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谷胱苷肽转硫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肝癌,基因,缺失,直肠,肿瘤,基因型。
谷胱苷肽转硫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全,陈思东,汪保国,周卫平[1](2007)在《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因素对肺癌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谷胱苷肽转硫酶(GST)和吸烟因素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广州市新发肺癌病人91例及同期非肺部疾患病人91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测定GST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GST的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因素对肺癌患病结局的影响。结果对GST基因多态性单独分析时,与肺癌关系较弱。其OR值为1.38,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因素存在下,两者联合作用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吸烟且GST-M1缺失者发生肺癌危险性为不吸烟而GST-M1正常者的3.07倍(P<0.01)。结论GST的单一基因的多态性不能增加患肺癌的危险,而与吸烟联合作用时则可增强患肺癌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付全航[2](2007)在《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和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年发病超过50万,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居第叁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我国属结直肠癌低发区,大部分省、市结直肠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第六位。但近年来,随着食物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延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94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城市和农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分别为8.96/10万和5.47/10万,较1988年分别上升了15%和3%。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环境因素与宿主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发)与印度(最低发)之间的差异达80倍,这种巨大的差异,一部分可用人群的饮食、生活方式及其他环境暴露的差异得到解释,另一部分则归结于人群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谷胱苷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主要功能是有效修饰有害分子,降低其生物活性,利于将其排出体外。谷胱苷肽转硫酶要因的多态性可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对致癌物质的代谢能力。因此,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个体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不同。最近,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上,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目的】本文应用以队列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了解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在江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进而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2000年8月~2002年9月江苏省淮安市和金坛市癌症发病登记资料,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315例,分别在江苏省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在淮安市和金坛市通过居民登记簿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每个病例选择1或2名对照,接受调查的一般人群对照共439名。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疾控中心的慢性病科医师调查每个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吸烟、饮酒习惯等,同时抽静脉血,置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管,分离白细胞。用QIAamp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DNA。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分析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第二部分,以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5密码子A→G),分析GSTPl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统计分析用SAs软件和Excel 2000软件进行,用χ~2检验基因型频度分布差异。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所有OR及其95%CI的计算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1.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70%、73.29%,无显着性差异(χ~2MH=0.032,P=0.857)。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3(95%CI:0.74~1.43)。2.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4%、57.31%,无显着性差异(χ~2MH=0.318,P=0.573)。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8(95%CI:0.80~1.45)。3.GSTP1野生型A/A、杂合型A/G和变异型G/G基因型分布频度在病例组分别为57.51%、36.74%和5.75%,对照组分别为63.70%、31.05%和5.25%,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χ~2MH=2.993,P=0.224)。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着升高,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9(95%CI:0.79~1.51)。4.本次研究对象的GSTP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样本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结论】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和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无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付全航,高长明,吴建中,曹佳,Tajima,Kazuo[3](2007)在《谷胱苷肽转硫酶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P1(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饮酒习惯与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直肠癌患者210例,人群对照439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5密码子A→G)。结果: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GSTP1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与GSTP1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着升高,调整OR值为1.11(95%CI:0.77~1.60)。结论: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直肠癌易感性无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邓伟,黄天壬[4](2006)在《广西肝癌高发区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中谷胱苷肽转硫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它危险因素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在肝癌高发现场以11个肝癌高发家族(88例)和相对应的11个非癌对照家族(115例)成员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肝癌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各 10ml,检测其HBV的感染标志物,并采用多重PCR法测定所有成员血细胞中的谷胱苷肽转硫酶M1(GSTM1)及谷胱苷肽转硫酶T1(GSTT1)的基因型。