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癌作用论文_杨振威,赵倩,庄坤,韩坤,和水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促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癌,抑制,小体,细胞,作用,细胞核,食管癌。

促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威,赵倩,庄坤,韩坤,和水祥[1](2019)在《Linc00460通过下调miR-654-3p在食管癌中发挥促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inc00460及miR-654-3p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食管癌预后和生物学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21例食管癌患者分为linc00460高表达组及linc00460低表达组,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指标的差异,通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通过R软件绘制nomogram;使用C-index进行nomogram的内部检验。用CCK-8实验明确linc00460及miR-654-3p对Eca-109增殖的影响。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linc00460及miR-654-3p的调控关系。结果 linc00460在食管癌中高表达,而miR-654-3p则为低表达;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二者表达相关。生存分析提示linc00460及miR-654-3p与食管癌预后相关。CCK-8实验提示linc00460可促进Eca-109的增殖。且linc00460通过与miR-654-3p直接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 linc00460及miR-654-3p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预后有关;linc00460通过下调miR-654-3p在食管癌中发挥促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国根[2](2018)在《抗肿瘤药物开发有了新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毛志勇教授研究团队经多年研究首次发现,人体内一种名叫cGAS的合成酶,一旦从胞浆内逃逸进入细胞核内,就会“作恶”,抑制细胞的DNA修复,从而促进肿瘤发生。专家指出,该研究对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有重大意义,相关论文近(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8-10-31)

郑旸,宋晓萌,吴煜农[3](2018)在《膜系留Notch1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促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过度增殖以及凋亡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显示Notch1基因在中国人群头颈鳞癌(HNSCC)中的突变率高达40%,部分胞外段的热点突变(如V1754L)与口腔鳞癌(OSCC)的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膜系留Notch1(V1754L)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次实验我们对78个诊断为口腔白斑(OL)的病理标本及正常粘膜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进行Notch1蛋白染色分析,探究正常粘膜、白斑及相对应的转变为口腔鳞癌的粘膜组织中膜系留Notch1的表达变化,通过统计膜系留Notch1在口腔鳞癌标本中的表达探究膜系留Notch1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通过生存曲线分析膜系留Notch1与口腔鳞癌预后的关系。此外,我们构建了膜系留Notch1的基因表达载体pcDNA3-Notch1V1754L和野生型Notch1载体pcDNA3-Notch1WT,转染到人口腔鳞癌细胞系SCC9、CAL27中。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CC9/CAL27-Notch1V1754L(实验组)和SCC9/CAL27-Notch1WT(对照组)细胞中Notch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Western blot、RT-qPCR方法检测两组细胞的Notch1经典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同时,利用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等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EGF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本次实验发现在19个转变为口腔鳞癌的白斑标本中膜系留Notch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2),且与不良预后有关(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相比于pcDNA3-Notch1 WT,转染了pcDNA3-Notch1 V1754L后,Notch1蛋白表达集中于细胞膜上;Western blot及RT-qPCR结果显示,Notch1活化型NICD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表明V1754L突变使Notch1经典信号通路失活;CCK-8实验等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表明,Notch1V1754L突变促进了细胞周期的循环,增强了细胞的增殖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表明,实验组细胞的侵袭性、迁移能力增强;凋亡相关蛋白、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凋亡检测表明:V1754L突变增强了细胞的周期变化,且EGFR通路广泛激活。研究结论:Notch1基因V1754L突变产生了膜系留Notch1,导致Notch1经典信号通路失活,并使OSCC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侵袭性、迁移能力增强,并与EGFR通路激活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4](2018)在《巨噬细胞有促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噬细胞占肿瘤中总重量的50%,这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不仅会阻止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而且还会分泌生长因子滋养肿瘤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导致肿瘤细胞转移扩散。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竟占肿瘤中总重量的50%。这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不仅会阻止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而且还会分泌生长因子滋养肿瘤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导致肿瘤细胞转(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8年06期)

钟朝琴[5](2018)在《NLRP3炎症小体通过Caspase-1/IL-1β通路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促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种以克隆性、异常分化的造血干血细胞在骨髓、外周血及其它组织增殖浸润为特点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1,2]。近年来关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及分子异常得到广泛研究,治疗策略不断改进。然而,大多数患者仍出现难治、复发、耐药,长期预后不容乐观。免疫系统紊乱被发现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明朗。炎症小体是参与固有免疫的主要成分之一,到目前为止,研究最透彻、最清楚的是NLRP3炎症小体[3,4]。NLRP3炎症小体是由NLRP3分子、ASC和pro-Caspase-1叁者相互结合形成的多蛋白复合物[5]。目前关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具体机制仍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普遍认为其活化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启动,第二步是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信号多种多样,其活化机制仍不完全清楚[5-8]。