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哲学,知识,波兰,认识论,史家,科学实验。
科学哲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骞[1](2019)在《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向后批判时期的转向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着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黄翔[2](2019)在《历史知识论如何成为一种科学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对知识论概念、对象和认知机制的历史性展开研究,并逐渐形成一个研究方向,即历史知识论。然而,这一理论内容繁杂,学界存在着不少分歧。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进路如果有人间:“博物学家们使用手绘与摄影家们使(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7)
孙玉忠[3](2019)在《前提性知识研究的独特视角——俄苏科学哲学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提性知识的研究中,俄苏学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西方学者大多注重功能研究不同的是,俄苏学者提出了"科学理论的理想和规范"概念并对此给予了结构学分析。科学思维方式概念的提出就是其重要成果之一。从内容上看,科学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的内部结构性质及表达知识的主要形式的内部范畴结构特征的揭示联系在一起;从表现形式上看,科学思维方式被认为是科学历史上某一时期指导科学活动的主要方法的"运营者";从特征上看,科学思维方式往往与特定时期的科学观念表现出某种一致性。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对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和历史完整性给出很好的说明,有助于科学哲学从"社会学故事"中回到其初衷——对科学的语言分析。(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黄翔,姚小琴,晏纯,田原昊[4](2019)在《第八届亚太科学哲学大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太科学哲学大会(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目的在于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科学哲学研究者提供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大会的前身是2011年2月份由日本京都大学的伊势田哲治(Tetsuji Iseda)组织的"日、韩科学哲学工作坊"(The Japan-Korea Workshop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参加该工作坊的日、韩学者们一致认为,定期举办深入交流的学术平台对促进东亚地区科学哲学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并于2011年7月在韩国的汉阳大学举行了"第一届东亚科学哲学工作坊"(The First East Asia Philosophy(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武天欣,蔡仲[5](2019)在《科学哲学为何会遗忘科学的“生活世界”?——从“两种语境之分”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欣巴赫的"两种语境"界定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围。这种对科学理论的逻辑重构,通过对"发现的语境"的消除,使科学哲学遗忘了科学得以起源与演化的生活世界,导致对科学本性长期误读,进而产生了伦理意义上的"恶",最终演变为欧洲科学危机。只有汲取科学论等相关领域的养分,让哲学重构回归科学实践,才能摆脱此种困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孟建伟[6](2019)在《走向第叁种科学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科学哲学和"另类的"科学哲学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研究范式:前者属于"知识论"的研究范式;后者属于"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二者的共同缺陷和偏颇是,都没有将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结果是,前者切断了科学知识的文化之根来理解科学,变成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科学哲学;而后者则切断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变成一种没有科学内涵的科学哲学。要使科学哲学从根本上摆脱现有的困境,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关键是,要在二者之间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知识论又区别于文化论的研究范式,即"科学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从而走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又区别于"另类的"科学哲学的第叁种科学哲学,即"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现二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新的综合,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和纠正二者的缺陷和偏颇,从而实现新的超越。(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硕愚,江在森,申重阳,吴云,张燕[7](2019)在《地震预报的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探索——50年回眸与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报是具高度复杂性的世界科学难题。以我国50余年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其揭示的自然现象为依托,从科学哲学及方法论视角,回顾经验归纳、还原论动力学、归纳-演绎和复杂动力系统等方法。通过汶川、唐山等震例探讨认识论因素在预测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建议以大陆变形复杂动力系统演化及其地震行为、经验与数值预测桥梁的图像(斑图)动力学作为地震预报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它们虽不完善,但更贴近大自然的整体性、进化性和非线性本质,又能包容连接多种思路与方法;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地震具可预测性,又具预测的不完全确定性;预测→预报→减轻灾害尚存在颇大的可创新空间。(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马克·瑞斯乔德,袁继红[8](2019)在《社会科学哲学中的规范性与自然主义——瑞斯乔德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性与自然主义的话题与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如下核心争论紧密相连:当我们的理论越来越复杂时,诉诸规范性是否会成为前科学思想的残余?还是说规范性是不应被社会科学忽视的社会世界的不可还原维度?诉诸规范性是否可以被科学地呈现出来?近年来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上述争论注入了新的资源和视角,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埃默里大学的瑞斯乔德(M. Risjord)教授《社会科学哲学中的(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3期)
杜力军,雷帆,谢伟东,邢东明,闫智勇[9](2019)在《从科学哲学的“证实”/“证伪”认识中医药科学实验的对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证实"和"证伪"方法论,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证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中医药科学实验中不仅仅需要证实,还需要证伪。而后者对于一个实验假说的确证更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一个实验设计的受试部分属于"证实"的相关内容,其余则属于"证伪"的范畴,即所谓的"对照"(Control)。证伪设计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证实部分结果的确证性,也就是关系到实验假说的正确性。证伪对照设计的多少取决于该实验假设全称逻辑表述中内涵的多少。证伪属性的对照越充分,实验假设理论的检验也越确证。充分认识这些对于中医药科学实验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6期)
张丁杰[10](2019)在《近25年英国科学哲学研究前沿及其知识基础发展态势研究——基于《英国科学哲学杂志》1991—2015年SCI文献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英国科学哲学杂志》1991—2015年载文及其题录数据为基础,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叁方面进行信息可视化及文献计量研究。经研究发现:近25年来,英国科学哲学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领域,如生物进化哲学、量子理论哲学、认知哲学等;近5年,认知神经科学哲学是其研究重点;在未来,认知神经科学及生物进化哲学将可能会超过量子理论哲学成为英国科学哲学的最前沿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科学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对知识论概念、对象和认知机制的历史性展开研究,并逐渐形成一个研究方向,即历史知识论。然而,这一理论内容繁杂,学界存在着不少分歧。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进路如果有人间:“博物学家们使用手绘与摄影家们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骞.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向后批判时期的转向作用探析[J].文化学刊.2019
[2].黄翔.历史知识论如何成为一种科学哲学?[N].社会科学报.2019
[3].孙玉忠.前提性知识研究的独特视角——俄苏科学哲学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4].黄翔,姚小琴,晏纯,田原昊.第八届亚太科学哲学大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5].武天欣,蔡仲.科学哲学为何会遗忘科学的“生活世界”?——从“两种语境之分”谈起[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6].孟建伟.走向第叁种科学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7].周硕愚,江在森,申重阳,吴云,张燕.地震预报的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探索——50年回眸与前瞻[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8].马克·瑞斯乔德,袁继红.社会科学哲学中的规范性与自然主义——瑞斯乔德教授访谈[J].哲学分析.2019
[9].杜力军,雷帆,谢伟东,邢东明,闫智勇.从科学哲学的“证实”/“证伪”认识中医药科学实验的对照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10].张丁杰.近25年英国科学哲学研究前沿及其知识基础发展态势研究——基于《英国科学哲学杂志》1991—2015年SCI文献计量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