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酸晶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酸,晶体,结构,溶液,固体,舌鳎,相图。
氨基酸晶体论文文献综述
郑欣欣[1](2019)在《一种假单胞菌来源的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及晶体结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转移酶(AT)由于能够将氨基转移到酮或酮酸中,并且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是用于合成手性氨基酸或者酮酸的重要生物催化剂。在所有的转氨酶中,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CAT)能可逆地催化支链氨基酸(BCAAs),如L-缬氨酸,L-亮氨酸和L-异亮氨酸,与α-酮戊二酸生成相应的酮酸和L-谷氨酸。目前,BCAT已应用于包括L-叔亮氨酸在内的非天然氨基酸及支链酮酸的生物合成。尽管BCAT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绝大多数的酶仍然缺乏广泛的底物范围和活性,因此研究新来源和新型酶具有很大的前景。本论文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挖掘出4种不同来源的BCAT,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克隆、表达及纯化。在进行了活性对比后,选择了来源于假单胞菌来源的BCAT(PsBCAT),进一步对其酶学性质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PsBCAT的最适反应pH、温度及PLP浓度分别为8.5、40oC、10 mM。PsBCAT表现出相对较宽的底物谱,并且对L-亮氨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和L-苯丙氨酸具有显着高的活性,活性分别为105 U/mg,127 U/mg,115 U/mg和98 U/mg。另外,PsBCAT对芳香族氨基酸如L-氨基酸,L-组氨酸,L-赖氨酸和L-苏氨酸具有活性。同时,为了分析PsBCAT的催化机理,本论文还解析了PsBCAT的晶体结构。基于确定的晶体结构,我们发现底物结合口袋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此外,在实际应用中,与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鸟氨酸氨基转移酶(BsOrnAT)进行偶联,并将偶联系统应用于L-叔亮氨酸的合成,最终转化率可以达到83%,这证明了PsBCAT能有效的催化L-叔亮氨酸的不对称合成,而偶联系统可用于除去抑制性副产物,并将反应平衡转向产物形成。综上所述,本文对PsBCAT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该信息将在酮酸与手性氨基酸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氨基转移酶工业生产酮酸及对映体手性氨基酸。(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7)
杨瑶瑶[2](2018)在《L-氨基酸的共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作为生命体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及日用化工等领域。目前氨基酸的主要生产方法为微生物发酵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会伴随有杂质氨基酸的生成。发酵液中的杂质氨基酸会对目标氨基酸的纯度以及晶体形貌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使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本文以杂质氨基酸对目标氨基酸结晶产品的影响为背景,探究了L-缬氨酸、L-正缬氨酸、L-丙氨酸在共结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杂质氨基酸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根据湿渣法原理,测定了20°C下,L-缬氨酸/L-正缬氨酸,L-缬氨酸/L-丙氨酸在纯水中的叁元相图,并采用PXRD分析了平衡固相的性质。发现L-缬氨酸/L-正缬氨酸为完全固体溶液物系,而L-缬氨酸/L-丙氨酸则为部分固体溶液物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L-正缬氨酸和L-丙氨酸为杂质,对其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固体溶液的范围内,L-正缬氨酸的分配系数大于L-丙氨酸的分配系数。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了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L-缬氨酸和L-丙氨酸组分比例不同的固态样品,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从疏水性、溶解度参数和晶体结构等角度对叁种氨基酸进行了探究,进而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两方面对形成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分别以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作为添加剂,通过单晶生长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速率和晶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氨基酸对L-丙氨酸生长的作用效果相似,极少量的添加剂便能抑制晶体沿b轴方向的生长,而晶体沿c轴方向的生长速率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这是添加剂分子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即占据活性生长位点从而降低晶面的生长速率;去溶剂化作用加快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晶面的生长,而去溶剂化作用的强弱与氨基酸侧链的疏水性相关。除此之外,添加剂达到一定浓度后,L-丙氨酸的晶习会由棒状变为针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建生[3](2018)在《氨基酸分子诱导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酸钠为代表的晶体手性对称破缺一直是科学研究与学术探讨的热点,在氯酸钠溶液结晶过程中,除理化因素外,某些手性物质的添加,比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能会导致氯酸钠晶体发生定向手性对称破缺,这类手性物质被称为手性诱导剂。然而,目前对于手性诱导剂能否诱导晶体手性对称破缺及其诱导机理尚存在重大分歧,本研究首先以氨基酸作为手性诱导剂,考察了不同氨基酸对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影响,其次探讨了以氨基酸为代表的手性诱导剂分子诱导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机制。