Hornung等发现了一种新的炎症小体活化通路,和传统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通路不同,脂多糖(LPS)不依赖两种信号通过TLR4-TRIF-RIPK1-FADD-CASP8刺激人单核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9]。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促使caspase-1活化,随后切割lL-1β及IL-18前体,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IL-1β及IL-18并释放到细胞外[6]。另外,IL-1β通过IL-IRI-MyD88-NF-κB诱导IL-1β前体合成,形成一个正反馈环[10]。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炎症小体与炎症有关,而慢性炎症又与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4,11-13]。作为NLRP3炎症小体的效应分子,lL-1β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血清中IL-1β和IL-18的高表达和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14]。尽管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NLRP3炎症小体具有促癌活性,但其在癌症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NLRP3炎症小体对肿瘤发展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0,13,14]。有研究认为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IL-18通路诱导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并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在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中发挥抑癌作用,然而,大量研究显示NLRP3-IL-1β-IL-1R信号轴在胃癌、黑色素瘤、乳腺癌及纤维肉瘤的生长转移中发挥致癌作用[11,15]。此外,炎症小体活化促进前列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肺癌、肝癌以及皮肤癌的发生及转移,因此,一些针对炎症小体的小分子抑制剂、拮抗剂和单克隆抗体被研制出来控制肿瘤[11,16-19]。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通过IL-18在淋巴瘤中发挥促癌作用。另外,IL-1β(rs16944)和IL-18(rs1946518)的多态性可能导致AML的不良预后[20]。然而,NLRP3炎症小体在AML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 NLRP3炎症小体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发现NLRP3炎症小体通过Caspase-1/IL-1β通路在AML中发挥促癌作用并和耐药相关。研究目的:证实NLRP3炎症小体在AML患者骨髓中活化,通过贝叶斯网络找出和AML相关的关键分子;研究活化和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患者及标本收集84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及16例正常对照骨髓,从EDTA抗凝骨髓收集上清冻存-80℃用于细胞因子检测。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无菌分离BMMCs,取2×106个细胞加TRIZOL冻存-80℃用于RNA提取,其余细胞作为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用于功能试验。1.检测初诊AML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及IL-1β浓度水平1.1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选取63例初诊AML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BMMCs,用TRIZOL 法提取 RNA,利用 RT-PCR 检测 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NF-κB及IL-1R在mRNA水平的表达。1.2 根据 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NF-κB 及IL-1R 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贝叶斯网络模型。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选取70例初诊AML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骨髓上清,采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lL-1β水平。2.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进一步活化的生物学效应2.1使用含完全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10%胎牛血清+1%青链双抗)于37℃、5%CO2环境培养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1 × 106cells/ml),使用脂多糖(LPS,终浓度1μg/ml)刺激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使其NLRP3炎症小体进一步活化。2.2分别于24h、48h、72h,100ul/孔种板96孔板,每组设3个复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2.3另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于ELISA实验,收集细胞进行凋亡检测以及RNA提取。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THP-1细胞与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共培养3.1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THP-1细胞,培养环境37℃、5%CO2。3.2 LPS活化THP-1细胞:LPS刺激活化THP-1细胞,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于ELISA实验,收集细胞用于RNA提取。3.3 LPS+ATP 活化 THP-1 细胞:LPS 刺激 THP-1 细胞(1×106 cells/ml)6h 后加ATP继续作用1h,然后生理盐水洗3遍,上室100uITHP-1细胞(5×104 cells/ml)与下室600ul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1×106 cells/ml)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Anti-IL-1β和anti-IL-18用于中和IL-1β和IL-18,培养48h后,收集下室细胞进行凋亡检测。另外,LPS+ATP活化的THP-1细胞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于ELISA实验。4.IL-1β和IL-18处理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为研究N LRP3炎症小体效应分子在AML中的作用,IL-1β和IL-18加入AM L患者白血病细胞,在培养24h、48h、72h、96h后,检测细胞增殖,并在培养48h后检测凋亡。5.Caspase-1抑制剂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加入LPS刺激活化前,用Caspase-1抑制剂Z-YVAD-FMK预处理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1h,以抑制Caspase-1活化。培养24h、48h、72h后检测细胞增殖。另外,培养48h后,离心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用于ELISA实验,收取细胞进行凋亡检测。6.NF-κB抑制剂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为抑制NF-κB通路活化NLRP3炎症小体,在LPS刺激活化前,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1h。在培养24h、48h、72h后检测细胞增殖。另外,培养48h后,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用于ELISA实验,收取细胞进行凋亡检测。7.NLRP3炎症小体蛋白水平的活化与抑制LPS、LPS+ATP、LPS+ATP+Z-YVAD-FMK、LPS+ATP+Bay11-7082 处理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Z-YVAD-FMK和Bayl 1-7082预处理白血病细胞1h后加LPS刺激6h,再加ATP刺激1h。然后收取细胞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 pNF-κB(磷酸化的 NF-κB)、pro-Caspase-1(Caspase-1 前体)、Caspase-1、pro-IL-1β(IL-1β前体)、IL-1β在蛋白水平的表达。