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论文和设计-谢琳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的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箱主体、加热管、驱动装置和连接于驱动装置的风扇,所述加热管和驱动装置均设置在箱主体内,还包括分隔板和带有通风孔的平台,所述分隔板和平台均设置在箱主体内,所述分隔板处于平台的两侧,所述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分隔板上部与箱主体顶部之间留有空隙,分隔板下部与箱主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平台处于风扇上方,加热管处于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隙中;这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带有两个风道,能够使两个风道同时进行热风循环流动,减小了零部件受热不均匀的可能性,提高检测精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包括箱主体(1)、加热管(2)、驱动装置(7)和风扇(8),所述驱动装置(7)设置在箱主体(1)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板(3)和带有通风孔(6)的平台(5),所述分隔板(3)和平台(5)均设置在箱主体(1)内,所述分隔板(3)处于平台(5)的两侧,所述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分隔板(3)上部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留有空隙,分隔板(3)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风扇(8)设置为两组,驱动装置(7)连接风扇(8),风扇(8)的出风口与通风孔(6)对应,风扇(8)的进风口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的空隙,所述加热管(2)设置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箱主体(1)的两侧,加热管(2)处于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中。

设计方案

1.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包括箱主体(1)、加热管(2)、驱动装置(7)和风扇(8),所述驱动装置(7)设置在箱主体(1)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板(3)和带有通风孔(6)的平台(5),所述分隔板(3)和平台(5)均设置在箱主体(1)内,所述分隔板(3)处于平台(5)的两侧,所述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分隔板(3)上部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留有空隙,分隔板(3)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风扇(8)设置为两组,驱动装置(7)连接风扇(8),风扇(8)的出风口与通风孔(6)对应,风扇(8)的进风口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的空隙,所述加热管(2)设置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箱主体(1)的两侧,加热管(2)处于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分隔板(3)上部设有导流板(11),导流板(11)上设有导流孔(12),且所述导流板(11)处于分隔板(3)上部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的空隙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1)与分隔板(3)之间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1)上设有第一燕尾槽(13),所述分隔板(3)上设有第一燕尾条(14),所述第一燕尾条(14)与第一燕尾槽(13)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主体(1)上设有第二燕尾条(15),所述导流板(11)背离第一燕尾槽(13)的一侧设有第二燕尾槽(16),所述第二燕尾槽(16)与第二燕尾条(15)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5)上的通风孔(6)大小相等,且所述通风孔(6)均布在平台(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隔板(3)靠近箱主体(1)底部的一端设有风向板(10),风向板(10)朝向靠近风扇(8)方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板(10)与分隔板(3)之间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8)包括叶片(81)、骨架(82)、主壳体(83)、进风管(84)和出风管(85),骨架(82)连接于驱动装置(7)的输出端,叶片(81)设置在骨架(82)上,主壳体(83)设置在叶片(81)外部,且主壳体(83)的进风口连接进风管(84),主壳体(83)的出风口连接出风管(85),且出风管(85)连接平台(5),出风管(85)与通风孔(6)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的空隙与进风管(84)对应,且进风管(84)设置为喇叭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

背景技术

高低温试验箱:适用于工业产品高温、低温的可靠性试验,对电子电工、汽车摩托、 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相关产品的零部件及材料在高温、低温(交变) 循环变化的情况下,检验其各项性能指标,比如温度开关,通常用高低温试验箱来检测。

