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新形势下的哈密城市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雯[1](2021)在《新时代新疆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以哈密市伊州区三个社区为例》文中指出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普遍存在于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民族关系对该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常常被视为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缩影,尤其是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道路上,民族关系受其影响更显特殊和复杂。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民族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各民族在交往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切身关系到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当地的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更是关系到新疆地区国防边疆,国土安定。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目前学者们研究民族关系不再局限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身份构建等学科角度,而是更多的强调在民族交往交流这一动态过程中研究民族关系,而流动人口社区则具有这一典型性特征。所以,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为最终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趋势,以哈密市伊州区三个流动人口社区作为调查点,通过对流动人口、社区、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等核心观念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与城市民族关系理论的梳理,厘清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内涵,选取了民族格局、民族交往、族际通婚、政府主导作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指标,采取了田野调查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流动人口社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形成一般性规律。通过分析与论证发现,虽然各民族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族际通婚、私人交往上等存在分界,但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仍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当然,哈密市伊州区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还受到经济发展、文化排斥、流动人口权益以及民族心理四个方面的影响,民族关系记忆的延续性、个别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网络上的不当言论以及信息化建设不足也在不同程度上桎梏这三个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的深度发展。最后,针对现存的问题,本论文从党的民族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社区服务以及依法治国五个方面来探讨优化这三个流动人口社区的实践路径。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蒙芳园[3](2020)在《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十三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着进展。2017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兵团各级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塑。2020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时期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新时期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对十三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兵地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兵团第十三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简要归纳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城镇化进程研究理论,对城镇化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随后本文从兵团第十三师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多个角度,对十三师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三大优势、四大劣势、面临五大机遇以及四项威胁,并SWOT分析模型组合了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四种不同的策略思路,从而补足短板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选择最佳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本文从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推进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十三师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满足十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希望为十三师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思路供兵团其他师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借鉴。
马蓓[4](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卢耀勤[5](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陈铭浩[6](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王淼[7](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哈克木·阿里甫汗[8](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晋清曼[9](2019)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文中认为新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口支援新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3月,在中央部署下,19个省市携手掀起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成果显着,其中广东更是率先垂范,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但在对口支援中,各个省市工作千差万别,缺少一套科学、系统的指导机制,导致对口援疆在产业对接、自身能力、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行动指南,更为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创新提供了思想源泉。因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广东省的实践,创新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背景和认识,本文分析和概括五大发展理念对未来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梳理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结合广东省支持援助新疆哈密、喀什地区的实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提炼成功经验,并挖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未来工作机制创新提供实践性基础和参考,同时结合新机制运行的需要,寻求对策性建议,以保障其良性运行。论文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以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对对口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并通过系统研究,对广东省对口援疆中的先进做法和模式进行梳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援疆工作机制,并提出保证机制平稳运行的相关建议,推动对口援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主要内容大致分为:第一部分是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界定对口援疆、五大发展理念等核心概念,对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进行分析。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需求,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引领价值。阐述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等主要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及实践经验分析。梳理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总结广东省援疆先进经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的机制构建。通过对广东省的经验借鉴,同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对口援疆工作中创新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活力激发机制、协调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短板补齐机制、绿色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生态保护机制、开放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空间拓展机制、共享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民生增进机制,为未来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提供质量和水平的保障。第四部分是保障对口援疆机制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和落实;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发挥各方力量夯实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保障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中有效落实;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对口援疆工作考核体系。