8.研究NLRP3炎症小体对化疗药物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为研究IL-1β、IL-18在化疗药物抗肿瘤活性中的作用,阿霉素(ADR)、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单独或与NLRP3炎症小体效应分子联合作用于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另外我们研究了 LPS活化NLRP3炎症小体对化疗药物抗肿瘤活性中的影响,并检测了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结果1.NLRP3炎症小体在初诊AML患者骨髓中活化1.1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NF-κB 和 IL-1R 在初诊 AML患者和正常对照骨髓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和正常对照相比,NLRP3、IL-1β、NF-κB和IL-1R的mRNA水平在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显着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ASC、Caspase-1和IL-18的表达也有升高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2贝叶斯网络图提示AML中NLRP3炎症小体通过1L-1R、NF-κB发挥作用。1.3ELISA结果显示,和正常对照比较,细胞因子IL-1β的浓度在初诊AML患者骨髓上清中明显增加。2.LPS进一步活化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NLRP3炎症小体后促进增殖并抑制凋亡2.1 LPS进一步活化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NLRP3炎症小体:LPS明显增加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aspase-1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NLRP3和NF-κB的mRNA水平在LPS组也有上升,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另外,ELISA结果显示,LPS明显增加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中lL-1β和IL-18的浓度。2.2CCK8结果显示LPS促进增殖。凋亡结果显示,LPS使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说明,活化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NLRP3炎症小体促进增殖并抑制凋亡。3.活化的THP-1细胞抑制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凋亡3.1 RT-PCR结果显示,LPS明显上调THP-1细胞Caspase-1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NLRP3和NF-κB的mRNA水平也存在上升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另外,ELISA结果显示,和对照组比较,LPS、LPS+ATP使THP-1细胞培养上清IL-1β和IL-18浓度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证实,LPS、LPS+ATP活化了 THP-1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3.2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结果显示,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THP-1抑制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凋亡,且抑制凋亡的作用可被Anti-IL-1β抗体拮抗,但不能被Anti-IL-18抗体拮抗。4.IL-1β促进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CCK8结果显示,IL-1β、IL-1β+IL-18明显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而单独的IL-18无明显作用。另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IL-1β、IL-1β+lL-18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而单独的IL-18无明显作用。以上结果证实NLRP3/IL-1β通路在AML中发挥促癌作用。5.Caspase-1抑制剂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可抑制增殖促进凋亡ELISA结果显示,Caspasel抑制剂Z-YVAD-FMK使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浓度明显下调。CCK8结果显示Z-YVAD-FMK抑制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显示Z-YVAD-FMK促进凋亡。6.NF-KB抑制剂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可抑制增殖促进凋亡NF-κB抑制剂Bayll-7082明显减少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分泌,并能抑制增殖促进凋亡。7.NLRP3炎症小体在蛋白水平的活化与抑制Western blot 显示,在 LPS、LPS+ATP 活化 NLRP3 炎症小体组,pNF-KB、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β、IL-1β 在蛋白水平表达升高,说明 LPS、LPS+ATP能活化NLRP3炎症小体。Z-YVAD-FMK和Bay11-7082使蛋白水平降低。8.NLRP3炎症小体增强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抵抗8.1 NLRP3炎症小体效应分子IL-1β、IL-18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IL-1β明显增强阿霉素、柔红霉素的耐药,但对阿糖胞苷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影响;另外IL-18对化疗药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影响。8.2 NLRP3炎症小体活化增强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抵抗LPS活化NLRP3炎症小体后抑制ADR、DNR对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但对Ara-c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影响。实验结论:1.NLRP3炎症小体在初诊AML患者骨髓中活化并通过NF-κB和IL-1R在AML中发挥作用。2.LPS活化NLRP3炎症小体促进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THP-1细胞抑制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后可明显抑制增殖并诱导凋亡。3.NLRP3炎症小体通过Caspase-1/IL-1β通路在AML中发挥促癌作用。4.NLRP3炎症小体增强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柔红霉素的耐药。5.靶向调节NLRP3炎症小体可为AML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6)

刘文斌[6](2018)在《肝细胞癌中的乙肝病毒基因整合规律及其促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体细胞变异是HCC进化的基础,而HBV基因整合是HBV-HCC特有的突变类型,也是HBV直接损伤人体基因组的方式。大量研究发现HBV整合事件在HCC基因组中积累,提示这类突变可以赋予变异细胞生存优势,进而促进癌症发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关于HBV整合的研究都局限在基因组水平,缺乏转录组水平的研究。基因组水平的HBV整合突变影响基因转录的方式和程度尚不明确;前基因组RNA的合成与逆转录是HBV复制的关键步骤,目前不能确定在相关过程中病毒RNA是否可以直接整合到人体RNA链。其次,个体间的HBV突变谱差异较大,阻碍了HBV整合突变的有效检测和全面分析。第叁,目前仅有TERT和MLL4基因被证实为常见的HBV整合基因,上述2种基因中的HBV整合突变仅占此类突变总量的2%以下;其余大量HBV整合突变的促癌功能尚待研究。最后,HBV整合的发生机制也不明确。载脂蛋白B mRNA编辑多肽3家族(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3,APOBECE3)是诱导体细胞突变和病毒突变产生的重要分子,可以诱导人体和病毒核酸链断裂,但是尚无研究阐明APOBEC3对HBV整合的作用。HBV-HCC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免疫和病毒因素共同作用的进化过程。