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梁论文_丁永政,邓清海,刘兆冰,李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弯曲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弯曲,混凝土,位移,裂纹,应力,裂缝,能量。

弯曲梁论文文献综述

丁永政,邓清海,刘兆冰,李宏[1](2019)在《含偏置裂纹的叁点弯曲梁破坏过程颗粒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叁点弯曲梁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采用颗粒流程序PFC2D对含不同位置和高度的预置裂隙的叁点弯曲梁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预制裂隙的长度与位置共同影响梁的破坏;当预置裂隙的位置离加载点较远时,主要是预置裂隙的高度对梁的破坏产生影响,当裂隙高度超过70 mm时,试件的破坏模式发生变化;当预置裂隙高度一定时,预置裂隙的位置是试件发生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当距离支撑点的距离超过100 mm时,试件的破坏模式发生了改变;试件的破坏过程伴随着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相比较于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能更好的模拟出材料裂隙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尹阳阳,胡少伟,王宇航[2](2019)在《自重对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重对叁点弯曲梁试件的断裂性能有重要影响,而以往基于叁点弯曲梁研究混凝土的断裂性能时,很少考虑自重引起的试件初始裂缝张口位移(CMOD_(ini))的影响。为了研究CMOD_(ini)对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CMOD_(ini)及考虑CMOD_(ini)影响的有效裂缝长度(a_c)和失稳断裂韧度(KIuC n)的计算公式,并用不同试件尺寸及不同初始缝高比的叁点弯曲梁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试件初始缝高比为0.4时,CMOD_(ini)受试件尺寸影响较小,即使试件尺寸达到2200 mm′550 mm′240 mm时,自重对其CMOD_(ini)、a_c及K_(IC)~(un)的影响均小于5%。CMOD_(ini)受初始缝高比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初始缝高比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尺寸为1143 mm′305 mm′76 mm,初始缝高比为0.818的叁点弯曲梁试件,自重对其CMOD_(ini)、a_c及K_(IC)~(un)的影响分别为24.26%、1.73%和17.31%。可见,当叁点弯曲梁试件尺寸及初始缝高比均较大时应该考虑自重引起的CMOD_(ini)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陈旺,代显智,张章,王旭明,朱艳生[3](2019)在《采用弯曲梁的压电式多方向宽频振动能量采集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宽频多方向能量采集器频带窄、结构复杂、成本高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L型弯曲弹性梁的宽频多方向振动能量采集器,并探讨其工作原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外界加速度0.4g时,在x、y方向获得宽频采集特性,其带宽约5Hz,z方向带宽约2Hz;在x、y、z方向分别得到约2.5、3V和6V的峰-峰值电压。可见,弯曲弹性梁压电式多方向宽频振动能量采集器不仅具有宽频特性,而且还实现了多方向的能量采集。(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胡少伟,尹阳阳,王强[4](2019)在《双缝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双缝混凝土叁点弯曲梁的断裂性能,分别对初始缝高比为0.4的单缝,主缝缝高比为0.4、次缝缝高比为0.2~0.4及主次缝间距为120 mm和160 mm的双缝标准混凝土叁点弯曲梁,共24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双K断裂理论,分析了次缝缝高比及主次缝间距对实测的荷载-裂缝张口位移P-δ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次缝缝高比的增大,试件的起裂荷载从4.65 kN增至7.12 kN,增大53.1%,最大荷载从7.37 kN增至8.22 kN,增大11.5%;随着主次缝间距的增大,试件的起裂荷载、最大荷载及其比值均同步先增大后减小,且当主次缝间距为80 mm时,均达到最大。相比单缝试件,次缝缝高比越大,实测P-δ曲线线性段的斜率越高,主次缝间距越大,P-δ曲线线性段的斜率越小。(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丹,陈金文,陆隽[5](2019)在《如何提高弯曲梁的承载力——基于PBL教学法的高职工程力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工程力学中"如何提高弯曲梁的承载力"这一具体课堂案例,结合PBL教学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分析、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整改、教学特色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希望能为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4期)

孙佳伟,傅少君,叶建乔,高山,易勇生[6](2019)在《UHTCC叁点弯曲梁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UHTCC)断裂性能,选取叁点弯曲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AQUS软件中的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分析模块,模拟分析了加载条件下叁点弯曲梁的裂纹扩展过程和规律,并进行了UHTCC力学参数敏感性分析。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叁点弯曲梁的起裂荷载、失稳最大荷载、起裂韧度、临界等效裂缝长度、失稳断裂韧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总体一致,UHTCC比普通混凝土具有很好的抗开裂能力和延性;在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断裂能参数原值的基础上,分别提高30%和降低30%。分析了3个力学参数对叁点弯曲梁的起裂荷载、失稳最大荷载及其对应的裂缝张开位移影响程度。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愈小,抗拉强度愈大,材料断裂失稳延性愈明显,而断裂能对断裂失稳延展性影响不明显。研究成果为UHTCC的材料设计、推广应用以及相应的结构分析等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胡少伟,张润,范冰,许毅成[7](2019)在《基于DIC法的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初始缝高比对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组初始缝高比分别为0.2,0.3和0.4的共15根叁点弯曲梁试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测得试件表面全场应变及位移数据,与采用传统夹式引伸计测得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裂尖张口位移(CTOD)以及临界有效裂缝扩展长度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IC采集的CMOD及CTOD值与引伸计实测值吻合良好;基于DIC方法测得的临界有效裂缝扩展长度与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误差在8%以内;从通过DIC方法得到的水平方向应变图,可观测出断裂全过程的裂纹的扩展路径。综上,DIC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应用到混凝土断裂试验中。(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罗旋,王娟[8](2018)在《陶瓷材料压痕弯曲梁中残余应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研究陶瓷材料力学行为时,压痕弯曲梁属于普遍应用到的试件构型。并且压痕裂纹一方面需要对于外加弯曲应力展开承担,另一方面还要对残余应力作用展开承担,残余应力主要是形成于压痕过程于压痕裂纹尖端处、表面机加工过程于试件表面处。文章对陶瓷材料压痕弯曲梁中残余应力情况展开严密的分析及探究。(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08期)

