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毒素论文_王超,邱江兵,柳超,胡杨,闫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素,神经,纳米,光敏剂,细胞,丙氨酸,抑制剂。

神经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邱江兵,柳超,胡杨,闫晨[1](2019)在《神经毒素BMAA沿海洋食物链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研究发现,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对人的运动神经元具有选择性损伤,且在环境中广泛存在,被认为是导致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痴呆综合征(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Parkinsonism Dementia Complex,ALS-PDC)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环境因子。据报道,淡水和海洋环境中的蓝藻、硅藻和甲藻均可能产生BMAA毒素,且在多种贝类、鱼类等水生生物体内积累,潜在威胁水产品食用安全。因此,本研究选择青岛胶州湾为调查海域,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BMAA的含量进行分析,系统探讨了BMAA毒素沿海洋食物链的传递与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体内普遍含有BMAA;贻贝、扇贝、蛤仔、牡蛎、蛏类、扁玉螺等软体动物体内均检出BMAA;高营养级节肢动物叁疣梭子蟹体内也检出BMAA,说明BMAA毒素在海洋食物网中广泛分布。同时,BMAA浓度沿浮游植物(0.1μg/g)—浮游动物(1μg/g)—软体动物(3.5μg/g)—节肢动物(12μg/g)构成的食物链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因此,BMAA毒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能够沿食物链传递与放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风险,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期刊2019-08-16)