研究APOBEC3的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病毒突变和癌症发生中的作用对明确HBV致癌过程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明确HBV整合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的分布规律;研究HBV整合的发生机制以及这类突变在肝细胞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阐明APOBEC3致突变基因与HBV整合的关系;分析APOBEC3遗传多态性与病毒清除、病毒突变和HCC风险的相关性;为HBV感染者的癌症防治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应用50例HCC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进行HBV-捕获测序以及RNA测序。以HBV各基因型的标准序列为基础,利用患者体内的HBV突变信息进行校正,生成每个患者个体化的病毒参考序列。将测序片段与人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以及病毒基因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确定HBV整合突变。随机挑选80个DNA和RNA水平的整合位点,以巢式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分别利用标准化配对测序片段数(support PE-assembled reads,NNSS)和嵌合测序片段数(reads)评价DNA和RNA水平的整合突变信号强度。在DNA水平,NNSS≥1的HBV整合突变纳入分析;在RNA水平,reads≥2的HBV整合突变纳入分析。以χ2检验分析HBV整合突变在人基因组、病毒基因组以及人群间的分布特征。为排除低频随机整合的影响,以HBV整合突变信号强度的上四分位点为界值,筛选高强度的整合突变,重复验证HBV整合突变分布规律。采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HBV整合突变的数量差异;以t检验或方差分析评价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以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POBEC3表达与HBV整合突变的相关性;以Log-Rank检验评价HBV整合突变对HCC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以KEGG和GSEA分析确定HBV整合突变显着影响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功能。P<0.05则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载HCC人群的高通量测序和表达谱公共数据库,包括HBV捕获测序数据库(SRP068532,426例样本)、癌症基因组联盟(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的HCC随访队列数据库(LIHC,366例)以及基因表达数据集(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的HCC表达谱数据库(GSE14520,242例)。利用上述数据库对本研究发现的HBV整合突变规律及功能进行验证。挑选APOBEC3A、APOBEC3B、以及DNA修复基因UNG的4个SNP位点进行研究。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1449例健康对照和3772例HBV感染者(包括1271例HCC患者)进行SNP分型,使用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和BCP区片段,使用MEGA软件分析病毒突变。用logistic回归计算SNP基因型与病毒清除、病毒突变以及HCC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DNA和RNA水平的HBV整合规律有显着差异以HBV突变信息校正参考序列,可以提高HBV整合事件的检出率。本研究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分别检测到HBV整合突变2777个和2918个。在DNA水平,癌症组织中的HBV整合数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1.0×10~(-4));HCC术后未复发人群→HCC术后晚期复发人群(大于2年)→HCC术后早期复发人群(小于等于2年)的癌症组织中,HBV整合突变数量逐渐升高。在RNA水平,癌症组织中的HBV整合数量显着少于癌旁组织(P=1.2×10~(-3));各HCC进化阶段的人群之间,HBV整合突变数量没有显着差别。D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仅有0.5%分布在线粒体基因组,而R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则有19.43%分布在线粒体基因组。这一差别在验证队列中得到重复。2、HBV X片段是整合入人体基因组的主要片段HBV X区(nt1374-nt1835)的整合事件数在DNA水平、RNA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以及RNA核基因组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1.6%,35.1%,以及58.0%,显着高于随机整合率(14%)。在高信号强度的HBV整合突变中,HBV X片段的比例更高。3、HBV高频整合基因在DNA水平,292个基因在≥2个样本中均检测到HBV整合突变,定义为重复整合基因;其中仅有11个(3%)在RNA水平也被鉴定为重复整合基因;只有2个(MLL4和TERT,0.6%)可以在同一样本的DNA和RNA数据中发现高度一致的HBV整合突变。在DNA水平,TERT的HBV整合突变检出率最高(16%),全部分布在启动子区。在RNA水平,ALB的HBV整合检出率最高(51%);同时,全部13个线粒体编码基因均发生了HBV整合突变,而且重复检出率均在13.2%-43%。4、HBV整合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在DNA水平,TERT启动子区的HBV整合与TERT基因在癌症组织中的表达升高有关(P=3.89×10~(-8));同时TERT上游3kb区域中HBV X片段的反向插入也有促进TERT表达的趋势;MLL4、MT-ND4等重复整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HBV在DNA链的整合无关。在RNA水平,MLL4、ALB、HP、MT-CO2和MT-CYB上的HBV整合突变与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显着相关性。5、HBV整合突变相关的信号通路DNA水平的整合突变显着富集于PI3K-mTOR通路和染色质重塑通路,通路整体整合突变率分别为30%和20%。RNA水平的整合突变显着富集于IL2-STAT5和IL6-STAT3等炎症通路。6、HBV整合对HCC预后的影响癌旁组织中DNA水平的HBV整合总数过高预示早期复发(P=0.012),该作用在验证队列中得到重复(P=0.014)。RNA水平上,癌旁组织中核基因组以及线粒体基因组上的整合突变总数过高,均可以预示HCC患者整体生存预后不良(P=0.027,0.033)。7、APOBEC3表达与HBV整合的相关性癌组织中APOBEC3A的表达与DNA和R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总数呈显着正相关(DNA:Pearson相关系数=0.374,P=0.008;RNA:Pearson相关系数=0.302,P=0.035);UNG的表达与R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总数呈显着负相关(RNA:Pearson相关系数=-0.388,P=0.008);癌旁组织中APOBEC3B的表达量与R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总数呈显着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322,P=0.024)。癌症组织中APOBEC3A、APOBEC3B和UNG的表达升高均与HCC的预后不良有显着相关性;APOBEC特征性体细胞突变数仅在非HBV感染的HCC中与患者预后不良有显着相关性,但在HBV感染导致的HCC患者中与预后无关。8、APOBEC3B和UNG SNP与HCC发生风险的关系在HBV感染人群中,校正性别和年龄因素后,APOBEC3B的rs2267401 TG+GG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HCC发生风险[AOR(95%CI)=1.52(1.226-1.889)];UNG的rs3890995 TC+CC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HCC发生风险[AOR(95%CI)=1.28(1.109-1.477)]。9、APOBEC3B和UNG SNP与HBV突变的关系在HBV基因型C感染人群中,校正性别和年龄因素后,rs2267401 TG+GG基因型显着增加APOBEC相关的病毒突变水平,同时显着增加A1762T/G1764A的发生频率;rs3890995 TC+CC基因型显着增加G146C等11个促癌病毒突变的发生频率。10、APOBEC3B和UNG SNP与HBV突变在乙肝后肝癌中的交互作用在HBV基因型C感染人群中,校正性别和年龄因素后,rs2267401 TG+GG与A1762T/G1764A的交互作用显着升高HCC发生风险[AOR(95%CI)=6.05(3.407-10.726)],rs3890995 TG+GG基因型与G146C的交互作用显着升高HCC发生风险[AOR(95%CI)=4.14(2.679-6.399)]。研究结论:1、HBV整合突变的分布规律在DNA和RNA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绝大多数RNA水平的HBV整合突变不是由DNA的整合突变转录而来,而是在RNA链上直接插入病毒片段导致。2、RNA水平的HBV整合显着影响线粒体有氧氧化呼吸链的相关基因,DNA水平的HBV整合基因显着富集致癌通路;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的HBV整合事件数量过高均与预后不良有显着相关性,初步明确了HBV整合的促癌作用。