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粉病基因论文_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粉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粉病,基因,小麦,抗性,特异性,转录,突变体。

抗白粉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1](2019)在《利用SLAF和BSR-seq技术筛选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白粉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红蚰麦是河南省农家品种,多年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白粉病具有优良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红蚰麦与辉县红构建的F_(2:3)分离群体分析,其抗性由一对隐性抗病基因pmHYM控制,利用SSR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在7B染色体的长臂上,但目前还没有其抗病候选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利用SLAF技术对亲本红蚰麦和辉县红及其后代感、抗池的分析,获得了一个位于7BL染色体上长度为12.95 Mb的抗病候选区域,该区域与SSR标记定位结果一致,且与共分离标记Xmp1207对应的scaffold TGACv1_scaffold_578754_7BL有5个区域相匹配。进一步利用BSR-seq分析感、抗池的转录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表达转录本。通过SLAF与BSR-seq的联合分析,在候选区域内获得11个上调表达,28个下调表达转录本,其中包含一个抗病相关基因a 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 RGA4 (Wheat_Chr_Trans_newGene_16173),该基因位于scaffold TGACv1_scaffold_578754_7BL对应区域。利用QRT-PCR分析Wheat_Chr_Trans_newGene_16173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基因在亲本红蚰麦和辉县红接种白粉菌后16h、24h、48h和72h差异表达倍数分别为2~(3.4)、2~(3.08)、2~(3.29)和2~(2.38),存在显着差异。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了两个亲本中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全长3 780bp编码完整的ORF框,通过蛋白结构分析其包含一个NB-ARC,5个leucine-rich repeat和1个LRR_3,两个亲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510位存在差异。该候选基因在抗病中的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徐志,张英,王胜,姬红丽,倪健英[2](2019)在《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m5+6)、Wembley(Pm12)、Brigand(Pm16)、南农9918(Pm21)、赤牙糙(Pm24)、NCD7(Pm34)、NCD3(Pm35)、NCD4(Non-Pm1)、复壮30(Pm5e)和Tabasco(P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Kavkaz(Pm8)、W150(Pm3e)、Hope/8cc(Pm5a)、Timgalen(Pm6)和5P27(P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叁年(2016-2018年)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叁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姗颖,高安礼,计健,刘任糠,李淼淼[3](2019)在《小麦外源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快速克隆及功能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m12基因来源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高抗所有测试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晚熟、低产等连锁累赘限制了Pm12的应用,同时由于外源染色体6SS与小麦6BS存在严重的交换抑制,导致传统的图位克隆难以奏效,这也是其他源于小麦外缘种属基因克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簇毛麦Pm21基因附近的50个6VS分子标记对携带Pm12的6SS染色体进行鉴定,发现13个标记可以在小麦背景下追踪Pm12,表明6SS和6VS染色体之间存在良好的共线性,推测Pm12可能是Pm21的直系同源基因。利用能导致Pm21丧失抗性的重组病毒BSMV:Pm21as接种WL31 (Pm12),可导致叶片上产生肉眼可见的孢子堆,初步证实Pm21同源基因是Pm12抗性的必需基因。随后,根据Pm21等位基因设计了一对保守的引物,从WL31中获得了一个DNA片段,进而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两侧序列,组装出一个候选基因Pm12-can,该基因全长7068 bp,编码区序列与Pm21有90.0%的一致性,也编码CC-NBS-LRR蛋白。转基因实验表明,Pm12-can转基因小麦对所测试的22个白粉菌小种都高抗,抗性级别与供体WL31完全一致,但与Pm21存在差异,从而证实Pm12-can就是Pm12基因。接下来,我们利用烟草瞬时表达比较分析了Pm12和Pm21编码的CC结构域的功能,发现PM12的CC、CC-NBS、CC-NBS-LRR (全长蛋白)都能引发细胞死亡;而PM21的CC也可以引发细胞死亡,但CC-NBS、CC-NBS-LRR都不能导致细胞死亡。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PM21的CC能与NBS、LRR互作,而PM12的CC不能与其他结构域产生互作。该结果暗示,尽管Pm12和Pm21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但两者在蛋白质水平和作用机理上存在着重要差异。本研究采用直系同源基因克隆(orthology-based cloning)策略快速获得、证实了Pm12基因,并研究了Pm12和Pm21的进化关系,将加速Pm12基因的育种利用和抗病基因进化关系的理解。同时,本文所用的直系同源基因克隆策略在发掘小麦外缘抗病新基因中具有重要价值,有望快速获得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抗白粉病新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4](2019)在《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具有发生频率高、流行范围广、爆发性强和生理小种复杂易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单一抗源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使育种工作总是在被动地追赶病原菌小种的变化,严重制约着小麦产量和品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类型主要分为全生育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而对组织特异抗性基因还缺乏深入研究。小麦白粉菌成株期对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组织均能侵染,发掘不同组织特异抗性基因并进行聚合育种,有望获得抗性持久品种。利用温室大棚接种方法,我们对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进行了多年鉴定,发现簇毛麦5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5,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情况下,叶片未出现孢子,表现近免疫,而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出现了与感病对照相似的孢子堆,表现感病。