李武超,闫李丽,陈晓劼,李范珠,朱志红[2](2019)在《angiopep-2修饰的载FITC标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angiopep-2修饰的载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ANG-NPs/FITC-NT),该实验以一定比例m PEG-PLA和ANG-PEG-PLA为载体,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神经毒素(FITC-NT)为药物,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以粒径和包封率为综合指标,考察不同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组合对工艺的影响;采用透析法研究其在PBS缓冲液(p H7. 4,6. 5)中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ANG-NPs/FITC-NT,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30 s;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外形良好,平均粒径(123. 9±0. 5) nm,Zeta电位(-10. 5±0. 5) m V,包封率(68. 1±0. 4)%,载药量(0. 82±0. 01)%;在PBS缓冲液(p H 7. 4,6. 5)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均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分别为ln Q=0. 508 8lnt-2. 285 0,r=0. 961 5(p H7. 4)及ln Q=0. 449 9lnt-1. 855 3,r=0. 970 3(p H 6. 5)。实验结果证明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具有体外缓释特性,可能会成为NT脑内递药的良好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贾冰冰,叶梦,霍丽蓉[3](2019)在《PCBP1对神经毒素6-OHDA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PCBP1对于神经毒素6-OHDA所介导小胶质细胞BV-2的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空载质粒p EGFP-N1与PCBP1构建重组质粒,经酶切、纯化、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BP1基因转入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系24h时,用不同浓度6-OHDA于不同时间分别刺激BV-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进行检测。结果经测序鉴定显示成功构建PCBP1的真核表达载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同等剂量6-OHDA对转染p EGFP-N1-PCBP1(实验组)和p EGFP-N1(对照组)的BV-2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实验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晚期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剂量的6-OHDA对两组细胞作用24h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晚期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CBP1对6-OHDA所介导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PCBP1在帕金森病中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珍,徐青,余云舟[4](2019)在《E型肉毒神经毒素重组Hc-C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并纯化E型肉毒神经毒素(BoNT/E)受体结合区Hc的亚结构域EHc-C蛋白,并进行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出EHc-C基因,克隆于载体pTIG-Trx-His-tag中得到重组质粒pTIG-Trx-EHc-C,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超声破碎菌体,收集上清,经镍柱亲和纯化获得重组抗原EHc-C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纯化效果,之后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纯度>90%的重组抗原EHc-C蛋白,该重组抗原作为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反应,10μg剂量抗原蛋白3次免疫小鼠即可抵抗104LD50E型肉毒毒素攻击,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可达1.00 U/ml。结论获得的重组EHc-C抗原免疫原性良好,免疫小鼠后能抵抗E型肉毒毒素的攻击,产生强烈保护作用,可作为亚单位候选疫苗预防E型肉毒毒素中毒或用于研究肉毒毒素疫苗和抗体的功能表位。(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基勋[5](2019)在《外源性免疫细胞及神经毒素在人胚胎皮肤及正常成人皮肤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完整的包括各妊娠阶段胎儿皮肤以及成人皮肤的人化裸鼠模型,并进一步建立皮肤成活后深Ⅱ°烧(烫)伤的损伤修复模型,系统观察各阶段胎儿皮肤在体外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深Ⅱ度烧(烫)伤后的损伤修复过程。使用成人炎症免疫细胞以及外源性神经毒素、神经活性肽干预胎儿皮肤深Ⅱ°烧(烫)伤创面,分析免疫因素及神经因素在胎儿皮肤深Ⅱ°烧(烫)伤损伤修复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将不同妊娠阶段的人类胚胎皮肤和正常成人皮肤移植于T细胞免疫缺陷的裸鼠背部,采用不同时间的术后皮瓣温孵方法促其成活,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染色,系统观察记录各阶段胎儿皮肤及成人皮肤在移植成活后的生长发育变化过程。在此模型基础上,使用恒温控压电烫仪在裸鼠背部移植成活的胎儿皮肤上制作深Ⅱ°烧(烫)伤创面,构建各妊娠阶段胎儿皮肤深Ⅱ°烧(烫)伤的损伤修复模型,观察烫伤后创面修复过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MMP-2、MMPP-7、MMP-9和TIMP-1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将外源性的成人炎症免疫细胞(外周静脉全血的单个核细胞)注射于妊娠中期胚胎皮肤的深Ⅱ°烧(烫)伤创面下进行免疫学干预,对比对照组,观察分析其对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影响,并检测炎症免疫细胞干预后MMP-9和TIMP-1的表达情况变化。将外源性的神经性毒素(A型肉毒杆菌毒素)以及外源性神经活性肽(P物质)采用局部注射的方式引入妊娠中期胎儿皮肤深Ⅱ°烧(烫)伤创面中,与无神经因素干预的对照组比较,观察分析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各不同妊娠阶段的胎儿皮肤以及成人皮肤在裸鼠背部移植后,经过不同时间的皮瓣下温孵,均顺利获得成活,人化裸鼠模型成功构建。深Ⅱ°烧(烫)伤的损伤修复模型制作顺利,移植成活后的胎儿皮肤在裸鼠背部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烧(烫)伤后创面亦可以迅速愈合,且不遗留任何瘢痕外观。MMP-2在创面损伤修复与再生过程中则无明显表达,MMP-7的表达则与创面修复过程密切相关。MMP-9随修复细胞的迁移增殖不断变化,TIMP-1的表达晚于MMP-9,变化规律同MMP-9类似。外源性炎症免疫细胞(hPBMC)的注射延长了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的时间并可引起瘢痕形成,也改变了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过程中MMP-9和TIMP-1的表达模式。外源性的神经毒素(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后虽迟滞了创面愈合,但维持了早中期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结局特点。外源性的神经活性肽P物质注射干预后则加快了创面的愈合速度。结论:1,妊娠早中晚期的不同人类胚胎皮肤移植于裸鼠背部,经皮瓣下埋置、成活后温孵等合适方法的处理可以获得成活,从而成功建立稳定的人化裸鼠模型。2.人化裸鼠模型中移植成活的早中期胎儿皮肤的生长发育与宫腔内的发育变化过程并无二致。3.构建成功的深Ⅱ°烧(烫)伤创面损伤修复的人化裸鼠模型相对稳定,比较适用于进行人类早期胚胎皮肤的无瘢痕愈合机制以及以深Ⅱ°度烧烫伤为代表的皮肤深层组织坏死缺损后损伤修复再生过程的相关研究。4.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深入参与创面组织的修复重建和皮肤附件的发育过程,其中MMP-7与整个创面修复过程密切相关,MMP-2则与皮肤附件的发育联系更为密切,在创伤愈合与组织再生过程中罕见表达,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协同调节ECM的沉积与降解,MMP-9/TIMP-1比例的紊乱和不平衡是众多疾病状态的表现和重要的诱发因素。5.早中期胚胎皮肤之所以能实现无瘢痕的再生愈合,与其自身拥有的表皮干细胞的旺盛增殖分化能力、创面局部炎症免疫反应的缺失、细胞外基质降解沉积的及时调控、组织修复细胞的迅速游走和快速定植分化等密切相关。6.在成人炎症免疫细胞的干预下,妊娠中期的人类胚胎皮肤在经深Ⅱ°烧(烫)伤损伤后,创口局部的炎症反应加重,增殖上皮细胞的灵活性和游走性降低,创面的再生重建过程发生迟滞,干扰了无瘢痕愈合的完美再生效果,促进了瘢痕组织的形成。7.在外源性神经活性肽SP的干预下,创面修复与再生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使用外源性的神经毒素对局部创面干预后则表现出双重作用,即一方面抑制肉芽组织中Fb的增殖活性,导致创面修复再生过程的迟滞;另一方面,还能调节细胞外基质的构成,主要是胶原沉积的比例,从而减少了瘢痕增生和挛缩发生的几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田自有,陈赛贞,周金明,梁斌[6](2019)在《肉毒神经毒素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毒神经毒素(BoNT)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生物毒素,分为血清型A~G,具有高专一性地使表面神经末梢迟缓性麻痹的特点。由于BoNT具有简单易得和特殊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和临床治疗及研究,存在由于过量使用引起中毒的风险。同时,由于其高毒性,BoNT也是潜在的恐怖分子比较青睐的生化武器。因此,对于BoNT抑制剂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综述了BoNT的结构及其引起中毒的分子机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靶向A型BoNT轻链锌活性位点的8-羟基喹啉类、异羟肟羧酸类小分子抑制剂、A型BoNT轻链共价结合的不可逆小分子抑制剂、靶向A型BoNT轻链外结合位点的小分子非竞争抑制剂,以及靶向B、E型BoNT轻链的小分子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曾巧英[7](2018)在《肉毒神经毒素:一个老毒素的新密码》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毒梭菌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旱地(草地)和湿地两套自然循环机制,厌氧和产芽胞是成就其自然循环最合理的进化选择.肉毒梭菌本身无侵袭力,致病性全取决于毒素,即肉毒神经毒素(肉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NTs,botulin),致野生及家养脊椎动物肉毒中毒(botulism).据肉毒素抗原性将其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毒素型),目前已鉴定的毒素血清型已超过40个,产生肉毒素的细菌按遗传关系可分为7个种.毒素抗原性虽不同,但空间结构均相似,均含3个功能域:HC受体结合域、HN穿膜域和LC活性域.BoNTs-LC具Zn~(2+)依赖蛋白酶活性,降解外周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融合复合体蛋白,从而阻断神经递质释放,致肌肉麻痹.(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丁婕,欧杰,李晓晖,卢瑛[8](2019)在《我国常见海洋神经毒素的毒性脱除消减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我国常见的海洋生物神经毒素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海洋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本文从物理、化学和生物这叁大方法综述海洋生物中含有的神经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消减率研究进展;分别对温度处理,暂养脱毒,臭氧、氯气、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海洋神经毒素毒性的脱除及消减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陶成浩,郑红月,姚文栋,汤红霞,马瑞[9](2018)在《Angiopep-2修饰载神经毒素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载神经毒素(neurotoxin,NT)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ANG-LP-MSN-NT),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然后运用薄膜水化法制备ANG-LP-MSN-NT。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小角粉末衍射、氮气吸-脱附法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考察其镇痛效果。结果制备的MSN比表面积为557 m~2?g~(-1),孔径和孔容积(V_p)分别为2.94 nm和0.58 cm~3?g~(-1)。ANG-LP-MSN-NT分布均一,无团聚现象,粒径为(123.37±3.76)nm(PDI 0.20±0.02),Zeta电位为(-16.57±1.59)m V,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75±0.54)%与(91.82±3.12)%。ANG-LP-MSN-NT较MSN-NT体外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ANG-LP-MSN-NT起效快、最大镇痛效应优于其他组别。结论ANG-LP-MSN-NT解决了二氧化硅易团聚、易突释的问题,且更有利于NT在脑部富集,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神经毒素载体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8年04期)