陈曦[10](2019)在《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优化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格局,使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点,促进中国同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合作。天山北坡城市群以乌(乌鲁木齐)、昌(昌吉)、石(石河子)核心,是中国唯一面向中亚五国的陆桥型城市群,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承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践的核心地带。这既给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对其脆弱的环境带来了挑战。如何避免重蹈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体现,本研究分城市群整体和群内城市两个层面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分析,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解析的基础上,结合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特征,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及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及各子系统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随后从综合承载力内部构成主要素入手,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各城市以及城市群在综合承载力提升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1-2016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承压指数一般大于压力指数,承载状况基本为可载,各子系统承载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就2016年得分来看,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要优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2)2011-2016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但各城市综合承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其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博乐、哈密、乌苏综合承载能力较弱,综合承载能力得分差异明显。资源、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在各城市间的不均衡分布最为明显,且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综合承载能力差异逐步加大。(3)未来五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状况均为可载,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子系统承载状况不断优化,资源、环境、人口子系统承载状况则有待进一步提升。(4)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在其综合承载力提升的过程中优势因素与短板因素不尽相同,但就天山北坡城市群整体来说,经济实力、水资源供给能力、能源供给能力是影响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业质量、产业结构、科技教育水平、社会福利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土地生产能力、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强度是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协调影响因素。
二、浅论新形势下的哈密城市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新形势下的哈密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新疆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以哈密市伊州区三个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新疆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动人口 |
二、社区 |
三、流动人口社区 |
四、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 |
二、城市民族关系理论 |
第二章 哈密市伊州区三个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田野点基本情况概述 |
一、X社区基本概况 |
二、A社区基本概况 |
三、F社区基本概况 |
四、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
第二节 居住格局 |
一、对于居住格局的态度 |
二、影响居住格局的因素 |
第三节 民族交往 |
一、对于民族交往的态度 |
二、影响民族交往的因素 |
第四节 族际通婚 |
一、对于族际通婚的态度 |
二、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 |
第五节 政府主导作用 |
一、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工作能力的态度 |
二、对自身权益的知晓程度 |
第六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了解程度 |
二、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方式 |
第三章 哈密市伊州区三个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
第一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体特征 |
一、民族种类的多元化 |
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 |
三、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的大力配合 |
第二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客体关系 |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客体范畴扩大 |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客体更具有选择性 |
第三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 |
一、互学语言强化各民族心灵沟通 |
二、互学技能加深各民族感情 |
三、互学优秀文化作品增加各民族间尊重 |
第四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 |
一、开展“青春护航”活动,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二、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 |
三、多种举措扶持,助力脱贫攻坚 |
第五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
一、现代文化传媒更加丰富 |
二、民族团结进步案例不断涌现 |
三、“访惠聚”“一帮一结对子”取得优异成绩 |
第四章 哈密市伊州区三个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及负面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三个社区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挑战 |
一、历史上个别时期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二、极个别流动人员的违法犯罪问题 |
三、网络不当言论对民族关系的挑拨 |
四、信息化建设不足对民族关系的制约 |
第二节 影响三个社区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 |
一、地区间、民族群体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二、民族文化差异衍生的文化排斥 |
三、流动人口权益的边缘化 |
四、民族心理上的进退两难 |
第五章 新时代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三个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优化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加强民族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二、扩大宣传对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
一、利用地缘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
二、加强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 |
第三节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一、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
二、开拓创新精神,发展特色文创产品 |
第四节 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一、完善社区网络建设,开辟民族团结进步新阵地 |
二、重视民族共同心理,健全民族心理疏导机制 |
第五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
一、树立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
二、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 |
2.1.1 城镇与城镇化 |
2.1.2 兵团城镇化 |
2.1.3 城镇化发展战略 |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
2.2.4 特色小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1 兵团十三师城镇化现状 |
3.1.1 城镇体系 |
3.1.2 空间分布 |
3.1.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
3.1.4 人口城镇化水平 |
3.1.5 公共服务设施 |
3.2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4 十三师新型城镇化SWOT组合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
4.1 发展定位 |
4.1.1 拟建新星市的发展定位 |
4.1.2 各团场的发展定位 |
4.1.3 城镇职能布局 |
4.2 拟建新星市城镇空间布局战略 |
4.2.1 中心城区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
4.2.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评价及策略 |
4.2.3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5 十三师产业发展研究 |
5.1 产业发展思路 |
5.2 城镇产业布局 |
5.3 产业发展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 |
6.1 道路交通体系 |
6.1.1 道路交通体系发展思路 |
6.1.2 交通体系发展路径 |