多依丽,赵胜男,海军,谢禹钧[9](2018)在《弯曲梁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工程中的梁大多数都是矩形梁,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梁会产生裂纹,而所产生的任何裂纹都会使梁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应力强度因子是反映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强弱的物理量,与裂纹的尺寸或构件的几何特征及载荷有关。同时,断裂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无论是对断裂理论还是工程应用,寻求一个简单的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极其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要想求得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需要测得初始裂纹的形状,但是测初始裂纹的形状常常会受到测试条件的约束,可见这是相当困难的。以弯曲梁为例,基于守恒积分法求解裂纹非自发扩展的能量释放率,建立了一个求解弯曲载荷作用下矩形梁的叁种裂纹开裂情况下的应力强度因子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范向前,刘决丁,胡少伟,陆俊,乔艳敏[10](2019)在《FRP黏结长度对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带裂缝混凝土结构的最优性价比,采用损伤断裂试验,研究了FRP黏结长度对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断裂参数的影响.通过在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表面粘贴应变片,测试了FRP加固混凝土开裂破坏起裂荷载;利用夹式引伸计测得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根据改进的断裂韧度计算公式,计算出FRP黏结长度不同的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的有效裂缝长度a_c,失稳韧度K■和起裂韧度K■.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初始裂缝深度的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FRP加固混凝土的峰值荷载随着FRP黏结长度的增加而增大,K■和K■均随着FRP黏结长度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当FRP黏结长度为25mm时,FRP加固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K■和K■的平均值均达到最大,阻裂效果最佳;采用声发射(AE)无损检测技术,对上述混凝土断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参量进行识别和采集,发现对于初始缝高比为0.4的FRP加固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试件而言,其FRP最佳黏结长度为25mm.(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弯曲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重对叁点弯曲梁试件的断裂性能有重要影响,而以往基于叁点弯曲梁研究混凝土的断裂性能时,很少考虑自重引起的试件初始裂缝张口位移(CMOD_(ini))的影响。为了研究CMOD_(ini)对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CMOD_(ini)及考虑CMOD_(ini)影响的有效裂缝长度(a_c)和失稳断裂韧度(KIuC n)的计算公式,并用不同试件尺寸及不同初始缝高比的叁点弯曲梁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试件初始缝高比为0.4时,CMOD_(ini)受试件尺寸影响较小,即使试件尺寸达到2200 mm′550 mm′240 mm时,自重对其CMOD_(ini)、a_c及K_(IC)~(un)的影响均小于5%。CMOD_(ini)受初始缝高比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初始缝高比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尺寸为1143 mm′305 mm′76 mm,初始缝高比为0.818的叁点弯曲梁试件,自重对其CMOD_(ini)、a_c及K_(IC)~(un)的影响分别为24.26%、1.73%和17.31%。可见,当叁点弯曲梁试件尺寸及初始缝高比均较大时应该考虑自重引起的CMOD_(ini)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弯曲梁论文参考文献

[1].丁永政,邓清海,刘兆冰,李宏.含偏置裂纹的叁点弯曲梁破坏过程颗粒流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尹阳阳,胡少伟,王宇航.自重对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9

[3].陈旺,代显智,张章,王旭明,朱艳生.采用弯曲梁的压电式多方向宽频振动能量采集器[J].河南科技.2019

[4].胡少伟,尹阳阳,王强.双缝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试验[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陈丹,陈金文,陆隽.如何提高弯曲梁的承载力——基于PBL教学法的高职工程力学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9

[6].孙佳伟,傅少君,叶建乔,高山,易勇生.UHTCC叁点弯曲梁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7].胡少伟,张润,范冰,许毅成.基于DIC法的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性能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9

[8].罗旋,王娟.陶瓷材料压痕弯曲梁中残余应力的研究[J].时代农机.2018

[9].多依丽,赵胜男,海军,谢禹钧.弯曲梁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8

[10].范向前,刘决丁,胡少伟,陆俊,乔艳敏.FRP黏结长度对混凝土叁点弯曲梁断裂参数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子结构框架应力图(多遇地震)子结构框架应力图(罕遇地震)基座机械阻抗的频率特性(a)夹层结构与工字梁的对比;(b)夹层...直接拉伸试验图悬臂梁变形前示意图

标签:;  ;  ;  ;  ;  ;  ;  

弯曲梁论文_丁永政,邓清海,刘兆冰,李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