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13)在《健康成年人咽部吞咽功能客观参数的测量》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吞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生理反射过程,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细微的功能紊乱均可导致吞咽功能紊乱或障碍。其中口腔期是将食团转送至咽部的过程,为吞咽运动的第一期,舌的运动在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咽期是非随意的一系列反射性生理活动,包括:软腭关闭,防止鼻咽返流;声门关闭防止食物误咽入气道;咽峡关闭,防止食团反流到口内,咽壁的收缩蠕动,清除食团;喉体向前上方移动,使其位于舌根下,然后环咽肌和食管上括约肌开放。食管期主要为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的过程。其中咽是呼吸空气与吞咽食物的共同通道,呼吸与吞咽食物动作的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吞咽的过程中必须精密协调好咽部气道的完全关闭,才能确保食物不误入气道,由此可见咽期在吞咽过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吞咽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人群发病率颇高,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一份关于老年人的调查就发现,有87%接受调查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其中68%的人表现有明确的吞咽障碍,46%的人经口摄食困难,35%的人进食姿势不良。吞咽障碍会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经过多年的发展,吞咽障碍已成为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课题和可能取得成就的领域之一,但国内目前对吞咽这一人类复杂而必须的行为的基础研究较少,现临床上评估吞咽功能及诊断吞咽障碍的方法如洼田饮水试验及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主观感受来对患者吞咽功能作出评估,以此来诊断吞咽障碍,其敏感生和特异性根据各家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内镜录像吞咽检查法是用纤维喉镜等检查咽喉的解剖结构及唾液的潴留情况,然后通过吞咽带有美兰等染料的不同性状的食团来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还可通过内镜活检孔,喷射不同压强的脉冲气流来评估咽喉的感觉功能,其操作方法简便灵活,不同程度的患者都可接受此检查,能在床边、甚至在ICU中进行,此检查还能发现喉部黏膜水肿情况、有无肉芽、溃疡和声带麻痹、喉气管狭窄等异常变化,但是其缺点是,着重于局部的观察,对吞咽的全过程、解剖结构与食团的关系以及环咽肌和食管的功能方面得到的信息不多。由于吞咽时内镜的视野消失,仅可在吞咽前后进行观测,不能观测食团在吞咽时的基本运动情况,同时对咽期的检测仍不够全面,不能评测口腔期和食管期的变化以及舌和喉之间的运动协调性。而吞咽动态造影录像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吞咽障碍病人的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因其可观察到吞咽的全过程,对发现吞咽运动的细微异常改变较敏感,能区分造成吞咽障碍的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吞咽动力学研究克服了它的一些缺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处理图像软件的进一步应用,国外学者们将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测量软件应用到吞咽过程的研究中,对吞咽录像进行动态慢放分析,并筛选出与吞咽相关的一些客观参数,用图像分析软件及测时慢放软件分析测量在吞咽过程中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咽腔的缩窄率、食团通过咽部的时间、误吸程度、食管上括约肌的开放程度等一系列客观的数据,客观量化的对吞咽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并通过统计正常人的吞咽数据来分析总结吞咽障碍患者的异常之处。现国外的学者通过吞咽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已建立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估系统,对吞咽障碍的诊治有了更精确的判断,并可根据评估结果对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反馈治疗,但目前国内尚无此类研究的报道,本实验通过吞咽动力学研究,采集健康成人志愿者在吞咽过程的一系列客观数据,初步建立成年国人咽部吞咽功能的客观数值,为更进一步的咽部吞咽障碍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目的通过吞咽动力学研究初步建立成年国人咽部吞咽功能相关参数的客观数值。方法选取8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所有受试者均通过社会招募,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海军总医院放射科进行吞咽动力学研究,该研究经过海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女各40例;年龄20-60岁。所选志愿者均无吞咽障碍病史及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病史。将男女志愿者分别按年龄分为两组:男1组年龄均<40岁共19例,男2组年龄≥40岁共21例;女1组年龄<40岁共16例,女2组年龄≥40共24例。采用岛津公司数字胃肠机、HORITA时间录制器及数字化的视频存储器。采集志愿者侧位的吞咽过程,每次采集前受试者口含60%硫酸钡混悬液20ml,嘱受试者一次全部咽下。