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参”字之悟

荀子《劝学》“参”字之悟

关键词:《荀子》;《劝学》;参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三(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第三单元选编了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劝学》一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提高文言语感,学习借鉴古人议论艺术,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还可以用来指导高中阶段及以后的学习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这篇课文也是重点教学的课文之一。

一、不同版本所选编的《荀子?劝学篇》对“参”字的注解

2007年11月西安第一次印刷的教材中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这样注释的:[参(Cān)省(Xi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教学参考书》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2010年11月西安第四次印刷的教材中对“参”的注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句话:(参,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为什么在四年之后增加了这“一说”?

于是,带着疑问,笔者找到了几种不同版本所选编的《荀子?劝学篇》,逐一查看了对“参”字的注解。发现或作“参验”,或作“多次”,或两种注解并存。为方便阅读,现将对该字的几种典型注释按出版时间顺序摘抄如下: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杨宏选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先秦诸子散文选译》注释为:参,检验。对“日参省”的解释是“时刻检查反省”(p45)。这种解释与2007年11月西安第一次印刷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相一致。

2.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版《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册(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劝学》(节录)注释为:参,检验。省,反省,检查。这一解释和前一解释相同。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注释为:参,参验。一说,参,同“三”(p169~176)。这种解释与2010年11月西安第四次印刷的教材中的注释相近,差别在于,一说“参,通‘叁’”,一说“同‘三’”,仔细分析仍有细微差别。

4.三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补充教材《古诗文背诵》(修订本)注释为:(参省):一再反省自己。原话出自《论语》,《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解释,是把“参”等同于“三”了,表示多数或多次。

同一个“参”,在句中的意思到底应该是动词“验”,还是数词“三”或者“叁”呢?若是数词,为什么不和《论语?学而》里一样,直接写作“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呢?

二、历来对《荀子》一书的注解

带着疑问,笔者查看了历来对《荀子》一书的注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的《荀子集解》中的《劝学篇》,在“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句下,杨倞、俞樾、王先谦为“参”字的释义展开了一番“争论”,现全文摘录如下:

杨倞曰:“参,三也。曾子曰:‘日三省吾身。’”

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验也’。《管子?君臣篇》曰:‘若望参表’,尹注曰:‘参表,谓立表所以参验曲直。’,是参有参验之义。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后人不得‘参’字之义,妄据《论语》‘三省吾身’之文,增‘省乎’二字,陋矣。《大戴记?劝学篇》作‘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如’、‘而’古通用,无‘省乎’二字,可据以订正。”

先谦案:“《大戴记》一本作‘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与俞说同。孔氏广森云‘参己者,学乎两端,以己参之’。一本作‘而日参省乎己焉’,与《荀子》文同,此后人用《荀子》改《大戴记》也。《荀书》自作‘而日参省乎己’。参、三义同。《群书治要》作‘而日三省乎己’,易参为三,是本文有‘省乎’二字之明证,与杨注义合,俞说非。”

三人引经据典,王先谦一锤定音,认为应解释为与“三”通假,可是笔者查阅很多词典,都说“参”“三”通假是有条件的,且通假时作三分之一讲。

三、“参”字作“探究并领会”的意思讲更为贴切的理由

几番探寻,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难怪教材中两种解释并存。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自思全句及上下文,认为“参”字应作“探究并领会”的意思讲,更为贴切一些,理由有三:

其一,无论解释作“检验”也好,“多次”也罢,虽然看似通顺,但仔细斟酌,也都有些牵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中,撇开有争议的“参”字,“而”是连词,表递进,此句是说:君子要广泛的学习,而且要每天反省自己,然后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矣”。“省”有“检查反省”的意思,“日”亦有“多次”的意味,所以,个人以为上述解释均有些勉强。

其二,荀子此文开篇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接下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句话处在文章第二段末尾,是论述学习意义的,在连用了五个比喻后得出结论,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我们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个体内化然后外化的过程,应该是“学习——领会——对照检查——指导实践”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用所学知识指导个人实践行动。所以,在学习书本知识和对照反省之间,应该还有内心领会这一重要环节。

其三,古汉语中,与“参”连在一起的词语尚有“参悟”、“参禅”等等,笔者以为与“参省”一词结构相同,“参”字都有“探究领会”的意思。

以上解释,只是笔者个人教学之余偶然所思。一管之见,诚望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

[2]该书编写组.学生古汉语字典[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陕西省紫阳中学

邮政编码:725300

标签:;  ;  ;  

荀子《劝学》“参”字之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