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稻田生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稻田,寄生蜂,群落,天敌,寄主,节肢动物。
非稻田生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胡良雄,刘杰,凌善峰,陈海东[1](2010)在《稻田与非稻田生境越冬节肢动物群落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对清新县双季稻田的冬闲田WF、田埂FR、周围杂草WH以及黑麦草田LL等4种不同生境下的节肢动物越冬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如下:鉴定出包括昆虫纲8目22科和蛛形纲1目6科共33种节肢动物。其中,植食性昆虫16种,捕食性昆虫4种,寄生性昆虫3种,中性昆虫3种,蜘蛛类7种。闲田和杂草均以蜘蛛类为主要优势种类,而田埂和黑麦草田分别以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最优势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以田埂的最高,黑麦草田最低;优势度指数(C)以黑麦草田高,田埂最低。杂草地与黑麦草田Jaccard相似性指数(q)最高,而冬闲田与田埂的相似性指数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林胜,侯有明[2](2004)在《非稻田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常性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许多农田生态系统已经不利于天敌的生存和发展。非稻田生境作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生境管理作为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系统,为天敌提供食物,替代猎物或寄主,以及避难所。许多研究表明,增加系统内生境和植被多样性,能增加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降低或抑制害虫的种群密度。另外,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对天敌的迁移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非稻田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节稻田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自然天敌对害虫控制效能,以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1-01)
毛润乾,古德祥,张古忍,张文庆[3](2001)在《非稻田生境褐飞虱卵寄生蜂群落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稻田周围田埂和路边上能寄生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群落的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休耕期 ,卵寄生蜂群落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 ;夏季休耕期 ,因为水稻收割 ,部分寄生蜂迁移到田埂和路边 ,卵寄生蜂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早稻生长期 ,田埂和路边的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同稻田褐飞虱卵寄生蜂和褐飞虱呈正相关的关系 ;晚稻移栽后 ,田埂和路边上飞虱卵寄生蜂数量下降 ,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晚稻后期 ,数量急剧上升随后很快下降。害虫防治史影响着稻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 ,综防区试验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寄生蜂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非综防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毛润乾,张文庆,张古忍,古德祥[4](2000)在《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稻田周围田埂、路边禾本科杂草上栖息着能寄生于稻飞虱卵的寄生蜂有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两类,它们是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要成员。群落中,缨小蜂科数量较多,其四个属中,数量上 Anagrus>Conatocerus>Neurotes>Mymar赤眼蜂科数量较少,所占比率小于9%。非综防区化学农药的毒性和残效加重了生境中寄生蜂生存压力,造成群落中多个物种占有优势地位,而稻飞虱主要天敌一缨小蜂的优势被削弱,不如综防区群落中缨小蜂的优势地位突出。(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2000年04期)
刘志龙,王连生,杜一新,俞晓平,吕仲贤[5](1999)在《捕食性天敌在单季稻田与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规律及其保护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陷阱法研究了浙西南山区单季稻区4种不同非稻田生境与稻田间捕食性天敌的迁移规律。初步探明各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种库资源丰富,由蜘蛛、蛙、鞘翅目捕食性昆虫和革翅目捕食性昆虫组成,蜘蛛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385%-75、0%,种类有9科 13种,优势种是拟水狼蛛;水稻移栽后的一个月内,捕食性天敌在稻田与非稻田生境间迁移活跃,从非稻田生境迁入稻田中的捕食性天敌是迁出数量的1.1-2.7倍;并在稻田内进行了减少施药次数试验,证明在水稻生长前期利用天敌控制稻飞虱为害,从而减少用药次数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俞晓平,胡萃[6](1996)在《稻飞虱和叶蝉的寄主范围以及与非稻田生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virescens(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俞晓平,胡萃[7](1996)在《非稻田生境与稻飞虱卵期主要寄生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稻飞虱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缨小蜂Anagrusflaveolus、A.optabilis和寡索赤眼蜂Oligositanaias及O.aesopi同时存在于稻田及其周围的非稻田生境中。寄主卵、寄主植物和栖息生境对卵寄生蜂的性比、体形大小和发育历期有着明显的影响。非稻田生境中禾本科杂草的种类和数量首先影响飞虱和叶蝉,从而影响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和质量。植物花对卵寄生蜂成虫的生存和寄生行为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俞晓平,胡萃,K.L.Heong[8](1995)在《非稻田生境对稻飞虱卵期天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生态系统包括稻田和非稻田两部分。非稻田生境则包括田埂,杂草地,沟渠边,路边和其它作物田等。然而,由于稻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水稻生育期短,收割和栽培等)和不适宜的农药施用常常破坏稻飞虱和天敌之间的种群平衡,最终导致稻飞虱的爆发。因此,在稻田系统遭到破坏时,稻田周围的非稻田生境在保护稻飞虱天敌的作用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1995-10-15)
非稻田生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经常性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许多农田生态系统已经不利于天敌的生存和发展。非稻田生境作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生境管理作为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系统,为天敌提供食物,替代猎物或寄主,以及避难所。许多研究表明,增加系统内生境和植被多样性,能增加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降低或抑制害虫的种群密度。另外,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对天敌的迁移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非稻田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节稻田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自然天敌对害虫控制效能,以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稻田生境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胡良雄,刘杰,凌善峰,陈海东.稻田与非稻田生境越冬节肢动物群落调查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林胜,侯有明.非稻田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C].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3].毛润乾,古德祥,张古忍,张文庆.非稻田生境褐飞虱卵寄生蜂群落动态[J].生态学报.2001
[4].毛润乾,张文庆,张古忍,古德祥.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J].昆虫天敌.2000
[5].刘志龙,王连生,杜一新,俞晓平,吕仲贤.捕食性天敌在单季稻田与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规律及其保护利用[J].浙江农业学报.1999
[6].俞晓平,胡萃.稻飞虱和叶蝉的寄主范围以及与非稻田生境的关系[J].浙江农业学报.1996
[7].俞晓平,胡萃.非稻田生境与稻飞虱卵期主要寄生蜂的关系[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
[8].俞晓平,胡萃,K.L.Heong.非稻田生境对稻飞虱卵期天敌的影响[C].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