对钡剂从口腔至完全进入食管且舌骨回到初始位置这一动态吞咽过程进行录像,然后通过Avidemux2.5计时软件及Image J图像测量软件对所采集的吞咽造影录像进行逐帧慢放分析,分别测量每例受试者在吞咽过程中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钡剂通过咽部的时间、咽腔的收缩率以及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HmaxD):从舌骨开始运动到舌骨回到原位这一吞咽过程中,舌骨的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的距离。通过Avidemux2.5软件将动态的吞咽造影录像慢放后,选取舌骨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的静态图像,并储存备用。用Image J图像软件对储存的图像上的舌骨前端进行标记,然后在两张图上以颈椎的前方及第6颈椎下方做90。角,在舌骨最低位置图像上截取的含有90。角及舌骨前端的部分图像重叠于舌骨最高位置的图像上,以事先放置于受试者颏下的1角硬币(2010年)的直径(1.9cm,以下同)为参照长度,测量图像上两个舌骨前端之间的连线距离即为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钡剂通过咽腔的时间(pharyngeal transit time, PTT):录像过程中应用的HORITA时间录制器可使动态吞咽造影精确到0.01s。用Avidemux2.5图像慢放软件分别定位并储存钡剂进入咽腔的一瞬间,即显影的钡剂进入含气咽腔的一瞬间,到钡剂完全进入食管(第6颈椎对应的食管最窄部位为食管入口部位)的一瞬间的两张图像,两张图像上的时间差即为钡剂通过咽腔的时间。咽腔的收缩率(pharyngeal constriction ratio, PCR):在受试者口含20ml的钡剂而未进行吞咽动作时为咽腔收缩前的最大面积,在吞咽完成后残留在咽腔的钡剂即为咽腔的最小面积。咽腔面积的测量方法是在储存的图像上标记出咽腔面积,以事先放置于受试者颏下的1角硬币为参照长度,自动计算相应的面积。咽腔的收缩率:吞咽过程中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的程度(maximum opening of the esophageal entrance, EEmax):第6颈椎对应的食管最窄部位是食管入口部位,也就是食管上括约肌的部位,通过逐帧回放选取吞咽过程中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图像进行测量。统计学方法:将所测量各项参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0例成人志愿者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为(1.91±0.48)cm,钡剂通过咽腔的时间为(0.82±0.15)s,咽腔的收缩率为94.9%±3.41%,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为(0.91±0.05)cm。男性的舌骨最大移动距离、钡剂通过咽腔的时间、咽腔的收缩率、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4~2.94cm,0.50~1.12s,86.9%~100.0%,0.82~1.02cm,女性的分别为0.88-2.68cm,0.70~0.96s,89.5%~100.0%,0.81~1.01cm。进一步分析发现吞咽过程中男性舌骨的最大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女性,男性为(2.04±0.46)cm,女性为(1.78±0.47)cm,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男女之间及男女不同年龄组之间钡剂通过咽部的时间、咽腔收缩率及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成年国人咽部吞咽功能的相关参数的客观数值,作为正常值,为更进一步的客观评估咽部吞咽障碍提供了研究基础。
郭红光,李进让,刘娅,李宁,赵丹珩[2](2012)在《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学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方法采用普通支撑喉镜系统,观察因咽喉部疾病需做喉显微外科手术且无吞咽困难主诉的患者10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同时使用肌肉松弛药物,喉镜由环后插入,将喉向前抬起,暴露环咽肌。图像采集系统记录环咽肌图像。结果 94例患者环咽肌得到良好暴露,6例因颈椎僵硬或肥胖未能暴露。观察发现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分为3型:即下咽后壁无明显隆起,可见整个食管腔的平坦型,下咽后壁黏膜槛突向前方,可见部分食管腔的半槛型,以及下咽后壁凸起接近食管入口前壁,食管窥不见的全槛型。各型例数分别是平坦型14例(14.9%),半槛型59例(62.8%),全槛型21例(22.3%)。成年组90例和≥65岁老年组10例患者环咽肌类型差异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747)。反流有关组和反流无关组间环咽肌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5.252,P=0.072)。结论支撑喉镜能够很好地暴露大多数患者的环咽肌,为开展内镜下环咽肌切断术提供了实践基础。
陈艳,王璇,潘翠环,罗爱华[3](2010)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6例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采用14号导尿管,使用注水方式,进行分级多次球囊导尿管扩张治疗,辅以Vitalstim吞咽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及药物治疗。结果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接受球囊扩张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者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治疗后,扩张球囊注水量增加,提示环咽肌失迟缓改善(P=0.000);球囊扩张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改善(P<0.05)。结论脑干梗死所致环咽肌失迟缓症患者早期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迟缓,改善吞咽功能。
