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壁板,结构,高层,相互作用,有限元,墙体,基础。
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强,姚谦峰,张荫[1](2010)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筏板—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密肋壁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主要研究筏板基础与密肋壁板结构及地基土相互作用中的工作性状,提出了考虑结构—筏板—地基土相互作用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孙涛,吴敏哲[2](2009)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概念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概念设计原理,对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结构选型、设计原则、墙体截面设计及构造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试图弥补该种新型结构体系在弹塑性计算方面精确性上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5-01)
姚谦峰,荆罡,黄炜,王爱民[3](2007)在《小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复合墙体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榀1/2比例两层两跨密肋复合墙体模型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及附加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单调加载试验,模拟12层小高层结构中底层墙体的受力性能,着重从墙体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性能、钢筋应变分布以及抗弯刚度退化等方面进行较深入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底层墙体在压、弯、剪复合受力状态下,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弯曲型破坏,其延性及变形性能不及剪切型破坏墙体.为保证墙体具有较好的延性及变形能力,在设计中应确保边框柱与复合墙板之间的合理匹配.(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王爱民[4](2006)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肋壁板结构具有轻质节能、保温隔声、绿色环保、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等优点,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抗震结构体系。目前,该结构体系在多层及中高层建筑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由于复杂的受力特性使其在确定简化计算模型、承载力计算方法等方面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密肋复合墙体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试验手段及数值分析方法,着重对密肋复合墙体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轴心受压及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破坏模式、承载力水平、整体结构的工作性能、变形特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等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 1.进行了5榀1/2比例单层单跨密肋复合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压试验,研究分析了密肋复合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破坏过程、破坏机理、承载能力及变形性能等;探讨了墙体高厚比、荷载作用方式等因素对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肋梁在墙体受压过程中的作用、砌块对墙体抗压的贡献以及轴力在边框柱、肋柱及砌块间的分配特点,为密肋复合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2.对密肋复合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线弹性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针对不同分析内容及目的,提出了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度进行了验证。在密肋复合墙体线弹性有限元分析中,得出了轴力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参数下的轴力分配系数计算结果,为类似复合墙体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在密肋复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着重对墙体的承载力、稳定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复合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3.进行了两榀1/2比例两层两跨密肋复合墙体在竖向、水平荷载及水平弯矩共同(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王晓强[5](2006)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筏板基础—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密肋壁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已取得较好的前期成果,但对于密肋壁板结构的基础设计以及结构与地基土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还是空白。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筏板基础的一般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筏板基础与密肋壁板结构及地基土相互作用中的工作性状,结合唐山荣泰园工程实例,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通过密肋复合墙体竖向受压试验,研究了墙体底部反力分布规律,将试验结果与ANSYS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给出了较为合理的有限元简化分析模型。 2、采用现场实测与调研所得地基参数,用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地基板的分析方法,就密肋壁板结构-筏板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应用子结构凝聚技术将上部结构与弹性地基上筏板基础耦合,通过ANSYS分析了上部结构与筏板基础及地基受力性能的相互影响。给出了密肋壁板结构与地基土相互作用的受力特性及筏板应力分布规律、基底土反力的分布规律和地基的沉降规律。 3、通过分析基础混凝土强度、筏板厚度以及地基土的性质等因素对筏板基础的影响,对筏板基础进行了结构设计优化,为筏板基础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4、通过是否考虑结构-基础-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比较,提出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设计方法。对唐山荣泰园小区工程实例给出了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3-01)
王爱民,姚谦峰,吴敏哲[6](2005)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弯剪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8.1,以墙体的剪跨比、隐框边柱的截面形状及尺寸作为变化参数,对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进行了水平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弹性受力性能分析,讨论了整体弯曲对隐框柱及复合墙板各自承担的内力、二者协同工作状态产生的影响以及结构位移等问题,为隐框柱截面形状及尺寸的合理确定提供了一定依据,并对结构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5年10期)
