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菜素类固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菜素类固醇,扇叶铁线蕨,配子体,孢子萌发
油菜素类固醇论文文献综述
汪金梅,于旭东,蔡泽坪,徐诗涛,罗佳佳[1](2018)在《油菜素类固醇对扇叶铁线蕨配子体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孢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L)处理,观察孢子萌发及原叶体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0~(–10 )mol/L 2,4-eBL促进扇叶铁线蕨孢子萌发,10~(–11 )mol/L2,4-eBL促进原叶体生长。本实研究不仅为促进扇叶铁线蕨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提供新方法,而且还为研究植物激素调控蕨类植物生长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郑冰峰,马玉柱,卢华丹,孙森,安汶铠[2](2018)在《喷施油菜素内酯对棉花类固醇5α~-还原酶基因(GhDET2)在干旱胁迫下表达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植物类固醇5α~-还原酶基因(DET2)作为油菜素内酯(BR)生物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棉花的Gh DET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对棉花‘新陆早17号’幼苗使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24 h,进行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的喷施处理,分析Gh DET2基因在棉花幼苗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表明Gh DET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有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用BR处理棉苗3 h和6 h后Gh DET2基因表达量在叶中明显提高,而在根和茎中只略微提高,12 h和24 h时Gh DET2基因表达量较前期还有所降低。喷施BR在短时间内促进Gh DET2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推测BR喷施能够短期高效地增强棉花的抗旱能力。(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2期)
司建萍[3](2016)在《胡杨油菜素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DWF4(PeDWF4)和CPD(PeCPD)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s,BRs)是一类发现较晚、结构特别、活性较高、作用广谱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激素)。DWF4(dwarf4)和CPD(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 and dwarfism)被认为是编码BR生物合成途径中限速反应酶的基因。近二十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和BRs合成缺陷与不敏感突变体的发现,有关BRs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在生物合成方面,关于它的合成途径已基本清楚,调控BRs合成的基因大部分也已经被克隆,但这些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拟南芥、水稻、玉米等少数几种草本植物中,在其他植物,尤其是在那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的木本植物中少有研究。为了了解草、木本植物间在BR的生物合成与遗传机制方面的差异,此前本实验室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材料,克隆出了与拟南芥CPD(At CPD)同源的c DNA序列(命名为Pe CPD),建立了拟南芥-Pe CPD转基因系(Pe CPDTL),初步研究了该基因的功能(Wu et al,2014)。本研究同样以胡杨为材料,克隆出了与拟南芥DWF4(At DWF4)同源的c DNA序列(命名为Pe DWF4),建立了拟南芥-Pe DWF4转基因系(命名为Pe DWF4-TL),并将此Pe DWF4-TL与上述的Pe CPD-TL人工杂交获得了拟南芥-Pe DWF4-Pe CPD双转基因系(Pe CP/DW-TL)。在此基础上,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系统分析比较了这叁个转基因系之间在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了解Pe DWF4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Pe DWF4和Pe CPD的功能差异以及Pe DWF4和Pe CPD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克隆到的Pe DWF4 c DNA全长1667bp,其中包含一个完整的长1470bp的编码框,编码一个长49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属于CYP90B家族,与At DWF4(CYP90B1)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2.53%,与Pe CPD(CYP90A)的同源性为38.95%,与某些草本植物(雷蒙德氏棉、陆地棉)CYP90B的同源性高于其与某些树木(桃树、巨桉)CYP90B的同源性。2形态学研究发现:与野生型(WT)相比,Pe DWF4-TL的叶变细变长变卷曲,叶面积减小;Pe CPD-TL的叶与WT的相似,但叶面积增大;Pe CP/DWTL的叶与Pe DWF4-TL相似,但变得比Pe DWF4-TL的更细、更长、更卷曲。Pe DWF4-TL、Pe CPD-TL与Pe CP/DW-TL的株高都显着增加,但Pe CPD-TL增高的的幅度大于Pe DWF4-TL,Pe CP/DW-TL增高的的幅度又大于Pe CPD-TL。此外,Pe DWF4-TL的花序茎变细,Pe CPD-TL的花序茎增粗,Pe CP/DW-TL的花序茎直径介于Pe DWF4-TL与Pe CPD-TL之间(与WT相近)。3遗传学分析发现:Pe DWF4-TL花期提前,Pe CPD-TL花期滞后,Pe CP/DW-TL花期介于Pe DWF4-TL与Pe CPD-TL之间(与WT相近);Pe DWF4-TL、Pe CPD-TL与Pe CP/DW-TL的果荚都增大,但是Pe CPD-TL的大于Pe DWF4-TL的,Pe CP/DW-TL的又大于Pe CPD-TL的。Pe DWF4-TL、Pe CPD-TL与Pe CP/DW-TL中果荚数目和种子产量也都降低,但Pe DWF4-TL降低的幅度大于Pe CPD-TL降低的幅度,Pe CP/DW-TL降低的幅度又大于Pe DWF4-TL降低的幅度。