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束,离子,脉冲,光学,瘢痕,种质,塑性。
离子束论文文献综述
伍平,陈峻,米佳,董家和,赵雪梅[1](2019)在《传统SAW离子束调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作传统声表面波(SAW)器件晶圆芯片表面的材料是Al,Al在空气中被氧化,极易生成致密的氧化铝(Al_2O_3)薄膜,由于Al_2O_3薄膜和Al及基底压电材料的刻蚀速率存在差异,会导致SAW的离子束调频过程复杂。该文介绍了一种用于SAW的离子束调频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制作的SAW器件进行离子束调频后,实现了目标频率的调高和调低,并进一步提高了频率集中度,从而解决了低频窄带SAW器件及2 GHz以上SAW高频器件频率精度难以提高的工艺难题。(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9年06期)
陈珊珊,刘幸,刘之光,李家方[2](2019)在《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叁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的叁维微纳制造技术是现代光电子学和微纳光子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实现下一代微纳光子集成器件的重要前提.纳米尺度的剪纸和折纸技术由于能够实现丰富的叁维形变,正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片上叁维微纳加工方法—基于聚焦离子束的纳米剪纸/折纸技术.该技术利用聚焦离子束辐照具有不同拓扑形貌的自支撑膜片,可实现优于50 nm精度、前所未见的叁维形状变换,包括片上、实时的多向折迭、弯曲、扭曲等形变.提出了"树型"纳米剪纸和"闭环"纳米剪纸两种类型的加工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艺特性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对比.利用全局扫描纳米剪纸技术制备的闭环纳米结构实现了独特的光学效应,包括超光学手性、超构表面衍射、相位和偏振调控以及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等.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剪纸/折纸形变技术在保持结构复杂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可实现高精度、原位、片上、一步成型的叁维微纳加工,可望为叁维微纳光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一类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途径,乃至为相关微纳光学、微电子、微机电系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新颖的加工平台.(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4期)
张俸萁,王琳,李甸源,李国文[3](2019)在《碳离子束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光子线治疗解剖结构复杂和放疗不敏感的肿瘤有局限性,存在局部复发和正常器官损伤的风险。碳离子束是用于医学领域最广泛的重离子束,因其加速后理想的物理剂量分布和生物学效应,使得碳离子放射治疗(CIRT)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为难治性肿瘤和抗放射线肿瘤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手段。本文总结国内外的临床研究经验,有助于对CIRT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指导制订适合的方案。(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22期)
方兴,孙良亭,原有进,钱程,陈若富[4](2019)在《ECR源低能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四维发射度测量仪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研究ECR(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离子源引出的高电荷态离子束流品质,获取ECR离子源引出离子束流的横向四维相空间分布,提高向加速器的注入效率,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台高精度Pepper Pot型发射度测量仪PEMiL (Pepper pot Emittance Meter in Lanzhou)。根据使用需求,利用KBr晶体喷涂技术取代传统的CsI闪烁体成像技术,解决了束流光斑重迭效应,获得了边界清晰的束流图像;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程序,以分析处理得到的束流横向四维相空间分布。利用PEMiL获得了75 keV,170 eμA的O~(5+)束流横向四维发射度。分析结果表明:PEMiL测量分析后的束流发射度结果可靠性高,荧光屏电荷累积效应造成的发射度差异不超过25%,PEMiL可作为ECR离子源引出离子束流品质诊断的有效装置。(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米高园,杨崇民,张建付,王松林,刘青龙[5](2019)在《离子束溅射Al_2O_3薄膜及其在蓝宝石窗口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l_2O_3薄膜在蓝宝石光学窗口中的应用,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Al_2O_3薄膜,根据薄膜的测试结果对薄膜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工艺条件对Al_2O_3薄膜性能的影响。在蓝宝石窗口上用ZnS和Al_2O_3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设计并制备了电视(600~900 nm)和中红外(3.4~4.8mm)双波段高效减反射薄膜,测试结果表明,薄膜的减反射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适合于作为光学窗口薄膜。而Al_2O_3薄膜吸潮引起的2.8~3.5mm波段的吸收,以及蓝宝石基片在4.0mm之后的吸收是造成透射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邵扬,李强,黄青岩,白云飞,汪学英[6](2019)在《重离子束辐照对不同蚕豆品种的诱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蚕豆重离子束辐照诱变育种奠定基础,采用40Gy、55Gy、70Gy、85Gy和100Gy 5个剂量重离子束辐照处理,研究其对不同蚕豆品种出苗、叶绿素SPAD值、植株性状、青荚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100Gy辐照剂量下蚕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产量提高,青荚长宽增加;通过辐照诱变,可选育出菜用蚕豆新品种和高光效蚕豆品种。大粒临蚕8号和中粒康乐尕蚕豆分别适宜在85Gy和100Gy重离子束辐照剂量下进行诱变品种的筛选。(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周文期,周玉乾,刘忠祥,连晓荣,王晓娟[7](2019)在《~(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创制优异的资源材料,采用不同剂量0(对照)、30、60、90、120 Gy的~(12)C~(6+)重离子束辐照自育骨干玉米自交系LY8405干种子,并对各剂量辐照后代植株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自交系LY8405 M_1种子发芽率、株高、穗位高和花粉活力均低于对照组,相同剂量辐照的M_2生理损伤检测指标较M_1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而90和120 Gy剂量辐照后的M_1、M_2种子发芽率、株高和穗位高均与对照组表现出极显着差异;辐照剂量为30 Gy时,在M_2、M_3植株变异表型筛选中,创制出了多种农艺性状表型变异突变体,说明30 Gy是对自交系LY8405的生物学效应最为明显的辐照剂量,60 Gy影响效应次之,同时60 Gy是辐照半致死阈值;M_2和M_3突变类型包括植株矮化、穗位高度降低,叶片皱缩、叶色黄化、白化、花叶,穗型变大、变长,穗轴颜色由白变红,籽粒颜色由黄变为酒红色,粒型由马齿型变为硬粒型。