结果:(1)高发家族组成员GSTM1基因缺失率为74.7%(62/83),对照家族组成员缺失率为60.7%(65/1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05,P=0.043),OR值为1.908(95%CI=1.017~3.578)。 (2)高发家族组成员GSTT1基因缺失率为62.8%(49/78),对照家族组成员缺失率为57.3%(5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6,P=0.452),OR值为1.260(95%CI= 0.690~2.302)。(3)高发家族组成员HBsAg阳性率为30.68% (27/88),对照家族组成员阳性率为12.17%(14/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95,P=0.001),OR值为 3.193(95%CI=1.555~6.557)。(4)对GST基因型、HBV感染标志物、摄入玉米及饮用池塘水等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发现,GSTM1基因缺失型、血清HBsAg阳性及以玉米为主食是肝癌家族聚集的主要危险因子。结论:广西肝癌高发地区人群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它一些相关危险因素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0-01)
付全航,高长明,吴建中,曹佳,Tajima,Kazuo[5](2006)在《谷胱苷肽S转硫酶T1、M1和P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谷胱苷肽S转硫酶T1、M1和P1(GSTT1、GSTM1和GSTP1)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进行了1个病例—对照研究(结直肠癌患者315例,人群对照439例),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抽取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4密码子A→G)。结果①在结直肠癌组和正常组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55.24%、57.31%和72.70%、73.29%、差异无显着性。②在结直肠癌组GSTP1 A/A、A/G和G/G基因型分布频度分别为57.51%、36.74%和5.75%;对照组分别为63.70%、31.05%和5.25%,2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χ2 MH=2.993,P=0.224)。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着升高,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9(95%CI:0.79~1.51)。结论GSTT1、GSTM1基因缺失型和GSTP1 G/G基因型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邓伟[6](2006)在《广西肝癌高发区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中谷胱苷肽转硫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它危险因素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在肝癌高发现场以11个肝癌高发家族(88例)和相对应的11个非癌对照家族(115例)成员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肝癌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各10ml,检测其HBV的感染标志物,并采用多重PCR法测定所有成员血细胞中的谷胱苷肽转硫酶M1(GSTM1)及谷胱苷肽转硫酶T1(GSTT1)的基因型。结果:⑴高发家族组成员GSTM1基因缺失率为74.7%(62 /83),对照家族组成员缺失率为60.7%(65/1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OR值为1.908(95%C I= 1.017~3.578)。⑵高发家族组成员GSTT1基因缺失率为62.8%(49 /78),对照家族组成员缺失率为57.3%(5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6,P=0.452),OR值为1.260(95%C I= 0.690~2.302)。⑶高发家族组成员HBsAg阳性率为30.68%(27/88),对照家族组成员阳性率为12.17%(14/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5,P=0.001),OR值为3.193 (95%CI=1.555~6.557)。⑷对GST基因型、HBV感染标志物、摄入玉米及饮用池塘水等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发现,GSTM1基因缺失型、血清HBsAg阳性及以玉米为主食是肝癌家族聚集的主要危险因子。结论:广西肝癌高发地区人群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它一些相关危险因素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6-05-01)
邬剑军,任惠民,蒋雨平[7](2006)在《百草枯急性干预对小鼠π型谷胱苷肽转硫酶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化学毒物百草枯(PQ)是否影响π型谷胱苷肽转硫酶(GSTP1)mRNA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PQ处理的小鼠脑内GSTP1mRNA的分布。不同时间窗处死小鼠,于不同脑区提取总RNA,RT-PCR扩增GSTP1。结果:GSTP1mRNA在正常小鼠脑内广泛表达。大剂量PQ(50mg·kg-1)导致脑内各部位GSTP1mRNA杂交显色明显降低,黑质-纹状体区域尤其显着。PQ20mg·kg-1腹腔注射后3h,中脑黑质区域GSTP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明显降低(P=0.026);18h时纹状体GSTP1mRNA表达比对照组显着下降(P=0.044)。PQ50mg·kg-1腹腔注射,3h后中脑黑质区域和纹状体区域GSTP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显着减少(P值分别为0.024和0.034);18h时黑质和皮质GSTP1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显着下降(P值分别为0.008和0.037)。结论:PQ可影响小鼠黑质-纹状体区域神经元GSTP1m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提示PQ可能通过GSTP1增加罹患PD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马德亮,陈燕翔,李奕,赵焕堂,谢先明[8](2005)在《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基因缺失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GSTMI和GSTT1)基因缺失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62例HBsAg阳性肝癌患者和73例无症状单纯HBsAg阳性患者的GSTMI和GSTT1。结果肝癌组GSTMI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8.9%,对照组GSTMI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39.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OR值为2.246(95%CI=0.76-2.13)。肝癌组GSTT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67.1%,对照组GSTT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P=0.001),OR值为3.210(95%CI=0.82-2.22)。结论具有GSTMI缺失基因型或GSTT1缺失基因型的HBsAg阳性个体中,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05年09期)
马德亮,陈燕翔,李奕,赵焕堂,谢先明[9](2005)在《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基因缺失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GlutathioneSTransferaseM1;GSTMI和GlutathioneSTransferaseT1;GSTT1)基因缺失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62例HBsAg阳性人群中肝癌患者和73例无症状单纯HBsAg阳性对象的GSTMI和GSTT1。结果肝癌组GSTMI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8.9%,对照组GSTMI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39.7%,二者差异显着(χ2=5.34,P=0.021),OR值为2.246(95%CI=0.76~2.13)。肝癌组GSTT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67.1%,对照组GSTT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52.1%,二者差异显着(χ2=10.58,P=0.001),OR值为3.210(95%CI=0.82~2.22)。结论具有GSTMI缺失基因型或GSTT1缺失基因型的HBsAg阳性个体中,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05年05期)
