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性论文_邹邦兴,董思材,肖文福,张友洪,周安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摄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饲料,激酶,依赖性,品种,磷酸,松原。

摄食性论文文献综述

邹邦兴,董思材,肖文福,张友洪,周安莲[1](2018)在《家蚕种质资源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是当前发展养蚕省力化、机械化、规模化的关键环节。家蚕育种课题组从2016年起就对保存的部分家蚕种质资源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筛选,经过连续5代选择,最终筛选出对人工饲料摄食性较好的资源材料12份,其中日系材料7份、华系材料5份。12个材料中华系的川饲-1和日系的川饲-2在人工饲料摄食性、个体生长发育、健康性及茧质质量上均表现最好,经对比试验,这两个材料已基本达到人工饲料育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杨斌,岳玲,杜贝贝,顾海洋,黄希云[2](2018)在《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着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着好于对照,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周文林,叶爱红,曹锦如[3](2018)在《蚕品种“秋丰×白玉”人工饲料摄食性定向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行推广蚕品种"秋丰×白玉",采用系统育种法,上溯至相应的中、日系母种,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定向选育,并结合大蚕省力化条桑育试验,初步培育出适合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省力化条桑育的蚕品种。2018年春期,经实验室调查及农村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人工饲料6~8代筛选,中、日系母种96h就眠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系最高达87.59%,日系最高达99.24%;杂交种1~2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饲育成绩无显着差异;杂交种1~3龄人工饲料育虫蛹率95.98%,略高于全龄桑叶育,全茧量1.56g,万蚕产茧量15.82kg,万蚕产茧层量3.162kg,分别较全龄桑叶育降低4.88%、5.21%以及9.97%。(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戴建忠,陈伟国,杨一平,钱秋杰,孙海燕[4](2018)在《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种在海宁饲养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秋丰×白玉"蚕品种经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后,与常规品种相比,经过1~2龄人工饲料育,3龄起的桑叶普通育,发育整齐度明显提高,全茧量、茧层量较高,丝质上无明显缺陷,解舒丝长和解舒率优势明显,适宜作为小蚕人工饲料育蚕品种使用。(本文来源于《蚕桑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国栋,钱荷英,刘明珠,李刚,徐安英[5](2018)在《华康2号亲本品系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效果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育适应人工饲料育的BmNPV抗性品种,促进人工饲料省力化养蚕,2017年以蚁蚕24 h疏毛率为主要选育指标,用桑叶粉含量30%的家蚕实用性颗粒人工饲料进行了华康2号4个亲本品系秋丰N(中系)、白玉NA系(日系)、白玉NB系(日系)和白玉NC系(日系)的4代摄食性选育,调查了华康2号亲本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选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累代人工饲料选育,明显提高了华康2号中系亲本和日系亲本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而颗粒人工饲料对华康2号中系亲本和日系亲本的茧质成绩和眠蚕体质量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8年01期)

吴亚群,张升祥,王洪江,程洋,兰凤杰[6](2017)在《家蚕不同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着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杨斌,岳玲,杜贝贝,顾海洋,黄希云[7](2017)在《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素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着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着好于对照,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蚕学通讯》期刊2017年02期)

吴亚群[8](2017)在《家蚕不同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模式及食性相关基因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人工饲料养蚕是今后我国蚕业发展的方向,但缺乏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生产应用。探明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方式及分子机理,对于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及改良饲料配方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不同的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探讨了不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并利用SSR标记和图位克隆技术对家蚕食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定位,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有差异的分子标记间14个预测基因在广食性品种中广04(ZG04)与低食性品种鲁七(L7)间的表达差异。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存在极显着差异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分别组配成P1、P2、F1、F2及BC1共10个世代,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h疏毛率为摄食性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食性与低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符合加性遗传;广食性品种ZG04对低食性品种L7为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2.用ZG04和L7作为亲本组建F1代及BC1F回交群体(ZG04×L7)×L7和BC2F回交群体[(ZG04×L7)×L7]×L7,利用SSR技术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第7连锁群上发现2个与食性连锁的SSR多态性标记S0709和S0710,遗传距离为1.1 cM。利用SSR Hunter 1.3软件在S0709和S0710之间搜索潜在的SSR位点,并根据PCR扩增结果和摄食性表现型对比,结果找到5个新的多态性SSR标记,这5个标记在BC2F群体中的电泳图谱中,低食性个体与L7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利用KAIKObase家蚕数据库中的有关信息分析S0709-S0710间的碱基序列及预测基因,结果在S0709与S0710间有14个预测基因。根据标记位点与基因位点,绘制出14个基因与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遗传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226720 bp,Gene8与S3标记间距离最近,为241 bp。3.分别用ZG04与L7的蚁蚕、2龄起蚕、3龄起蚕、3龄蚕头部为材料,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测定在S0709-S0710之间预测出的1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其中10个基因在ZG04与L7间的表达无显着差异,但Gene1和Gene3在ZG04的蚁蚕、2龄起蚕、3龄起蚕及3龄蚕头部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L7。Gene4在ZG04中不表达,但是在L7不同龄期均有表达。关于这些基因的具体功能及其与食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崔海波,张升祥,杨洋,吴亚群,陈永波[9](2016)在《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在不同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着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崔海波,张升祥,杨洋,吴亚群,陈永波[10](2016)在《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在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家蚕品种中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家蚕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特征。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摄食性好的高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摄食性差的低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再分别用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剂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食性和低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刺激则引起低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着下调,使高、低食性家蚕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本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食性有密切关系,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摄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着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着好于对照,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邹邦兴,董思材,肖文福,张友洪,周安莲.家蚕种质资源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研究初报[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2].杨斌,岳玲,杜贝贝,顾海洋,黄希云.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3].周文林,叶爱红,曹锦如.蚕品种“秋丰×白玉”人工饲料摄食性定向培育研究[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戴建忠,陈伟国,杨一平,钱秋杰,孙海燕.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种在海宁饲养调查[J].蚕桑通报.2018

[5].赵国栋,钱荷英,刘明珠,李刚,徐安英.华康2号亲本品系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效果初报[J].中国蚕业.2018

[6].吴亚群,张升祥,王洪江,程洋,兰凤杰.家蚕不同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J].蚕业科学.2017

[7].杨斌,岳玲,杜贝贝,顾海洋,黄希云.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J].蚕学通讯.2017

[8].吴亚群.家蚕不同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模式及食性相关基因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9].崔海波,张升祥,杨洋,吴亚群,陈永波.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在不同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的表达特征[J].蚕业科学.2016

[10].崔海波,张升祥,杨洋,吴亚群,陈永波.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在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家蚕品种中的表达特征[C].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摄食性蚕Ss-Ⅱ对不同浓度柠...不同摄食性蚕Ss-Ⅰ对不同浓度蔗...不同摄食性蚕Ss-Ⅰ对不同浓度肌...不同摄食性蚕Ss-Ⅱ对大豆粉提取...家蚕人工饲料摄食率直观分析图“广蚕18”饱食人工饲料进人催眠状态图...

标签:;  ;  ;  ;  ;  ;  ;  

摄食性论文_邹邦兴,董思材,肖文福,张友洪,周安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