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乳结构论文-何巍

胚乳结构论文-何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胚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水稻,淀粉分支酶,异形淀粉

胚乳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何巍[1](2019)在《抑制淀粉分支酶的玉米和水稻胚乳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类作物胚乳富含淀粉,是种子的主要贮藏组织。淀粉分支酶(SBE)是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主要参与支链淀粉分支侧链的合成。在禾谷类作物胚乳中抑制SBE活性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含量,但伴随形成异形淀粉和双相淀粉。虽然异形淀粉的结构和发育已被报道,但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还鲜为人知。本研究以抑制SBE的玉米和水稻为材料,研究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过程,查明双相淀粉粒内部与外部结构的差异,揭示双相淀粉形成和胚乳区域性分布的发育原因。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高抗性淀粉作物的选育,也为高抗性作物淀粉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淀粉结构特性分析方法的建立。为了深入查明淀粉的形态结构和结构特性,本研究建立了禾谷类胚乳淀粉生长环的原位观察方法、淀粉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样品制备的简易装置和方法、淀粉小角X射线散射(SAXS)波谱的定量作图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淀粉生长环的原位观察方法可以广泛用于禾谷类胚乳淀粉生长环结构的研究,FTIR样品制备的简易装置和方法可以用于含水淀粉表面有序结构的检测,SAXS波谱的图形分析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淀粉的片层结构参数。这些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使用范围广,为本研究淀粉结构特性的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2.玉米sbe2b突变体胚乳淀粉的形态结构和结构特性。本研究以常规玉米Mo17和sbe2b突变体AF11为材料,分析了胚乳淀粉的形态结构和结构特性。AF11中SBEIIb基因的第九个外显子缺失,导致其淀粉含量显着低于Mo17,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Mo17。Mo17淀粉呈现圆球形和多角形,表现为A-型晶体淀粉;而AF11淀粉呈现出大量的多聚体和细长形,表现为B-型晶体淀粉。与Mo17淀粉相比,AF11淀粉具有更高的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长分支侧链比例和表面结构有序度,更低的结晶度、片层峰强度和更小的片层距离。上述结果表明,SBEHb基因的突变显着改变了淀粉的形态结构和结构特性,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提供了参考。3.玉米sbe2b突变体胚乳双相淀粉的结构特性。本研究以玉米sbe2b突变体AF11为材料,利用形态观察和理化测定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双相淀粉的结构特性。AF11胚乳中双相淀粉粒的外部为疏松的梳状凸起结构,无生长环和偏光,碘液染色呈红色;内部为致密的具有生长环的晶体结构,有偏光,碘液染色呈蓝色。双相淀粉主要分布在AF11籽粒冠部胚乳的内部区域。与外部胚乳组织(OE)相比,AF11内部胚乳组织(IE)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短分支侧链比例显着下降,支链淀粉长分支侧链比例显着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双相淀粉具有较低含量的直链淀粉和较高比例的支链淀粉长分支侧链,其颗粒的外部结构主要由较少的直链淀粉分子和较多的支链淀粉长分支侧链组成。4.玉米sbe2b突变体胚乳双相淀粉形成和胚乳区域性分布的发育原因。本研究以常规玉米Mo17和sbe2b突变体AF11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和酶活性测定,分析了双相淀粉的形成和胚乳区域性分布的发育原因。Mo17和AF11的IE.组织经历着比OE组织更为严重的低氧胁迫,其中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分析显示,与OE相比,SBEIIb在Mo17 IE中下调表达,而在AF11 IE中无明显差异;DEP1在Mo17IE中无明显差异,而在AF11 IE中显着上调表达;SBEIIa在Mo17 IE中无明显差异,而在AF11 IE中15 DAP时显着下调表达,20 DAP时显着上调表达。此外,Mol7IE淀粉的GBSSI活性与OE无明显差异,而AF11IE双相淀粉的GBSSI活性显着低于OE。上述结果表明,逐渐增强的SBEIIb功能缺陷主导了双相淀粉的形成。DPE1表达量的升高和GBSSI活性下降共同降低了双相淀粉外围结构的直链淀粉含量。胚乳内部糖酵解途径的上调减少了用于淀粉合成的碳源,降低了淀粉合成速率,延长了淀粉合成所需时间,从而更容易经历多个从弱到强的SBEIIb缺陷阶段,导致了双相淀粉的胚乳区域性分布。5.抑制SBE的水稻胚乳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本研究以糯性粳稻广陵香糯(GLXN)及其来源的抑制SBEI/IIb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株系GLXN-SBEI/IIb-为材料,分析了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在GLXN-SBEI/IIb-胚乳中,SBEI、SBEIIa和SBEIIb的表达量和活性均发生了显着下降,且SBE基因抑制程度随胚乳发育不断加重。