我们以氯酸钠溶液的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在过饱和度、结晶温度、结晶时间一致时,考察氯酸钠溶液在L-甘氨酸、L-丙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精氨酸、L-酪氨酸以及L-脯氨酸等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氨基酸诱导剂的作用下,溶液结晶手性对称破缺的情况,手性对称破缺的程度以CEE(Crystal Enantiomeric Excess)来衡量。实验结果显示L-精氨酸诱导下的氯酸钠溶液结晶体系的CEE与纯氯酸钠溶液结晶体系的CEE具有显着差异,L-精氨酸的加入可以定向扩大氯酸钠溶液结晶生成的D型晶体比例。其他氨基酸诱导下的氯酸钠溶液结晶体系的CEE与纯氯酸钠溶液结晶体系的CEE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只有L-精氨酸对氯酸钠溶液结晶手性具有诱导作用,同时也说明特定手性诱导剂确实能够使晶体发生定向手性对称破缺。由于在手性分子诱导手性晶体不对称成核过程中,仅手性分子的空间结构会对此过程产生明显影响,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基于尺寸效应的诱导机制,来解释L-精氨酸诱导氯酸钠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现象,该诱导机制认为L-精氨酸分子与D型氯酸钠晶体在空间结构上的匹配可以降低成核的表面能,所以氯酸钠分子或分子团簇在以L-精氨酸为模板进行成核时会更加容易生成D型氯酸钠晶体,这样就导致最终生成的D型晶体个数多于L型。基于尺寸效应的手性诱导机制可以合理地解释L-精氨酸对氯酸钠晶体手性的诱导现象,为了佐证基于尺寸效应的手性诱导机制的正确性,我们又让L-精氨酸去诱导跟氯酸钠晶体空间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的溴酸钠晶体,实验结果表明L-精氨酸对溴酸钠溶液结晶同样具有手性诱导作用,这从正面佐证了基于尺寸效应的手性诱导机制的正确性。为了使L-精氨酸分子诱导氯酸钠晶体实现定向完整手性对称破缺,本文通过在含过量氯酸钠溶质晶体的溶液中添加L-精氨酸,并采用研磨搅拌的方式,进行了 L-精氨酸分子诱导氯酸钠晶体完整手性对称破缺的研究,考察了 L-精氨酸含量,玻璃珠添加量,搅拌速度叁个因素对氯酸钠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影响。结果表明L-精氨酸具有很强的手性诱导效应,在其与氯酸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50时(此时其浓度仅约为0.008 mol/L),在研磨搅拌作用下仍然可以诱导氯酸钠晶体实现定向高度手性对称破缺。随着L-精氨酸含量的增加,氯酸钠晶体实现同样程度手性对称破缺的时间会有所缩短,但最终的手性对称破缺程度却没有提高,最终D型晶体的光学纯度,同时也是结晶体系的CEE,均会止步于94%左右。而当L-精氨酸与氯酸钠晶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提高到1:400(对应的L-精氨酸浓度约为0.026 mol/L)时,氯酸钠晶体反而不易实现高度的手性对称破缺,这可能是因为较高浓度的L-精氨酸破坏了氯酸钠的正常结晶体系。同样,玻璃珠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的提高只能缩短结晶体系实现同等程度对称破缺所需的时间,不能提高体系最终的手性对称破缺程度,最终D型晶体的光学纯度,同时也是结晶体系的CEE,同样也在94%左右。(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01-01)
张小芳[4](2016)在《基于分子自组装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氨基酸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分子自组装技术与凝胶光子晶体的免标记快速响应特性相结合,设计并且构建了基于自组装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氨基酸分析。因凝胶光子晶体兼具智能水凝胶的环境敏感性以及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在以配位作用为驱动力的自组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凝胶光子晶体的衍射峰波长随着自组装分子的种类和浓度的变化发生变化。采用光纤光谱仪实时监测自组装过程中凝胶光子晶体的衍射峰波长变化,得到了衍射峰波长与自组装分子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了参与自组装的氨基酸分子的传感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以咪唑、金属铜离子(Cu~(2+))以及L-组氨酸(L-His)之间的配位作用作为自组装的驱动力,在凝胶光子晶体膜表面构建了咪唑/Cu~(2+)和咪唑/Cu~(2+)/L-His的二元和叁元可逆自组装体系。通过实时监测凝胶光子晶体的衍射峰波长变化,考察了咪唑的固载量、溶液的pH、离子强度、Cu~(2+)浓度以及时间等因素对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固定咪唑的固载量为1.35 mol%,Cu~(2+)的浓度为1.0′10-5 mol·L-1,溶液的pH为6.5,构建了咪唑/Cu~(2+)二元自组装体系。然后,在二元自组装体系的基础上继续组装L-His。实验发现,当L-His的浓度在1.0′10-10 mol·L-1-1.0′10-4 mol·L-1范围内时,自组装过程中凝胶光子晶体的Bragg衍射峰波长位移值(Δλ)与溶液中L-His的浓度对数值(logc)呈线性关系,据此实现了溶液中微量L-His的在线传感分析。2、利用咪唑、金属镉离子(Cd~(2+))及L-半胱胺酸(L-Cys)之间存在的配位作用,在固载有咪唑的凝胶光子晶体膜表面构建了基于咪唑/Cd~(2+)的二元自组装体系以及咪唑/Cd~(2+)/L-Cys叁元自组装体系。在自组装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利用光纤光谱仪监测了凝胶光子晶体的衍射峰变化情况,考察并优化了影响自组装体系形成的因素(溶液的pH、离子强度、时间以及Cd~(2+)的浓度等),在溶液pH为6.0的1.0′10-4 mol·L-1 Cd~(2+)溶液中构建了咪唑/Cd~(2+)二元自组装体系。然后,在咪唑/Cd~(2+)二元自组装体系的基础上继续组装L-Cys。实验结果表明,在咪唑/Cd~(2+)/L-Cys叁元自组装体系形成过程中,凝胶光子晶体的衍射峰波长值(λ)会随着L-Cy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L-Cys的浓度在1.0′10-9 mol·L-1-1.0′10-4 mol·L-1范围内时,光子晶体的波长变化值(Δλ)与L-Cys的浓度对数值(logc)存在线性关系,依此可以实现溶液中的微量L-Cys的在线传感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曹亚萍,易芩兰,刘洪梅,李海霞,左建丽[5](2016)在《氨基酸席夫碱氧钒(Ⅳ)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具有新生物活性的非铂系前药。