3、发现RNA水平整合突变的发生与致突变基因APOBEC3A、APOBEC3B的表达呈正相关,同时也与体内炎症免疫通路密切相关;初步证明炎症通路刺激下诱变分子表达升高可以促进HBV整合突变的产生。4、APOBEC3A、APOBEC3B以及UNG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HCC患者预后,但APOBEC特征性的突变仅在非HBV感染导致的HCC患者中与预后相关;APOBEC3B和UNG的SNP位点(rs2267401和rs3890995)可以通过促进高危HBV突变产生,进而增加癌症风险;提示在HBV-HCC中,APOBEC3A、APOBEC3B和UNG不是通过直接损伤人体基因组致癌,而是通过与HBV相互作用导致癌症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郑旸,王钊,丁旭,宋晓萌,吴煜农[7](2017)在《161膜系留Notch1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促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过度增殖以及凋亡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显示Notch1基因在中国人群头颈鳞癌(HNSCC)中的突变率高达40%,部分胞外段的热点突变(如V1754L)与口腔鳞癌(OSCC)的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膜系留Notch1(V1754L)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张剑林[8](2017)在《CMIP基因在人胃癌细胞中发挥促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人体第二大恶性肿瘤,由于胃癌在早期时临床症状很不明显,因此许多胃癌患者容易被误诊、漏诊,真正确诊胃癌时往往已经是进展期(晚期)胃癌了。当前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主要仍然是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辅助进行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肿瘤的高复发率、高转移侵袭能力以及药物治疗的耐受是目前阻碍患者生存率的最大障碍。现阶段,恶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一些靶向治疗药物也开始在临床上应用。靶向促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特异性抗体药物赫赛汀已经用于治疗HER-2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应用的胃癌治疗靶标分子仍然很少,靶向治疗药物也有待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很有必要且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对于胃癌潜在地分子机制更进一步研究或许能够改善目前临床胃癌的诊断治疗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在先前的报道中,c-Maf被新发现是一个促癌基因,它是由鸟的AS42逆转录病毒转换而来,c-Maf在人的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血管免疫母细胞的T细胞淋巴瘤中都过度表达。c-Maf诱导蛋白(C-Maf inducing protein,CMIP)在c-Maf的分子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CMIP基因的的性质属于一个衔接蛋白,它包含了两种亚型。在人体中,CMIP基因集中表达在大脑部位,而在其他部位不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CMIP的两种亚型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短链的亚型,它不仅在机体内参与多个生物分子信号传导通路,而且在机体细胞功能中也发挥主要作用,它的异常会导致微小改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CMIP的另一个亚型编码一个长链蛋白,它的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揭晓。CMIP的异常会导致肾脏相关疾病的产生,在这里CMIP主要调节肾脏足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由于CMIP是人大脑中主要表达的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CMIP主要参与调控大脑支配下人的学习记忆、语言阅读行为。近期CMIP又被报道在人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发挥促癌功能。然而,CMIP与胃癌的关系尚未报道。因此,本课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方法检测了10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CMI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MI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MIP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肿瘤大小(P=0.013)、淋巴结浸润转移(P=0.002)、组织学分级(P=0.010)以及临床分期(P=0.029)呈正相关;CMIP的表达与患者的较差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以及患者的较差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呈正相关((P=0.001 and P=0.002)。进一步体外细胞实验,我们通过在人胃癌细胞系MKN-28中转染CMIP的siRNA进行CMIP的敲低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实验)、细胞计数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创伤愈合实验以及转移小室相关实验等技术,证实RNA干扰手段敲低CMIP的表达水平以后,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都大大降低(P<0.05)。总之,CMIP在人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发挥着促癌基因功能。微小干扰RNA,也被称为microRNAs(miRNAs),它属于RNA中的非编码基因RNA,通常一个成熟的微小干扰RNA包含20-25个核酸碱基,近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包括肿瘤的起始发生、肿瘤的进展恶化、肿瘤的生长增殖、肿瘤的淋巴结和血道转移、肿瘤的浸润侵袭、肿瘤的复发和耐药等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为了探索CMIP相关信号分子调控通路机制,我们首先应用了网络在线预测软件TargetScan7.1预测可能调控CMIP基因的相关miRNA。在众多的miRNA当中,我们发现CMIP可能是miR-101-3p众多候选靶标基因中的一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miR-101-3p的表达水平,发现miR-101-3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CMIP是miR-101-3p在胃癌MKN-28细胞中的直接靶点。更进一步,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了转染miR-101-3p mimics的MKN-28细胞中CMI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01-3p的细胞中CMIP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为了更进一步探寻CMIP在胃癌MKN-28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我们在转染CMIP-siRNA以及对照siRNA的MKN-28细胞中用qRT-PCR进一步检测了一些基因的表达,希望能找到一些受CMIP基因调控的下游基因。这些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MDM2、CHEK2、RB1等,细胞凋亡和衰老相关基因BAX、BAD、CFLAP等,信号转导分子和转录因子MAPK、FOS、NFKB1等。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CMIP的敲低能够明显抑制MDM2和MAPK基因的表达(P<0.05)(本论文没有展示其他基因实验结果)。总之,本研究证明CMIP在胃癌MKN-28细胞系中具有肿瘤促进功能。miR-101-3p、MDM2和MAPK都参与了CMIP对于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CMIP的表达与胃癌患者较差的临床参数、RFS和OS有关。这些结果提示CMIP可能是一种新的胃癌治疗靶点,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明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9-22)