叶勇[10](2017)在《红光诱导眼镜蛇神经毒素血脑屏障透过性及其镇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在红光激发下,通过光敏剂脱镁叶绿酸介导,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枢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镇痛效应。方法:将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在一侧加入脱镁叶绿酸与眼镜蛇神经毒素,采用630 nm激光在BBB照射10~60 min,定时在BBB另一侧取样,测定眼镜蛇神经毒素的透过率。用125I标记眼镜蛇神经毒素和脱镁叶绿酸联合静脉注射大鼠;采用630 nm激光通过颅骨钻孔照射、鼻腔照射或尾静脉血管照射60 min,处死大鼠取脑、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放射性计数测定。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对鼻腔照射小鼠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体外BBB模型显示眼镜蛇神经毒素随着红光照射时间延长,含量增加,但30min后趋于稳态。体内实验发现眼镜蛇神经毒素在红光照射后,脑内含量显着增高。小鼠给药和光照组痛阈提高,扭体数减少。表明脱镁叶绿酸在红光激发下可促进眼镜蛇神经毒素透过BBB进入大脑,提高镇痛效果。结论:光敏剂脱镁叶绿酸在红光激发下,可启动血脑屏障开放,促进眼镜蛇神经毒素的透脑吸收,发挥更强的镇痛作用。本研究为大分子药物的脑透过性吸收和提高中枢药物的作用效果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神经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制备angiopep-2修饰的载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ANG-NPs/FITC-NT),该实验以一定比例m PEG-PLA和ANG-PEG-PLA为载体,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神经毒素(FITC-NT)为药物,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以粒径和包封率为综合指标,考察不同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组合对工艺的影响;采用透析法研究其在PBS缓冲液(p H7. 4,6. 5)中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ANG-NPs/FITC-NT,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30 s;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外形良好,平均粒径(123. 9±0. 5) nm,Zeta电位(-10. 5±0. 5) m V,包封率(68. 1±0. 4)%,载药量(0. 82±0. 01)%;在PBS缓冲液(p H 7. 4,6. 5)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均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分别为ln Q=0. 508 8lnt-2. 285 0,r=0. 961 5(p H7. 4)及ln Q=0. 449 9lnt-1. 855 3,r=0. 970 3(p H 6. 5)。实验结果证明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具有体外缓释特性,可能会成为NT脑内递药的良好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邱江兵,柳超,胡杨,闫晨.神经毒素BMAA沿海洋食物链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C].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2019

