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设备,构建知识共享网络,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移动式自主学习,可解决学生在通选课学习上面临的时间冲突问题。以“管理学”教学班为对象,对学生知识共享意愿和对象进行调查,采用SNA方法,研究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及其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学班内存在一定规模的知识共享网络,但共享关系不够紧密;网络以若干学习能力强和善于交际的学生为核心,这些学生扮演不同的中间人角色,形成不同的子群,子群之间交流不多,缺乏发挥中介作用的学生;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影响学习绩效。最后提出相应建议,完善学生知识共享网络,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和移动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关键词:知识共享网络;学习绩效;碎片时间;移动学习
一、引言
进入互联网时代,工作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员工难以保持工作的系统性和思考的连续性,而各种碎片时间集约起来善加利用却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大学生也面临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以全校性通选课“管理学”课堂为例,学生经常因时间冲突缺课,因为通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而学生会活动、协会活动、竞赛培训以及各种学院活动也常常在晚上进行,加之通选课涉及各个院系学生,时间协调困难,所以很多学生只能请假不上通选课,甚至逃课。除了正常上课和活动之外,学生其实有很多碎片时间可以利用,比如课间时间、各种等待时间、闲暇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移动学习”逐渐被人们接受,以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基础,人们借助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移动设备不受时空限制按需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便捷性和灵活性。在移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发掘大量的新知识和有价值的学习资料。由于知识具有分布性,每个个体所承载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不同人之间的知识分享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能促进组织及成员的知识良性流动和增值,还可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协作。[1]
如何将学生在碎片时间里通过移动学习发掘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归类和存储?如何开展有效的知识分享?如何将个体优势转化为教学班整体优势?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发现知识共享网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众多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关系会形成网络化结构。网络结构一方面影响组织内部知识活动,特别是知识共享的效率;另一方面,网络中一些重要成员和关系对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避免组织知识流失等有重要意义。[2]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及其与学习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二、相关文献研究
由于知识类型的多样性和知识共享过程的复杂性,学术界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有多种表述。Hooff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间进行知识交换与新知识创造的过程。[3]刘蕾将知识分享界定为打破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4]刘冰峰总结了知识共享的要点:包括知识的提供者和接收者;至少包括知识的外化与内化;是对知识的共同利用与创造,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价值潜能。[5]
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1)了解电阻器的外观、分类、特性和应用。(2)掌握色环电阻的识读和测量。(3)会正确使用万用表测电阻。(4)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工具书。
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处偏僻的废旧仓库。仓库外被白雪覆盖的荒草堆所包围,废弃的罐子、破电视随处可见。仓库的大门敞开,里面黑黢()黢的,寒风在里头肆意呼啸,把破损不堪的窗户吹得咯吱作响。
学术界还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分类和知识共享绩效。刘冰峰分别从社会关系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将知识网络分为两类。[12]刘臣认为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博弈行为受到组织内部知识网络结构的约束。[13]廖开际提出基于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14]史江涛认为个体的网络嵌入性越强,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分享。[15]郝敬习探讨了知识网络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者的嵌入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16]