GLXN-SBEI/IIb-胚乳中具有典型的双相淀粉,其颗粒外部呈现出梳状凸起的轮廓,并且随着胚乳发育不断加重。在胚乳发育过程中,GLXN淀粉均表现出A-型晶体,支链淀粉的长支链比例、短支链比例和分支度均保持不变;而GLXN-SBEI/IIb-淀粉由A-型逐渐转变为C-型,支链淀粉的长支链比例不断增加,短支链比例不断降低,分支度不断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支链淀粉长分支侧链是组成双相淀粉粒外部梳状结构的主要成分,不断增强的抑制SBE效应是导致双相淀粉粒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波,杨阳,曹文韬,刘建,余徐润[2](2018)在《稻秆浸提液对小麦根尖和胚乳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的影响机制,为稻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和扬麦22为试验材料,设4个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0.02、0.04、0.06和0.08 g/mL),以蒸馏水为对照(0 g/mL,CK),测定不同处理小麦的种子发芽率、苗高、根数、根长和α-淀粉酶活性,并观察萌发2和6 d的小麦胚乳及根尖显微结构。【结果】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且浸提液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不同质量浓度的稻秆浸提液对小麦苗高、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典型的低促高抑现象,其中0.02 g/mL处理对小麦的根长和苗高均有促进作用,0.08 g/mL处理则对二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稻秆浸提液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随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浸提液质量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会使根尖分生区细胞明显变形。高质量浓度稻秆浸提液还会显着降低小麦胚乳淀粉体的降解程度(P<0.05),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也随之下降,0.08 g/mL处理的小麦α-淀粉酶活性萌发2 d时较CK下降36.70%,萌发6 d时较CK下降28.13%。【结论】稻秆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稻秆浸提液主要通过影响小麦淀粉体降解及淀粉酶活性来影响小麦种子萌发。(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宏迪[3](2018)在《黄精种子胚乳细胞特异结构与种子休眠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精种子存在休眠,不易萌发,目前关于黄精种子休眠原因及破眠技术有了一些研究。研究发现黄精种子休眠属于综合休眠,其中胚乳细胞机械障碍是引起黄精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不同发育时期黄精种子胚乳细胞形态特征、不同产地黄精种子胚乳细胞形态差异,结合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萌发时期黄精种子中木质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石细胞含量变化,以期阐释黄精种子休眠的深层次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黄精有性生殖器官发育解剖特性的研究,揭示了黄精种子胚乳细胞机械障碍形成规律。4月下旬到5月中旬黄精花由现蕾到开放,此时黄精雄蕊逐渐发育成熟,4月下旬到6月上旬,黄精雌蕊也在有序发育,于6月上旬完成双受精作用。6-8月为黄精受精后各器官发育形成的主要时期。8-10月份黄精果实发育基本成熟,在此期间黄精种子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在8-9月份黄精种子胚乳细胞壁急剧加厚,细胞内容物消失。该特异结构的形成使得黄精种子无比坚硬,导致通透性变差,影响黄精种子正常吸水和萌发。(2)不同环境条件对黄精胚乳细胞具有一定影响。从黄精胚乳细胞壁的加厚程度来看:产于广东韶关、河南鲁山、安徽黄山的黄精胚乳细胞壁加厚程度较浅,均呈不密实的断线状的波浪形凸起加厚;产于陕西汉中、江西信丰的黄精胚乳细胞壁加厚程度较深,细胞壁较均匀,加厚部位较密实。(3)黄精种子发育过程中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与石细胞含量及种子硬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黄精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PAL、4CL、C4H、CAD四种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4CL、C4H和PAL叁种酶活性随着种子的发育成熟逐渐上升,说明这几种酶通过促进木质素合成对黄精种子硬实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种子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与C4H和4CL酶活性变化呈极显着性正相关关系。说明黄精种子硬实现象主要是胚乳细胞壁加厚,最终形成石细胞所导致。