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纳帕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云南,自然保护区,湿地,伯劳,林分,数量。
云南纳帕海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蒋文静[1](2018)在《云南纳帕海湿地冬季景观格局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纳帕海湿地是黑颈鹤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探究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过程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境减灾卫星(HJ-1A)影像为数据源,使用RS、GIS技术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季相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包括湿地类景观和非湿地类景观2种,其中湿地类景观为水体、沼泽、湿草甸和猪拱地,在冬季变化剧烈,表现为水体和沼泽持续减少,湿草甸和猪拱地持续增加;非湿地类景观为耕地和草地,景观较为稳定。落水洞泄水是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主要驱动力,家猪的翻拱作用是主要的扰动因素,加剧了沼泽干涸的速度;落水洞泄水可导致水体转化为沼泽,增加了黑颈鹤的适宜生境面积,而家猪翻拱则将沼泽转化为黑颈鹤的不适宜生境。家猪放养对沼泽湿地具有显着的破坏作用,对黑颈鹤越冬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家猪的放养强度。(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刘强,周丽萍,扎史吾木[2](2018)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灰背伯劳的巢址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5—6月,在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对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背伯劳对树种具有极强的偏好性,有78.48%(n=62)的巢位于火棘Pyracantha sp.灌丛中,枝条具刺是影响灰背伯劳选择筑巢树的首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灰背伯劳巢址选择的因素有5类:距离因子(巢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安全性因子(刺数量、刺长度)、觅食生境因子(耕地占比)、隐蔽度因子(树冠幅、树高)以及巢生境因子(灌木占比)。总之,灰背伯劳喜好营巢于距离居民点较近、巢周围耕地面积较大的多刺灌丛。房屋和道路修建对灌丛的侵占是威胁灰背伯劳生存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1期)
刘学先[3](2016)在《2015年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大型水禽的数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月20~22日,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夜栖地直数法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灰鹤(G.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odorna ferruginea)和黑鹳(Ciconia nigra)进行了数量调查,共记录到黑颈鹤189只、赤麻鸭806只、斑头雁444只、黑鹳72只。提出了由于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大型水禽越冬和迁徙停歇地,当地管理部门应加强湿地管理,完善湿地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另需加强旅游管理;养活过度放牧;人工调控水位,适度畜水。(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安素帮,田昆[4](2015)在《云南纳帕海湿地植物凋落物C、N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解袋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水葱、刘氏荸荠3种植物凋落物的C、N等营养元素360 d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葱的初始全碳(TC)最高(434.15 k/kg),刘氏荸荠的初始全氮(TN)最高(13.70 g/kg),在180 d之前,无论是在TC还是TN的分解动态方面,茭草、水葱、刘氏荸荠都采用相同的分解策略,即TC分解时TC值先减少再增加,TN分解时,TN值一直增加。180 d之后,刘氏荸荠在TC和TN分解方面都与茭草、水葱不同,在180~360 d期间,刘氏荸荠TC值先增加再减少,茭草、水葱与之相反,刘氏荸荠的TN值310 d之前一直在增加,到310~360 d期间才开始下降,而茭草和水葱的TN值在180 d之后都是先降低再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刘强,杨晓君,朱建国[5](2013)在《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刘强,杨晓君,朱建国[6](2013)在《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李琳[7](2011)在《云南纳帕海旅游社区参与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旅游参与发展和研究的脉络及内容,对旅游社区参与相关概念、结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其必要性和意义进行论述。同时,本文以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基地,以基地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旅游参与意愿以及相关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随后,再通过建立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对参与意愿、旅游影响感知、社区主要参与者叁个层面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定性研究。此外,本文还对基地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社区政府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现状进行深度访谈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基地非政府组织的社区参与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公共建设、培训教育、旅游盈利项目等方面;社区企业主要通过现金补偿机制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政府主要以承包制鼓励企业参与,以社区共管措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主要形式为经济参与,参与意愿偏高,并基于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不同感知,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参与意愿。其中,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经济、政治、社会影响有着较强的正面感知,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基地社区参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详细的、可供参考的旅游社区参与行动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5-01)