综上所述,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足在于,知识共享网络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所提供的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较少从结构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普遍证实,但对个人绩效的作用研究稍显薄弱;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团体(如教学班为单位)的知识共享网络及学习绩效研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将以“管理学”课程教学班为单位,深入研究基于共享意愿的的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网络结构与学习绩效的关系,明确目前知识共享网络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对策,以构建和优化知识共享网络,帮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设脉压雷达回波信号为s(t),信号分段后的各分段长度为等长τ,各分段上的相位调制值分别为φ1,φ2,φ3,…,φp,相位调制过程中,相位调制值为φ1的信号分段数为n1,所有信号分段起止时刻分别为t1si和t1ei,其余信号分段的起止时刻同理可得。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NA)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基于关系的不同节点形成的网络结构,既分析节点的属性特征,也分析网络的整体特征,有助于发现社会关系存在的规律。本文借助SNA,依托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199研究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特征,并借助古典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一项多学科交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规划水资源论证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从事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长期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持证上岗人员。论证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规划水资源论证了解不多,未经培训就要承担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往往会受到传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思维的影响,从建设项目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
(一)网络密度
将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洞指标的计算结果按限制度升序排列,表2列出了排前20位的学生,可见WK、LQP、WSS三名学生所受的限制度都很小,占有较多的结构洞,居于网络的核心,理论上这些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其所在子群之外的学生获得知识资源,频繁的跨群体学习交流可以使这些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并获得新的启示。
图1学生知识共享网络图谱
基于以上分析,知识共享网络是多核心网络结构,少部分学生占据网络的核心,大部分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关系与核心学生发生共享联系。学生的共享意愿、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的中心程度差异。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高的学生都集中在学习能力强、人缘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共享关系广泛,他们拥有网络中的大部分连接,是其他学生结网时着重考虑的对象,是整个知识共享网络运行的动力引擎。还有一些学生处于网络边缘位置,这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比较弱,缺乏可共享的知识资源,或者存在交流方面的问题,难以和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关系。
(二)网络中心性
中心性分析是对节点在网络中核心地位的定量分析,常用指标有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度数中心度衡量节点自身的交流能力,而中间中心度衡量节点在交流上控制其他节点的能力,接近中心度则衡量一个节点在交流中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中心势指数是对群体“权力”的量化,描述网络的总体整合度。[17]表1列出了知识共享网络中心性指标排前20的学生。由于学生知识共享意愿具有方向性,因此对于度数中心度,学生A向学生B发出共享意愿,则学生A表现为点出度,而学生B则表现为点入度。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表1知识共享网络中心性分析
学生度数中心度点出度点入度学生中间中心度ZXW65WXY872.167JRF52WL818.732LCY52WSS633.544LD55LF589.717LF54ZYIN509.706MYB53HW483.950SC54CLY438.661WK51SC429.915WSS56LQP391.738XJL53LYL383.400ZJHU51WYY374.258ZYIN53FSL322.650ZYX54YWH286.067CLY44XMY268.674DBX43HTW230.517FSL45ZYX225.308HW42LXP220.167LXP43SJS213.000LY43TS208.623SRY42LD206.248度数中心势4.637%中间中心势21.60%
由表1可知,ZXW点出度最大,其愿意与6名学生有直接共享关系,共享意愿最强,同时该生也受到其他学生的欢迎,有5名学生愿意与其共享知识;而WSS则是最多学生愿意与其分享知识的学生,说明该生很受欢迎。整个网络的度数中心势是4.637%,对于一个不大的网络来说,该中心趋势并不强。可以认为,知识共享网络是发散型的,属于不规则的网络形态。
对于中间中心性,排在前三位的是WXY、WL和WSS,他们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872.167、818.732和633.544。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控制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权力比较大,在知识共享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学生需要通过这些学生才能产生间接共享关系。有12名学生中间中心度为0,理论上意味着这些学生不能获得知识资源共享优势。整体网络中间中心势为21.60%,比较理想。
