,而降低了 WAS-Zn和RED-Zn的占比,降低了 Zn的有效性。对稻季根际土壤而言,O3降低了 WAS-Fe、Mn、Zn的占比,而提高了 WAS-Cu和RED-Cu的占比。03胁迫显着提高了麦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TPA-Fe、Mn、Cu的含量,却显着降低了 DTPA-Zn。03胁迫显着增加了稻季抽穗期根际土壤中DTPA-Fe、Mn、Cu、Zn的含量。03胁迫显着增加了麦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GT-Fe、Mn、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 DGT-Zn。03胁迫显着增加了稻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GT-Mn、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 DGT-Zn,对DGT-Fe影响不显着。(8)在稻麦根际土壤中,臭氧浓度升高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成熟期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高低次序为:草酸>苹果酸>柠檬酸,臭氧浓度升高促进了小麦根际有机酸的分泌,臭氧胁迫对稻季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江水英,吴声东[10](2018)在《微量元素强化污泥和油脂厌氧共消化生物产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序批式厌氧反应器中比较了污泥单独发酵,污泥+油脂,污泥+油脂+微量元素发酵生物气的产量及甲烷的含量并探究了微量元素对污泥和油脂共消化产甲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投加能够显着提高生物气的产量,并且产量为243 mL/g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是空白组的1.3倍。然而对甲烷的体积分数作用不明显。微量元素的存在能够提高水解和酸化过程,为产甲烷菌提供更多的消化基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微量元素能够减少污泥和油脂共消化过程中长链脂肪酸的积累,减缓了长链脂肪酸对产甲烷菌的抑制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生物微量元素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南宁典型耕地区557套水稻籽实及根系土相关元素含量,计算水稻籽实中As、B、Cd、Cr、Cu、Hg、Mo、Ni、Pb、Se、Zn等11项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显示:早稻及晚稻籽实之间,早晚稻根系土之间元素含量相差较小,各元素富集能力有一定差异,Mo、Cd、Zn、Se元素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其中Mo元素BCF大于50%;As、Cr、Ni、Pb元素最小,BCF小于1%。金属元素超标率与BC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土壤中Mo、Zn含量与水稻籽实中As、Cu、Cr的BCF,土壤中Mo、P、Zn含量与水稻籽实中Mo、Zn的BCF之间均呈现一定的负关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微量元素硒论文参考文献
[1].李照全,阎世江.生物菌肥加微量元素防治番茄病害试验研究初报[J].天津农林科技.2019
[2].钟晓宇,李方林,李杰,陈彪,柴龙飞.南宁市典型耕地区水稻籽实微量元素生物富集差异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3].刘艳芳,叶华,张德欣.萝卜苗中微量元素硒的生物转化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王志江.上海普罗生物代理的美国优马微量元素水溶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5].孙辰,刘萌萌,孙子翔,苗洋,张智宁.生物有效微量元素改善沼气发酵性能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8
[6].叶丹.生活饮用水中生物指标及微量元素超标的影响[J].食品界.2018
[7].和莉,谢晓岚,肖娟,曹开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生物柴油中微量元素的微波消解工艺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8].刘金芳.锌生物强化对豇豆发芽过程中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8
[9].王亚波.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
[10].江水英,吴声东.微量元素强化污泥和油脂厌氧共消化生物产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