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县靖安乡中心小学
摘要:当前,社会环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小学德育的教育不能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开创新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在保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本文对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每一个学校再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整个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时代发展状态,特别是一些社交网络对当前小学开展德育教育起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小学生、学校的德育教育开展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当前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上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不断的发展,而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当前网络时代发展势头正快速的同时,一些暴力、黄色等负面消息也一应而出,对小学生来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当前大众传媒和网络对小学生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比如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念,非法犯罪等等,这些社会上的现象对小学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来说,造成了很严重的阻碍影响。
1.2家庭上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所以父母平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孩子来说起到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对孩子更是宠溺,导致很多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养成听不进去批评的习惯,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1.3传统德育内容的落后
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已经完全跟不上当前的时代发展变化,传统德育教学大多数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并不是很理想[1]。
2.针对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更新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要逐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而且要让小学生逐渐的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多元化经济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小学德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小学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民族主义的崇尚精神培养,还要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2.2创新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当前新形势的影响下,只有不断的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潮流。首先要确定要以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根据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求知心理,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要保持公正、公平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拉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的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其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详细的规划,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突出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最后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心心比较强的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以及植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平日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2]。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一些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充分的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事物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视频故事,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白求恩大夫》等等,让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意识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社会、家庭以及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都对新形势下展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碍影响,所以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3)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语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