由于所研究的知识共享矩阵是非对称有向矩阵,通过试算接近中心性,得到知识共享网络是非连通的,从技术上说,不能计算出接近中心度,因为网络连通存在无限距离,所以本文未列出接近中心性的指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知识交流渠道不是很通畅,未能建立连通性较好的知识共享网络。
网络密度用于反映节点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密度越大,说明关系越紧密,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和程度也越大。例如联系频繁的两个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知识资源,为各自学习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两者相互束缚的可能性也会增强,如缔结的稳固关系可能排斥来自其他学生的异质知识的交流和吸收。通过计算,知识共享网络的密度为0.0579,整体上学生共享关系不是很紧密,一方面可能是受调研时学生名单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之间虽然存在知识共享关系,但紧密程度不高,知识交流行为不多,信息流通不够顺畅。
2018年6月1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位于七里河南路与康平路交叉口的宏光意中大厦配楼同文酒店的门前人潮涌动。所有的来宾都满怀期待地迈向二楼,在两侧摆满祝贺花篮的大厅正中是一面墙,墙上呈现河南著名书法家王澄所题的“国学博览馆”五个行楷大字。这一天是宏光集团公司历时5年,由王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担纲策划,开创国学博览馆开馆揭幕的大喜之日。
(三)凝聚子群
凝聚子群是指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成员所构成的子集合。[18]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用子群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子群内部关系越紧密,越形成凝聚子群,一个子群越能团结其他子群,其越是处于核心位置。通过UCINET得到学生知识共享网络存在8个子群,子群成员数分别为4、5、10、6、9、8、9、8,子群分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学生知识共享网络子群图谱
子群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子群,节点上方的圆圈表示子群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共享关系。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没有连线,则表示两个子群之间不存在知识共享。总体上,子群内部成员之间都出现知识共享现象,除了子群5、6、7是孤立子群,其他子群之间都有共享行为。其中,子群2扮演“谄媚者”的角色,积极向子群1、3、4发送共享信号,结合图1,可知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该群中的学生SC。知识共享网络的帮派性表现得比较明显,子群关系稀疏,未能通过“中介角色(经纪人)”形成凝聚性强的知识共享联盟。
全市耕地资源稀缺。耕地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人口12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万人,耕地面积28万亩,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 0.24亩,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1亩,相对于国外家庭农场,人口平均耕地面积大小相差甚远。因此,为了完成当地粮食生产任务,必须扩大种植范围,减少城市绿化占地比例,增加“优化城乡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工作难度。
图3学生知识共享网络子群关系简化图
(四)结构洞分析
结构洞是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非冗余联系,由至少三个节点之间关系构成[19],这种结构有利于占据中介位置的节点,使其拥有社会资本,因为同一群体内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具有趋同性,只有跨越群体才能接触新颖的想法和行为[20]。结构洞是获取、治理知识,进而产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手段,可以提升创新绩效[21]。结构洞采用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四个指标衡量,其中第三个指标最重要。有效规模是指某节点的个体网规模减去网络的冗余度;效率等于该节点的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之比;限制度是指该节点在网络中占有结构洞的能力;等级度则是指限制性集中在节点上的程度,等级度越大,该节点越受到限制。
为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全校性通选课“管理学”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人本原理为标杆,依托教学信息平台构建知识共享网络,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展移动式自主学习,弥补时间冲突造成的课时损失,多途径开展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本文以2017-2018年春季学期“管理学”教学班作为数据采集源,进行知识共享调研。假设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学习获得管理学的相关学习资料(如测试题、案例、管理学故事、管理大师名言、视频教程等),要求学生按其意愿的强烈程度列出3-5名愿意分享该学习资料的学生名单。共有59名学生参与调研,其中有6名学生未写共享对象,认为这6名学生没有知识共享意愿,经整理得到知识共享关系199条,根据共享关系建立矩阵,绘制知识共享网络,并计算相关网络指标。由于学生A对学生B发出共享意愿,并不等于学生B也有与学生A共享知识的意愿,所以本文研究的是有向二值网络。
利用Ucinet中的NetDraw工具得到学生知识共享网络,如图1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生,节点标示的字母为学生姓名,节点之间的直线表示知识共享关系,箭头指向表示共享意愿方向。根据知识共享网络图谱可知,“管理学”教学班知识共享网络的规模不大,结构较为简单,只有少部分学生处于比较密集的知识共享关系中。
尽管老款车型在国产之后针对隔音降噪表现进行了不少改进,但新一代C级轿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坐进车内,关上车门,我仿佛被关进了医院的CT室,四周安静得很不真实。当然,具有48伏智能电机的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功不可没,而48伏电气系统的介入也让不少原本需要启动发动机的工况变为仅需电机工作即可。配合9速自动变速箱合理的齿比,想拥有平顺且静谧的行驶体验简直是易如反掌。