此外,Pe DWF4-TL中有大量畸形和败育果荚出现,Pe CPD-TL无畸形或败育果荚出现,Pe CP/DW-TL也有大量畸形和败育果荚出现,但比例超过Pe DWF4-TL。此外,Pe DWF4-TL在抽薹期、花序茎直径、果荚发育及种子产量等方面完全不同于以前Choe等(2001)建立的拟南芥At DWF4过表达系。4生理生化研究发现:与WT相比,Pe DWF4-TL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量子产量(PQY)、电子传递效率(ETR)降低;Pe CPD-TL的ΦPSII与PQY都升高,ETR与WT的相近;Pe CP/DW-TL的ΦPSII和PQY与WT的相近,但ETR减小。Pe DWF4-TL中叶绿素a和b(Chl a和Chl b)含量都显着降低,但Pe CPD-TL中Chl b含量升高、Chl a未变,Pe CP/DW-TL中Chl a与Chl b含量也显着降低,降低程度与Pe DWF4-TL相似。Pe DWF4-TL茎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但Pe CPD-TL的均显着升高,Pe CP/DW-TL的介于Pe DWF4-TL与Pe CPD-TL之间(与WT相似)。5显微结构观察发现:与WT相比,Pe DWF4-TL花序茎横切面面积和髓部面积减小;Pe CPD-TL花序茎横切面、木质部、韧皮部及髓部面积都明显增大;Pe CP/DW-TL茎横切面面积与WT相近,但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增大,髓部面积减小。6 RT-PCR和RT-q PCR检测Pe DWF4、Pe CPD、At DWF4、At CPD、At BR6OX2、At FLC、At TCP1、At GA5的转录水平发现:Pe CPD或Pe DWF4在Pe CPD-TL或Pe DWF4-TL中表达,Pe CPD与Pe DWF4在Pe CP/DW-TL中都表达,在WT中都不表达。At DWF4、At CPD、At BR6OX2、At FLC、At TCP1、At GA5在WT和所有转基因系中都表达。Pe DWF4-TL中,Pe DWF4的表达使At DWF4、At CPD、At BR6OX2、At TCP1、At FLC及At GA5的转录水平下调;Pe CPD-TL中,Pe CPD的表达使At DWF4、At BR6OX2、At TCP1及At FLC的转录水平下调,At CPD和At GA5转录水平上调。Pe CP/DW-TL中,Pe DWF4和Pe CPD的转录水平显着低于它们在Pe DWF4-TL和Pe CPD-TL中的转录水平,At DWF4、At BR6OX2、At FLC以及At TCP1的转录水平与它们在Pe DWF4-TL中的转录水平接近,但低于它们在Pe CPD-TL中的转录水平,At CPD和At GA5的转录水平介于Pe DWF4-TL与Pe CPD-TL之间。7 ELISA检测发现:与WT内源BRs含量(1.937μg g-1FW)相比,Pe DWF4-TL中内源BRs含量(2.567μg g-1FW)显着升高,Pe CPD-TL中内源BRs含量相反的显着降低(1.323μg g-1FW),Pe CP/DW-TL中内源BRs含量(2.1731μg g-1FW)低于Pe DWF4-TL中,但高于Pe CPD-TL中。8双向电泳-MALDI-TOF-TOF串联质谱分析发现:WT、Pe DWF4-TL、Pe CPD-TL与Pe CP/DW-TL中蛋白点总数分别为704、633、732和723。Pe DWF4-TL和Pe CPD-TL与WT的匹配率分别为65.56%与62.6%;Pe CP/DWTL与Pe DWF4-TL和Pe CPD-TL的匹配率分别为39.56%与41.63%。在成功鉴定的10个差异蛋白中,其中包括黑芥子酶1(N16)、类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N18)、类甘氨酸羟甲基转移酶(N19)、硫代葡萄糖苷酶(R2)、内膜相关蛋白(R3)、类果糖二磷酸醛缩酶(R4)、类核糖-5-磷酸异构酶(R5)、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8)、Rubisco活化酶(R12)、推定(putative)蛋白(R1),其中N16与R2与抗逆有关,R8与R12与光合作用有关,其余6个功能未知。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Pe DWF4和Pe CPD虽然都在BRs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2)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Pe DWF4的作用与At DWF4的作用也可能存在差异;3)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或组织器官中,Pe DWF4和Pe CPD可能存在复杂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关于Pe DWF4和Pe CPD作用及其互作的详细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11-01)
王婷婷[4](2008)在《油菜素类固醇的信号传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素类固醇作为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在胞信号传导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信号接收、信号传导、对信号的反应叁个方面作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08年20期)
范玉琴[5](2007)在《植物中油菜素类固醇信号转导与细胞增殖(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BRI1/BAK1复合体感知油菜素类固醇(BR)后,通过基因表达变化和涉及V-ATPase的快速生长诱导反应的磷酸化级联放大作用传递信号,并影响细胞增殖增长过程。本文就植物中BR调节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与细胞增殖作一综合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罗明,周建平,肖月华,李先碧,侯磊[6](2007)在《棉花油菜素类固醇合成酶基因GhDWF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油菜素类固醇物质(BRs)在棉花纤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棉花EST序列的筛选和整合,从陆地棉徐州142纤维中克隆了一个BRs合成酶基因GhDWF1。【结果】其cDNA序列全长1849bp,包含一个1692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编码563个氨基酸,与水稻、玉米、豌豆、番茄和拟南芥的BRs合成酶DWARF1/DIMINUTO有较高的同源性,具有该类蛋白的典型结构。GhDWF1基因在开花当天的胚珠和纤维中表达最强,在根、幼茎和纤维发育的各个时期表达较高。与徐州142野生型相比,无绒无絮突变体胚珠中表达量较低。【结论】暗示GhDWF1基因的表达与棉花纤维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7期)