(4)黄精种子萌发过程中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与石细胞含量及种子硬度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CL活性在种子萌发前期下降,PAL活性在种子萌发后期下降,CAD、C4H活性在萌发初期上升,后期下降,总体来说这四种酶都对种子萌发有所响应。在此萌发过程中,石细胞含量变化与CAD活性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黄精种子机械障碍是由石细胞造成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徐宁宁[4](2018)在《胚乳物理结构和化学键组成对玉米淀粉瘤胃降解的影响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多关注粗饲料的利用,对于精饲料(淀粉)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多集中在不同用量和比例对瘤胃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于淀粉降解机制缺少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旨在从胚乳物理结构和化学键组成两个层面探究玉米内在结构差异,并结合瘤胃降解参数,系统解析玉米瘤胃降解机制。在比较玉米和小麦(淀粉)瘤胃降解特性的基础上,选用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玉米内在结构、蒸汽预处理改变玉米内在结构等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并从玉米淀粉瘤胃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粘附、降解参数等方面分析了作用机制。1玉米和小麦淀粉的瘤胃发酵特征以玉米、小麦作为精料,稻草为粗料。按照3个精粗比(35:65、50:50、65:35)、4个小麦与玉米比(20:80、40:60、60:40、80:20)进行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测定产气量和发酵参数,并计算氮利用效率(ENU):ENU(%)=微生物N(g)/可利用N(g)×100。结果发现,随着底物中小麦比例的提高,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浓度线性提高,微生物蛋白合成、干物质降解率和ENU降低。随着精料含量的提高,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线性增加,ENU线性降低。利用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玉米和小麦胚乳结构(starch-protein matrix)发现,玉米胚乳中大部分淀粉颗粒被蛋白质包被,小麦淀粉颗粒却相对散布于胚乳中。结果显示,玉米和小麦胚乳结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了它们在瘤胃中发酵特征的不同。2不同品种玉米内在结构差异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叁个玉米品种(LM01,LM10和LD999),用4头瘘管泌乳荷斯坦奶牛(DIM = 250±20d),按照尼龙袋法测定其瘤胃降解参数;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用扫描电镜和小角度散射技术测定了各品种玉米的胚乳和淀粉颗粒形态学结构;分析了玉米内在理化结构与瘤胃降解参数的关联。2.1胚乳形态结构LD999胚乳中存在较大面积的层状蛋白膜片,淀粉颗粒呈规则且表面光滑的圆球形,但LM10和LM01淀粉颗粒表面存在较大的碎片状蛋白颗粒;小角度散射技术分析结果,玉米淀粉颗粒晶型和颗粒结晶度在叁种品种间无显着差异。2.2化学键组成碳水化合物相关化学键(C=O)的红外吸收峰(ca.1187-950 cm-1)峰强在LM01中高于LM10和LD999,表明叁种玉米对应的碳水化合物内在化学结构和物质总量存在差异。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应的化学键及官能团吸收峰(ca.950-820cm-1)在叁种玉米品种间差异显着;LD999的蛋白(-CO-NH-)相关吸收峰(AmideI和Amide Ⅱ)及次级结构(α-helix和β-sheet)吸收峰峰强均高于LM10和LM01,表明LD999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2.3瘤胃降解参数瘤胃可降解干物质(%RDDM)、瘤胃可降解淀粉(%RDSt)在LM01中最高,但淀粉降解速率(Kd)的品种间差异不显着;LM01的瘤胃可降解蛋白(%RDP)高于LM10和LD999,由于蛋白含量有差异,LD999的瘤胃可降解蛋白总量(RDP,g/kg DM)最大。通过分析这些参数与胚乳形态、化学键的关系发现,玉米DM和淀粉的瘤胃降解率同碳水化合物相关化学键和原子基团吸收峰峰强成正相关,蛋白降解率同肽键含量成正相关,并且受到胚乳结构和淀粉颗粒形态的影响。3蒸汽压片处理改变玉米内在结构对瘤胃降解参数的影响对两种玉米原料处理前(RC-I和RC-II)和处理后(SFC-I和SFC-II)的样品进行胚乳内在结构、化学键和原子基团组成及瘤胃降解参数测定,分析玉米内在理化结构与瘤胃降解参数的关系。3.1胚乳形态结构SFC中淀粉颗粒与纤维、蛋白间的铰链作用受到严重破坏,醇溶蛋白γ-zein的两种单体16kDa和27kDa浓度在蒸汽压片玉米(SFC)中显着低于未处理玉米(RC)。对淀粉颗粒进行扫描电镜和粒径分布分析发现,SFC胚乳中淀粉颗粒出现明显塌陷,由规则的球状变成不规则的圆饼状,且淀粉颗粒粒径变大;SFC的淀粉颗粒晶型与RC无显着差异,但是颗粒结晶度却显着降低,表明蒸汽压片处理显着改变了玉米胚乳物理形态结构。3.2化学键和原子基团组成总碳水化合物(ca.1188-950cm-1)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a.950-820 cm-1)相关的化学键(C=O)和官能团相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峰强在SFC中显着高于RC,表明SFC含有更高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SFC的蛋白相关化学键(-CO-NH-)吸收峰低于RC,且二次结构a-helix和β-sheet显着低于RC,说明蒸汽压片处理破坏了蛋白质结构,降低了蛋白质含量。