表2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洞指标计算结果
学生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等级度WK5.0001.0000.2220.139LQP7.0560.8820.2680.088WSS7.6360.8480.2970.185SC6.7780.8470.3330.086WXY5.4380.9060.3360.231YWH5.0630.8440.3690.084ZYIN5.1250.8540.3770.157ZXW5.9090.7390.4040.090XMY4.6110.7690.4560.183HTW4.5560.7590.4670.110QHY3.5000.8750.4720.083FSL3.6670.7330.4730.125LF3.6670.7330.4730.125XFY3.7500.6250.4890.140WYY3.8890.6480.4960.015WL3.8570.7710.4990.163ZYX3.8330.6390.4990.158XWJ3.6670.7330.5110.156LD3.4000.6800.5130.003LYL4.1880.6980.5140.085
(五)中间人角色
在三方关系ABC中,根据B扮演的角色,存在五类中间人:(1)协调人:ABC处于同一个群体,B在这个群体内部起到中介作用。(2)顾问:AC属于同一群体,而中间人B属于另一群体。(3)守门人:B是中间人,BC属于同一群体,而A属于另一群体。(4)代理人:B是中间人,AB属于同一群体,而C属于另一群体。(5)联络人:B是中间人,ABC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群体。进行中间人分析可以得知网络中不同成员在子群中或子群之间扮演怎样的中间人角色,以深入了解成员的关系属性。表3列出了知识共享网络中扮演中间人次数在10次以上的11位学生及各角色的次数。如WSS充当中间人共22次,其中协调人4次,守门员6次,代理人8次,联络人4次;SC充当中间人共18次,其中代理人15次,顾问1次,联络人2次。
表3中间人次数10次以上的学生扮演的角色情况
代号姓名隶属子群协调人守门人代理人顾问联络人总次数13LD子群1066001227SC子群20015121854ZXW子群37100001715LQP子群4060191638WXY04016118HTW子群5730001048YWH243011056ZYIN子群6030071014LF6FSL子群76040010334001036WSS子群84680422
根据各个学生中间人角色的子群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此处未列出),还可以看出各个学生在哪些子群之间扮演中间人,如SC所扮演的18次中间人中,充当子群2和子群3之间的中间人有9次,子群2和子群4之间的中间人6次,子群4和子群3之间的中间人2次,子群4内的中间人1次。结合中间人不同角色的定义和表3,可知SC在子群2和子群3之间以及子群2和子群4之间扮演的都是代理人,在子群4和子群3之间扮演联络人,而在子群4内则扮演顾问。
(六)网络稳健性
如果去掉网络中一个或几个节点后,网络结构没有受太大影响,则认为该网络是稳健的,否则不稳健。删除知识共享网络中中间中心性排前五的学生,得到图4所示的知识共享网络,将其与图1比较,可以发现网络仍然存在中心节点,而且没有出现孤立点,意味着基于学生共享意愿构建的知识共享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这种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传播和创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失去原关键节点后,网络形成中空现象,关系稀疏,这对学生整体知识交流和能力提升不利。因此,处于中心节点位置的学生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若这些学生的知识共享行为出现问题,将会波及整个知识共享网络,与之有共享关系的学生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知识共享网络的运行可能面临效率低下或瓦解风险。
图4删除关键节点后的知识共享网络结构
五、知识共享网络结构与学习绩效关系
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式学习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散布在各个学生中,知识共享网络的作用在于,学生通过对网络中异质知识的获取并与现有知识融合,达到知识的共同创造和运用。知识创造效果取决于整个网络知识资源及其整合状况,共享知识的总量越多、质量越好、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共同创造的产出。[22]而且只有充分实现知识共享,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属性与用途,使各种异质知识得到合理化运用,进而提升学习绩效。
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Xiaoqing Li认为知识共享离不开信息技术,但单纯依靠信息技术无法实现高效的知识共享。[6]U.Cress指出,在计算机系统中知识提供者和吸收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需要知识共享文化的建设。[7]周密认为,知识共享首先要有共享的意愿,而共享意愿主要受知识拥有者和分享者相互信任程度的影响。[8]王智生也探讨了信任如何影响合作创新网络成员间的知识分享,构建了包含信任与知识分享的动态演化模型。[9]金辉研究发现组织激励通过顺从机制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组织文化通过认同机制和内化机制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态度。[10]钱倩主要从组织、个人、知识、技术四个方面探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11]
评价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对构建和优化知识共享网络、合理制定促进机制,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绩效的结果指标,把各个学生可以量化的网络结构指标(X)与其学习成绩(Y)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可划归到各个学生的网络结构指标包括网络中心性指标(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指标(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等级度)和中间人次数,这些指标构成了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由“管理学”课程60%的平时成绩和40%的期末卷面成绩构成,而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和测评三部分加权构成。将8个网络结构指标分别与学习成绩进行古典线性回归:Y=C1+C2X(i),i=1,2,……,8,C1和C2为待估参数。根据前述理论经验,可预估网络结构指标与学习绩效的关系如表4第2、3列所示,实际回归结果见第4列,可见实际回归结果与理论估计是一致的。
