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影响

李艳布阿提干姆?麦麦提(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844000)

【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遵医嘱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明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遵医率,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遵医嘱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01-02

在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是一系列心脏病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其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发作反复,病情的不断发展加重了患者的社会负担以及经济负担,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影响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加重患者的病情。本院对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对对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影响。详细临床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份到2014年1月份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包括33例男性患者以及2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33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51.2±5.3)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并学会制定的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不存在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异常等疾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焦虑,了解患者的内心和需求,从而使患者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防止情绪过激。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引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并介绍既往成功治疗案例,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对患者说明心理情绪对预后的联系和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重视力度和遵医嘱行为。对患者存在疑惑,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解答。对于存在不良生活行为的患者,需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纠正,从而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鼓励患者培养自身的爱好,陶冶身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加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SAS分值以及SDS分值进行观察和比较。

其中遵医嘱行为包括完全遵从、部分遵从以及不遵从三个级别,遵医率=(完全遵从+部分遵从)/总例数×100%。

SAS量表以及SDS量表的分值越高,表明心理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情况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遵从部分遵从不遵从遵医率

实验组30245129(96.7%)

对照组30204624(80%)

可见,实验组的遵医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分值以及SDS分值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分值以及SDS分值比较(分)

组别例数SASSDS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实验组3054.4±8.732.2±7.059.8±11.234.3±8.2

对照组3055.3±7.444.1±4.258.9±12.045.3±10.4

可见,两组患者干预前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均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发作反复以及预后效果差的特点,治疗过程相对漫长,且流程复杂。陈首丽[1]在研究中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承受疾病以及漫长治疗的双重折磨,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影响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纠正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纠正,从而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以及依从性。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消除,从而保持正视疾病的态度。

(2)通过病情讲解,纠正患者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提高患者的自信。

(3)协助患者适应新角色,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认识不足,因此在病情改善出院后,因不重视导致依从性下降,从而导致预后不理想而再次入院。大多数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2]。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首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242-243.

[2]龚凤安.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充血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2,18(12):222-223.

标签:;  ;  ;  

心理护理干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