赵洪焕[9](2017)在《miR-615-3p在胃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R-615-3p在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化疗耐药的影响,确定miR-615-3p的靶基因以及靶基因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方法1 qRT-PCR法检测miR-615-3p在临床胃癌组织(低分化和中高分化)及相应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汇总后分析胃癌组织中miR-615-3p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病理分化类型及TNM分期)的关系;通过SPSS软件分析胃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R-615-3p值切点,绘制ROC曲线,分析miR-615-3p区分胃癌和健康人群的诊断临界点,敏感度及其特异度。2胃癌细胞系MGC-803中分别过表达和封闭miR-615-3p,于24 h后采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24 h后添加不同浓度奥沙利铂,48 h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变化。3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miR-615-3p的靶基因B4GALT1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系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MGC-803细胞中分别过表达和敲降B4GALT1,于24 h后采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24 h后添加不同浓度奥沙利铂,48 h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活性变化。结果1 miR-615-3p在低分化胃癌组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及中高分化胃癌组(P<0.01);而在中高分化胃癌组的表达水平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615-3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其病理分化类型和TNM分期相关,其中低分化胃癌患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P<0.01),III/IV期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II期(P<0.05);另一方面,miR-615-3p在低分化和中高分化胃癌血清组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低分化胃癌血清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中高分化胃癌血清组(P<0.01)。血清中miR-615-3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07,0.906)],与A=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分胃癌和健康人群的诊断临界点为35.32,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68.57%。提示miR-615-3p可能作为辅助诊断胃癌的生物学指标具有可行性。2与对照组相比,封闭miR-615-3p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减弱(P<0.05,P<0.01),穿过基底膜(无基质胶及含基质胶)的细胞数均显着降低(P<0.01),封闭miR-615-3p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miR-615-3p可正向调控MGC-803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奥沙利铂处理封闭miR-615-3p的MGC-803细胞48 h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弱于对照组(P<0.01)。提示miR-615-3p可负向调控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药物的敏感性。3 B4GALT1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B4GALT1在过表达miR-615-3p的MGC-803细胞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表达水平也同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在封闭miR-615-3p的MGC-803细胞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蛋白表达水平同样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miR-615-3p在胃癌中可正向调控B4GALT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敲降B4GALT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P<0.01),穿过基底膜(无基质胶及含基质胶)的细胞数均显着降低(P<0.01);敲降B4GALT1组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B4GALT1可正向调控MGC-803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奥沙利铂处理B4GALT1敲降的MGC-803细胞48 h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弱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B4GALT1可负向调控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结论1 miR-615-3p及其靶基因B4GA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织,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分化类型和TNM分期呈正相关;2miR-615-3p可能通过正向调控B4GALT1促进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强细胞的化疗耐药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6)

马永静[10](2017)在《microRN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microRNA-205高表达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并提示不良预后研究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妇女中,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结切除术(或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子宫内膜癌系统手术分期的组成部分,其在手术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获益方面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中,既包括大部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的低风险患者,也包括少部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的高危患者。为了将可能从淋巴结切除术中获益的高危患者的手术效果最大化,而对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的低风险患者,能否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所引起的手术并发症,我们需要术前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是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进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层评估。术前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病理参数如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预判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准确性仍有待提高。最近的一些研究一致地显示在子宫内膜癌中miR-205表达上调并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然而miR-205能否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探讨miR-205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性刮宫术活检标本中的表达是否能在术前即预测并筛检出子宫内膜癌尤其是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同时进一步验证miR-205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分子标记物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了 3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切片组织标本中miR-205的相对表达。