表4知识共享网络结构与学习绩效关系
指标(1)预计回归系数符号(2)关系(3)实际回归系数C2(4)概率值p(5)点出度X1+点出度越大,越有利于学习绩效1.690.0000点入度X2+点入度越大,越有利于学习绩效0.840.0435中间中心度X3+中间中心度越大,越有利于学习绩效0.010.0430有效规模X4+有效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学习绩效0.980.0077效率X5+效率值越大,越有利于学习绩效2.490.4616限制度X6-限制度越高,越不利于学习绩效-9.010.0001等级度X7-等级度越高,越不利于学习绩效-8.780.0080中间人次数X8+中间人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学习绩效0.290.0181
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对学习绩效均为正向影响,说明学生在知识共享网络的中心性越强,越有利于学习绩效的提升,因为较高的中心性使得学生之间有频繁的学习交流,有益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促进学生间互补性、异质性知识资源的获取、巩固和运用,进而提升学习绩效。当一个学生学习绩效获得提升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愿意与其交流探讨学习问题,共享知识资源。结构洞指标和中间人次数均反映学生所处的中介位置,中介位置也是学习绩效的正向影响因素。处于中介位置的学生将不存在知识共享关系的学生连接起来,成为学生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有更多的机会分享知识资源,促进自身学习绩效的提升。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学生知识共享网络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在一个教学班内部存在一定规模的知识共享网络,但共享关系的紧密程度不高,知识交流行为不多,信息流通不够顺畅和有效,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形成较密集的知识共享子网。(2)知识共享网络的核心主体一般是学习能力或交际能力较强(人缘好)或具有个人魅力的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结伴而行的学生易在共享网络中形成小团体。(3)学生们在知识共享网络的中心程度差异很大,核心成员拥有网络中的大部分连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知识共享优势,也是知识共享网络得以凝聚的主要动力。(4)占据中介位置的学生在知识共享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中间人角色,是知识共享网络得以维系的保障。(5)网络中存在多个子群,各子群的成员数量不等,全部子群内部都有知识共享关系,但子群之间缺乏牵线搭桥的中间人,只有部分成员能跨越子群发生知识共享行为。(6)知识共享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但是在失去核心节点后,网络会形成中空现象,这对学生整体知识交流和能力提升不利。(7)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影响学生的学习绩效,不同的网络结构指标对学习绩效的作用效果和程度不同。
杨湾生产队总共237人,只活下来109人。10岁以下的孩子没几个活下来的。杆子让人把红薯地里没冲走的红薯拢起来,倒伏在地上的玉米也掰到生产队里。先紧小孩和妇女吃,余下的再分给青壮劳力。
(二)对策建议
良好的知识共享网络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开展移动式自主学习,将个体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在提升个人学习绩效的同时实现组织整体行为的改善和绩效的提升。根据平时教学反馈和学生访谈调研及参考前人的研究,构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网络有赖于知识共享平台、组织制度和相应机制的配套和协调,从知识共享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等方面做好教学改革。
(1)创建网络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课程中心建设或MOOC、微助教等技术创建网络知识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快速、方便、高效的知识共享途径,促进他们主动分享交流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观点和学习经验。同时,为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依据,在教学班中营造互帮互助、彼此信任的学习环境。创建网络知识共享平台的前提是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和课程其他教学团队成员对平台的使用偏好和操作需求,如平台功能、检索方式、平台界面等。平台建设的目标至少包括: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资源的存储和展示;为学生提供知识交流的技术支持,如上传下载资料、在线交流;为学习绩效考核(课程考核)提供依据,如提供考核汇总、统计、存储、查询服务。因此,网络知识共享平台需包括知识整合、知识交流、绩效考核三大功能模块。
(2)引导鼓励学生开展知识共享。引导学生多渠道搜寻相关知识,如向学生推荐精品课程网站、相关论坛、权威刊物等,让学生将发现的亮点知识分享给其他学生。鼓励不善交流的学生加入知识共享网络,通过与不同知识基础和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知识交流,消除沟通障碍,增进了解和互信。推动学生突破“寝室帮”、“老乡帮”、“闺蜜帮”等限制,扩大知识共享对象范围,改变共享网络规模偏小、共享对象同质化的局面。
(3)营造教学班知识共享文化。组织文化代表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可,是组织成员行为活动的准则和方向。[23]一个鼓励学习、信任开发、团结合作、包容创新、较高凝聚力的组织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24]因此,要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在教学班内营造相互信任、情感融洽、开放包容、亲密合作的知识共享文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强调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观点。加强对知识共享结果的评估考核,如定期评比学生所共享的知识的质量,对与课程高度相关、互补性强、阅读量或下载频率高的知识或学习资料的贡献者适当给予奖励或表彰;对于踊跃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学生,也要给予支持和奖励,引导其扮演不同的中间人角色,发挥榜样作用。
