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腰骶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椎间盘,多普勒,入射角,骶骨,压痛,钩针,阈值。
腰骶部论文文献综述
燕宏霞[1](2019)在《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自愿使用穴位镇痛仪的产妇与未使用的产妇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程处理,于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合谷、内关穴位及腰骶部电刺激镇痛。比较2组宫缩痛各时点VAS评分、产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宫缩开始0 min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宫缩15 min、30 min、60 min、第一产程结束、第二产程结束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产妇第二产程及第叁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合谷、内关穴、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感,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对产程进展有促进作用,且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20期)
赵学千,康晟乾,张喆,杜渐,贾育松[2](2019)在《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7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Z型拨针治疗及随访资料。采用局部VA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采用体表超声评价腰骶部脂肪疝大小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3个疗程,治疗前后局部疼痛有明显改善,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超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脂肪疝直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脂肪疝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脂肪疝的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赵伟,史本龙,朱泽章[3](2019)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形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非LDH腰痛人群腰骶部形态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探讨LDH患者腰骶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07例LDH患者(LDH组)及72例腰背部疼痛人群(对照组)影像学资料。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2组研究资料的椎间盘角(IDA)、腰椎前凸角(LLA)、腰骶前凸角(LSLA)、骶骨倾斜角(SSA)及腰骶角(LSA)。结果 LDH组患者L_4/L_5和L_5/S_1节段IDA、LLA、SSA及LS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节段突出者的L_4/L_5节段IDA低于L_5/S_1节段突出者,而L_5/S_1节段突出者的L_5/S_1节段IDA则低于L_4/L_5节段突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患者的LLA、SSA及LSA比正常人明显降低。LDH患者生理曲度的丢失主要由责任节段IDA的减小所致。(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东升,王文德[4](2019)在《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治杂病经验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锋钩针是山西师氏新九针重要针具之一,施治时可同时产生两种功能和作用:一是有刺激肌肉、放瘀血的功能,具有刺血的治疗作用;二是可割断皮下肌纤维及脂肪,具有割治的作用。师氏新九针传人王文德老师应用锋钩针治疗杂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尤其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痛经、慢性前列腺炎及痔疮等多种疾病,具有其他针具不可比拟的优势。锋钩针只是新九针针具的一种,其应用范围广泛而不限于此,新九针多种针具的配合使用则更加如虎添翼,收集整理九针名家治疗经验,将针具操作规范化,将治疗经验理论化,将临床和理论紧密化、系统化,是所有临床针灸医生应该重视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世兴[5](2019)在《螺旋CT诊断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2例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患者为调查对象,在任意编号方式下纳入常规组与实验组(n=21)。常规组应用常规CT予以检查,实验组应用螺旋CT予以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常规组检出率为80.95%,实验组检出率为100%,组间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在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较高,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准确判断及对症治疗,建议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0期)
马莹,任翼,黄怡然,韩瑜,夏晶[6](2019)在《腰骶松筋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次髎穴压痛反应及腰骶部压痛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腰骶松筋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次髎穴压痛反应及腰骶部压痛点的影响。方法将40例年龄16~30岁未育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松筋组20例与西药组20例,松筋组患者于每次月经期前3 d进行腰骶部松筋疗法治疗,每个压痛点治疗5 min,2次/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西药组患者于月经期前3 d给予布洛芬缓释片口服,2次/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测定2组患者第1次及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压痛阈值,并记录腰骶部压痛点数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2组患者初始治疗前及治疗第1,2,3个月经期第3天的疼痛情况。结果西药组患者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痛阈值、腰骶部压痛点数量与第1次开始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松筋组患者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痛阈值明显增高(P <0. 05),腰骶部压痛点数量明显减少(P <0. 05),且次髎穴痛阈值明显高于西药组而腰骶部压痛点数量明显少于西药组(P均<0. 05)。松筋组患者治疗2次后腰骶部压痛点的解剖学位置及其与背俞穴的重合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西药组患者治疗2次后均未发生明显变化。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 05),但2组间第1,2个月经期第3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松筋组患者治疗第3个月经期第3天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西药组(P <0. 05)。结论腰骶松筋法可通过对腰骶部压痛点的刺激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盛,朱奕,王彤[7](2019)在《健康人和偏瘫患者腰骶部外力干扰下的平衡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骶骨定标法观察不同方向的外力干扰对健康人、脑损伤偏瘫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招募健康者及脑损伤偏瘫患者各10名,通过在不同的方向施加外力,采集骶骨定标法的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结果:健康者在向后外方向用力干扰下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指标最大,其余叁个方向之间没有差异;偏瘫患者向偏瘫侧的平均摆动幅度最大(MSA=20.72mm),其次是向后(MSA=17.58mm),而向前及向健侧的(MSA=11.87mm、13.5mm)无差异。结论:当对健康人进行外力干扰时,向后平衡稳定性差;偏瘫患者当受到外力干扰时容易向偏瘫侧跌倒。(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1期)