与之相反,发现簇毛麦1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1V,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条件下,叶鞘、茎秆和穗部均未出现白粉菌孢子,而叶片表现出感病特征。将Pm55基因与Pm1V基因聚合,获得了与携带Pm21基因相类似的近免疫株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及其亲缘属种存在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深入发掘这类抗性基因将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提供不同类型抗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马超,董振杰,田修斌,李欢欢,刘文轩[5](2019)在《利用BSR-Seq定位卵穗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iata Roth.U~gU~gM~gM~g)是小麦近缘属山羊草属中的一个四倍体种,含有许多抗小麦病虫害的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本研究对抗白粉病卵穗山羊草(2011-676)与感白粉病卵穗山羊草(2011-669)杂交后代F2:3家系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其中70个家系表现为纯合抗病,61个家系表现为抗感分离,5个家系表现为纯合感病,F2:3家系抗感分离比符合15:1 (χ~2=1.5,χ~20.05,1=3.84),故推测该抗病亲本2011-676的白粉病抗性由两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在F_(2:3)家系中分别选取30个抗病单株和30个感病单株的叶片构建抗、感池进行混池转录组测序(BSR-Seq)。分析结果表明:与2011-676白粉病抗性关联的高可信度候选SNPs共有498个,主要富集于第7同源群(146个)与第2同源群染色体上(90个)。本研究直接在亲缘种属背景下对外源抗病基因进行定位,避开小麦遗传背景下外源基因所在染色体与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重组的障碍,为探索小麦抗病外源基因克隆新途径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解析亲缘种属自身背景下外源抗病基因的分子机理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贾梦淑,王文瑞,张旭,宋建成,何华纲[6](2019)在《小麦品种济麦22中抗白粉病基因的BSR-Seq与突变体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品种济麦22对白粉病表现抗病,多菌株苗期抗谱分析表明,济麦22对不同菌株表现广谱抗性。利用不同菌株对济麦22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济麦22由两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控制。利用标记分析,将两个基因分别定位在2BL染色体Pm52基因位点和5DS染色体的Pm2基因位点,推测两个基因可能是Pm52和Pm2,或者其等位基因。进一步,我们利用EMS处理,筛选到了4个Pm52和Pm2均丧失功能的感病突变体,对Pm2位点进行了外显子测序分析,结合前期我们已经完成的BSR-Seq分析结果,在Pm2精细定位区间内,发现了10个基因在4个突变体中均发生了错义突变,其中4个基因与BSR-Seq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重合,说明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了该位点介导的白粉病抗性,目前我们正在对这4个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互作研究,以解析不同基因共同参与Pm2介导的白粉病抗性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计健,刘任糠,王文瑞,张旭,朱姗颖[7](2019)在《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突变体的小种抗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毛麦P21基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白粉病特性,已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Pm21基因的克隆,人们认识到Pm21介导的抗性是由编码典型CC-NBS-LRR的单基因控制。一般而言,CC-NBS-LRR类抗病基因在与病原菌的长期互作中易被攻克,因此,Pm21能否在生产上提供持久抗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曾使用EMS诱变携带Pm21的扬麦18,用强毒性菌株Bgt YZ01筛选到58个感病突变体,其中10个突变体中的Pm21存在LRR结构域内的氨基酸变化。本研究使用22个具有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对上述10个感病突变体进行抗谱分析,以了解LRR区氨基酸的变化对病原识别的影响。结果显示,有5个突变体(Y18-S9、Y18-S30、Y18-S39、Y18-S43和Y18-S54)对不同菌株呈现不同的应答反应。其中,Y18-S9、Y18-S30、Y18-S39、Y18-S43和Y18-S54分别对5个、5个、7个、3个和6个菌株免疫(0级),而对其他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为1-4级。因此,抗谱分析表明,这5个突变体的LRR结构域内氨基酸变化可以改变Pm21编码产物的识别特异性,即这些变异Pm21呈现了典型的小种专化抗性。我们过去对Pm21等位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Pm21与小种专化抗性基因Pm3类似,在LRR结构域内的溶剂暴露面氨基酸残基承受了多样化选择。本研究的抗谱分析数据与该结果吻合,由此可推测,尽管Pm21基因具有广谱抗性且目前还没有发现毒性菌株,但从本质上来讲,Pm21属于小种专化抗性基因。Pm21基因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使用频率较高,存在较为严重的单一化趋势,这无疑将加速白粉病毒性菌株的进化,使Pm21面临抗性丧失的风险。对此,研究者和育种者应发掘和利用更多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这对于平衡基因布局、延长珍贵基因使用年限、有效控制白粉病危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别同德,朱姗颖,赵仁慧,计健,刘任糠[8](2019)在《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V的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簇毛麦6VS/6DL易位系和6VS/6AL易位系分别来源于不同采集地的簇毛麦品系,分别携带PmV和Pm21基因。目前6VS/6AL易位系已经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6VS/6DL易位系品种还很少,正式报道的只有扬麦22。利用Pm2基因启动子开发的分子标记MBH1可以区分6VS/6DL易位系和6VS/6AL易位系中的6VS染色体,遗传分析表明,在6000多个单株的F_2群体中,MBH1与PmV基因共分离,说明PmV很可能是Pm21的一个等位变异。因此,在图位克隆Pm21基因的基础上,本文根据Pm21基因上下游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扬麦22中克隆了一个同源基因PmV-can,该基因编码区2724bp,与Pm21存在96.7%的序列一致性。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分析表明,PmV-can基因的沉默可促使扬麦22叶片上产生肉眼可见的孢子堆。此外,从EMS诱变群体中筛选到了6个感白粉病突变体,测序分析表明,PmV-can在6个突变体中都发生了单碱基变异,并导致氨基酸合成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PmV-can是PmV介导的白粉病抗性的必需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mV-can基因导入感病小麦品种,获得了稳定表达PmV-can基因的阳性植株。