(4)加强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指对来源、层次、结构或内容不同的知识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综合集成,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和隐性知识经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25]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分享的知识亮点,分析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摒弃冗余无关的知识,将不同学生分享的知识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必要时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构,如案例改编,提高学生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5][12]刘冰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13]刘臣.组织内部知识网络的结构及知识共享博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Hooff B V D,Ridder J A D.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117-130.
[4][25]刘蕾,秦德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分享与整合[J].企业经济,2007(11):29-31.
[6]Xiaoqing Li,Ali R.Montazemi,Yufei Yuan.Agent-based Buddy-finding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6,43(3):283-296.
[7]U.Cress,B.Barquero,S.Schwan,F.W.Hesse.Improv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ontributions:Two Models for Promoting Knowledge Exchange with Shared Databa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9(2):423-440.
[8]周密,赵西萍,姚芳.基于知识共享意愿的员工信任关系的建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12-115.
[9]王智生,胡珑瑛,李慧颖.合作创新网络中信任与知识分享的协同演化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33(9):1175-1179.
[10]金辉,杨忠,黄彦婷,等.组织激励、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基于修订的社会影响理论[J].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97-1707.
[11][24]钱倩.农业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系统构建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4]廖开际,叶东海,吴敏.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J].科学学研究,2011,29(9):1356-1364.
[15]史江涛.组织内知识共享:概念、测量与整合模型[J].图书情报与工作,2011,55(8):121-125.
[16]郝敬习,王黎萤,王佳敏.知识网络嵌入性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0-137.
[17]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Burt,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0]Burt,R.S.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4,110(2):349-99.
[21]Hoegl M,Schulze A.How to Support Knowledge 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A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3):263-273.
[22]张永成,郝冬冬.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共享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2):74-77.
[23]刘二亮.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与联盟成员绩效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收稿日期:2018-07-25
作者简介:吴素春,武汉轻工大学讲师,博士;万卉林,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王纯阳,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教授,博士。(武汉/430023)
*本文系武汉轻工大学校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的‘管理学’通选课教学模式探讨”(XQ2016006)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钟嘉仪)
标签:知识论文; 子群论文; 网络论文; 学生论文; 绩效论文; 《高教探索》2019年第2期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校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的‘管理学’通选课教学模式探讨”(XQ2016006)的成果之一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论文; 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