3.3瘤胃降解参数SFC的干物质和淀粉瘤胃降解速率(Kd)及降解率显着高于RC,瘤胃可溶性部分显着降低;SFC的蛋白降解率(%RDP)显着低于RC,但蛋白降解速率两者间无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化学键组成与玉米DM、淀粉降解率成正相关,蛋白化学基团相关吸收峰同蛋白降解率成正相关。通过分析这些参数与胚乳形态、化学键的关系发现,蒸汽压片处理改变了玉米胚乳和淀粉颗粒形态结构,并破坏了玉米碳水化合物和蛋白相关化学键和原子基团振动模式,进而改善了蒸汽压片玉米的瘤胃降解。4玉米内在结构影响瘤胃降解的分子机制选取蒸汽压片处理前后的玉米(RC和SFC),通过测定其瘤胃发酵过程中的化学键组成,并结合荧光标记和原位荧光杂交(FISH)技术,从化学键组成和细菌粘附两个角度探究玉米瘤胃降解机制。4.1瘤胃发酵过程中化学结构变化随着瘤胃发酵时间延长,RC和SFC发酵残余物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相关化学键和基团(ca.950-820 cm-1)逐渐减少至0,总碳水化合物相关化学键吸收峰(ca.1188-950cm-1)逐渐降低,但蛋白相关化学键吸收峰(ca.1720-1480cm-1)呈升高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瘤胃发酵0、2、4、8和12 h残余物的化学键和原子基团组成在RC与SFC间无显着差异,但前12 h与24 h、48 h发酵的残余物化学键组成差异显着。RC和SFC发酵残余物中的淀粉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前12h发酵过程中,RC的淀粉含量无显着降低,但SFC的淀粉含量呈线性降低。4.2 淀粉降解菌(starch hydrolyzing bacteria,SHB)的粘附作用在RC样品中,SHB丰度在4 h发酵时间点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Ruminococcaceae、phylum Firmicutes 丰度(R_SHB)存在相似趋势。在 SFC 发酵过程中,SHB和R_SHB丰度在4h和24h两个时间点出现峰值,并且以24h丰度最高。结合RC和SFC样品中化学键组成与SHB丰度分析发现,SHB丰度与化学键组成无显着相关性,但是SHB丰度在RC和SFC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说明淀粉颗粒的物理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SHB对淀粉颗粒的粘附。综上所述,玉米瘤胃降解过程受到胚乳物理结构和化学键组成的影响。在物理水平上,胚乳中的starch-protein matrix结构、淀粉颗粒形态、粒径大小、结晶度,醇溶蛋白含量等均会对玉米干物质和淀粉瘤胃降解产生影响;在化学水平上,玉米的官能团组成和化学键强度影响其瘤胃降解。淀粉降解菌在不同结构的玉米表面粘附程度有差异,这种差异会显着影响玉米的瘤胃降解。结果提示,通过改变玉米的内在理化结构,可以改善玉米的瘤胃降解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袁莉民,展明飞,章星传,王志琴,杨建昌[5](2018)在《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胚乳结构及其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水稻穗上不同粒位胚乳结构形成特征及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武运粳24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的形成动态。自抽穗至成熟设置保持浅水层(CK)、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方式,观察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胚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稻米胚乳结构的形态建成顺序是,上部穗籽粒早于中部穗籽粒更早于下部穗籽粒,一次枝梗籽粒早于二次枝梗籽粒,穗上早开花的籽粒早于迟开花的籽粒。与CK相比,结实期WMD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其穗下部籽粒胚乳的淀粉体排列更紧密,籽粒背部淀粉粒嵌挤甚至粘连。在WSD下,稻米胚乳淀粉体排列疏松,体积减小,粒径差异增大,相互间隙增大。灌溉方式对胚乳结构的影响,因粒位而异,以下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的腹部最为显着。表明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形成与花后天数有密切关系;结实期WMD可以改进穗下部籽粒胚乳结构,WSD则会使胚乳结构变差。灌浆期土壤水势–20 kPa可作为改善稻米胚乳淀粉结构的节水灌溉低限指标。(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宋霄君,张敏,武雪萍,赵城,石剑[6](2017)在《干旱胁迫对小麦不同品种胚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面了解干旱胁迫对小麦不同品种胚乳淀粉组成、粒度分布、糊化特性以及晶体特性的影响,揭示小麦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内在关系。【方法】2013—2015年度以小麦品种京冬8(JD8)、河农825(HN825)、冀麦585(JM585)、农大211(ND211)为试验材料,设节水灌溉(W)和旱作(D)2种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显着抑制了小麦胚乳淀粉的积累,但对小麦淀粉直/支比的影响不显着。