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二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雷山,石龙子,孔子,辽西,输卵管,非洲,声波。
性二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仕泽,宋志红,梁芬,徐宁,魏刚[1](2019)在《繁殖期雷山髭蟾性二态分析及求偶鸣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2只繁殖期的雷山髭蟾(Vibrissphora leishanensis)的16项性状进行了测量,并对录到的3只雄性雷山髭蟾鸣叫声进行了分析。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雷山髭蟾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进行检验,依据各性状的校正值对各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其鸣叫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山髭蟾雌雄个体间除鼻间距、眼间距及眼径等3个性状差异不显着外,其余13个性状差异显着。聚类结果显示雷山髭蟾雌雄组间的性状聚类结果一致,16个性状聚为2大支4亚支;声谱分析显示,雷山髭蟾发出3种鸣叫声:2种单音节鸣叫a和c以及和1种多音节断奏鸣叫b。音节a持续时间为0.127±0.068 (n=12),音节b持续时间为0.294±0.267s (n=12),音节c持续时间为0.085±0.205s (n=11);音节a最低频率为340±150.99 Hz (n=12),最高频率为2760±480(n=12),音节b最小频率为460±242.49 Hz(n=12),最高频率为2280±432.67 Hz (n=12),音节c最低频率为420±84.85 Hz (n=11),最高频率为3220±650.54 Hz (n=11),对雷山髭蟾各音节参数T检验显示,不同音节间各参数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推测其性二态差异与鸣叫行为可能和其繁殖策略有关,即大个雄体在配偶选择和护卵方面占有优势。(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庞育兰,罗波,王漫,吴秀,冯江[2](2019)在《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的性二态有利于性别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着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伟,楼钦钦,魏无际,秦占芬[3](2015)在《雌二醇短期暴露对非洲爪蟾性腺和输卵管形态及性二态基因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雌激素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已引起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暴露对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以雌二醇(E2,10 nmol·L-1)为模式化合物,以非洲爪蟾为实验动物,6月龄的幼蛙暴露6 d,研究雌激素对性腺和输卵管形态以及性二态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6 d的E2暴露对精巢和卵巢的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但从组织学结构来看对卵和精子的发育有微弱的促进作用。E2能够明显地促进了雌性输卵管的发育,表现为输卵管变粗变弯曲。E2暴露显着抑制精巢和卵巢中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3βHSD、Srd5α、ARO的表达,对cyp17的表达无影响,使脑中LHβ和FSHβ的表达下调;对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ax、AR、ERα、TFⅢA、TBPL2的表达均无影响,但能够促进卵巢中Sox3的表达;同时促进脑中Emi2的表达,抑制脑中Dmrt1的表达。因此,输卵管可作为敏感的形态指标,性腺中Srd5α、cyp11a1、3βHSD、ARO、Sox3和脑中LHβ、FSHβ、Dmrt1、Emi2可作为分子指标。以上结果可为后续建立评价化学品对两栖动物雌激素效应的短期试验方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春晓,滨田知宏,黄民[4](2010)在《下丘脑视前区性二态核神经元的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查大鼠下丘脑视前区性二态核(SDN-POA)的神经投射部位,探讨SDN-POA的功能。方法:实验使用30只Wistar转基因大鼠,这种转基因大鼠的雌激素α受体基因启动子0/B上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雌、雄性大鼠(各15只)随机各分成3组,分别通过离子电渗法将示踪剂Fluoro-Ruby注入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终纹床核(BST)、杏仁核后背侧核(MePD)。5d后,灌流固定鼠脑,做冷冻冠状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确定示踪剂注入位置,并观察SDN-POA绿色荧光和Fluoro-Ruby标记荧光。结果:在雌、雄性转基因大鼠,SDN-POA呈现绿色荧光,雄性SDN的体积和细胞数量明显大于雌性,即存在明显的两性差异。示踪剂注入VMN和BST组,在SDN均发现Fluoro-Ruby逆行标记细胞。来自VMH的标记细胞主要位于SDN的边缘;来自BST的标记细胞分散在SDN核团内。示踪剂注入MePD组,在SDN未发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而发现大量标记Fluoro-Ruby的神经纤维。结论:SDN-POA是决定性二态性的重要中枢部位,它可接受MePD的传入神经纤维,发出传出神经纤维影响VMN和BST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节生殖功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钱迈平[5](2000)在《辽西晚侏罗世孔子鸟(Coufuciusoruis)的性二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辽西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陆相湖泊沉积火山凝灰质泥页岩中保存的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sanctus)带羽毛的骨架化石 ,展现了鸟类演化早期阶段的性别差异 (即 ,性二态 )特点。研究结果显示 ,这种生存于约 140Ma前如鸡大小的古鸟类已与现代许多鸟类一样 ,雌雄个体差异不仅明显反映在羽衣和骨相上 ,而且还可能表现在行为上。(本文来源于《火山地质与矿产》期刊2000年01期)
王震[6](1998)在《细胞凋亡在大鼠视前区性二态核性分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TheroleofapoptosisinsexualdifferentiationoftheratsexuallydimorphicnucleusoftherreopticareaEliseC.Davis,PaulPopperandRogerA,Gors(本文来源于《四川解剖学杂志》期刊1998年01期)
林植华[7](1997)在《北草蜥的采集及头部性二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有效采集及其头部的性二态表现。(本文来源于《丽水师专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计翔[8](1994)在《中国石龙子头、体大小的性二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中国石龙子(Eumeceschinensis)头、体大小的性二态。成雄体长和体重略大于成雌,但在统计上无明显差异。雌雄亚成体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无显着差异。成雄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显着大于成雌和亚成体。亚成体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与成雌无显着差异。雄性性成熟后头部的生长显着大子雌性。(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6期)
陈小麟,范越[9](1993)在《金定鸭的性二态、性行为及其育种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定鸭性二态表现在喙色、羽色、声音、体型、行为各方面,其性行为模式和其它家鸭相似,包括群体求偶、配对求偶和交配行为叁方面,金定鸭性二态分化、性行为发育是生理成熟的前奏,雄性金定鸭的尾羽颜色性状与性二态分化、性行为发育速度和体型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选择反应说明尾羽颜色性状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建议将尾羽颜色、性二态分化和性行为发育速度也作为品系中雄鸭的选育内容之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S1期)
性二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着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二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仕泽,宋志红,梁芬,徐宁,魏刚.繁殖期雷山髭蟾性二态分析及求偶鸣声初探[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庞育兰,罗波,王漫,吴秀,冯江.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的性二态有利于性别识别[J].兽类学报.2019
[3].徐伟,楼钦钦,魏无际,秦占芬.雌二醇短期暴露对非洲爪蟾性腺和输卵管形态及性二态基因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5
[4].张春晓,滨田知宏,黄民.下丘脑视前区性二态核神经元的投射[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5].钱迈平.辽西晚侏罗世孔子鸟(Coufuciusoruis)的性二态[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
[6].王震.细胞凋亡在大鼠视前区性二态核性分化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8
[7].林植华.北草蜥的采集及头部性二态[J].丽水师专学报.1997
[8].计翔.中国石龙子头、体大小的性二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9].陈小麟,范越.金定鸭的性二态、性行为及其育种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