王玉,刘臻,孙旭,李洋,王斌[8](2019)在《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和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7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者,其中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13.8±9.1岁(3~41岁)。术前均行全脊髓MRI、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腰骶部半椎体患者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情况。脊髓畸形包括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畸形、脊髓拴系、低位圆锥等。脊髓外畸形包括心脏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按患者性别(男性与女性)、半椎体所处侧别(左侧与右侧)、半椎体分节情况(完全分节、半分节与未分节)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单发半椎体与多发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结果: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11/75),其中脊髓纵裂6.67%(5/75),脊髓拴系5.33%(4/75),脊髓空洞4.0%(3/75),Chiari畸形1.33%(1/75),低位圆锥1.33%(1/75);3例(4.0%)患者同时合并两种脊髓畸形。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比较脊髓畸形的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15/75),其中心脏异常6.67%(5/75),泌尿生殖系统异常4.0%(3/75),双下肢不等长4%(3/75),骶骨发育不良6.67%(5/75)。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是发生率较高的脊髓外畸形。(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周庆双,陈曦,李松,徐亮,杜长志[9](2019)在《骨盆入射角对成人腰骶部峡部裂滑脱程度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DSG滑脱分型中PI分组标准分为低PI组(PI<45°)、中PI组(45°~60°)和高PI组(PI>60°)。测量的参数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计算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下腰椎前凸角/LL)、PT/PI。采用单样本K-S检验本组患者PI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叁组之间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I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103例,年龄51.7±10.4岁(31~71岁)。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P=0.20),均值为59.9°±10.5°,低、中和高PI组分别有12(8%)、67(44%)和74(48%)例。低PI组滑脱率明显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而高PI组L5/S1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低PI组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均显着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1);而LDI明显高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高PI组SVA明显高于低PI组和中PI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I与滑脱率、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SVA成正相关,与LDI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低PI患者滑脱程度较轻,高PI患者腰骶部椎间隙塌陷、滑脱程度重,骨盆后旋导致下腰椎前凸丢失。(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莉蓉,高志国,郑玲玲[10](2019)在《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男,67岁,患者于出生时在腰骶部发现一直径0.5 cm大小包块,无疼痛不适,一直未诊治,包块进行性增大,影响腰背部活动,来院要求手术。专科检查:腰骶部皮下触及一大小约20 cm×15 cm包块,皮肤未见脓头、破溃,包块质地韧,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超声检查示:腰骶部皮下探及一凸出体表的巨大肿物,大小约17.0 cm×15.2 cm×4.3 c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呈(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腰骶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Z型拨针治疗及随访资料。采用局部VA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采用体表超声评价腰骶部脂肪疝大小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3个疗程,治疗前后局部疼痛有明显改善,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超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脂肪疝直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脂肪疝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脂肪疝的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骶部论文参考文献
[1].燕宏霞.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9
[2].赵学千,康晟乾,张喆,杜渐,贾育松.Z型拨针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7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3].赵伟,史本龙,朱泽章.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形态学[J].脊柱外科杂志.2019
[4].刘东升,王文德.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治杂病经验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19
[5].刘世兴.螺旋CT诊断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马莹,任翼,黄怡然,韩瑜,夏晶.腰骶松筋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次髎穴压痛反应及腰骶部压痛点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7].王盛,朱奕,王彤.健康人和偏瘫患者腰骶部外力干扰下的平衡特征研究[J].中国康复.2019
[8].王玉,刘臻,孙旭,李洋,王斌.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和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9].周庆双,陈曦,李松,徐亮,杜长志.骨盆入射角对成人腰骶部峡部裂滑脱程度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10].王莉蓉,高志国,郑玲玲.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