方法采用一锅合成法合成3个新的氨基酸席夫碱和1,10-邻菲罗啉(Ⅳ)配合物[VO(o-van-Naph-L-Ana)(Phen)](o-van-Naph-L-Ana为邻香草醛与3-(1-萘基)-L-丙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为1,10-邻菲罗啉)(1)、[VO(Hynaph-L-Tyr)(Phen)](Hynaph-L-Tyr为2-羟基-1-萘甲醛与L-色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1,10-邻菲罗啉)(2)和[VO(o-van-L-Trp)(Phen)](o-van-L-Trp为邻香草醛与L-色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1,10-邻菲罗啉)(3),利用高分辨质谱、FT-IR谱及摩尔电导进行了表征研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用MTT法测定目标配合物1、2和3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和Hep G2(人源肝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合成了3个新的钒氧氨基酸席夫碱配合物。3个目标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2和3对两种受试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2和3对A549的IC_50分别为58.88和53.08μmol/L,对Hep G2的IC50分别为:83.95和44.74μmol/L。结论探寻了一种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的一锅合成方法。合成得到的3个目标配合物中,化合物2和3对A549和Hep G2细胞具有中等活性。(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林建伟,张春晓,孙云章,翟少伟,宋凯[6](2015)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与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试验设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1%,在每个蛋白质水平下分设鱼粉组(基础饲料)、鸡肉粉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鸡肉粉+必需氨基酸(EAA)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鸡肉粉+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NEAA)。将平均体重为(0.37±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配到32个圆桶(150 L)中,每桶30尾,每4个桶为1组,饲喂1种饲料,每天饱食投喂3次,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鸡肉粉+EAA组、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比鸡肉粉组有显着提高(P<0.05),但仍显着低于鱼粉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之相反;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鸡肉粉+EAA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喂40%蛋白质水平饲料较饲喂31%蛋白质饲料显着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虾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但显着降低虾体粗脂肪含量(P<0.05)。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EAA/NEAA与饲料EAA/NEAA呈正线性关系,且血浆游离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与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鸡肉粉组血浆游离蛋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着低于鱼粉组(P<0.05),各组对虾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中补充晶体EAA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但进一步补充晶体NEAA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其生长性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翠翠[7](2015)在《系列N-3-吡啶磺酰化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孔洞的金属簇合物已成为当前化学界的研究热点。人们对此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也合成出大量结构多样的配位聚合物簇合物,其成果大都集中在含氮杂类配合物、羧酸类簇合物、混合配体类簇合物以及有机磷配体类簇合物等领域,而磺酸类配合物的报道不多。本论文选用N-3-吡啶磺酰化氨基酸(α-丙氨酸(H2L1),β-丙氨酸(H2L2),苏氨酸(H3L3),甘氨酸(H2L4))为配体,致力于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磺酰化氨基酸配位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容易组装成超分子结构,因此,基于磺酸基的多孔金属簇合物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起始物料比、pH、溶剂等实验条件进行调控,初步研究了它们和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并合成了 9个未见报道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对部分化合物的磁性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5部分。第一章:简述原子簇合物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和合成配合物的影响条件,并简要介绍了簇合物的研究近况以及磺酰化氨基酸配合物研究现状。第二章:N-3-吡啶磺酰化氨基酸配体的合成(α-丙氨酸(H2L1),β-丙氨酸(H2L2),苏氨酸(H3L3),甘氨酸(H2l4))。第叁章:合成了四个以H2L1,H2L2和H3L3为配体的钴配合物:[Co(HL1)2·(H2O)2]n(1),[Co2(HL2)4·H2O]n·4H2O·2EtOH(2),[Co9(H2L3)6(OH)6(CO3)(H2O)6]·CO3·2H2O(3),[Co9(HL1)6(OH)6(CO3)2(CH3C00)2(H20)2]n·H2O(4)。通过 X-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单核聚合物,配合物(2)为双核聚合物,但两者都为二维平面结构。