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叶青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混交林,林下,杉木,叶绿素,植被,喀斯特。
细叶青冈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晖[1](2018)在《细叶青冈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与林下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标准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等方法对叁明市莘口教学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临近的混交林(杉木与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gracilis的生长量、生长过程、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多样性、林下植被生物量进行研究,揭示了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在生长发育规律与林分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在林下植被物种组成、高度和盖度上存在显着区别。在混交林中,林下植被共有24种,其中灌木15种,草本9种,主要灌木为木荷(Schimasuperba)、杜茎山(Maesajaponica)、粗叶榕(Ficushirta)、大叶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灌木层的平均高度为130 cm,平均盖度为63%,主要草本为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草本层平均高度为35cm,平均盖度为55%;在杉木纯林中,林下植被共有12种,其中灌木4种,草本8种,主要灌木为杜茎山、粗叶榕、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白花苦灯笼(Tarenna millissima),灌木层的平均高度为40 cm,平均盖度为3.5%,主要草本为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铁线蕨,草本层平均高度为,150cm,平均盖度为97%。(2)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在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上有着显着差异。在杉木与细叶青冈混交林中,灌木层Margalef指数为2.43,Shannon-Wiener指数为2.15,草本层Margalef 指数为 1.09,Shannon-Wiener 指数,1.73;在杉木纯林中,灌木层Margalef指数为0.76,Shannon-Wiener指数为0.88,草本层Margalef指数为0.78,Shannon-Wiener指数为1.52。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杉木与细叶青冈混交林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大于杉木纯林。(3)杉木与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总生物量(242.094t.hmm-2 和 238.652t.hm-2)和乔木层生物量(240.43t.hm-2 和237.43t.hm-2)无明显差异。但是,杉木与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灌木层生物量及草本层生物量具有极显着差异,灌木层表现为:混交林(1.138t.hm-2)>纯林(0.112t.hm-2);草本层表现为:混交林(0.526t.hm-2)<纯林(1.11t.hm-2)。在杉木与细叶青冈混交林中,林下植被生物量主要由灌木层组成,在杉木纯林中,林下植被主要由草本层组成。(4)不同造林模式下的相关关系表现为:灌木层生物量与林下总生物量、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植被总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草本层生物量与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雨晖[2](2018)在《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福建叁明35年生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结果表明,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但树高、胸径等测树因子皆小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下植被以灌木占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68.39%,而杉木纯林以草本占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90.83%,且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显着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不同层次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杉木纯林,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杉木林下植被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延惠,丁访军,舒德远,崔迎春,侯贻菊[3](2017)在《茂兰喀斯特原生林细叶青冈树干液流环境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喀斯特森林细叶青冈树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基于热扩散技术的液流探针和Campbell自动气象站,测定了贵州茂兰地区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喀斯特原生细叶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racilis)的树干液流和气温、降水等环境因子。分析液流速率在不同天气(晴天、阴天和雨天)、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及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整个观测期内,青冈日平均液流速率(5.78±0.19)g/(m~2·s),不同天气日平均液流速率(g/(m~2·s))依次为:晴天(10.35)>阴天(3.28)>雨天(3.16)。青冈日平均液流通量(3.37±0.11)kg/d,阴天和雨天日液流通量分别仅为晴天(6.03 kg/d)的31.7%和30.6%。各季节的日平均液流速率(g/(m~2·s))表现为:夏季(8.28±0.38)>秋季(6.75±0.38)>春季(6.11±0.34)>冬季(1.91±0.15)。空气相对湿度(RH)与液流速率呈负相关,光照、饱和水汽压差(VPD)、气温(Ta)、土壤含水量等与液流速率呈正相关。【结论】在不同天气条件或季节,各环境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光照、VPD、RH、Ta是影响细叶青冈液流速率最主要的因子,土壤轻度干旱对细叶青冈液流速率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蒋红宝,伊力塔,刘美华,俞飞,余树全[4](2013)在《模拟酸雨对细叶青冈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受控试验和模拟酸雨试验,研究不同酸雨浓度处理下(pH值分别为2.5、4.0、5.6)细叶青冈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酸雨浓度处理下,细叶青冈幼苗叶片叶绿素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酸雨浓度增加而升高,在重度酸雨(pH 2.5)条件下达到最大值;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的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酸雨浓度增加并没有对细叶青冈幼苗叶片的光系统活性造成损伤,反而推动其光合电子传递,增加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光合作用,表明细叶青冈对酸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余小龙,余树全,伊力塔,殷秀敏,张华柳[5](2011)在《UV-B辐射胁迫对细叶青冈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在自然生境(CK)、辐射UV-B增强(+10%)和辐射UV-B减弱(-80%)叁种条件下的细叶青冈幼苗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Fv/Fm、Fv/Fo和ΦPSII的测定研究,探讨UV-B辐射胁迫对细叶青冈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细叶青冈幼苗在辐射UV-B减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Fv/Fm、Fv/Fo和ΦPSII均高于辐射增强胁迫组和对照组,表明细叶青冈幼苗在减弱UV-B辐射胁迫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促进其生长;而辐射增强胁迫下细叶青冈幼苗的适应性较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樊后保,李燕燕,黄玉梓[6](2005)在《马尾松-细叶青冈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套种1年生细叶青冈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采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对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并以马尾松纯林作对照.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04.37 t.hm-2和245.94 t.hm-2;混交林中,由于马尾松处于主林层,其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1.80%;在林木总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在纯林中占总生物量的64.77%,在混交林中占60.17%,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8.62%、16.95%)>枝(8.99%、13.46%)>皮(6.55%、6.37%)>叶(1.07%、3.05%);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10 m高度的生物量分布比例为67.3%,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叶片主要分布于2~11 m及17~22 m两个高度范围,而马尾松纯林则集中分布于15~23 m之间;混交林根系在土壤中呈哑铃型分布,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60 cm)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43.3%和28.2%;而在纯林中,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金字塔型分布;混交林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13.24 t.hm-2-a 1,比纯林增加80.38%;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生产力大小为干>叶>枝>根>皮,纯林中表现为干>根>叶>枝>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细叶青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福建叁明35年生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结果表明,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但树高、胸径等测树因子皆小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下植被以灌木占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68.39%,而杉木纯林以草本占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90.83%,且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显着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不同层次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杉木纯林,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杉木林下植被生态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叶青冈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雨晖.细叶青冈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与林下植物多样性[D].福建农林大学.2018
[2].刘雨晖.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8
[3].刘延惠,丁访军,舒德远,崔迎春,侯贻菊.茂兰喀斯特原生林细叶青冈树干液流环境响应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蒋红宝,伊力塔,刘美华,俞飞,余树全.模拟酸雨对细叶青冈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
[5].余小龙,余树全,伊力塔,殷秀敏,张华柳.UV-B辐射胁迫对细叶青冈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
[6].樊后保,李燕燕,黄玉梓.马尾松-细叶青冈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结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