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际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际,孤独,环境,大学生,友谊,村落,契约。

人际信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媜媜,郭雯俏,林雪丽,欧玉莹,吴安仪[1](2020)在《大学新生适应与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际信任与新生适应的关系以及孤独感与新生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孤独感与新生适应的关系量表,随机抽取了35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城乡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女性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极其显着(p<0.01);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适应总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适应总分,且差异显着(p<0.05)。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与新生适应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392,p<0.01),大学生孤独感总分与新生适应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710,p<0.01),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446,p<0.01)。结论: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新生越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孤独感越低,新生越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孤独感对人际信任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可以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19.7%。(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20年01期)

韦耀阳,王艳[2](2019)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关系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湖北省黄石市29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人际信任量表(ITS)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与家庭环境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水平。由此得出结论,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董屹,曹文军,王晨,李娜[3](2019)在《村卫生室人际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某区为现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与患者(村民)间交往方式,分析医患信任模式,探讨增进医患信任途径及对策。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某区3个乡镇中21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观察,并对84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包括医患交往方式、医患信任现状、医患信任问题及信任预期。结果村卫生室医患之间更多的为血缘地缘关系交往,人际信任是医患信任基本模式,"社会背景相似型"是医患信任主要建立机制,医患间以情感信任为主,但技术信任不足。结论在人际信任为村卫生室医患信任基本模式的条件下,为增进医患信任,应选取本村人作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以更好地融入村落环境,同时出台与村落环境相适应的卫生政策,以增强系统信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何志芳,杨艳,刘建平[4](2019)在《人际信任与合作的培养:基于信任和公共品博弈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运用经济行为学的博弈实验法,探索了不同人际信任和合作的培养模式的效果问题。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采用两人信任博弈和六人公共品博弈实验范式,探讨了替代强化、直接强化和对照组等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直接强化组的培养效果好于替代强化组;2、从实验范式角度而言,两人信任博弈范式下的培养效果优于六人公共品博弈范式;3、相比于直接强化组而言,替代强化组的培养效果不受实验范式和实验情境的影响,具有跨实验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在人际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培养过程中,相比于直接强化模式更容易受时空的限制和实验效应的影响,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的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及推广性。(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6期)

吴红彦,周晓伟,庞楠[5](2019)在《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友谊质量。基于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内涵特征,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之间信任关系开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共情能力、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大学生共情能力极大地作用于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2期)

钟媛媛,朱从书[6](2019)在《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困扰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困扰。人际信任对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有重要促进作用。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及其特点,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偏低,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着降低(P<0.001),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差异(P>0.05)。高校学生工作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1期)

周颖,程瑶[7](2019)在《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员工组织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及员工安全行为的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提高员工对组织内部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对改善其安全行为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实情境中,却很少有学者在实际研究中关注员工对组织安全信任的这一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论述员工安全行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提出从信任这一心理层面改善员工安全行为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2期)

张宵,姚禹含[8](2019)在《中职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感是指一种个体在对自身期望社交状态与实际社交状态对比时所形成的心理落差与消极体验,通常表现出孤立、精神空落等特征。在诸多群体中,中职生所面临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及特殊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孤独感问题在这类群体中的突出现状。从社会功能来看,中职生普遍面临家庭功能失调的问题,使得他们无法在早期与主要抚育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与人际信任。而人际信任是造成个体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他人言语、陈述或承诺的可靠性程度,那些高人际信任水平的个体通常更受同伴的欢迎,也更少体验到人际挫折与孤独。此外,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仍存在个体差异,个体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较大程度影响情感体验的结果。基于此,提出假设人际信任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水平,而且应对方式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探讨中职生人际信任、孤独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调查以400名中职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呈现显着正相关,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2)应对方式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结论:增强中职生的人际信任,能够降低孤独感水平,并且应对方式能够调节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韦晓[9](2019)在《共情增强人际信任,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具有非凡的能力参与亲社会行为,即旨在使另一个人受益的社会行为,然而,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方式和时间的过程仍然知之甚少。证据表明,共情(理解或与他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激励因素之一。尽管有证据表明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有关,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共情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激励因素仅仅是从自我报告的亲社会行为中来衡量的,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也与共情能力有关?在先前的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电话调查结合实际观察的方法探究了共情与实际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测量某市高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将回收的483份有效问卷得分按降序排列,以前后27%为标准,划分为高(人际反应指针指数≥80)、低(人际反应指针指数≤66)共情组,然后分别致电高共情组30人,低共情组61人,告知致电的目的是邀请其近期内参加一次实验,并记录两组人员联系方式真实性、接听电话时的回应、参加实验的意愿、实际到场参与者等。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高共情组与低共情组被试在诚信行为、人际信任及助人行为叁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2)共情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并且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相比低共情个体而言,高共情的个体在任何助人情境中的助人行为都更多;高共情能力个体在人际信任和诚信行为方面较低共情能力个体更为突出;(3)共情的情感和认知成分与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正相关且唯一相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郑智燕,练金晶,刘玉童,姚琦[10](2019)在《立字为“信”: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从"熟人社会"来到了"陌生人社会",信任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信任危机也相伴而生。契约与信任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第叁方强制给予契约的情况,这与在现实生活中契约通常由集体共同制定的事实不符。另外,前人大多关注契约的具体内容对信任的影响,而极少关注契约制定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引入契约参与度作为自变量,探究契约制定过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引入认同感作为中介变量以解释其影响机制,为实际社会生活中契约制定的利益最大化提供理论基础。在现场实验中,利用北方某大学团委组织的宿舍风采大赛中的宿舍公约制定活动,选取该大学学生175名作为被试,结果发现契约制定过程对人际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假设提出的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认同感的中介效应显着,说明认同感在参与度与信任的关系中起到积极的中介作用,同时排除控制感的可能解释。在实验室实验中,选取上海某大学学生181名为被试,要求其制定"工作记忆任务"相关契约,采用修改过的Ein-Gar和Steinhart(2011)的方法对参与度进行操纵,结果支持了现场实验的结论,为上述结果提供了因果证据。研究表明较高的契约参与度会对人际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认同感来中介的。研究结果为现实生活中如何通过契约促进人际关系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人际信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湖北省黄石市29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人际信任量表(ITS)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与家庭环境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水平。由此得出结论,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信任论文参考文献

[1].杨媜媜,郭雯俏,林雪丽,欧玉莹,吴安仪.大学新生适应与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价值工程.2020

[2].韦耀阳,王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关系的量化分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董屹,曹文军,王晨,李娜.村卫生室人际信任模式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某区为现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

[4].何志芳,杨艳,刘建平.人际信任与合作的培养:基于信任和公共品博弈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9

[5].吴红彦,周晓伟,庞楠.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9

[6].钟媛媛,朱从书.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研究[J].心理月刊.2019

[7].周颖,程瑶.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

[8].张宵,姚禹含.中职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韦晓.共情增强人际信任,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郑智燕,练金晶,刘玉童,姚琦.立字为“信”: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人际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