小麦胚乳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分布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干旱胁迫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因基因型和粒径大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对粒径<5μm淀粉粒的表面积、数目分布影响最大。干旱胁迫未改变小麦胚乳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显着提高了小麦淀粉的结晶度,对小麦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尖峰强度的影响因品种和衍射角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干旱胁迫显着提高了小麦淀粉的低谷黏度和糊化温度,延长了糊化时间,但显着降低了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稀懈值,对终结黏度和回生值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胚乳淀粉结晶度与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呈显着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呈显着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和稀懈值呈显着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显着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不显着,而淀粉直/支比仅与糊化时间呈显着负相关。小麦胚乳淀粉中粒径<5μm和<1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终结黏度和回生值均分别呈显着、极显着负相关,而粒径>15μm的淀粉粒与终结黏度和回生值均呈显着正相关。小麦淀粉粒体积分布与结晶度的相关性不显着。小麦淀粉糊化峰值黏度和稀懈值与结晶度分别呈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而糊化温度与结晶度呈显着正相关。【结论】干旱胁迫改变了小麦胚乳淀粉组分、粒度分布、结晶度及其主要糊化参数。小麦胚乳淀粉结构与晶体特性和糊化特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干旱对小麦淀粉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了其理化特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分条件来生产一定品质的小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郑彦坤,曾德二,魏和平,许远,顾蕴洁[7](2017)在《水稻胚乳组织的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水稻糊粉层细胞、亚糊粉层细胞与中心胚乳贮藏细胞的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对水稻胚乳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糊粉层细胞分化过程中,大液泡变成小体积蛋白贮存液泡,蛋白贮存液泡又转变成糊粉粒。颖果背部比腹部有更多层糊粉层,但背部糊粉层细胞内糊粉粒的形成与积累速度却较慢。亚糊粉层细胞起初含有一些脂质体,后来脂质体消失,而其内部淀粉体与蛋白体逐渐增多。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含有淀粉体与蛋白体,蛋白体以液泡型蛋白体为主,它们可以相互融合而变大。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的淀粉积累速度明显快于亚糊粉层细胞内的。成熟颖果的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最为密集,背部和侧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排列较疏松,腹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最为稀疏。【结论】水稻颖果背部与腹部的糊粉层细胞和亚糊粉层细胞的结构差异可能与养分吸收与转运有关;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发育速度快于亚糊粉层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陈雅玲,包劲松[8](2017)在《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相关酶的结构、功能及其互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作为稻米最主要的储藏物质,其生物合成过程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淀粉的生物合成在造粉体中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本文综述了淀粉合成过程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Ss)、淀粉分支酶(BE)及淀粉脱支酶(DBE)的结构、功能以及各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彭波,孙艳芳,庞瑞华,李慧龙,宋晓华[9](2016)在《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性状研究及其胚乳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周健,代松,钱存梦,苏友谊,李淑娴[10](2016)在《大花四照花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和胚乳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种皮、胚乳对大花四照花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不同解除休眠处理后大花四照花种子为材料,开展了种皮透水性试验,并分别对其种皮和胚乳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表明:大花四照花种皮存在透水性障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种皮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层、栅栏层、薄壁细胞层以及纤维细胞层。