以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miR-205的相对表达,以及联合诊刮术活检标本中组织分类及分化程度作为预测因子,研究其在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及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预测并筛检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并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miR-205作为预测指标的效能。除此之外,还应用(Kaplan-Meier method,乘积极限法),Log-rank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一致地表现为高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2.与Ⅰ型(子宫内膜样癌)、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组织切片标本中均发现miR-205在Ⅱ型(特殊类型,如浆液性癌)、低分化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相对表达水平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3.在术前诊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中,以miR-205表达升高≥14.5倍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2.5%,84.2%,4.56和0.32,总体准确性为83.0%;以R0C评估miR-205作为预测指标的效能,结果曲线下面积=0.821(P=0.004;95%置信区间,0.666-0.975)。如果将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miR-205的表达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联合起来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7%,83.8%,5.19和0.20,总体准确性为83.7%。4.同时,miR-205在子宫内膜癌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的高表达均提示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在本研究数据条件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miR-205的高表达能够以较高的准确性预测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并联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标本中组织分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由此表明,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术前活检标本中的高表达增加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风险分层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本研究再次显示miR-2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着患者的不良预后。第二部分microRNA-205通过靶向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促癌作用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是发病率第一位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城市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超越宫颈癌,成为妇女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75%左右子宫内膜癌可以得到早期诊断,而且子宫内膜癌中80%以上为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因此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经过及时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然而有小部分(约15%-25%)分化差、侵袭性强的子宫内膜癌,如Ⅰ型低分化,晚期及Ⅱ型(如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等)子宫内膜癌,即使患者接受了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等治疗,仍然会出现复发、转移以及对化疗、内分泌治疗的耐药现象,导致治疗失败,患者只能获得短期生存,最终仍会死于复发、耐药及病情进展。这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如黑色素瘤、肺癌及乳腺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在子宫内膜癌中,对于特殊类型、恶性程度高及易复发转移的这些病例,在常规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探索研究新的、潜在的可用于靶向治疗的分子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拟进一步探讨:1.miR-205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及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miR-205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发挥什么样的生物学功能;3.miR-205发挥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miR-205是否有希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靶向治疗的靶点。实验方法:FQ-PCR(荧光定量PCR)检测叁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AN3CA)和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P-H058)中的内源性miR-205的表达水平。转染miR-205 mimics或者miR-205 inhibitor上调或者敲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表达,CCK-8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测试调控miR-205的表达后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205过表达或者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调或者下调miR-205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接下来,经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并参考文献筛选出 PHLPP2(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 2,具有PH结构域富含亮氨酸的磷酸酶2)为miR-205的靶基因;转染miR-205 mimics或者miR-205 inhibitor增强或者降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验证miR-205是否靶向结合并作用于PHLPP2的3'非翻译区;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PHLPP2蛋白表达的变化。此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HLPP2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第一部分miR-205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叁株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相对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叁株子宫内膜癌细胞内源性miR-205的相对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Ishikawa、HEC-1-A及AN3CA。2.外源性上调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miR-205的表达(转染miR-205 mimics寡核苷酸),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促进这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P<0.01)及侵袭能力(P<0.01)。3.外源性下调AN3CA和HEC-1-A细胞中miR-205的表达(转染miR-205 inhibitor),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抑制这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及侵袭性(P<0.01)。