涂丽莉,徐胜春,刘业海,张铭[4](2006)在《食管上括约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的形态特点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该区域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通过对63例不同年龄组成人尸体标本食管上括约肌的解剖观察与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食管段内腔可以分为平滑型和紧缩型两种形态,且内腔宽度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咽食管段内腔形态和宽度变化可能与年龄有关。
王琴[5](2006)在《咽食管段构筑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局部解剖、组织学、组织化学、断层解剖等技术分别从大体水平和细胞水平对咽食管段进行观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探讨吞咽及环咽肌切迹的潜在机制。方法 ①采取法医学推算年龄的方法推算64例成人标本的年龄,分成青少年组(<25岁)、中青年组(25~59岁)、老年组(>59岁)。②对48例成人颈部咽食管段标本局部解剖观测。③对3例成人咽食管段标本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断层连续组织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④取成人6例环咽后壁增厚标本和7例正常标本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和特殊染色。⑤对7例胎儿咽食管段标本行HE染色。⑥对3例25周胎儿咽及食管段标本行HE染色和一抗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或快肌骨骼肌重链(fast myosin heavy chain,MHC-Ⅰ)或慢肌骨骼肌重链(slow myosin heavy chain,MHC-Ⅱ)抗体的免疫组化SABC染色。结果 ①食管纵行肌有三个附着点,不仅止于环状软骨板后正中嵴,食管侧壁的大部分纵行肌纤维向上穿过环咽侧三角,与腭咽肌直接相续,小部分纵行肌纤维止于环状软骨弓侧缘。②环状软骨下缘水平内腔宽度比邻近上方内腔明显缩窄,该缩窄的咽腔侧缘与甲状软骨板后缘之间形成一个尖朝上的三角形区域,我们称之为环咽侧三角。该三角内部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所占据。三角的底为4.22±2.67mm,高为12.68±2.50mm,面积为45.1±27.0mm,顶角的角度为26.5±118°。③局解的48例96侧成人标本中,29%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主干穿过环咽肌肌束至致密结缔组织膜下缘,71%RLN主干走行在环咽肌深面。69%RLN从主干分出一细小的分支,分支处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约15.2±5.5mm,主干多于环状软骨侧方下缘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约5.9±1.8mm处穿过结缔组织膜,分支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约4.8±2.1mm;31%RLN未见分支。环咽侧三角下缘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nferior thyroid artery,ITA)分支的关系为:66%(63/96)RLN位于ITA前方,27%(32/96)位于ITA后方。④咽食管内腔根据形态可分为平滑型和紧缩型两种,环咽侧三角上缘水平管腔宽度为27.83±3.74mm,甲状软
徐胜春,王琴,涂丽莉,吴学平[6](2006)在《环咽后壁增厚的组织学改变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增厚的环咽后壁标本的肌纤维、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环咽肌切迹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具标本(增厚的环咽后壁标本6例,正常的环咽后壁标本7例)行正常HE、Weigert及Gordon&Sweet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肌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网状纤维。结果增厚的环咽后壁的标本肌纤维形态异常,排列不规则,弹性纤维断裂呈不连续分布,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增多,排列紊乱。结论肌细胞结构的破坏及结缔组织成分的异常与环咽肌切迹的发生密不可分。
徐胜春,涂丽莉,刘业海,张铭[7](2006)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中国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方法对14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食道钡餐检测,观察是否有环咽肌切迹的存在,同时对3例环咽肌切迹阳性患者做食道镜检查,试图了解环咽肌切迹的性质。结果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达14.4%,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没有明显区别结论部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能由环咽肌切迹所致