表皮层由多层排列紧密的厚壁细胞组成。栅栏层则由单层紧密排列的长柱状大石细胞构成,栅栏层可能是阻碍种子吸水的主要原因。酸蚀和低温层积对种皮结构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低温层积处理能破坏种皮表层结构,同时还能改变内部栅栏层细胞结构,种子低温层积90 d后,种皮出现裂缝直达内部薄壁细胞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低温层积过程中,胚乳细胞内大分子营养物质不断降解,细胞内物质代谢速度逐渐加快,低温层积90 d,营养物质基本降解,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相继出现,种子休眠解除。浓硫酸酸蚀能加快大花四照花种皮结构的改变和胚乳细胞内物质代谢,促进该种子休眠的解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胚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明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的影响机制,为稻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和扬麦22为试验材料,设4个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0.02、0.04、0.06和0.08 g/mL),以蒸馏水为对照(0 g/mL,CK),测定不同处理小麦的种子发芽率、苗高、根数、根长和α-淀粉酶活性,并观察萌发2和6 d的小麦胚乳及根尖显微结构。【结果】稻秆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且浸提液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不同质量浓度的稻秆浸提液对小麦苗高、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典型的低促高抑现象,其中0.02 g/mL处理对小麦的根长和苗高均有促进作用,0.08 g/mL处理则对二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稻秆浸提液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随稻秆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浸提液质量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会使根尖分生区细胞明显变形。高质量浓度稻秆浸提液还会显着降低小麦胚乳淀粉体的降解程度(P<0.05),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也随之下降,0.08 g/mL处理的小麦α-淀粉酶活性萌发2 d时较CK下降36.70%,萌发6 d时较CK下降28.13%。【结论】稻秆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稻秆浸提液主要通过影响小麦淀粉体降解及淀粉酶活性来影响小麦种子萌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胚乳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何巍.抑制淀粉分支酶的玉米和水稻胚乳双相淀粉的结构和发育[D].扬州大学.2019

[2].李波,杨阳,曹文韬,刘建,余徐润.稻秆浸提液对小麦根尖和胚乳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

[3].王宏迪.黄精种子胚乳细胞特异结构与种子休眠相关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徐宁宁.胚乳物理结构和化学键组成对玉米淀粉瘤胃降解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18

[5].袁莉民,展明飞,章星传,王志琴,杨建昌.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胚乳结构及其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J].作物学报.2018

[6].宋霄君,张敏,武雪萍,赵城,石剑.干旱胁迫对小麦不同品种胚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

[7].郑彦坤,曾德二,魏和平,许远,顾蕴洁.水稻胚乳组织的结构观察[J].中国水稻科学.2017

[8].陈雅玲,包劲松.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相关酶的结构、功能及其互作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7

[9].彭波,孙艳芳,庞瑞华,李慧龙,宋晓华.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性状研究及其胚乳结构观察[J].浙江农业学报.2016

[10].周健,代松,钱存梦,苏友谊,李淑娴.大花四照花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和胚乳结构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标签:;  ;  ;  ;  

胚乳结构论文-何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