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传性,痉挛性,突变,基因,病理,内质网,胼胝。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论文文献综述
丁杨,向菁菁,刘敏娟,李海波,李红[1](2019)在《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家系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找出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提取先证者、先证者父母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捕获和测序,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针对变异位点在该家系6名患者和9名正常人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然后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进一步对1例胎儿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中6例病人均在ATL1基因的同一位点处发生突变(c.715C>T,p. R239C),家系中9例正常人和1例胎儿羊水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诊断,明确致病位点,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唐凤[2](2019)在《香港科技大学等提供遗传性痉挛截瘫病理研究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唐凤)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郭玉松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胡俊杰团队最近发现,一种名为ATL的酶被用于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这一新发现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胰岛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26)
陶晨怡,尹丽丽,庞笑然[3](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的综合征。其发病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所知的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隐性3种遗传方式。该病的病理改变以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索变性和脱髓鞘改变为主,以胸髓受累为多见。HSP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临床表现为渐进性下肢痉挛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超[4](2019)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临床表型及SPAST基因新突变和蛋白功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4,SPG4)患者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并研究SPAST基因和蛋白功能。方法: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酚-氯仿法抽提患者外周血DN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SPAST基因重排突变。对MLPA阴性样本进行二代测序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技术对检测结果予以验证。构建SPAST基因突变重组质粒,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共聚焦分析重组质粒spastin蛋白表达和功能。Minigene技术检测剪接突变对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临床表型回顾和基因检测分析共确诊SPG4患者40例,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在0-66岁之间(平均30.9±14.8岁),病程3-35年(平均15.5±7.6年)。临床表现为单纯型HSP,多以行走困难、不稳和/或双下肢乏力为首发症状,体检可见患者呈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和/或髌阵挛阳性和病理征阳性。3例患者伴有高弓足表现。根据MLPA、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我们在40例SPG4患者中共鉴定出31例SPAST基因序列变异(77.50%)和9例SPAST基因重排变异(22.50%)分别涉及34种不同的SPAST基因型,24例变异已报道,10例为SPAST基因新突变(c.280delG、c.766G>T、c.1094delC、c.885dupA、c.517_518delAG、c.1479T>A、c.908dupC、c.1536+2T>G、c.1413+1_1413+4delGTAA、c.1729-1G>A)。非剪接SPAST基因突变构建重组质粒蛋白水平检测发现5种突变spastin蛋白表达发生截短,2种突变蛋白大小正常。免疫荧光共聚焦提示相对于野生对照组,突变组spastin蛋白切割微管功能明显异常。Minigene 检测 c.1413+1_1413+4delGTAA 和 c.1729-1G>A 导致异常剪接,不能产生正常的spastin蛋白。c.1536+2T>G突变对剪接未产生影响。结论:SPG4具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临床上以逐渐进展的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腱反射亢进及痉挛步态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有剪刀步态和高弓足等表现。通过二代测序与MLPA技术的结合,我们明确了 40例SPG4患者,10种新的SPAST基因突变在以往国内外研究中均未报道,为首次提出,拓展了 SPG4的表型谱和突变谱。SPAST基因突变多为序列变异(75-80%),但仍有20-25%属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全外显子测序技术难以测出,对全外显子检测未发现明确致病位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患者而言,应考虑选用MLPA进一步检测。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共聚焦及Minigene技术的检测,我们发现新的7种非剪接SPAST基因致病突变可导致spastin蛋白聚集和功能丧失并影响微管蛋白切割。在SPG4疾病发展中异常M1 spastin蛋白和M87 spastin蛋白均可致病,致病机制倾向于功能丧失和功能获得同时存在,M1 spastin蛋白通过功能获得和功能丧失2种机制,而M87 spastin蛋白仅通过功能丧失机制导致疾病。剪接突变c.1413+1_1413+4delGTAA和c.1729-1G>A导致异常剪接,不能产生正常的spastin蛋白。c.1536+2T>G突变对剪接未产生影响。图[8]表[5]参[76](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柴森茂[5](2019)在《一家族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PG或HSP)是以远端双下肢进行性虚弱无力及肌张力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依据临床特征HSP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HSP具有高度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已经发现有超过80个基因与HSP的发病有关,其中由SPAST基因变异导致的SPG4型和由ATL1基因变异导致的SPG3A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HSP亚型,分别约占AD-HSP患者的45%和10%。然而仍有部分HSP患者的遗传机制不明,因此基于HSP家系寻找新的致病基因,完善HSP的突变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目的:本论文研究基于一个甘肃地区单纯性HSP家系,通过鉴定其致病性突变,为此家系以后的生育及产前筛查做出科学的指导,为HSP的致病基因谱提供更丰富的依据。方法:(1)收集到1例常染色体显性单纯性HSP家系,采集其临床信息及家族人员外周血;(2)检索已报道与HSP相关的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文献,汇总变异的相关信息,包括样本来源,患者性别、年龄,遗传方式,突变类型及突变位置,并对所收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针对HSP突变率较高的6个基因(SPAST,ATL1,NIPA1,REEP1,ZFYVE27和KIAA0196)的外显子序列,对所获HSP家系进行Sanger测序;(4)进一步对先证者,其父亲及外婆(Ⅲ-4,IV-3,V-2)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5)对可疑的突变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检测,对筛选到的该家系致病基因在72位健康对照中测序验证。结果:(1)筛选出了HSP相关的6个变异频率较高的基因:SPAST(SPG4),ATL1(SPG3A),NIPA1(SPG6),REEP1(SPG31),ZFYVE27(SPG33)和KIAA0196(SPG8)。对其外显子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突变;(2)WES发现共57个显性遗传模型相关的突变,从中筛选出13个可能与HSP相关的基因,在家系中的6个样本(包括WES的叁个样本)中做验证,得到和HSP共分离的有8个基因,均是杂合体变,其中UBAP1(Ubiquitin-associated protein1)基因是移码突变(Frameshift),其为泛素化相关蛋白,该基因与VPS37A基因(SPG53)相关,是已知的导致HSP发生的致病基因之一;(3)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的文献汇总分析发现,SPAST基因异常的有124篇,其中中国人群的有18篇;ATL1基因异常的有57篇,其中中国人群的有5篇。