目前的高低温试验箱采取的风路循环方式,通常是在试验箱工作室内左侧或右侧或后侧开设一风道,利用风道上出风口及下进风口与工作室进行通风循环。然现有的风道大多数仅开设一个上出风口和下进风口,且其出风口的位置往往仅开设在工作室一端,当进行高低温检测时,一般靠近出风口侧的零部件表面受温快,远离出风口侧的零部件表面受温慢,导致零部件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检测精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其带有两个风道,能够使两个风道同时进行热风循环流动,减小了零部件受热不均匀的可能性,提高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包括箱主体、加热管、驱动装置和风扇,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箱主体内,还包括分隔板和带有通风孔的平台,所述分隔板和平台均设置在箱主体内,所述分隔板处于平台的两侧,所述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分隔板上部与箱主体顶部之间留有空隙,分隔板下部与箱主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风扇设置为两组,驱动装置连接风扇,风扇的出风口与通风孔对应,风扇的进风口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底部之间的空隙,所述加热管设置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箱主体的两侧,加热管处于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隙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加热管通电加热后,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两组风扇转动,风扇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形成的风沿着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隙、相邻分隔板之间的空隙、分隔板与箱主体顶部的空隙流动,从而形成两道循环风,当风流动至加热管处时,风与加热管产生的热量混合形成热风,随着风扇热片的不断转动,两个风道的热风循环流动,减小了零部件受热不均匀的可能性,提高检测精度。

进一步设置:分隔板上部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上设有导流孔,且所述导流板处于分隔板上部与箱主体顶部之间的空隙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孔的设置能够使热风在经过分隔板与箱主体顶部之间时均匀的流动,避免了风量集中在分隔板与箱主体顶部之间的一处流动,提高风在流动过程中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流板与分隔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导流板,若不使用,可将导流板拆卸下来,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流板上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分隔板上设有第一燕尾条,所述第一燕尾条与第一燕尾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拆卸导流板时,拉动导流板,导流板带动第一燕尾槽沿着第一燕尾条移动,当第一燕尾槽从第一燕尾条上脱离时,实现将导流板拆卸下来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箱主体上设有第二燕尾条,所述导流板背离第一燕尾槽的一侧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槽与第二燕尾条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燕尾条和第二燕尾槽的配合,将导流板与箱主体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导流板的稳定性,避免风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出现导流板晃动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所述平台上的通风孔大小相等,且所述通风孔均布在平台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通风孔设置为大小相等,且均匀分布在平台上,能够使经过平台的流动的风量均匀,从而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设置:每个所述分隔板靠近箱主体底部的一端设有风向板,风向板朝向靠近风扇方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向板的设置能够对风的流动导向进行导向,使风能够从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隙顺利的通过风扇流动至相邻分隔板之间的空隙中,减小了风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向四周散发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循环流动的风量变小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风向板与分隔板之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在循环流动过程中会对风向板产生冲击力,将风向板与分隔板之间固定连接,提高了风向板的稳定性,避免风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出现风向板晃动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所述风扇包括叶片、骨架、主壳体、进风管和出风管,骨架连接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叶片设置在骨架上,主壳体设置在叶片外部,且主壳体的进风口连接进风管,主壳体的出风口连接出风管,且出风管连接平台,出风管与通风孔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底部之间的空隙与进风管对应,且进风管设置为喇叭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驱动骨架转动,骨架带动叶片转动,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将进风口设置为喇叭状,能够增大进入到主壳体内的风量,从而加大流动的热风量,增强热风循环的流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风扇转动,风扇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形成的风沿着分隔板与箱主体侧壁之间的空隙、分隔板与箱主体底部之间的空隙、相邻分隔板之间的空隙、分隔板与箱主体顶部的空隙流动,形成循环风,当风流动至加热管处时,风与加热管产生的热量混合形成热风,随着风扇热片的不断转动,两个风道的热风循环流动,减小了零部件受热不均匀的可能性,提高检测精度;

2、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导流板,若不使用,可将导流板拆卸下来,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3、通过第二燕尾条和第二燕尾槽的配合,将导流板与箱主体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导流板的稳定性,避免风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出现导流板晃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出风管与平台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用于体现导流板与分隔板之间连接关系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箱主体;2、加热管;3、分隔板;4、蒸发器;5、平台;6、通风孔;7、驱动装置;71、电机;72、转轴;8、风扇;81、叶片;82、骨架;83、主壳体;84、进风管;85、出风管;9、箱门;10、风向板;11、导流板;12、导流孔;13、第一燕尾槽;14、第一燕尾条;15、第二燕尾条;16、第二燕尾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箱主体1、加热管2、分隔板3、蒸发器4、带有通风孔6的平台5、驱动装置7和连接于驱动装置7的风扇8。

