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常吞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食管,困难,功能,方根,电势,脑积水,障碍。
正常吞咽论文文献综述
邹莹莹,黄颖,刘梅娟,程凤平,吴嘉暖[1](2018)在《利用高分辨食管测压比较正常人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的食管动力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人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时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12月40名吞咽正常的志愿者进行高分辨食管测压,比较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时,食管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松弛后残余压大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0),松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体部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食管全段蠕动波幅度显着低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3);食管全段蠕动波传递速度快于吞咽固体食团(P=0.000);食管近段蠕动波持续时间慢于固体吞咽(P=0.002)。(3)下食管括约肌动力学差异:吞咽液体食团时松弛后残余压、松弛率以及松弛持续时间均大于吞咽固体食团(P<0.05)。结论两种食团吞咽在食管动力学参数上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中可为单独设立吞咽固体食团时的参考值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王珧,田丽,饶江,刘莉,朱慧敏[2](2016)在《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着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着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着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8期)
华凌[3](2016)在《再生技术成功重建人体食道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华凌)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的医生使用一种市售的非生物支架和捐赠者的表皮再生组织基质,重建并修复了一名24岁男子的全层缺损食道。当四年后拆除支架时,患者没表现出吞咽问题,完全能继续正常饮食并保持体重。迄今为止,采用这种再生技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04-12)
欧昌江,俞晓波,胡华[4](2014)在《正常颅压脑积水致吞咽困难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正常颅压脑积水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尿失禁和智力减退叁联征,本文报道2例正常压力脑积水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文献尚无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正常颅压脑积水致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1,女性,73岁,因自发性脑出血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术后1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卧床,无遵嘱活动,尿失禁,并出现吞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评分5分;患者2,男性82岁,反应迟钝伴步态不稳6月入院,患者无对答,不能行走,伴有吞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4分。两例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均提示脑室系统扩大,腰穿测压分别为60mmHg和65mmHg,腰穿放液实验均阴性,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术后1月复查头颅CT并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月复查头颅CT提示2例患者脑室系统扩大改善不明显,但脑室周围水肿明显减轻。患者1神志情况改善,可以完成简单遵嘱动作,洼田饮水实验评分2分;患者2反应迟钝好转,能简单对答,可以搀扶行走,洼田饮水实验2分。结论:正常压力脑积水极少情况下可以引起吞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对部分腰穿放液阴性的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0)
朱明星,于滨,方鹏,李光林[5](2013)在《基于高密度肌电电势图的正常吞咽过程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体表采集吞咽肌群的肌电信号可以为吞咽功能评估、吞咽障碍诊断及其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电生理信息。目前利用体表肌电信号针对吞咽生理的临床研究通常只采用了少量电极(2~4个),难以从空间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密度肌电技术,通过颈前区域覆盖的电极阵列,同步采集96通道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连续时间窗口内96通道的均方根值,建立一系列动态二维肌电电势图,实现了吞咽肌电信息的可视化。本研究招募了5名正常受试者参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受试者的动态肌电电势图模型可以反映正常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的电生理活动的分布。这些初步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可以为吞咽肌群活动提供可靠的动态描述信息,也可以作为吞咽障碍临床评估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刘玲玲,帅浪,冯珍[6](2013)在《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建立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标准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建立正常人咽期吞咽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方法:187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组、31—50岁组、51—70岁组、>70岁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与分析系统,测量受试者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得到不同年龄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18—30岁、31—50岁、51—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还与吞咽模式有关,"干"吞咽组和"湿"吞咽组持续时间相差不明显,但都明显低于过量(20ml)吞咽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首次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初步揭示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李宁,李进让,孙建军[7](2012)在《正常中青年咽部客观吞咽功能检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吞咽动力学了解并建立国人咽部吞咽功能的客观数值。方法对8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动态吞咽造影录像,然后通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Avidemux 2.5及ImageJ计算在吞咽过程中与咽部吞咽功能密切相关的客观参数如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钡剂通过咽腔的时间、咽腔的收缩率及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本文来源于《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10-25)
朱昭环,周轲,肖峰,李涛,周光荣[8](2009)在《正常吞咽及吞咽障碍咽部X线动态造影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进行正常吞咽及吞咽障碍的咽部X线动态造影观察。方法:对299例正常吞钡X线造影检查进行咽部吞咽过程的动态采集,了解吞咽情况,并行吞咽时间测定,再按性别和3个年龄段分组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对235例吞咽障碍患者咽部X线动态造影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吞钡过程的咽通过时间在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着性,299例正常吞钡过程的时间为(0.7273±0.2132)s。235例吞咽障碍主要是食管癌手术或放疗后、脑卒中、喉部肿瘤、颈椎骨质增生等患者,吞咽障碍患者吞钡过程的咽通过时间为(0.9288±0.1627)s。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由于能完整记录钡剂通过咽部的全过程,因此,运用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进行咽部X线动态造影检查是诊断吞咽障碍的首选和基本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09年02期)
张婧,艾林,陈鸿雁,王拥军[9](2006)在《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功能磁共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的分布与特点。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方法对6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吞咽中枢的定位。在GE公司3.0T磁共振仪上,除常规T1、T2扫描外,患者行吞咽动作,获取BOLD信号变化。扫描时间共60秒,在第1、15、30、45秒时受试者分别完成一次空吞咽动作,吞咽时尽量减少唇、舌、头部的运动。采用SPM软件在Functool4.0工作站上对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正常受试者吞咽动作的激活部位位于感觉运动皮质外侧、岛叶、扣带回前部、运动前区,眶额皮质、小脑。仅有岛叶的激活信号以左侧半球为着。结论正常成人的吞咽中枢位于多个脑区。自主吞咽动作的启动及调节需要多个脑区的激活。(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庄奇新,尚克中,严信华[10](1994)在《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的X线录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的X线录像研究庄奇新,尚克中,严信华吞咽困难(Dysphagia)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寿命延长、咽喉部插管(气管插管、内镜)的增加,患吞咽困难者显着增加。吞咽困难的病因一分复杂,本研究用X线录像法揭示了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者口期和咽期...(本文来源于《中华放射学杂志》期刊1994年08期)
正常吞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着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着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着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常吞咽论文参考文献
[1].邹莹莹,黄颖,刘梅娟,程凤平,吴嘉暖.利用高分辨食管测压比较正常人吞咽液体食团及固体食团的食管动力学差异[J].护士进修杂志.2018
[2].王珧,田丽,饶江,刘莉,朱慧敏.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
[3].华凌.再生技术成功重建人体食道组织[N].科技日报.2016
[4].欧昌江,俞晓波,胡华.正常颅压脑积水致吞咽困难2例报告[C].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5].朱明星,于滨,方鹏,李光林.基于高密度肌电电势图的正常吞咽过程可视化研究[J].集成技术.2013
[6].刘玲玲,帅浪,冯珍.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建立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标准数据库[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7].李宁,李进让,孙建军.正常中青年咽部客观吞咽功能检查的研究[C].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8].朱昭环,周轲,肖峰,李涛,周光荣.正常吞咽及吞咽障碍咽部X线动态造影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
[9].张婧,艾林,陈鸿雁,王拥军.正常成人皮质吞咽中枢功能磁共振的初步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6
[10].庄奇新,尚克中,严信华.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的X线录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