贾英杰[7](2004)在《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密肋壁板结构在多层房屋建筑中的研究应用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对结构体系在中高层建筑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以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的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为主线,就结构体系的受力特征、破坏形态、承载力水平以及整体结构的工作性能、变形特征、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根据前期密肋复合墙板的试验结果,提出了带边框密肋复合墙板叁种典型的破坏模式;结合现行规范中各设计阶段的要求,建立了与墙板不同受力阶段工作状态相对应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提出了中高层密肋复合墙体的抗弯等效模型以及结构设计的内力分析、承载力验算、抗倒塌设计叁个阶段。 在对密肋复合墙板运用ANSYS~((?))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的基础上,对典型组合墙体在不同连接构造和不同荷载效应组合作用下的受力形态和破坏模式进行研究;计算分析了复合墙体剪跨比、边框柱截面尺寸、边框柱配筋大小以及墙板内肋梁肋柱配筋等诸多因素对密肋复合墙体承载力及刚度的影响,得出其变化规律。 通过对12层房屋1/3比例模型的锤击试验与层间刚度测试,得出模型房屋的模态参数和弯曲变形为主的弹性变形特征:通过模型的拟动力试验,揭示其按“墙板内填充砌块开裂-墙板内小梁、小柱开裂-外框架角柱开裂-外框架角柱纵筋屈服”顺序进行的结构破坏过程,并反映出密肋壁板结构在弯矩作用下的截面变形趋势;得出模型房屋整体和节点部位的地震反应、破坏特征以及独特的抗震性能,为建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方法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提出了密肋复合墙体开裂的判别条件;对于墙体在弯剪压耦合作用下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性能,分析了其构成因素及其随破坏过程的变化规律;在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密肋复合墙体抗剪和抗弯承载力表达式,并对典型墙体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可靠指标进行了验算;对影响墙体抗剪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显着性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对比了密肋壁板结构受荷初期与剪力墙结构之间抗侧刚度、变形特征的异同,提出了密肋壁板结构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叁个性能水平下的损坏极限状态,规定了弹性和弹塑性状态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运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一over)方法,得出与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反应后期不同的屈服与破坏模式:并提出了密肋复合墙体基于位移设计的基本途径以及实际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与传统结构体系的对比,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本体系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结果,建立了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原则以及抗震设计方法、截面构造要求等规定:结合一12层房屋工程的设计实例,得出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的抗侧刚度、地震反应以及承载力水平;提出了保证结构计算模型简化与等效合理性以及增强结构整体性能的施工构造要求。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密肋复合墙体不同受力阶段计算模型的建立 根据密肋复合墙体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分阶段、多模式的破坏形态,结合各阶段所建模型的服务对象,通过针对性的简化假定和对影响因素的取舍,建立了与现行规范各设计阶段相对应的计算模型。并对内力分析、承载力验算、抗倒塌设计叁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时密肋复合墙体抗弯等效模型的建立与适用性做出评价。 (2).影响密肋复合墙体承载力水平的因素分析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技术,对密肋复合墙体在不同构造、不同效应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研究,得到了各种因素影响墙体承载力的规律性认识,为构件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3).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大比例房屋模型的试验研究 采用大比例房屋模型的拟动力试验,研究了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破坏形态及耗能、抗倒塌性能和截面变形趋势,对整体结构和构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性态有了充分的认识,为结构体系在中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保证。 (4).密肋复合墙体承载力实用设计表达式的提出 根据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建立了的密肋复合墙体抗剪和抗弯承载力表达式,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墙体的承载力可靠指标。 (5).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思想引入结构设计之中,规定了密肋壁板结构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并应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得出体系与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不同反应特征。 (6).实用设计方法的建立和完善 通过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工程设计,结合其他结构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初次建立了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原则和抗震计算方法。并通过施工阶段的全程参与跟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完善了新结构体系的节点构造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2-01)
姚谦峰,袁泉[8](2003)在《小高层密肋壁板轻框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十层密肋壁板轻框结构1/10比例模型房屋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该类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结构的简化计算模型,采用高阶单步法编制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并对房屋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本结构体系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抗震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概念设计原理,对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结构选型、设计原则、墙体截面设计及构造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试图弥补该种新型结构体系在弹塑性计算方面精确性上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强,姚谦峰,张荫.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筏板—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2].孙涛,吴敏哲.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概念设计研究[C].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
[3].姚谦峰,荆罡,黄炜,王爱民.小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复合墙体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王爱民.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王晓强.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筏板基础—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6].王爱民,姚谦峰,吴敏哲.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弯剪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5
[7].贾英杰.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8].姚谦峰,袁泉.小高层密肋壁板轻框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