6.2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
6.2.1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
6.2.2 引导空间布局,鼓励集中建设 |
6.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制度,由政府“主体”变政府“主导” |
6.3 市政配套设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总结 |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立题依据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资料 |
(一) 档案、文献类 |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 重点、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
一、固防与整军 |
二、吏治的整顿 |
三、屯垦与税收 |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
一、武备与边圉 |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
一、保障政治稳定 |
二、加强边防安全 |
三、保障经济利益 |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
四、创立近代警制 |
五、兴办近代学堂 |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
二、惩治腐败 |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
五、严禁毒品 |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
三、拓宽教育视野 |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研究的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
1.论文框架 |
2.创新点 |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词 |
(9)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对口援疆 |
2.1.2 五大发展理念 |
2.2 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的引领价值 |
2.2.1 是新疆发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 |
2.2.2 有助于实现全国的对口援疆工作思想和行动统一 |
2.2.3 有助于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全面和长效效果 |
2.3 主要理论依据 |
2.3.1 区域经济理论 |
2.3.2 协同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3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总结 |
3.1 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历史回顾 |
3.1.1 以干部援疆为主的起步阶段(1998-2005) |
3.1.2 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援疆阶段(2005-2010) |
3.1.3 从“输血”到“造血”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2018) |
3.2 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广东省对口援疆的主要做法 |
3.2.1 加强平台模式创新,开创援疆新格局 |
3.2.2 重视规划示范建设,实现新疆协调发展 |
3.2.3 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注重新疆的生态维护 |
3.2.4 落实开放性智力援疆,实施双向互补合作 |
3.2.5 扩大民生效益,使受援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
3.3 广东省对口援疆取得的效果 |
3.3.1 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
3.3.2 提升了新疆人才培养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
3.3.3 巩固了民族团结,推动新疆长治久安 |
3.3.4 形成了对口援疆的新模式和举措 |
3.4 广东省对口援疆存在的问题 |
3.4.1 干部人才援疆周期短,“传帮带”影响力不够 |
3.4.2 援疆工作标准不一,相关制度不健全 |
3.4.3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环保理念落实不到位 |
4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构建 |
4.1 创新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活力激发机制 |
4.1.1 激发创新思维活力 |
4.1.2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4.1.3 激发市场活力 |
4.2 协调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短板补齐机制 |
4.2.1 增强新疆地区的发展能力 |
4.2.2 提高新疆地区的生产技术 |
4.2.3 开发新疆地区的人力资源 |
4.3 绿色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生态保护机制 |
4.3.1 增强大局观念,宣传生态保护理念 |
4.3.2 结合精准脱贫,探索生态管护新模式 |
4.3.3 注重生态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4.4 开放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空间拓展机制 |
4.4.1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
4.4.2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
4.4.3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
4.4.4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
4.5 共享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民生增进机制 |
4.5.1 以民主参与带动民生发展 |
4.5.2 以政策托底保证民生发展 |
4.5.3 以社会治理促进民生发展 |
5 对口支援新疆机制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
5.1 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和落实 |
5.2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发挥各方力量夯实基础性工作 |
5.3 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保障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中有效落实 |
5.4 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对口援疆工作考核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2.2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进展 |
1.2.3 关于承载力预测评估的研究进展 |
1.2.4 关于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群 |
2.1.2 承载力 |
2.1.3 综合承载力 |
2.1.4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 |
2.1.5 天山北坡城市群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发展理论 |
2.2.2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概述 |
3.1 天山北坡城市群基本概况 |
3.1.1 地理位置概况 |
3.1.2 空间结构布局 |
3.1.3 城市等级规模分布 |
3.2 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3.2.2 资源环境现状 |
3.2.3 社会发展现状 |
第四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 |
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数据来源 |
4.2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
4.3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
4.4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 |
4.4.1 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升 |
4.4.2 天山北坡城市群整体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 |
4.4.3 天山北坡城市群承载状况基本为可载 |
第五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预测 |
5.1 预测模型 |
5.2 天山北坡城市群承载状况预测 |
5.2.1 资源承载状况预测 |
5.2.2 环境承载状况预测 |
5.2.3 经济承载状况预测 |
5.2.4 人口承载状况预测 |
5.2.5 公共服务承载状况预测 |
5.2.6 基础设施承载状况预测 |
5.2.7 综合承载状况预测 |
5.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及代表性指标选取 |
6.1.1 经济发展层面影响因素 |
6.1.2 资源环境层面影响因素 |
6.1.3 社会发展层面影响因素 |
6.2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灰色关联度模型 |
6.2.2 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 |
6.2.3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启示 |
7.2.1 合理规划城市群布局,明确群内城市分工职能 |
7.2.2 建立政府间协调机制,各城市协同发展 |
7.2.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避免群内资源型城市落入“资源诅咒”陷阱 |
7.2.4 适度加强环境管制力度,但要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浅论新形势下的哈密城市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新疆流动人口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以哈密市伊州区三个社区为例[D]. 杨晓雯.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蒙芳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7]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9]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D]. 晋清曼.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10]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D]. 陈曦.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新疆口岸论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对口援疆论文; 哈密论文; 五大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