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论文

郑海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培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策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情境教学,就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但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方法。

一、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和法治素养不断提高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鲜活的生活情景和生活经历引入课堂,围绕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与感悟,通过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去说服、打动、改变、引导学生。

例如,在七年级关于“成长”“友谊”“师长”“生命”“青春”“情绪情感”“集体生活”等主题教学中,都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并运用好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探究与分享”,从而丰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性情,升华品格和增强践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品德、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和学科阅读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科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同学们谈谈进入中学后是否交到朋友?怎么交到朋友?有什么困惑?等等,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谈论、交流分享,我适时对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关注与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行动,友谊还需要精心呵护,要掌握和运用用心关怀、尊重对方、正确处理冲突、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等呵护友谊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学会与朋友和谐相处,和多数人和睦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集体和和谐社会。

选定滚转角wz的模糊论域WZ={-2,-1,0,1,2};模糊集为{NB,NS,Z,PS,PB},分别对应“负大”、“负小”、“零”、“正小”、“正大”;隶属度函数种类选择为“trimf”,隶属度函数参数分别为:[-3, -2, -1] ,[-2, -1, 0] ,[-1, 0 ,1] ,[0, 1, 2] ,[1, 2, 3] 。

二、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社会现实中有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要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就需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的知识,但由于各方面的知识之间都有跨度、有角度,所以要培养学生找准问题解决需要的切入口,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以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注重对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思想认识,再到生活实践方法的引导。因此,教师就要多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中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课程文化在新的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通过远程教育环境下课程文化的建设,使每位学习者能够更新知识结构,还能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实现现代教育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 创设凸显时代主题的教学情境

构建一个线上后台管理中心,建立非遗管理中心,内容包括:非遗资源数据库、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管理,建立非遗整合系统则是便于对非遗各项情况掌握并进行监管。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时,我就创设了关于库布齐沙漠成功治理,该治沙模式被认为是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经典样本,并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土地生命奖”等荣誉称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库布齐沙漠成功治理的原因。学生按小组深入讨论分析后进行了合作交流分享,从中也出现了不同意见的思维碰撞,我适时予以必要的引导。最后同学们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创新治沙模式及运用科技治沙等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参与,既掌握了知识,更提升了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儿;(2)在完全了解本次研究内容的前提下自愿入组且患儿的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儿;(3)鼻咽部医学影像学检查可见腺样体肥大;(4)年龄小于18岁的患儿。

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会见载誉归来的中国女排代表,向这支光荣的队伍表示祝贺,号召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新闻材料进行点评。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由各组代表进行交流汇报分享,经过大家共同交流合作,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女排在2019年世界杯比赛中,以十一连胜的优异战绩夺冠,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获得“世界三大赛”冠军的这种宝贵精神深深鼓舞着大家。大家认为,多年来中国女排以顽强的作风、高昂的斗志、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同时,同学们也指出女排精神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认同感特别强的中国女排教学情境,对引导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凸显时代主题,创设紧扣时政热点和地方素材的教学情境,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展示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以及本地区在发展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这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呈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如九上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作为思想主线,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时代主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和积极应对措施,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和感受中国力量,共享共创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的机会,做自信的中国人,追梦出彩。

四、 创设突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

2017年1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但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不统一的现象。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时,我就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已进入倒计时,北斗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成为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根据该情境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新闻材料谈感悟与启发。同学们对以上新闻材料兴趣很高,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今后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愿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创设强化法治意识的教学情境

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同时,本套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也依据了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材对法律领域的内容有所加强、更加集中,凸显了强化法治教育的目的。同时,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呈低龄化现象,这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高度重视。可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特别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要让学生懂法,如法律的特征与作用、违法行为、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依法治国等内容。第二,要守法用法,如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有关法律课程内容的学习时,要积极创设强化法治意识的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进行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的渗透,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感悟到法治的重要力量,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的素养,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

六、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对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还需要今后我们继续立足于课堂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力和思维水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方式,研究对应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

[2]谢佳莉.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分析[J].新课程,2018(35):6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8-548)。

作者简介:

郑海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标签:;  ;  ;  ;  ;  ;  

郑海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