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渭河下游淤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渭河,下游,潼关,高程,泥沙,干流,水库。
渭河下游淤积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军[1](2017)在《渭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与河道淤积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与河道淤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渭河下游汛期、非汛期水量均明显减少,但沙量未见相应降低;水沙的不同步变化引起了水流含沙量的相形上升,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明显加重。分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包括:潼关高程的抬高、洪水条件的变化、黄河对渭河的倒灌以及北洛河的来沙。(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7年08期)
张宇[2](2017)在《渭河下游GPS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在淤积断面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下游GPS控制网是渭河下游重要的淤积测验设施,近年来,渭河下游原有GPS控制点受到严重破坏,给渭河下游测量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结合渭河下游D级GPS控制网重建项目,较细致的阐述了GPS控制网的布设和测量方法,以及GPS控制网在河道淤积断面测量中的应用,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经验。(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7年03期)
袁峥,赵海镜,梁林江,石长伟,张广林[3](2016)在《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渭河下游二华夹槽地区洪水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实测资料对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道在1960年4月—1973年10月叁门峡水库二期改建前淤积比较严重,泥沙淤积的重心在渭淤26以下河段,1973年10月叁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淤积有所减缓;自2002年汛后以来,渭河下游经历洪水后河道总体呈冲刷态势,河槽普遍展宽刷深,基本呈上、下段冲刷,中间淤积的特点;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难以持续下降,在未来如遇不利水沙条件,淤积加重的可能性仍将继续存在。(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1期)
郑珊,吴保生[4](2014)在《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演变机制的基础上,将河道淤积体纵剖面的平衡形态概化为一个由潼关高程抬升值ΔZ、初始河床比降J0和平衡比降Je所决定的叁角形,得到了河道初始形态与平衡形态之间淤积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而基于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既能考虑河床调整的滞后响应特性又能考虑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协同作用的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的计算方法。采用1960—2001年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长系列冲淤资料对计算方法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并采用2002—2010年实测河道冲淤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河床调整的驱动机制和内在机理,模拟计算及预报精度较以往方法有较大提高。结果还显示潼关高程对两河道的长期累计淤积过程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1960—2011年实际水沙条件下,潼关高程每下降1m,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累计淤积量分别减少约5.1亿m3和2.7亿m3;近期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对河道的淤积均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对2003年水库采用318m控制运用以来产生的河道减淤量的贡献约各占一半,体现了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秉澍[5](2013)在《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发生了严重泥沙淤积,全国不少专家、各家媒体、相关单位围绕潼关高程、渭河淤积展开轰轰烈烈地大讨论,一时难解难分。笔者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造成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北洛河和渭河不利的水沙条件造成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20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降水大幅度减少,没有足够的洪量将泥沙运送到渭河以下,因此造成渭河下游大量的泥沙淤积。潼关高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次要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3年06期)
刘锦萍[6](2011)在《浅谈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潼关高程不断抬升,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不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建库以来,尤其是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潼关高程的变化及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分析认为: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与潼关高程的升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降低潼关高程对于渭河下游的减淤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24期)
李琦,宋进喜,宋令勇,郭颖[7](2010)在《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及其对河床比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测资料分析,根据叁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同运行模式,分1961-1973年、1974-1990年和1991-2001年叁个时间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特点、河道比降演变规律以及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床比降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泥沙淤积量主要在临潼以下河段产生,河道泥沙冲淤由建库运行后的溯源淤积变化到冲淤动态平衡,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渭河下游全河段的淤积的趋势;咸阳-临潼段的河床比降在1961-1973年间呈现出显着的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之后由1974-1990年间的增加趋势变缓变化到1991-2001年间减小趋势,而临潼-华县段的河床比降在叁个时期均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在1961-1973年减小幅度最大,1974-1990年减小趋势最缓;河床比降与河道泥沙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在叁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之前的1960-1973间及其之后的1990年以来,河道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比降下降的影响作用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09期)
郑艳芬,史养明,丁宪宝,李国英,文建[8](2008)在《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淤积枯萎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由于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不断增加,河槽过洪能力降低,平滩流量减小,黄河小北干流平滩流量已由1986年12300m3/s到2003年减小到约2600m3/s,渭河下游平滩流量由1986年3600m3/s到2003年减小到约680m3/s,河道游淤积枯萎严重。(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08年12期)
胡春宏[9](2007)在《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现状与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在潼关附近汇入黄河,全长约818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叁门峡水库修建前,渭河下游河道处于微冲微淤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07-04-05)
张翠萍,姜乃迁,侯素珍,伊晓燕[10](2006)在《近期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分析了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因素,认为:渭河水量大幅减少,洪水场次减少,洪峰流量降低,高含沙小洪水场次增多,水沙搭配失衡,输沙水量严重不足,以及黄、洛、渭河不利洪水遭遇和不利的河床前期条件,是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6年06期)
渭河下游淤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渭河下游GPS控制网是渭河下游重要的淤积测验设施,近年来,渭河下游原有GPS控制点受到严重破坏,给渭河下游测量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结合渭河下游D级GPS控制网重建项目,较细致的阐述了GPS控制网的布设和测量方法,以及GPS控制网在河道淤积断面测量中的应用,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渭河下游淤积论文参考文献
[1].韩小军.渭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与河道淤积机理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
[2].张宇.渭河下游GPS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在淤积断面测量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7
[3].袁峥,赵海镜,梁林江,石长伟,张广林.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现状及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16
[4].郑珊,吴保生.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J].水利学报.2014
[5].杨秉澍.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原因分析[J].陕西水利.2013
[6].刘锦萍.浅谈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及其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1
[7].李琦,宋进喜,宋令勇,郭颖.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及其对河床比降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
[8].郑艳芬,史养明,丁宪宝,李国英,文建.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淤积枯萎演变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8
[9].胡春宏.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现状与治理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7
[10].张翠萍,姜乃迁,侯素珍,伊晓燕.近期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成因分析[J].人民黄河.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