随后,以抗白粉病的扬麦22 (携带PmV基因)、扬麦18 (携带Pm21基因)和感白粉病的转基因受体小麦为对照,对转基因材料进行了抗谱分析,结果表明,PmV-can转基因小麦对所测试的22个白粉病菌株均表现为免疫,与扬麦22和扬麦18的表型完全一致,从而证实PmV-can就是PmV基因。本文对簇毛麦PmV基因的克隆,加深了我们对前苏联来源的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V的认识及与Pm21进化关系的理解,也将加速该基因的育种利用及与Pm21基因的合理布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刘雨佳,王慧芳,穆君怡,解超杰,孙其信[9](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6的初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第叁大粮食作物,其品质和产量直接关系着国民粮食生产安全。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多发于潮湿多雨、气候温和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不合理种植,均是致使小麦白粉病发展越发严重的重要因素。选育小麦抗病品种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资金投入。但是小麦白粉菌的生理小种繁多,生理小种的变化使得对应的抗病基因功能丧失,因此不断发掘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寻找新的抗病材料是选育持久抗性品种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利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材料IW6与小麦感病品种石优20的F_2分离群体作为研究材料,鉴定了苗期对白粉病的抗性,通过遗传分析,确定IW6对白粉病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Illumina 90K芯片检测,开发分子标记,抗病基因被定位在7AL上700-740M的物理区间内,单侧的分子标记距离是15cM。(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邱丽娜,陈欣,李慧芳,王慧芳,王卫东[10](2019)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3IW125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白粉病病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培育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环保且有效的措施,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并建立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克隆基因奠定基础,并且有助于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培育广谱和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本研究选用野生二粒小麦3IW125与普通小麦LC10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对抗白粉病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发现F_1代植株都为抗病表型,而F_2群体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的比例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3IW125抗白粉病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为ml3IW125。利用BSA方法结合重测序数据开发了8个与ml3IW125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7-5,7-13,7-17,7-69,7-125,7-335,7-357,7-369,将该基因定位在小麦2BL上的INDEL标记7-5和7-17之间,对应中国春8Mb的区间,野生二粒小麦Zavitan9.5Mb的区间;同时构建3IW125与多个遗传背景不同的感病材料的分离群体,并筛选获得3IW125与LC10 F_2群体中的交换单株,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抗白粉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m5+6)、Wembley(Pm12)、Brigand(Pm16)、南农9918(Pm21)、赤牙糙(Pm24)、NCD7(Pm34)、NCD3(Pm35)、NCD4(Non-Pm1)、复壮30(Pm5e)和Tabasco(P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Kavkaz(Pm8)、W150(Pm3e)、Hope/8cc(Pm5a)、Timgalen(Pm6)和5P27(P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叁年(2016-2018年)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叁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粉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利用SLAF和BSR-seq技术筛选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徐志,张英,王胜,姬红丽,倪健英.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朱姗颖,高安礼,计健,刘任糠,李淼淼.小麦外源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快速克隆及功能进化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5].马超,董振杰,田修斌,李欢欢,刘文轩.利用BSR-Seq定位卵穗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6].贾梦淑,王文瑞,张旭,宋建成,何华纲.小麦品种济麦22中抗白粉病基因的BSR-Seq与突变体测序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计健,刘任糠,王文瑞,张旭,朱姗颖.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突变体的小种抗性初探[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别同德,朱姗颖,赵仁慧,计健,刘任糠.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V的克隆与功能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刘雨佳,王慧芳,穆君怡,解超杰,孙其信.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6的初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邱丽娜,陈欣,李慧芳,王慧芳,王卫东.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3IW125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小麦的一、二、叁级基因源[5]1 与抗白粉病基因 pm42 连锁的 E...2 抗白粉病基因 pm42 比较基因组...3-1感病亲本石4185和抗病亲本葫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对白粉菌抗性反...引物WMS388对豫麦13和Timgalen以及...

标签:;  ;  ;  ;  ;  ;  ;  

抗白粉病基因论文_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