[2].李武超,闫李丽,陈晓劼,李范珠,朱志红.angiopep-2修饰的载FITC标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3].贾冰冰,叶梦,霍丽蓉.PCBP1对神经毒素6-OHDA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9

[4].李珍,徐青,余云舟.E型肉毒神经毒素重组Hc-C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研究[J].军事医学.2019

[5].张基勋.外源性免疫细胞及神经毒素在人胚胎皮肤及正常成人皮肤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观察[D].山东大学.2019

[6].田自有,陈赛贞,周金明,梁斌.肉毒神经毒素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7].曾巧英.肉毒神经毒素:一个老毒素的新密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8].丁婕,欧杰,李晓晖,卢瑛.我国常见海洋神经毒素的毒性脱除消减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

[9].陶成浩,郑红月,姚文栋,汤红霞,马瑞.Angiopep-2修饰载神经毒素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

[10].叶勇.红光诱导眼镜蛇神经毒素血脑屏障透过性及其镇痛效应[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论文知识图

黄芪甲苷可以抑制ROS的大量产生神经酰胺、伏马毒素B1、NAC对鱼藤素...质粒酶切鉴定,得...重组腺病毒载体的PacI酶切鉴定腺病毒在293细胞中的扩增鉴定重组腺病毒

标签:;  ;  ;  ;  ;  ;  ;  

神经毒素论文_王超,邱江兵,柳超,胡杨,闫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