配合物(3)是由μ6-CO32-桥连的九核超分子簇合物,配合物(4)是基于Co9簇中的四个配位水分子被两个醋酸根取代而成的一维配位聚合物。这四个不同的配合物是通过调节起始物料比和改变溶剂得到的。配合物(3)(4)都表现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3)伴随有自旋倾斜现象。第四章:合成了四个基于H2L1、H3L2和H2L4的九核镍簇合物:[Ni9(HL4)6(OH)6(CH3COO)2(CO3)2(H2O)2]· 7H2O(5),[Ni9(HL2)6(OH)6(CO3)2(H2O)6]·20H·9H2O·2EtOH(6),[Ni9(HL1)6(OH)6(CO3)2(H2O)6]· C03 · 7H2O(7),[Ni9(HL1)6(OH)7(CH3COO)(CO3)2(H2O)2]n·14H2O(8)。通过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5)~(7)是通过两个μ6-CO32-桥连而成的九核簇合物,而配合物(8)是通过溶剂诱导作用得到的基于配合物(7)中的叁个配位水分子被一个醋酸根和一个氢氧根取代而成的一维之字链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5)~(8)表现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第五章:合成了基于H2L1的锰聚合物:[Mn(HL1)2(H2O)2]n(9)。配合物(9)为单核配位聚合物,在氢键作用下形成二维平面超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毛俊妮[8](2015)在《氨基酸席夫碱及其构筑的手性螺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氨基酸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螺旋结构不仅因为自身有趣的结构,还由于它们潜在的运用于分子识别、非线性光学材料、不对称催化、对映异构分离、生物制药等领域而吸引着配位化学家的兴趣。因此,我们尝试在氨基酸Schiff喊的基础上自组装螺旋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并进行性质的研究。本学位论文以L-苏氨酸、D-苏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和甘氨酸分别与共轭性高空间位阻较大的2-羟基-1-萘甲醛合成了5个氨基酸Schiff喊配体,并与过渡金属离子通过常温挥发法进行组装,合成出一系列一维氨基酸席夫碱金属配合物{[Zn2(nap-L-Thr)2(H2O)2]·H2O}n (1),{[Zn2(nap-D-Thr)2(H2O)2]H2O}n (2),[Cu(nap-L-Leu)]n (3),{[Cu(nap-L-Ile)(H2O)]H2O}n (4),[Cu(nap-Gly)(H2O)]n (5),[Cu2(Nap-Gly)-2H2O (H2O)(pyr)(CH3OH)2](6)以及零维结构的配合物Mn2C2O4(bpy)2·C8H6O2ClO4(7), CuNap(bpy)Cl (8)[Cu(C5H11O2N)(phen)H2O]·H2OCl(9).配合物1-5展现了一维结构,其中配合物1和2是对映异构体,1是右手螺旋链,2则是左手螺旋链,配合物3和4都是左手螺旋链,配合物5是“Z”形链。而配合物6具有吡嗪桥连的双核铜结构,配合物7具有草酸桥连的双核锰结构,配合物8和9是单核结构。这些配合物均进行了单晶X-ray衍射和红外结构表征,选择性地进行了紫外光谱表征及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圆二色谱、荧光和磁学性质的测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董璐,郑春英,周培,施如菲,李晖[9](2014)在《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晶体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族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是配位化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相对于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配合物而言,主族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比较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主族金属的闭壳层电子层结构、有限的价电子数和较少的氧化态等特点,使得主族金属与有机配体的相互作用较弱,作用模式较为单一.但近年来,随着合成技术与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具有新颖结构并具有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相似的优良性能的主族金属配合物也不断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的氨基酸是一类良好的功能配体,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化学、生物、医药和材料等众多学科领域中的共同的基本问题.解决基本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可能是研究这些新型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与物质结构.因此,本工作基于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从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了新型的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包括当前热门的MOF类的结构;综述了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系统地开展主族金属氨基酸的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思路.谨以此文献给2014年国际晶体学年.(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张珊,艾庆辉,麦康森,徐玮,韩冰[10](2014)在《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半滑舌鳎稚鱼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人工微颗粒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稚鱼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以晶体氨基酸混合物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鱼粉蛋白(0%CAA、25%CAA、50%CAA、75%CAA和100%CAA),在25%替代水平设计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组(C-25%CAA),配制实验微颗粒饲料。每种微颗粒饲料随机投喂叁组实验鱼[初始体重(0.094±0.02)g,35日龄],每组实验鱼放养150尾,养殖周期28d。