陶亚忠[7](2004)在《玉米与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ZmDWF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素类固醇(BR)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植物固醇类激素,而油菜素类酯(Brassinolide, BL)是现在发现的这类类固醇中最具活性的一种形式。BR生物合成或信号传递相关基因的缺失,将使植物矮化。在双子叶植物中BR相关突变体的分子遗传学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已经证明了BR对于双子叶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除了最近报道的水稻的3个突变体外,BR对玉米以及别的单子叶植物的作用还知之甚少。拟南芥的DWF1/DIM是一个双功能蛋白,在BR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Δ~(24)异构反应以及随后的Δ~(24(25))还原反应。 为了更好的理解DWF1在单子叶植物的BR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利用RACE和RT-PCR的方法克隆了玉米中DWF1的同源基因ZmDWF1,这是在玉米中克隆的第一个与BR相关的基因。推测ZmDWF1编码562个氨基酸,与水稻OsDWF1和拟南芥DWF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5%和86%。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ZmDWF1在玉米的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而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ZmDWF1基因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特异性,并且主要在幼嫩的根尖表达。根尖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直接的表明在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大量明亮的红色颗粒状荧光,而在别的部位没有发现这种颗粒。因此我们推测,BR的生物合成可能主要在玉米的根中,尤其是根尖(根冠细胞)进行。 其次,尽管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疏水性分析表明,ZmDWF1是一种整合膜蛋白,我们依然将ZmDWF1全长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中,并成功的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了这种预测的膜蛋白全长。随后,利用Ni-NTA his tag亲和层析柱纯化了这种蛋白。在四次免疫兔子后,得到了抗ZmDWF1的多克隆抗体。同时,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将ZmDWF1定位在根尖细胞的内质网上。这是第一次将BR相关的蛋白用直接的方法进行定位研究。 第叁,构建了ZmDWF1基因的双链发夹环干涉载体p3301RNAi,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玉米。PCR和Southern blot的检测结果表明,RNAi构建体已经被整合进玉米的基因组中。而转基因矮化玉米不同时期的Western bot检测结果表明,ZmDWF1蛋白的表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这种抑制的程度与矮化的株高对应。转基因后代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矮化,在器官的发育和生长中表现一系列的异常。最显着的是茎和叶的伸长异常。以及维管束的分化和成熟受到影响。光镜的观察表明这些异常都是由于茎和叶细胞的组织以及极性伸长受到影响而造成的。电镜观察则显示气孔和叶绿体的生长也受到了影响。基于以上的实验研究,我们讨论了BR在玉米中的作用。 最后,转同样构建体的拟南芥植株具有与dwfl突变体类似的表型,PCR-Southem blot的检测结果表明,RNAi构建体已经整合进拟南芥的基因组中。而转基因矮化植株Western bot检测结果表明,DWF1蛋白的表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这表明高度相似的异源基因序列之间完全可以产生沉默。因此,我们的构建体有可能在其他作物的矮化基因工程中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油菜素类固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植物类固醇5α~-还原酶基因(DET2)作为油菜素内酯(BR)生物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棉花的Gh DET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对棉花‘新陆早17号’幼苗使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24 h,进行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的喷施处理,分析Gh DET2基因在棉花幼苗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表明Gh DET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有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用BR处理棉苗3 h和6 h后Gh DET2基因表达量在叶中明显提高,而在根和茎中只略微提高,12 h和24 h时Gh DET2基因表达量较前期还有所降低。喷施BR在短时间内促进Gh DET2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推测BR喷施能够短期高效地增强棉花的抗旱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菜素类固醇论文参考文献
[1].汪金梅,于旭东,蔡泽坪,徐诗涛,罗佳佳.油菜素类固醇对扇叶铁线蕨配子体生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8
[2].郑冰峰,马玉柱,卢华丹,孙森,安汶铠.喷施油菜素内酯对棉花类固醇5α~-还原酶基因(GhDET2)在干旱胁迫下表达影响的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3].司建萍.胡杨油菜素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DWF4(PeDWF4)和CPD(PeCPD)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6
[4].王婷婷.油菜素类固醇的信号传导[J].考试周刊.2008
[5].范玉琴.植物中油菜素类固醇信号转导与细胞增殖(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
[6].罗明,周建平,肖月华,李先碧,侯磊.棉花油菜素类固醇合成酶基因GhDWF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
[7].陶亚忠.玉米与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ZmDWF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