4.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降低了Ishikawa细胞的凋亡率。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增加了 AN3CA细胞的凋亡率。5.经TargetScan7.1和miRBase数据库预测发现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含有miR-205的结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过表达miR-205,作用于PHLPP2mRNA的3'-非翻译区(野生型,包含miR-205结合位点正常序列),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降低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而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过表达miR-205,作用于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突变型,miR-205的结合位点含突变点),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不能改变荧光素酶活性。同样地,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 下调 miR-205 的表达,作用于 PHLPP2 mRNA 的 3'-非翻译区(野生型,包含miR-205结合位点正常序列),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增高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而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下调miR-205的表达,作用于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突变型,miR-205的结合位点含突变点),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不能改变相对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能降低PHLPP2蛋白表达水平,而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升高了PHLPP2蛋白表达水平。证实miR-205直接靶向结合在PHLPP2mRNA的3'-非翻译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PHLPP2的表达。6.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PHLP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和100%,P<0.01。7.结合第一部分实验结果miR-2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r=-0.823,P=0.0001)。结论:1.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相对表达高于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iR-205高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降低其凋亡率。2.miR-205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促癌作用。3.相对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HLP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4.miR-205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靶标。本研究的创新点:1.发现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的高表达能够以较高的准确性预测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并联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标本中组织分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为未来进一步优化或者更精准地制定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2.体外实验证实miR-205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并且这种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抑制其凋亡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直接靶向作用其靶基因PHLPP2实现的。同时,揭示了 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失活的一种表观遗传调控的新机制。3.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系。不足及展望:1.miR-205作为一个有希望的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需要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进一步证实。2.有待继续深入研究miR-205在子宫内膜癌中激活的上游机制以及PHLPP2被miR-205靶向抑制后下游效应分子或者信号通路活化的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3.本研究未实施动物体内实验检验miR-205在子宫内膜癌异种移植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进一步验证其作为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靶标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开展裸鼠体内实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3-22)

促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毛志勇教授研究团队经多年研究首次发现,人体内一种名叫cGAS的合成酶,一旦从胞浆内逃逸进入细胞核内,就会“作恶”,抑制细胞的DNA修复,从而促进肿瘤发生。专家指出,该研究对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有重大意义,相关论文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促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威,赵倩,庄坤,韩坤,和水祥.Linc00460通过下调miR-654-3p在食管癌中发挥促癌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孙国根.抗肿瘤药物开发有了新靶点[N].健康报.2018

[3].郑旸,宋晓萌,吴煜农.膜系留Notch1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促癌作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巨噬细胞有促癌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

[5].钟朝琴.NLRP3炎症小体通过Caspase-1/IL-1β通路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促癌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刘文斌.肝细胞癌中的乙肝病毒基因整合规律及其促癌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7].郑旸,王钊,丁旭,宋晓萌,吴煜农.161膜系留Notch1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中的促癌作用[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8].张剑林.CMIP基因在人胃癌细胞中发挥促癌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7

[9].赵洪焕.miR-615-3p在胃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

[10].马永静.microRN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D].山东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各组皮下瘤组织中微血...法检测不同剂量miR-222mimics对...促癌作用过程中的部分荃因芯片...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3SP丨NT1-AS1通过调控SPIN...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并在...

标签:;  ;  ;  ;  ;  ;  ;  

促癌作用论文_杨振威,赵倩,庄坤,韩坤,和水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