楚心唯,朱文昌,陈清,吴敏,张维森[10](2004)在《广州市交警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调查广州市交通警察人群谷胱苷肽硫酶GSTM1(GlutathioneS -transferasesM1)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采用人群普查和多重差异PCR(multi-differentialPolymerasechainreaction ,MD -PCR)方法对广州市交通警察外周血白细胞DNA的GSTM1基因缺失型进行检测 ,比较GSTM1基因在性别、籍贯、民族、家族肿瘤史、工作性质、工龄及每周接触汽车废气时间等方面的分布 ,并与其它地区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广州市 2 0 93名在岗交通警察GSTM 1基因缺失率为 5 9 5 8% ,高于上海市区人群 4 8 86 % (P <0 0 5 ) ,低于云南籍肺癌人群 76 79% (P <0 0 5 )。性别、籍贯、民族、肿瘤家族史、工作性质、工龄每周接触汽车废气时间等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研究人群GSTM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 ,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率在研究人群内部分布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04年04期)
谷胱苷肽转硫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年发病超过50万,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居第叁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我国属结直肠癌低发区,大部分省、市结直肠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第六位。但近年来,随着食物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延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94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城市和农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分别为8.96/10万和5.47/10万,较1988年分别上升了15%和3%。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环境因素与宿主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发)与印度(最低发)之间的差异达80倍,这种巨大的差异,一部分可用人群的饮食、生活方式及其他环境暴露的差异得到解释,另一部分则归结于人群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谷胱苷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主要功能是有效修饰有害分子,降低其生物活性,利于将其排出体外。谷胱苷肽转硫酶要因的多态性可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对致癌物质的代谢能力。因此,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个体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不同。最近,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上,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目的】本文应用以队列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了解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在江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进而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2000年8月~2002年9月江苏省淮安市和金坛市癌症发病登记资料,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315例,分别在江苏省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在淮安市和金坛市通过居民登记簿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每个病例选择1或2名对照,接受调查的一般人群对照共439名。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疾控中心的慢性病科医师调查每个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吸烟、饮酒习惯等,同时抽静脉血,置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管,分离白细胞。用QIAamp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DNA。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分析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第二部分,以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5密码子A→G),分析GSTPl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统计分析用SAs软件和Excel 2000软件进行,用χ~2检验基因型频度分布差异。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所有OR及其95%CI的计算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1.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70%、73.29%,无显着性差异(χ~2MH=0.032,P=0.857)。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3(95%CI:0.74~1.43)。2.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4%、57.31%,无显着性差异(χ~2MH=0.318,P=0.573)。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8(95%CI:0.80~1.45)。3.GSTP1野生型A/A、杂合型A/G和变异型G/G基因型分布频度在病例组分别为57.51%、36.74%和5.75%,对照组分别为63.70%、31.05%和5.25%,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χ~2MH=2.993,P=0.224)。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着升高,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9(95%CI:0.79~1.51)。4.本次研究对象的GSTP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样本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结论】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和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胱苷肽转硫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德全,陈思东,汪保国,周卫平.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因素对肺癌影响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
[2].付全航.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和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07
[3].付全航,高长明,吴建中,曹佳,Tajima,Kazuo.谷胱苷肽转硫酶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邓伟,黄天壬.广西肝癌高发区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C].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5].付全航,高长明,吴建中,曹佳,Tajima,Kazuo.谷胱苷肽S转硫酶T1、M1和P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06
[6].邓伟.广西肝癌高发区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
[7].邬剑军,任惠民,蒋雨平.百草枯急性干预对小鼠π型谷胱苷肽转硫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
[8].马德亮,陈燕翔,李奕,赵焕堂,谢先明.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基因缺失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J].武警医学.2005
[9].马德亮,陈燕翔,李奕,赵焕堂,谢先明.HBsAg阳性人群中谷胱苷肽S转硫酶M1和T1基因缺失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J].广西医学.2005
[10].楚心唯,朱文昌,陈清,吴敏,张维森.广州市交警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