涂丽莉[8](2005)在《食管上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大体解剖,薄层断层解剖、组织学观察、影像学和内窥镜观察等方法对食管上括约肌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并结合临床和解剖数据解释吞咽困难的潜在机制。方法 ①对63例成人颈部咽食管区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测;②采取法医学推算年龄的方法推算63例成人标本的年龄,并分成青少年组(<25岁)、中青年组(25~59岁)、老年组(>59岁);③取环咽后壁增厚和未增厚标本各一例行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观察;④对9例不同年龄组的食管上括约肌区连续组织切片,每5张切片为一组,选第4张裱片,第5张V-G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⑤对门诊146例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食道钡餐检查,判断是否有环咽肌切迹;⑥对3例环咽肌切迹阳性患者进行食管镜检查,判断切迹的性质。结果 ①食管上括约肌后壁的筋膜根据厚度与组织结合紧密程度可分为三层。②在食管上括约肌区包括甲咽肌、环咽肌和近端食管环形肌三部分。甲咽肌在甲状软骨板后缘的宽度为30.60±4.36mm,咽后壁中线的厚度为2.66±0.67mm;环咽肌在后壁近似菱形,上下角都有弧形和三角形两种形态,环咽肌在后壁中线的厚度为1.51±0.35mm,菱形区的高度为19.23±2.01mm;近端食管环行肌在后壁中线的厚度为1.18±0.27mm。③食管上括约肌段内腔根据形态可以分平滑型和紧缩型两种类型,于环状软骨上缘水平管腔内的宽度为14.97±3.62mm、环状软骨下缘水平管腔内的宽度为11.74±2.21mm、第一气管软骨环下缘管腔内的宽度为13.70±3.19mm,不同年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④食管上括约肌薄层断层切片能原位、精确地显示甲咽肌、环咽肌、近端食管连续形态变化。在低倍镜下能清楚显示肌纤维的形态及走行,甲咽肌肌纤维根据起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起于与环甲肌相连的结缔组织,第二类起于甲状软骨侧缘,第三类起于后壁粘膜层;环咽肌根据起止点和肌纤维的走行可分为斜行部和水平部两部分;食管环行肌起止点都位于食管前壁中份的结缔组织,纵行肌止于环状软骨板下缘及后表面中缝。⑤V-G染色切片能清楚区分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并能显示肌层结缔组织的形态,食管上括约肌肌层的结缔组织在横断面呈网状,甲咽肌网眼大较
涂丽莉,王琴,徐胜春[9](2004)在《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器质性环咽肌压迹与老龄化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和耻骨联合面形态学改变推算年龄的技术。结果 4 1例标本中 39例咽下部环咽后壁粘膜光滑 ,有两例环咽肌轻度的增厚 ,年龄均大于 6 0岁 ,但界限不清。结论 器质性环咽肌切迹可能是老龄化形态学改变之一。
二、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成年人咽部吞咽功能客观参数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3)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6例患者病程、接受球囊扩张治疗次数及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复查结果 |
2.2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比较 |
2.3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比较 |
3 讨论 |
(5)咽食管段构筑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8)食管上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食管上括约肌解剖与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四、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成年人咽部吞咽功能客观参数的测量[D]. 李宁.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2]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学观察[J]. 郭红光,李进让,刘娅,李宁,赵丹珩.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11)
- [3]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临床观察[J]. 陈艳,王璇,潘翠环,罗爱华. 广东医学, 2010(07)
- [4]食管上括约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 涂丽莉,徐胜春,刘业海,张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6(05)
- [5]咽食管段构筑的解剖学研究[D]. 王琴.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 [6]环咽后壁增厚的组织学改变观察[J]. 徐胜春,王琴,涂丽莉,吴学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6(02)
- [7]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J]. 徐胜春,涂丽莉,刘业海,张铭.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6(01)
- [8]食管上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研究[D]. 涂丽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05(07)
- [9]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J]. 涂丽莉,王琴,徐胜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