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包膜条件下,各处理组的胰蛋白酶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着下降(P<0.05),且包膜处理组(C-25%CAA)与全鱼粉组无显着差异(P>0.05)。肠段胰蛋白酶活力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比值随氨基酸替代水平的升高显着下降(P<0.05),鱼粉组显着高于75%和100%处理组(P<0.05),但与25%处理组、包膜处理组(C-25%CAA)和50%处理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处理组淀粉酶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着上升(P<0.05)。亮氨酸氨肽酶(LA)和碱性磷酸酶(AP)活力(肠段与刷状缘)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着下降(P<0.05),包膜处理组(C-25%CAA)与全鱼粉组无显着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GPT/ALT)和谷草转氨酶(GOT/AST)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着上升(P<0.05),50%、75%和100%处理组显着高于鱼粉组、25%处理组和包膜处理组(C-25%CAA)。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显着影响了半滑舌鳎稚鱼的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而且在25%的替代水平下,与未包膜组相比,包膜处理组能显着促进半滑舌鳎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氨基酸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作为生命体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及日用化工等领域。目前氨基酸的主要生产方法为微生物发酵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会伴随有杂质氨基酸的生成。发酵液中的杂质氨基酸会对目标氨基酸的纯度以及晶体形貌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使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本文以杂质氨基酸对目标氨基酸结晶产品的影响为背景,探究了L-缬氨酸、L-正缬氨酸、L-丙氨酸在共结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杂质氨基酸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根据湿渣法原理,测定了20°C下,L-缬氨酸/L-正缬氨酸,L-缬氨酸/L-丙氨酸在纯水中的叁元相图,并采用PXRD分析了平衡固相的性质。发现L-缬氨酸/L-正缬氨酸为完全固体溶液物系,而L-缬氨酸/L-丙氨酸则为部分固体溶液物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L-正缬氨酸和L-丙氨酸为杂质,对其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固体溶液的范围内,L-正缬氨酸的分配系数大于L-丙氨酸的分配系数。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了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L-缬氨酸和L-丙氨酸组分比例不同的固态样品,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从疏水性、溶解度参数和晶体结构等角度对叁种氨基酸进行了探究,进而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两方面对形成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分别以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作为添加剂,通过单晶生长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速率和晶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氨基酸对L-丙氨酸生长的作用效果相似,极少量的添加剂便能抑制晶体沿b轴方向的生长,而晶体沿c轴方向的生长速率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这是添加剂分子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即占据活性生长位点从而降低晶面的生长速率;去溶剂化作用加快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晶面的生长,而去溶剂化作用的强弱与氨基酸侧链的疏水性相关。除此之外,添加剂达到一定浓度后,L-丙氨酸的晶习会由棒状变为针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酸晶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郑欣欣.一种假单胞菌来源的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及晶体结构解析[D].新疆大学.2019
[2].杨瑶瑶.L-氨基酸的共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杨建生.氨基酸分子诱导晶体手性对称破缺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4].张小芳.基于分子自组装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氨基酸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6
[5].曹亚萍,易芩兰,刘洪梅,李海霞,左建丽.氨基酸席夫碱氧钒(Ⅳ)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英文)[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
[6].林建伟,张春晓,孙云章,翟少伟,宋凯.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
[7].王翠翠.系列N-3-吡啶磺酰化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8].毛俊妮.氨基酸席夫碱及其构筑的手性螺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D].云南大学.2015
[9].董璐,郑春英,周培,施如菲,李晖.主族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晶体学研究进展[J].化学学报.2014
[10].张珊,艾庆辉,麦康森,徐玮,韩冰.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半滑舌鳎稚鱼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