变异涉及到多种类型,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大片段的插入或缺失。SPAST基因变异主要发生在AAA(AAA ATPase domain.)结构域,ATL1基因没有变异热点结构域,分布较为平均。SPAST基因异常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晚,ATL1基因异常的患者发病较早,甚至在刚学走路时就表现出异常或比正常的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较晚;(4)对比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UBAP1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是一新的HSP的致病原因;(2)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HSP相关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没有差异;(3)HSP相关SPAST基因的错义突变热点区是AAA结构域,而ATL1基因没有变异热点结构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星,陈文军,曾嵘,胡风云[6](2019)在《遗传性痉挛截瘫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该病发病率低,基因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展,赵惠卿,王雪梅,杨雅琴,冯涛[7](2018)在《表现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1例首发症状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11)患儿。方法描述1例13岁发病的27岁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首发为抖动、肢体僵硬,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行走困难,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MRI示胼胝体萎缩和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基因检测提示SPG1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c.5867-1G>C和c.3687-2A>G。家系分析显示突变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SPG11可以帕金森综合征为首发表现,少年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儿有必要进行全面基因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1期)
曹丽荣,赵澎,蔡春泉[8](2018)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组由于轴索变性,合并或不合并脱髓鞘和神经元脱失而造成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临床表现具有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且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复杂。该文主要对HSP的分型、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詹飞霞,曹立[9](2017)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学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类具有显着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和痉挛所致的步态异常或障碍。临床上,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和线粒体母系遗传。根据临床表型的复杂与否,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至今HSP已发现或报道了78个致病基因相关位点,59个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常染色体显性HSP已发现20个致病基因相关位点,13个致病基因已被克隆。该文就常染色体显性HSP的遗传学特征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井忠翠[10](2017)在《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是双下肢进行性肌肉紧张、肌无力和痉挛状态。本研究旨在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一个中国汉族HSP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研究,为家系患者做出准确的基因诊断,为产前诊断和HSP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一个包含5代32人的HSP家系,绘制标准家系图,选取该家系Ⅲ代7人、Ⅳ代12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抗凝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g DNA)。对先证者(Ⅳ11)、先证者患病姐姐(Ⅳ8)和先证者未患病哥哥(Ⅳ9)进行一系列临床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颅脑磁共振检查。选取Ⅳ11、Ⅳ8和Ⅳ9的g DNA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运用SIFT、Poly Phen2、DNAMAN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获取可疑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应用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的方法将可疑致病突变位点在该家系19名研究对象和50例与该家系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中进行验证,分析该位点在家系内是否呈共分离,从而进一步验证该位点与该家系的关联性。结果临床检查结果:Ⅳ11和Ⅳ8均表现典型双下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无脊髓外其他系统症状,颅脑、颈椎、胸椎核磁共振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该家系中6例患者均携带SPAST(SPG4)上的同一突变位点(c.1606C>T,p.Gln536X),家系中13例正常者和50例与该家系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表明这一突变位点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此外,该突变位点在国内外尚未报道,是一个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结合临床症状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所患疾病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新发现的SPAST(SPG4)上c.1606C>T,p.Gln536X杂合突变是该HSP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这不仅拓宽了SPAST(SPG4)基因突变谱,也为该家系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为研究HSP的发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2)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唐凤)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郭玉松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胡俊杰团队最近发现,一种名为ATL的酶被用于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这一新发现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胰岛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论文参考文献
[1].丁杨,向菁菁,刘敏娟,李海波,李红.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
[2].唐凤.香港科技大学等提供遗传性痉挛截瘫病理研究新视角[N].中国科学报.2019
[3].陶晨怡,尹丽丽,庞笑然.针药结合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2019
[4].张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临床表型及SPAST基因新突变和蛋白功能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5].柴森茂.一家族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李星,陈文军,曾嵘,胡风云.遗传性痉挛截瘫1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7].王展,赵惠卿,王雪梅,杨雅琴,冯涛.表现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1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8].曹丽荣,赵澎,蔡春泉.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
[9].詹飞霞,曹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学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10].井忠翠.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