如图1和图2所示,箱主体1上设有箱门9,加热管2和蒸发器4均设置为两组,加热管2设置在箱主体1内,且分别处于箱主体1的两侧,蒸发器4设置在箱主体1内,且分别处于箱主体1的两侧,分隔板3和平台5均设置在箱主体1内,分隔板3和平台5分别与箱主体1侧壁连接,平台5上的通风孔6大小相等,且通风孔6均布在平台5上,分隔板3处于平台5的两侧并与平台5连接,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留有空隙,且分隔板3上部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留有空隙,分隔板3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留有空隙,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管2处于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中,蒸发器4处于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中。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装置7设置在箱主体1内,风扇8设置为两组,两组风扇8均连接于驱动装置7的输出端,驱动装置7包括电机71和转轴72,电机71设置在箱主体1内,转轴72与箱主体1转动连接,且转轴72的一端连接电机71,风扇8设置在转轴72上,且风扇8处于平台5下方,如图3和图4所示,风扇8包括叶片81、骨架82、主壳体83、进风管84和出风管85,骨架82连接于转轴72,叶片81设置在骨架82上,主壳体83设置在叶片81外部,且主壳体83的进风口连接进风管84,主壳体83的出风口连接出风管85,且出风管85连接平台5,出风管85与通风孔6对应,进风管84背离主壳体83的一端对应隔板下部与箱主体1底部之间的空隙,且进风管84设置为喇叭状,以便增大进风量,本实施例中,出风管85与平台5通过螺钉连接。

如图2所示,每个分隔板3靠近箱主体1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向板10,风向板10朝向靠近风扇8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风向板10与分隔板3焊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分隔板3上部设有导流板11,导流板11上设有导流孔12,且导流板11处于分隔板3上部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的空隙内,导流板11与分隔板3之间可拆卸连接,导流板11与箱主体1之间可拆卸连接,如图5所示,导流板11上设有第一燕尾槽13,分隔板3上设有第一燕尾条14,第一燕尾条14与第一燕尾槽13滑动配合,箱主体1上设有第二燕尾条15,导流板11背离第一燕尾槽13的一侧设有第二燕尾槽16,第二燕尾槽16与第二燕尾条15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导流板11的安装与拆卸。

实施过程:对加热管2通电加热后,启动电机71,电机71带动转轴72转动,转轴72带动两个骨架82同时转动,骨架82带动叶片81转动,风扇8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形成的风沿着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朝向进风管84方向流动,通过进风管84流入到主壳体83内,再从出风管85内排出流动到相邻分隔板3之间的空隙,再通过导流板11上的导流孔12流动至分隔板3与箱主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内,往复流动,形成两道循环风,当风流动至加热管2处时,风与加热管2产生的热量混合形成热风,随着风扇8热片的不断转动,两个风道内的热风不断的循环流动,减小了零部件受热不均匀的可能性,提高检测精度。

当循环风流动至分隔板3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的空隙时,循环风通过导流孔12流动,从而能够使风量均匀的从分隔板3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流过,避免了风量集中在分隔板3与箱主体1顶部之间的一处流动,提高风在流动过程中分布的均匀性。

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导流板11,若不使用导流板11,拉动导流板11,导流板11带动第一燕尾槽13和第二燕尾槽16移动,第一燕尾槽13沿着第一燕尾条14滑动,第二燕尾槽16沿着第二燕尾条15滑动,当第一燕尾槽13与第一燕尾条14脱离、第二燕尾槽16与第二燕尾条15脱离时,实现将导流板11拆卸下来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设计图

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1967.5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12990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01L 1/00

专利分类号:B01L1/00;B01L7/00

范畴分类:23E;

申请人:无锡德华仕检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德华仕检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000江苏省无锡市金山四支路11-1-328(无锡光电新材料科技园内)

发明人:谢琳华

第一发明人:谢琳华

当前权利人:无锡德华仕检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双风道高低温试验箱论文和设计-谢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