贺鹏,孔德军,刘强,余红忠,赵建林[8](2011)在《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叁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基底大多有泥层,大部分(81.0%)有植被覆盖。夜栖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和沼泽岸边有一定距离。与随机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基底泥层较厚(Z=2.365,P=0.018),明水面比例较大(Z=3.086,P=0.002),离道路、村庄和农田较远(Z/t=2.852~2.334,P=0.008~0.020),水深在两者间有极显着差异(χ2=16.730,P=0.001)。夜栖地利用前后对比发现沼泽斑块的面积有显着差异(t=2.977,P=0.02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颈鹤夜栖地利用的因素依次为人类干扰、沼泽斑块大小和浅水环境状况。(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周祥[9](2011)在《云南纳帕海典型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纳帕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湖泊,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而备受关注。流域内天然植物群落丰富多样,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纳帕海湿地出现了生态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湿地面积减小,沼泽植被退化演替,土壤质量变劣等。通过研究本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揭示了降雨过程中,水分在森林生态系统各结构层次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客观评价纳帕海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地表径流、抑制洪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效,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采用降雨再分配法,对本流域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高山松次生林、川滇高山栎灌丛、白桦林、人工云杉林、荒草地、坡耕地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多年观测和研究,选取各地类的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地表土壤层的水文特征作为参照,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SPSS辅助、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不同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几种典型林分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高山松次生林(28.75%)>白桦林(20.28%)>川滇高山栎(15.75%)>人工云杉幼林(11.48%)。林冠截留率与林分的树种、空间结构、降雨特征、树冠最大容水量有关。从总体趋势看,随着降雨量级的逐级增大,4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逐渐减小。2)各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表现出和储量大小相同的排序,即:高山松次生林>白桦林>川滇高山栎灌丛。枯落物储量大的林分持水能力也强。持水过程在浸水前期持水量快速增加,浸水2h左右达到较大值,浸水8~10h后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3)川滇高山栎灌丛的土壤有效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森林类型。川滇高山栎灌丛的有效涵蓄水量是荒草地的2.65倍,是坡耕地的2.36倍。6种地类的土壤有效涵蓄量,从层间看,0-30cm层大于30-50cm层。单位厚度蓄水量的大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丛>高山松林>白桦林>人工云杉幼林>坡耕地>荒草地。4)观测数据显示,2003年和2006年,产生地表径流次数和径流深最多的是荒草地,其次是坡耕地,产流最少是高山松次生林。2009年,径流深按大小排序:坡耕地>人工幼林地>荒草地>川滇高山栎灌丛>白桦林>高山松次生林地(65.88mm>42.16mm>25.02mm>20.5 mm>15.76 mm>13.56 mm)。各年除坡耕地的产流系数逐渐增加外,其它5种地类产流系数有下降趋势。5)高山松次生林、川滇高山栎和白桦林表现出较好的水源涵养和降低地表土壤侵蚀的作用,人工林的这一功能逐年得到改善。荒草地和坡耕地在雨季会产生更多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因此,为了减少坡面泥沙入湖造成淤积,枯水季节增加纳帕海水量,遏制湖泊生态功能退化,在该流域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合理规划牧地和草场经营将是今后应当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前人对纳帕海做了不少基础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如有关土壤退化、景观格局变化、植物多样性、保护区功能分区等,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从降雨再分配角度出发,研究和揭示了本流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及其差异,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的营造方向,为纳帕海生态修复增添了又一理论依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4-01)
王凯,杨晓君,赵健林,余红忠,闵龙[10](2009)在《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81±9.1)%。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行为的节律性较为明显,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集群形式对成鹤的行为有着显着影响,集群和家庭中活动的成鹤在觅食、警戒和争斗中存在显着差异(F1,76=0.27、0.77,U=279,P=0.001—0.000)。年龄是影响鹤群行为的因素之一。幼鹤相比成鹤有较多的觅食时间和休息时间,警戒行为比例较低(F1,76=0.04—2.59,U=188—299,P=0.006—0.000),且不受集群形式的影响。随着越冬期间的早、中、晚3个时期的环境变化,黑颈鹤的时间分配有显着变化(F2,36=4.63—26.54,χ22=5.29—13.68,P=0.0016—0.000)。不同越冬地的黑颈鹤行为存在差异。气候、食物资源和人为影响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云南纳帕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5—6月,在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对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背伯劳对树种具有极强的偏好性,有78.48%(n=62)的巢位于火棘Pyracantha sp.灌丛中,枝条具刺是影响灰背伯劳选择筑巢树的首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灰背伯劳巢址选择的因素有5类:距离因子(巢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安全性因子(刺数量、刺长度)、觅食生境因子(耕地占比)、隐蔽度因子(树冠幅、树高)以及巢生境因子(灌木占比)。总之,灰背伯劳喜好营巢于距离居民点较近、巢周围耕地面积较大的多刺灌丛。房屋和道路修建对灌丛的侵占是威胁灰背伯劳生存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纳帕海论文参考文献
[1].刘强,蒋文静.云南纳帕海湿地冬季景观格局动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2].刘强,周丽萍,扎史吾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灰背伯劳的巢址选择[J].四川动物.2018
[3].刘学先.2015年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大型水禽的数量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16
[4].安素帮,田昆.云南纳帕海湿地植物凋落物C、N分解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
[5].刘强,杨晓君,朱建国.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6].刘强,杨晓君,朱建国.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J].动物学杂志.2013
[7].李琳.云南纳帕海旅游社区参与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8].贺鹏,孔德军,刘强,余红忠,赵建林.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J].动物学研究.2011
[9].周祥.云南纳帕海典型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0].王凯,杨晓君,赵健林,余红忠,闵龙.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J].动物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