生物学效应表明,30~40 Gy辐照剂量是0~120 Gy范围内重离子辐照选育玉米自交系LY8405的适宜剂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玉米自交系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提供了方法,更为玉米选育新品种提供了稳定的遗传材料。(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喜社,李新凯,谭袁迅,邓亦峭[8](2019)在《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离子束抛光,阐述了离子束表面抛光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离子束抛光的发展。介绍了离子束抛光作为一种新型表面抛光方法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束抛光研究的发展动态,简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取得的进展,对离子束抛光技术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9年10期)
张勤,朱小鹏,雷明凯[9](2019)在《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热学和力学耦合响应行为,以高熔点金属W为对象分析HIPIB辐照金属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形成规律。建立了HIPIB辐照金属W的热-力耦合模型,充分考虑了温度、应变和应变率对材料流变应力的影响,采用热-弹-塑性完全耦合法计算了相同能量密度4.2 J/cm~2下,3种不同脉冲宽度70 ns、7μs、70μs辐照的热-力耦合效应,分析了辐照金属材料的温度场、温度梯度场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的力学响应规律,基于能量传递、转换和耗散过程揭示了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宽度70μs辐照的传热时间最长,热影响区最深、大于200μm,表面峰值温度仅约501 K,只发生了弹性变形,冷却后弹性变形完全回复,未形成残余应力;脉冲宽度7μs辐照表面峰值温度为978 K,冷却开始时热应力σ=671 MPa,低于该时刻的材料动态屈服强度,只在加热阶段发生塑性变形,最终表面塑性应变量为2.4×10~(-3),残余应力为1.2 GPa;脉冲宽度70 ns辐照的极短脉冲作用下,热能主要被材料近表层吸收,导致表层约1μm发生熔化,凝固冷却表层的塑性应变最大值处于2.5~10.0μm深度,冷却阶段还存在与升温阶段不同方向的塑性变形现象,最终塑性应变约3.0×10~(-3),残余应力为1.5 GPa。HIPIB辐照短脉冲作用过程中,离子动能转换为热能,快速加热材料并伴随着弹性或弹塑性热变形,且塑性变形过程中约96%的塑性功以热能形式耗散,HIPIB辐照金属W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条件为热应力高于动态屈服强度,即σ(T)≥σ_y(T),材料缺陷中存储的弹性应变能是表面残余应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9期)
李晶晶[10](2019)在《离子束治疗面部痤疮所致凹陷性瘢痕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用离子束治疗面部痤疮所致凹陷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台州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146例面部痤疮所致凹陷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以色列Micro-plasma闪耀离子束瘢痕治疗仪对其进行治疗。然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这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7.26%(142/146)。在治疗期间,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2%(5/146)。结论 :用离子束治疗面部痤疮所致凹陷性瘢痕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7期)
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精度的叁维微纳制造技术是现代光电子学和微纳光子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实现下一代微纳光子集成器件的重要前提.纳米尺度的剪纸和折纸技术由于能够实现丰富的叁维形变,正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片上叁维微纳加工方法—基于聚焦离子束的纳米剪纸/折纸技术.该技术利用聚焦离子束辐照具有不同拓扑形貌的自支撑膜片,可实现优于50 nm精度、前所未见的叁维形状变换,包括片上、实时的多向折迭、弯曲、扭曲等形变.提出了"树型"纳米剪纸和"闭环"纳米剪纸两种类型的加工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艺特性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对比.利用全局扫描纳米剪纸技术制备的闭环纳米结构实现了独特的光学效应,包括超光学手性、超构表面衍射、相位和偏振调控以及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等.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剪纸/折纸形变技术在保持结构复杂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可实现高精度、原位、片上、一步成型的叁维微纳加工,可望为叁维微纳光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一类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途径,乃至为相关微纳光学、微电子、微机电系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新颖的加工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束论文参考文献
[1].伍平,陈峻,米佳,董家和,赵雪梅.传统SAW离子束调频技术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9
[2].陈珊珊,刘幸,刘之光,李家方.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叁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J].物理学报.2019
[3].张俸萁,王琳,李甸源,李国文.碳离子束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
[4].方兴,孙良亭,原有进,钱程,陈若富.ECR源低能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四维发射度测量仪的研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9
[5].米高园,杨崇民,张建付,王松林,刘青龙.离子束溅射Al_2O_3薄膜及其在蓝宝石窗口中的应用[J].红外技术.2019
[6].邵扬,李强,黄青岩,白云飞,汪学英.重离子束辐照对不同蚕豆品种的诱变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9
[7].周文期,周玉乾,刘忠祥,连晓荣,王晓娟.~(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J].核农学报.2019
[8].王喜社,李新凯,谭袁迅,邓亦峭.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
[9].张勤,朱小鹏,雷明凯.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J].材料保护.2019
[10].李晶晶.离子束治疗面部痤疮所致凹陷性瘢痕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